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梵語क्षण羅馬化:kṣaṇa),佛教的名詞學術語,表示一念之間的极短的时间,也是古印度時間度量的单位,随著佛教传入中国。有一部份的人用作中文数字單位[1],現在对应国际单位制词头阿托10-18

記載

印度《摩訶僧祇律》记载:“須臾者,二十名一瞬頃,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豫,二十羅豫名一須臾。日極長時有十八須臾,夜極短時有十二須臾;夜極長時有十八須臾,日極短時有十二須臾”。一日一夜有30个须臾,1.2万个弹指,24万个“瞬间”,480万个“刹那”。推知“一刹那”是0.018

據《大毘婆沙論》記載:“百二十剎那成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成一臘縛,此有七千二百剎那。三十臘縛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剎那。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一日一夜有30牟呼栗多,900臘縛,54,000怛刹那,6,480,000刹那。推知一刹那的時間長度是1/75(約為0.013)。《阿毘達磨俱舍論》有相似記載[2]。《起世經》記載:“六十剎那,名一羅婆。三十羅婆,名一牟休多。”[3]此「剎那」相當於上面的「怛剎那」。

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

  • 120 刹那 = 1 怛刹那(tatkṣaṇa)
  • 60 怛刹那 = 1 臘縛(lava)
  • 30 腊缚 = 1 牟呼栗多(muhūrta)
  • 5 牟呼栗多 = 1 (大時,kala)
  • 6 时 = 1 昼夜(即1日)

在古印度,洛叉(百千)和俱胝(千萬)是有專門定義的計量單位[4],並有自成體系的記數制[5],例如八俱胝四十洛叉表示 。在翻譯佛經時,有將俱胝洛叉意譯為[6],而億在古漢語中也有十萬和萬萬二種不同數量,古來學者多有辨析[7]。《安般守意經》记载:“彈指之間,心九百六十轉。一日一夕,十三億意。”按千萬為,此一念時間約為0.665毫秒,一彈指約為0.638

公制換算

《摩訶僧祇律》
單位名稱 公制換算 上級倍數 剎那倍數
0.018 秒 1
瞬頃 0.36 秒 20 念 20
弹指 7.2 秒 20 瞬頃 400
羅豫 2.4 分鐘 (2分鐘24秒) 20 弹指 8000
须臾 48 分鐘 20 羅豫 160000
晝夜 24 小時 30 须臾 4800000
《大毘婆沙論》&《俱舍論》
單位名稱 公制換算 上級倍數 剎那倍數
剎那   秒 =   1
怛刹那 1.6 秒 120 剎那 120
腊缚 96 秒 60 怛刹那 7200
牟呼栗多 2880 秒 = 48 分鐘 30 腊缚 216000
晝夜 24 小時 30 牟呼栗多 6480000
《大唐西域记》在《大毘婆沙論》之上的補充
單位名稱 公制換算 上級倍數 剎那倍數
大時 4 小時 5 牟呼栗多 1080000
晝夜 24 小時 6 大時 6480000

學術研究

佛教經典中還有一些間接記載如《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提到:「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8],又如《菩薩處胎經》:「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9]。有研究者自行結合此二經典,以「億百千」為實指的數量單位,按1秒內可平均4次彈指,则1秒內有 個念頭, 個剎那,因此一剎那大約有 ,即8.6806個阿秒

