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終始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五德終始說中國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所主張之歷史觀念,與天下的空間觀念構成中國文化重要成分。「五德」是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種性。「終始」指「五德」週而復始之循環運轉。甚至其後中國的一切信仰和方技,都多少受這種學說的影響[1]:102

緣起

五德終始說起源於鄒衍以前儒家之五行說[1]:101中國戰國時期後期,齊國思想家鄒衍鼓吹按五行運行規律解釋王朝更替[2]:206。五行是構成萬物之五種原素,即金、木、水、火、土[1]:101。其要點為某王朝因得天授五行中一德,「受命」於天而成為天子。而當其德衰微,無法繼續統治時,便會有王朝具五行中排序下一德取代,「革命」於天而重新受命[2]:206。當時儒者認為一年之中,五行勢力輪流當盛,例如春時「盛德在木」,夏時「盛德在火」等[1]:101-102。後來,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的皇朝最高統治者常常自稱「奉天承運皇帝」,當中所謂「承運」就是意味五德終始說之「德」運。

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土、木、金、火。」木剋土、金剋木、火剋金、水剋火、土剋水。由於黑色屬於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人事應與五行之運轉相配合,因此為君主者,於一年中之某個季節便有應做與不應做之事,例如仲春應行慶施惠,不應出兵等[1]:102。按照鄒衍的說法,五行代表的五種德性以相剋關係傳遞,後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說法來解釋五德終始。五行論是誰創,不得而知;荀子認為子思孟子所造作,大概不確[1]:102。另有一說,若是禪讓逼禪等和平傳位則是舊生新,戰爭造反、自立而成則是新剋舊[來源請求]。鄒衍又把五行論加以推廣,認為自天地剖判以來,人類歷史便為五行勢力(即五德)所輪流支配[1]:102

在甲德輪值之時,人事上便有代表甲德之甲朝興起,服色、制度以及政治精神必須和甲德相配,例如周為火德,色尚赤等[1]:102。到甲德既衰,乙德繼之而盛;人事上則有乙朝興起,取甲朝而代之[1]:102。在兩德相交之際,照例要有祥徵出現[1]:102。戰國末年,五德終始說已成為當時思潮主流,並且作當時列國諸王代周而興統一天下之理論根據[1]:102。同時談這種學說者,更混跡於儒家之中,許多方士和五行論者,竟都儒服儒冠[1]:102

應用

五行之颜色与生剋关系

相剋說

戰國時秦始皇掃滅群雄,統一天下,全面接受鄒衍說,自稱以水德君臨天下[2]:206。因為按鄒衍說為火德,勝火之水能取而代之[2]:206秦朝以武力統一天下,但不能僅靠武力鎮壓,必須宣揚自己是真命天子受命於天,賴以服眾[2]:206。鄒衍說滿足秦始皇需要;按五行運行法,王朝受天命具備其中一德方為正統,否則再強大也非正統,不能受承認[2]:206

正統論到漢代進一步發展,五行運行法則先是相勝說,繼而是相生說占上風[2]:206。到漢朝,儒學中滲入大量的陰陽學,造成一個儒學其名陰陽學其實的學派,在兩漢的政治社會上,大大的發揮了威力[1]:102。相勝說認為五行彼此相尅,水尅火、火尅金、金尅木、木尅土、土尅水,如此相勝,往復循環[2]:206。相勝說給人印象主張以武力推翻前王朝[2]:207。漢高祖劉邦時,張蒼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漢武帝時,認為秦屬於正統朝代,改漢正朔為土德(因土剋水)。

王莽建立新朝之前,一般採用五行相剋說。交替順序為:

黃帝(土)→(木)→(金,色尚白)→(火,色尚赤[3])→(水[4],秦代尚黑,以十月為正)→(漢高祖時水、漢武帝時土,尚黃服)。

相生說

相生說認為五行彼此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相生,往復循環[2]:206。相生說認為,失德者應讓位於有德者新受天命[2]:207。由於相生說滿足禪讓理論要求,因此從王莽利用相生說、以受讓形式實際取代漢朝起,歷次改朝換代都用相生說[2]:207。王莽建立新朝,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相生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不過王莽並未正式舉行過禪讓儀式[2]:207

王莽為了證明其政權合法統,採用劉歆父子的五行相生說,並修改漢朝以前諸朝代的德性,交替順序為:

黃帝(土)→夏(金)→商(水)→周(木)[5]→漢(火)→新(土)

西漢末年,漢被視為「火德王朝」[2]:207。因此漢朝又常稱炎漢、炎劉(因漢朝皇帝姓[2]:207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此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這種說法[6][7]黃巾軍亦以土之黃色反漢。

發展

從此歷次改朝換代皆採用相生說加秦水[8][9]

