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税与投融资体制改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上海融资改革

上海融资改革是指19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上海市政府为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缺乏(直到1990年代,上海市的财政收入约80%均上缴中央政府),通过多项创新改革措施,努力扩大融资渠道,从而使得上海市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如:1994年上海市除去上缴中央后的地方财政收入较1993年增加了约500%,当年上海经济成长率达到14.3%),为上海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上海融资改革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以贷款融资为主;1990年代以土地批租为主;1990年代后期以后以社会融资(居民储蓄、证券市场和社保基金等)为主。[1][2]

背景

上海支撑中国财政

上海所在的地区,在古代便是江南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古代上海地区(如明代的“松江府”)的提供赋税就是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为解决其他地区的粮食供给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工商业中心,几乎云集了中国工业的半壁江山。在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实行严格的包税制,上海本地财富绝大多数均上缴中央后支援全国。[4]1950年——1990年,中国中央财政中,上海市上缴的财政约占1/6,以地方财政上缴中央再扣除中央财政下拨的资金计算的“净上缴财政”,上海市的贡献比例更大,超过20%,上海财政收入中,平均约84%均上缴中央政府。其中在1959年至1978年的20年间,上海每年向全国输送的财政积累,达到同期上海本地固定资产投资的25倍,几乎等于“每一年上缴一个上海”[5]

上海财政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 纪录片《上海梦》. 日本NHK电视台. 1994年 [2014-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7). 
  2. ^ 陈良宇:上海现代化城市建设与投融资体制改革(全文). 亚行上海年会官方网站. 2002年5月9日 [2014年6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10日). 
  3. ^ 熊月之. 《上海通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文(简体)). 
  4. ^ 谢忠强. 《反哺与责任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年8月. ISBN 978-7-5161-9932-9. 
  5. ^ 孙海鸣,袁恩桢. 《上海30年: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12-01. ISBN 978-7-5642-0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