參考文獻

  1. ^ 朱世傑算學啟蒙》:「小數之類:一、分(10-1)、厘(10-2)、毫(10-3)、絲(10-4)、忽(10-5)、微(10-6)、纖(10-7)、沙(10-8)。萬萬塵(10-16)曰沙,萬萬埃(10-24)曰塵,萬萬渺(10-32)曰埃,萬萬漠(10-40)曰渺,萬萬模糊(10-48)曰漠,萬萬逡巡(10-56)曰模糊,萬萬須臾(10-64)曰逡巡,萬萬瞬息(10-72)曰須臾,萬萬彈指(10-80)曰瞬息,萬萬剎那(10-88)曰彈指,萬萬六德曰剎那,萬萬虛曰六德,萬萬空曰虛,萬萬清曰空,萬萬凈曰清。千萬凈,百萬凈,十萬凈,萬凈,千凈,百凈,十凈,一凈。」
  2. ^ 阿毘達磨俱舍論》:「頌曰:百二十剎那,為怛剎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臾。此三十晝夜,三十晝夜月,十二月為年,於中半減夜。論曰:剎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此晝夜有時增,有時減,有時等。三十晝夜為一月,總十二月為一年。於一年中,分為三際,謂:寒、熱、雨,各有四月。十二月中,六月減夜,以一年內,夜總減六。」
  3. ^ 起世經》卷第十最勝品第十二之餘。
  4. ^ 大毘婆沙論》:「問:此劫阿僧企耶量,云何可知?答:
    • 有說,以大劫為一,積此一至百千名洛叉( ),至百百千名俱胝( ),百千俱胝名那庾多( ),百千那庾多名頻婆( ),百千頻婆名建他( ),此後非算數智所及,至此所不及位,名一劫阿僧企耶量。……
    • 有說:以大劫為一,積此一至百千名洛叉( ),至百百千名俱胝( ),百千俱胝名俱胝俱胝( ),百千俱胝俱胝名阿哲哲俱胝( ),百千阿哲哲俱胝名阿吒吒俱胝( ),百千阿吒吒俱胝名阿庾多( ),百千阿庾多名阿庾多分( ),百千阿庾多分名那庾多( )。……百千跋羅分名婆揭羅,從此以後非算數智所及,至此所不及位,名一劫阿僧企耶量。……
    • 有說:非算數智所不及故名阿僧企耶,然有契經說六十數,於中有一數名阿僧企耶,積大劫數至此數時,名一劫阿僧企耶。如彼經言:『有一無餘數始為一,十一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鉢羅薜陀,十鉢羅薜陀為洛叉( ),十洛叉為頞底洛叉( ),十頞底洛叉為俱胝( ),十俱胝為末陀( ),十末陀為阿庾多( ),十阿庾多為大阿庾多( ),十大阿庾多為那庾多( ),……十大跋邏攙為阿僧企耶。此後更有八數,及前為六十數,積一大劫。』至此第五十二阿僧企耶數,時名一劫阿僧企耶。」
    大智度論》:「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 ),千萬名( ),千萬億名那由他( ),千萬那由他名頻婆( ),千萬頻婆名迦他( ),過迦他名阿僧祇。」「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數,故名大千;二過復千,故言三千,是合集名。百億日月,乃至百億大梵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
    法雲翻譯名義集》:「《大論》云:……十萬名,千萬億名那由他,……」
    阿毘達磨俱舍論》:「《解脫經》說六十數中,阿僧企耶是其一數,云何六十?如彼經言:有一無餘數始為一,一十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胝,……十大跋邏攙為阿僧企耶,於此數中,忘失餘八。」
    瑜伽師地論》:「如是百拘胝四大洲,百拘胝蘇迷盧,百拘胝六欲天,百拘胝梵世間,三千大千世界,俱成俱壞。即此世界,有其三種:一、小千界,謂:千日月,乃至梵世,總攝為一;二、中千界,謂:千小千;三、大千界,謂:千中千;合此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彼諸菩薩由十種相,了知於義。……建立義者,謂:器世界,於中可得建立一切諸有情界。謂:一村田,若百村田,若千村田,若百千村田。……或一四大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小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中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此拘胝,此百拘胝,此千拘胝,此百千拘胝。或此無數,此百無數,此千無數,此百千無數。或三千大千世界,無數百千,微塵量等,於十方面無量無數諸器世界。」
  5. ^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初一數增,以成十數,十數復增,以成百數。千等數量,因十、百數,方得成立,謂:十百名千,百千名百千( ),百百千俱胝( )。如是等一切後後數位,決定用此十、百二數,隨一為因,是故此中,唯總取十、百兩數,以用建立一一法蘊。由此數量,總計八萬四千法蘊,成八俱胝四十洛叉。」
    窺基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名百千者,梵語云一洛叉,即百千( )也,此土大數之名,然合計當一。百百千俱胝者,俱胝謂梵語,即千萬( )也,即合計是,就別號,亦名百億。其八萬四千法蘊,一一以千乘之,即八俱胝四十洛叉,計當八千四百萬。大數乘之,當八,細筭之可知。」
    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百千百千( ),名一拘梨( )。拘梨拘梨( ),名一不變( )。不變不變( ),名一那由他( )。……」「百千,為一羅叉( )。百千羅叉( ),為一拘利( )。百千拘利( ),為一那由他( ),廣說如阿僧祇品。」