太昊木→ 炎帝火→ 黃帝土→ 少昊金→ 顓頊水→ 帝嚳木→ 唐火→ 虞土→ 夏金→ 商水→ 周木〈相生之說〉→ 水〈以周為火相勝之說〉→ 季漢張蒼以漢水勝周火、賈誼公孫臣以漢土勝秦水〉光武始正火德(火,午祖戌臘)[10]曹魏孫吳(土,未祖丑臘)[11](金)→ 宋(水)→ 齊(木)→ 梁(火)→ 陳(土)
北魏/西魏(水,繼西晉金)→ 北周(木)→ (火)→ (土[12],服飾黃,旗幟赤[13],戌祖辰臘)[14]後梁 (金)
後唐(土,沿用唐朝)→ 後晉(金)→ 後漢(水)→ 後周(木)→ (火,色尚紅,午祖戌臘)[15](土)→ (金)

金元以後

是最後一個官方討論德運者,金章宗時原認為土德,到後期金宣宗時認為劉齊為土德,金朝為金德;元、明、清三朝官方都不曾討論其德運屬性,且都沒有制定「祖」、「臘」之祀。古時歲首氣始曰祖,歲末氣終曰臘。水、子祖辰臘;火、午祖戌臘;木、卯祖丑臘;金、酉祖丑臘;土、戌祖辰臘,周而復始,循環不絕。[8]

另,學者陳元認為,以水為德,臘晨日。元朝服色尚白,取金德,乃是承繼金朝的土德,而非宋代的火德。

明朝皇帝龍袍尚黃,繼宋火德而生土德[16][17]

自元之後,又變為相剋說[18]。一说明代的官方德运疑为火德。[19][20][21]另有一说取二重相生之律,则明承自宋、元清承自金。不過由時期並沒史實明言,多為政治評論推斷[22][23]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傅樂成. 《中國通史》. 台北: 大中國圖書公司.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金文京. 《三國演義的世界》. 由邱嶺、吳芳玲據東方書店1993年日文初版翻译. 李均洋校.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0. ISBN 9787100073356. 
  3. ^ s:尚書大傳/卷3
  4. ^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 张守节正义:“秦以周为火德。能灭火者水也,故称从其所不胜於秦。”
  5. ^ s:資治通鑒_(胡三省音注)/卷069:秦焚書坑儒,漢興,學者始推五德生、勝,以秦爲閏位,在木火之間,霸而不王,於是正閏之論興矣。〈孟康曰:秦推五勝,以周爲火,用水勝之。漢儒以庖犧繼天而王,爲百王首,德始於木。共工氏霸九域,雖有水德,在木火之間,非其序也,故霸而不王。神農氏以火承木,故爲炎帝。神農氏沒,黃帝氏作,火生土,故爲土德。少昊,黃帝之子,土生金,故爲金德。少昊之衰,顓頊受之,金生水,故爲水德。顓頊之所建,帝嚳受之,水生木,故爲木德。高辛氏衰,天下歸堯,木生火,故爲火德。堯嬗舜,火生土,故爲土德。舜嬗禹,土生金,故爲金德。湯伐桀纘禹,金生水,故爲水德。周伐商,水生木,故爲木德。漢伐秦繼周,木生火,故爲火德。共工及秦不在五德相生之正運,故曰閏位。〉
  6. ^ 漢書·律曆志》:“漢高祖皇帝著紀,代秦繼周,木生火,故為火德,天下號曰漢。”
  7. ^ 《後漢書·光武帝紀》:“壬子,起高廟,建社稷於雒陽,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注:“漢初土德,色尚黃,至此始明火德,幟尚赤,服色於是乃正。”
  8. ^ 8.0 8.1 王應麟s:小學紺珠_(四庫全書本)/卷01#五運
  9. ^ 清朝宮夢仁s:讀書紀數畧_(四庫全書本)/卷01#五運
  10. ^ 《杜佑‧通典》:漢氏用午祖戌臘。
  11. ^ 《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蜡臘部/彙考: 魏制以未祖丑臘
  12. ^ 《唐玄宗明皇帝封泰山玉牒文》:天啟李氏,運興土德。
  13. ^ s:明史/卷67
  14. ^ 《小學紺珠》:五行始於祖,終於臘,唐土德,戌祖辰臘。趙大綱《測旨》:唐以大寒後辰日為臘。
  15. ^ 《宋史: 本紀》定國運受周木德,因以火德王,色尚赤,臘用戌
  16. ^ 陳元. 臺北故宮藏宋元明帝王畫像與其隱喻的王朝正統性. 中國文化. 2016, (44): 137-153 [2020-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17. ^ Yuan Chen. Legitimation Discourse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Imperial China. Journal of Song Yuan Studies. 2014, (44): 325-364 [2017-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18. ^ 劉浦江:“五德終始”說之終結——兼論宋代以降傳統政治文化的嬗變. 微文庫. [2019-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9. ^ 《大明会典·大宴乐章·一奏炎精开运之曲》:精开运,篤生圣皇。大明御极,远绍虞唐。
  20. ^ 《明太祖实录》:上生,光满室,时元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日子丑也。自后数夜有光,邻里遥见,惊以为,皆奔散,至则无有,人或异之。
  21. ^ 《凤阳新书》:太祖本姓朱,本祝融。祝融,帝颛顼之子,为帝喾火正,有大勋于天下,故别为祝融。太祖定鼎金陵,则祝融之故墟也。故建国号大明。
  22. ^ 五德終始說探源. 灼見名家. [2014-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23. ^ 盛雄. 《中國國運世紀大預言》. 台北: 春日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