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寨之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樓寨之戰
捻亂的一部分
日期自五月初起雙方運動戰,1865年清同治四年農曆五月十八日中午決戰,激戰至次日清晨
地点
结果 捻軍勢力大熾,戰鬥結束後三天,清廷緊急召曾國藩北掌戰局。
领土变更 僧格林沁精銳戰歿,華北戒嚴湖廣總督官文彈劾降級。
参战方
 大清 捻軍
指挥官与领导者
清朝 科尔沁親王僧格林沁 
清朝 侍衛陳國瑞
清朝 内阁大学士全顺 
清朝 总兵何建鳌 
清朝 总兵额尔经厄 
梁王張宗禹
遵王賴文光
魯王任柱
荆王牛宏升
首王范汝增
兵力
10,000人 叛軍民兵數萬
伤亡与损失
騎兵9,000人全滅
僅百人逃出
傷亡1,000人

高樓寨之戰发生于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捻軍山東曹州府菏澤縣高樓寨(今山东省菏泽市高莊集境)殲滅僧格林沁部,也是清朝中後期著名戰役,是陸軍運動戰經典戰鬥。除了僧格林沁驕縱外,另有一說因與淮軍相互輕視且互不支援,以致僧格林沁在苦戰時淮軍坐觀其敗。[1]

背景

清文宗咸豐二年(1852年)十一月,捻軍齊集亳州的雉河集會盟,推張樂行為盟主,宣佈軍紀和行軍作戰條例,以五色旗區分。

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初,蒙古親王僧格林沁親督翼長恆齡成保副都統常星阿等部進抵湖北棗陽捻軍誘敵過滍水(今河南沙河 (潁河)),在河南魯山擊斃翼長恆齡營總保青福州副都統(倭勒)蘇克金[2][3]僧格林沁氣極敗壞,決心猛追捻軍。

清廷命令湘軍淮軍各部赴湖北支援接應,並調派淮軍精銳劉銘傳銘軍張樹聲樹軍周盛波盛軍駐紮在江蘇山東安徽省邊境徐州一帶,但僧格林沁滿懷自信,拒絕其他軍隊支援。[4][1]

过程

三月廿九日,捻軍河南考城進入山東境內,僧格林沁所部,尾隨捻軍之後窮追不捨,後方供給不繼,部隊饑疲交加,「將士死亡者數百,軍中多怨言」。四月初九,張宗禹等自邳州進入山東,十二日,撲臨城,轉趨寧陽、汶上,西走范縣、濮州,繼續北上東阿、平陰,進入江蘇。兩造皆疲,捻眾多足腫,捻軍有人私下請降,僧格林沁竟怒斬來使,諸捻遂知惟死戰可免。

同年五月初十,捻軍運河,進至范縣(今河南范縣東)南面的羅家樓。此時僧格林沁所部“晝夜追逐,憊極,恆解鞍小憩道左,飲火酒兩巨觥,輒上馬馳驅”。

五月十七,僧格林沁率軍追至高樓寨之南的解元集地區。

五月十八日午,僧格林沁部至高樓寨。捻軍已埋伏在高樓寨以北村莊之河堰、柳林中张宗禹派出少数部队迎战,命任柱、张琢并力冲击,诱使僧军向高楼寨地区深入。任化邦領眾捻軍速攻,僧格林沁急部分三路倉猝拒戰,翼長諾林丕勒、副都統托倫布馬隊,總兵陳國瑞何建鰲各步隊為西路;副都統成保、烏爾圖那遜馬隊,總兵郭寶昌步隊為東路;副都統常星阿、溫德勒克西馬隊為中路。宗禹、文光、任柱等亦分三路迎戰,西捻敗退。

陳國瑞、何建鰲等乘勝逐迫之,不料常星阿所部敗退,中路捻與西路捻眾夾擊國瑞、建鰲等,自時至時(晚上20時),僧格林沁部兵馬兵潰敗,被圍;捻軍驅策人民,於外圍挖困馬長溝,僧格林沁騎兵無法越溝脫困。萬名捻軍馬兵下馬改當步兵,挺刀刺入圍內清軍;七千名清軍(另說九千人)傷亡殆盡;内阁大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皆同戰歿。

僧格林沁領少數騎兵,十九日子夜,往西北北京方向突圍,走約七、八公里,匿於吴家店森林,中傷墜馬。

僧格林沁被捻軍張皮綆(張凌雲,張宗禹手下)入林內發現拉出,斩於麥田,以攮刀斷首,取其三眼花翎著之,洋洋以去。

逸闻

據說僧格林沁被杀後,諸捻军首领張宗禹任化邦賴文光牛宏升范汝增等人一字排開,朝被封為親王僧格林沁遺體開槍洩恨,僧身中八彈,有鄉野說法,此為「王八彈」典故,惟「王八蛋」乃一早有之罵人俗語,是「雜種」之意。故此說甚為附會,頗不可信[5]

后事

僧格林沁此戰之敗,不惟自身戰歿,並使得捻軍獲盡三盟、黑龍江健馬勁卒及僧格林沁軍槍炮軍火。副都統成保奏稱:「我軍失利後,馬步兵勇收集無多。」[6]

戰事之前,僧格林沁軍隊與淮軍互相輕視不支援彼此。僧格林沁戰歿才半個月,時任直隸提督淮軍劉銘傳率其親兵銘軍攻下捻軍高樓寨,即僧格林沁戰死之地。僧格林沁舊部陳國瑞原先要為僧報仇,率僧殘兵先解嘉祥之圍,沒料到銘軍先占領該地,大為不悅,雙方互相衝突,死傷甚重,甚至劉銘傳還軟禁陳國瑞。後山東巡撫丁寶楨出面調停曾國藩事後調查發現雙方均有過失。因此事後清廷支開兩軍,調劉銘傳進軍安徽北部,調陳國瑞進軍河南[7] [8][9]

僧格林沁歿後,清廷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從此,清朝喪失最後的滿蒙八旗勁旅,軍權漸入漢臣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湘軍淮軍手中。

注釋

  1. ^ 1.0 1.1 李恩涵《剿捻期间湘、淮军间的合作与冲突》,刊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期,1979年,頁103 (PDF). [2021-04-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11-29). 
  2. ^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頁458。
  3.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615-1號
  4. ^ TENG, S. Y. The Nien Army and Their Guerrilla Warfare 1851–1868. In: The Nien Army and Their Guerrilla Warfare 1851–1868. De Gruyter, 1961. pp.115
  5. ^ 據傳,兩江總督曾國荃名言:僧格林沁彭毓橘將軍相繼戰歿,曾國荃認為是湖廣總督官文貪腐怯戰造成,曾便上疏彈劾官文並罵官文是[王八彈!]詛咒官文與僧格林沁一樣結局。
  6. ^ 《平捻方略》卷二百三十一,第6頁
  7. ^ 王定安(1967)。求闕齋弟子記。卷十一,剿捻上(捻軍,第一冊,頁16-17) 臺北:文海出版社。
  8. ^ 遼寧直隸州鎮志,兵事,卷六(捻軍第三冊,頁380)
  9. ^ TENG, S. Y. The Nien Army and Their Guerrilla Warfare 1851–1868. In: The Nien Army and Their Guerrilla Warfare 1851–1868. De Gruyter, 1961. pp.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