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性文化是指在中国形成的关于文化

主要表现

男根崇拜

广东省丹霞山的阳元石。

中国古代有许多岩画,一般描绘的是男性硕大的阴茎新疆呼图壁内蒙古阴山桌子山广西左右江宁夏贺兰山均有这种岩画,这些岩画反映了早期中国原始初民的性崇拜。原始初民用柱状物来比喻男性阴茎,朝其顶礼膜拜,且称之为祖,认为这是生命的起源和祖先。祖字的且就是指男性阴茎。中国古代还崇拜类似男女生殖器的石头,并且称之为阴阳石或凹凸石。四川盐源公母山江西龙虎山金枪峰羞女岩广东丹霞山阴元石阳元石,至今都依然如此。[1]

女阴崇拜

广东省丹霞山的阴元石。

中国古代经常用孔状物象征女阴,双鱼莲花花苞类动物等都是十分普遍的女阴象征物。福建漳州东山岛的大海边,至今有块大石头叫石女阴,刻有阴核阴毛阴唇阴道,当地有个习俗就是往阴道穴投入石子,求取保佑儿子。清朝俞蛟的《临清纪略》还记载了乾隆帝时期山东省“露阴部敌”的史实。[1]

阴阳崇拜

中国古人常常将人和天地及鬼神联系在一起。在盛大节日中有许多舞蹈动作的内容都和人类的性有关,释放出宣泄快乐、欢庆丰收及祈求兴旺,同时也是为了取悦鬼神或者驱邪辟祸。古人在田地中将稻禾扎成男女生殖器的形状,抑或在田地中竖立生殖器状物,祈求上天赐予丰收。古代有鸟衔鱼形状的器皿,鸟象征阴茎,鱼象征女阴,鸟衔鱼象征性交;古代还有一种叫避火图的图画,是一卷不同姿势的春宫图,把避火图吊在房梁上,以为性生活的和谐交能避免失火。

古人有人与自然共生的观念,把女子的肚腹看成是土壤,把男人的精子看成是种子,把性交比作云雨,如成语“巫山云雨”。古人把性和季节相联系,把少女产生性欲性需求称之为怀春及思春,把性交称之为春风一度。[1]

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的象征物一般是、单鱼、,因为这几种生物都产子较多。古人器用品中也有许多类似情况,如陕西临潼姜寨出土的彩陶盆,蛙象征生育,双鱼象征女阴。还一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嫁妆中放入四喜人洞房时夫妻要吃或者花生等,来象征早生贵子。[1]

历史

女性

中国古代描写性姿势女上位的雕塑。

古人制定了纲常伦理和三从四德,讲究“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必须服从男子,女子必须服从丈夫,是核心内容之一。个别朝代相对宽松,汉朝及唐朝的女子性自由度远远多于其他朝代,有不少贵族女子均有称为面首的情夫。

宋朝开始以后,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妇道从一而终,岂以存亡改节”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中国传统社会從此开始了对女性漫长的性禁锢、性歧视和性压迫。女子离婚寡妇再婚均成为不道德的行为。社会氛围要求女子在丈夫(包括未婚夫)去世之后,必须守节到死,不得再嫁。至明代,中上层社会以娶再婚女性为耻。[2]清朝官方文献《古今图书集成》统计:“节妇”及“烈女”在唐朝只有51人,於宋代增至267人,至明朝有36,000人,而到了清朝,仅安徽省休宁县就有2,200多人。中国歷朝历代的贞节牌坊就是性禁锢、性歧视和性压迫的体现。

性禁锢、性歧视和性压迫的另一个体现就是缠足,从五代后期到清末,清末光绪时期戊戌变法时期始废除。缠足始于南唐后主的宫妓窅娘,宋朝深入民间,明朝清朝全国普及。缠足的目的是使得女子出不了远门,难以偷情逃婚;满足男性感观需求性需求,史书称“三寸金莲”、“昼间欣赏,夜间把玩”。汉朝刘向列女传》、班昭女诫》,明朝徐皇后内训》、解缙古今列女传》、清朝吕坤闺范》及温氏《母训》都是钳制和戕害女子的性思想和性教育的文学作品。[1]