    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一百洛叉( ),為一俱胝( )。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 )。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 )。……」
  6. ^ 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爾時,世尊從兩足相輪,放百億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百閻浮提,……百億色究竟天,此世界所有,一切悉現。」
    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爾時,世尊從兩足輪下,放百億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百閻浮提,……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
    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頌曰:安立器世間,風輪最居下,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論曰:許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先於最下,依止虛空,有風輪生,廣無數,厚十六踰繕那。」
    真諦譯《攝大乘論》:「五諸菩薩,捨百拘胝閻浮提,於一處,得無上菩提及轉法輪,不應道理。」
    玄奘譯《攝大乘論本》:「又諸菩薩,捨百拘胝諸贍部洲,但於一處,成等正覺轉正法輪,不應道理。」
    真諦譯《攝大乘論釋》:「諸菩薩修道之時,……無有道理捨萬閻浮提,偏於一閻浮提,成佛轉法輪。」
  7. ^ 圓測解深密經疏》:「言抅胝者,此云億也,故《解深密經》說名為億,《智度論》亦名為億,故第七云:『百億日月,乃至百億大梵,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又《瑜伽》第二云:『百抅胝四大洲,乃至百抅胝梵世間,名三千大千世界。』故知抅胝即是億也。依《婆沙論》一百七十七云:『積一至百千,名洛叉;百至百千,名俱胝;百千俱胝,名那庾多。』依《俱舍論》第十二云:『十一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末陀,十末陀為阿庾多。』依《智度論》第四卷云:『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千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他。』解云:抅胝傳釋有三,一者、十萬,二者、百萬,三者、千萬。謂:此一抅胝三千大千世界,或至百數,或至千數,或百千數。」
    窺基瑜伽師地論略纂》:「倶胝者,《倶舍》第十二,五十二數中,第八數,名倶胝,謂:一、十、百、千、萬,洛叉,度洛叉,倶胝。以十相乘,洛叉當一億( ),度洛叉當十億,倶胝當百億。然西方有四種億:一、十萬為億,二、百萬為億,三、千萬為億,四、萬萬為億。今《瑜伽》《顯揚》,數百萬為億( );十億爲倶胝,故言百倶胝爲一佛土( )。《華嚴》千萬為億( ),名爲百萬億。《智度論》十萬為億( ),名百億。」
    鳳潭《華嚴五教章匡眞鈔》:「《倶舍神泰疏》云:以諸經論,億數有四種:一、以十萬爲億,三千世界即有萬億閻浮提故,《攝論本》云於萬億閻浮提,同《梁攝論》於萬倶胝贍部洲;二、若以百萬爲億,即有千億四天下;三、若以千萬爲億,即有百億四天下,如《華嚴》光明覺品等《金光明》《梵網》等説;四、若以萬萬爲億,即有十億四天下。」
    法藏華嚴經探玄記》:「西國數法,有三種億:一、百萬,二、千萬,三、萬萬。下文『百千百千、名一倶胝』,倶胝者此云億,是千萬爲億。」「前中『百千百千』者,謂:百千箇百千,故云百千百千,皆以所數等於能數,不同《智論》,皆以十億爲量。『名一倶梨』者,新名倶胝,翻名億。此恐不可以百千是十萬,十萬爲一億。此即億箇億,方名倶胝。亦倶梨箇倶梨,方名一不變,餘皆准此。」
    慧沼金光明最勝王經疏》:「俱胝者,準《俱舍論》,十億為一俱胝;準《華嚴經》心王菩薩問僧祇品,萬萬為億,億億為一呴梨,呴梨者是俱胝,音少訛耳。……當《俱舍論》十萬為一億,《大智度論》以千萬為億,《華嚴經》以萬萬為億。此數有三,謂:小、中、大,《俱舍》《智論》《華嚴》,如次依小、中、大數。」
  8.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觀如來品》 「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諸有為法悉皆空故。」
  9. ^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三世等品》:「佛即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想?幾識耶?彌勒言: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彌勒當知,汝復受記,五十六億七千萬歲。」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