李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薰
性别
出生1913年11月20日
 中華民國湖南省邵阳县(现属邵东市)
逝世1983年3月20日(1983歲—03—20)(69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云南省昆明市
国籍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程度
  • 1919年,江西南昌省立第三小学。
  • 1926年,长沙明德中学。
  • 1928年,长沙长郡中学。
  • 1930年,长沙岳云中学。
  • 1932年至1936年,湖南大学矿冶工程系。
  • 1937年至1940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 1951年3月,获谢菲尔德大学冶金学博士(D. Met.)。
职业中国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九三学社
配偶席玺玉
儿女3
经历
    • 1953年4月3日,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首任所长。
    •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 1978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
    • 1981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技术科学部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技术科学部,1956年)

李薰(1913年11月20日—1983年3月20日),湖南邵东人,中国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创始人。历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为研究金属中氢奠定科学基础的先驱者。

生平

  • 1913年11月20日出生于湖南邵東市佘田橋鎮附近的乡村。
  • 1919年,启蒙於江西南昌省立第三小学。
  • 1926年初,就读於湖南长沙育才中学和明德中学
  • 1928年,转学长沙长郡中学
  • 1930年初,插班进入长沙岳云中学
  • 1932年,免试保送湖南大学矿冶工程系。
  • 1936年毕业,任教长沙楚怡高级工业学校兼地矿调查员。
  • 1937年,通过湖南省公费留学考试,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学习。
  • 1940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应聘留校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并指导研究生。
  • 1945年,开始参与谢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研究部的领导工作。
  • 1951年3月,谢菲尔德大学根据李薰在学术上的杰出成就,授予他冶金学博士(D. Met.)。这是谢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设立的最高学位,该大学是当时英国唯一能以冶金学博士命名其高级博士学位的学府,李薰则是从1923年至1951年的28年中获得这种学位的第二人。
  • 1951年8月20日,回到中国北京,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筹备处主任。
  • 1953年4月3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周恩来亲自签署任命李薰为所长。
  •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 1978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
  • 1981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技术科学部主任。
  • 1983年初,前往攀枝花钢铁公司,行经昆明途中,于3月20日病逝。[1]

主要贡献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飞机曾发生过突然断裂事故。李薰苦心钻研,发现钢中含氢是造成事故的主因,并弄清了钢中含氢产生白点需要孕育期和钢中去氢的规律,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问题。李薰在1942年至1948年间,关于钢中氢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论文,为钢中氢的研究进一步奠定了科学基础。
  • 1951年,李薰回国后,在他创建的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建立并发展了钢中氢、氧和非金属夹杂物的分析技术,并将这些技术通过办培训班推广到全国。为中国钢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建立了在炼钢炉熔池中取样进行氢含量分析方法,并发现在平炉炼钢过程中,炉气组中的水气是钢液中氢的主要来源,这一发现为国内钢铁冶炼技术的提高提供了依据。结合钢质量的提高,还开展了钢在凝固过程中氢的分布规律及除氢技术。这些成就,荣获195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当时为国家级奖)三等奖。
  • 1953年创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为中国冶金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1956年,中国编制十二年自然科学远景发展规划纲要,李薰主持冶金科学技术部分,规划出中国冶金事业发展蓝图。1962年起,国家又多次邀集专家规划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他均负责冶金学科。后出任国家科委冶金专业组和冶金新型材料组的副组长,高温测试组和航空材料组组长。
  • 1957年访苏归来,李薰审时度势,他组织力量,建成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金属陶瓷、铀冶金、二氧化铀陶瓷核材料、热解石墨等研究室,增强研究高强度钢和合金钢的人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成效显著。金属研究所为中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发射第一枚重返地面的人造地球卫星、造出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飞机、建成第一艘核潜艇等,成功地研制出某些关键材料,作出了重要贡献。
  • 李薰受国家科委的委托,主持全国高温物理性能测试工作,为了开发新材料,为了提供设计依据,为了仲裁,为了提高测试方法和技术本身,在金属研究所建成基地,许多方法在设备和技术方面均有创新。
  • 1956年创办《金属学报》,自任主编,现在《金属学报》已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学术刊物之一。 他也是《材料科学丛书》的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编委会副主任。曾亲自撰写冶金学和金属学条目。
  • 1981年5月,李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技术科学部主任。他提倡改革,为后来全国推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起了先导作用。[1]

著作

《李薰文集》

李薰奖学金

为纪念李薰先生,学习他的高尚品格,促进中国材料科学水平的提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自1999年起陆续在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6所高校,面向材料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设立了“李薰”奖学金。

逸闻趣事

  • 李薰和哥哥李芬、李苾都毕业于长沙长郡中学,又先后入读湖南大学不同的系。湖南大学当时每年只有20名学生可获奖学金,李家三兄弟都获得了奖学金,这就是当年长沙教育界有名的“三李”现象。李芬后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工程设计,李苾成为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和无线电专家。与之齐名的是湘潭的“三黎”,湘潭的黎氏三兄弟黎鳌、黎介寿、黎磊石均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薰的博士毕业典礼上,其英国房东作为家长代表出席。
  • 二战期间,李薰曾参与英国喷火式战机的研发。
  • 李薰生性诙谐,爱说“怪话”,曾经有人将他在各种场合发表的“怪话”编印成册。[2][3]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