清兵入关后,清朝政府依如明代,推崇女性守贞,除沿用历代政府的貞節旌表政策外。至雍正时,清朝政府更以财政供养八旗寡妇,鼓励她们守节。1840年第一次中英战争后,国门被打开,西学东渐,随着这一政治巨变而来的现代化思潮,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社会思想开始追求人人平等,不再片面要求女性守贞。中上层社会亦开始接受女性离婚、再婚。

进入21世纪后,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性观念较之前更为开放。另一方面,要求女性守贞的思想仍旧存在。譬如上海人大代表柏万青鼓吹女性婚前守贞、推崇贞操嫁妆论。2013年,黑龙江发的胡伊萱案,即是已婚女性为满足丈夫的处女情结导致的杀人案件。而在社会层面,通常以“传统文化”的名义包装对女性压迫,谓之“女德”,更有获大学支持者。但另一方面,要求女性忠诚于婚姻家庭,合乎社会人际关系契约。[3]

男性

古人对于男性的性禁锢、性歧视和性压迫则主要是官方尤其是皇宫宦官文化。正史记载是从秦朝开始,一直绵延到民国初年,末代皇帝溥仪请求中华民国政府协助驱逐宦官正式废除。为了镇守和管制后宫皇帝不得不选择男性来管理,宦官来源一般是家境贫寒的家庭,为了防止男性和后宫妃嫔偷情,于是将男子阉割,让其无法性交。北京现在建有北京宦官文化陈列馆。日本学者桑原鹭藏指出中国有宦官是因为:“中国人是嫉妒心极强的国民。为避免男女嫌疑、慰藉嫉妒心,使唤中性的宦官,或许是顺理成章。”

日本学者观看秦始皇陵兵马俑时,指出其马俑都已经被去势,其中「势」是指睾丸[4]

儒家文化圈日本没有宦官文化,日本大正时期著名学者桑原鹭藏写过一篇《中国的宦官》,他的书中说:“独我国自以来广泛采用中国的制度文物,但惟有宦官制度不拿来,这不能不说实在是好事。英国斯坦特曾經发表论文《中国的宦官》,一语道破:东洋各国如此普通的宦官制度在西洋却不太流行,这完全托基督教的福。然而,我国丝毫不指望宗教的力量,竟然不沾染此一蛮风,岂不更足以自负。我们就此也必须十分感谢我国当时先觉者的思考辨别。”日本人类学家石田英一郎指出:“去势本来是一种畜牧技术,被文明国家应用到宫廷生活中来。从文化史或文化圈来看,大陆文化要素未传入日本或者日本未普及的,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属于畜牧性文化系统。”[4]

作品

中国古代描绘性姿势女上位春宫画

文字作品

一般
情色或性欲描写

明末清初时盛行的艷情小說,則多為性欲描写。其中不少关於《金瓶梅》的研究

绘画作品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刘达临. 《中国与日本的性文化比较:浮世与春梦》. 北京市: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4. ISBN 7-5057-2036-8. 
  2. ^ 《明史·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徐文华,字用光......又疏谏曰:中人之家不取再醮之妇。陛下万乘至尊,乃有此举,返之于心则不安,宣之于口则不顺,传之天下后世则可丑......
  3. ^ 王翀鹏程; 鲁智高. 起底女德教母丁璇:只有初中学历 曾因婚事和女儿决裂. 腾讯网转载新京报. 2017-06-30 [2017-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5). 
  4. ^ 4.0 4.1 日本为何无宦官. 网易. 2008-09-06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9). 

延伸阅读

  • 刘达临. 《中国与日本的性文化比较:浮世与春梦》. 北京市: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4. ISBN 7-5057-2036-8. 
  • 刘达临. 《中国性文化史》. 上海市: 东方出版中心. 2007-07-01. ISBN 9787801866936.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