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藍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伽藍菩薩(关羽),攝於澎湖縣西嶼鄉大池西林寺

伽藍神,又稱為伽藍菩薩,是佛寺伽藍)的守護神,相當於道教的「境主神」,也是佛教護法。專責保衛寺院轄區,以及四眾弟子。

佛陀時代之伽藍神

伽藍菩薩係原本指記載於《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的十八位護法伽藍聖眾:「護僧伽藍神斯有十八人各各有別名。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歎美。六名廣妙。七名雷音。八名獅音。九名妙美。十名梵響。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歎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觀」等十八名護法天神

後來祗園精舍的三位功臣──拘萨罗国國王波斯匿王(梵名:Prasenajit,巴利名:Pasenadi)、祗陀太子,及給孤獨長者(Anathapindik,又名Sudatta〔須達多〕,意為「善授」)因為捐贈「祗樹給孤獨園」給釋迦牟尼佛,於是也被列入伽藍聖眾之列,使伽藍聖眾增至二十一位。

中國佛教供奉傳統

中國時,禪宗道場已有供奉伽蓝菩薩的風俗。《釋氏要覽》云:「寺院既有十八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怠惰為非,恐招現報耳。」又云:「一切皆有無數眷屬,即是分任守護也。」時至今日,佛教道場每日的早晚課誦中,都會誦《伽藍讚》:「伽藍主者,合威靈,欽承敕共輸誠;擁護法王城,為翰為屏,梵剎永安寧。」以感恩伽藍菩萨護法的功德。也有人會把伽蓝菩萨印在佛教书籍的末页,以此希望得到護法的护持。

然而,今天的中國佛教道場大都會将伽藍菩薩塑造成關羽的造型,而非原本的二十一位伽藍聖眾。

關羽為伽藍神

佛經並沒有以關羽為伽藍菩薩的記載,隋代以前,本來也無這種習俗。其由來,傳說跟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有關。

傳說智者大師荊州玉泉山尋覓建寺地點,晚上在山中入定時,關羽顯現,願助智者大師建寺。寺成之後,關羽又依止智者大師皈依受戒,成為佛弟子,並發願作為佛教的護法。從此天台宗的寺院開始供奉關羽。[來源請求]

然而,以關羽一人取代原來的二十一位伽藍菩薩,似非智者大師的本意。查《智者大師別傳》卷四對此事的記載:「其夕雲開月朗,見二人,並諸部從,威嚴如王,長者美而豐厚,少者冠帽而秀髮,來前致敬!師問何來?曰予乃蜀前將軍關羽,指少者曰:吾子也。末紛亂,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孫權自保,予義臣蜀漢,期復帝室,時事相違,有志不遂,死有餘烈。」「師即秉爐,授以五戒。」這些記載,都沒提到智者大師要以關羽一人代替原來的二十一位伽藍聖眾。

不過,自天台宗寺院開了供奉關羽的先例後,各宗寺院爭相效法,漸漸地,關羽被捧成伽藍菩薩,跟韋馱菩薩並稱,成為中國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在彩繪或塑造的《全堂佛像》可看到站立在韋馱菩薩像右邊的關羽像),在佛道融合的廟宇中若設有三寶殿或觀音殿,普遍殿前安有一左一右立姿的韋馱與關羽像。

後來更有把關羽的祭典日──農曆五月十三日或者六月廿四日──當成伽藍菩薩的聖誕。有部分佛寺還專門為此舉行佛事以示紀念。更有甚者,少數佛寺還為關羽建了「關帝殿」(或稱「伏魔殿」)。

跟一般其他宗教崇拜關羽的造法不同的地方是,作為伽藍神的關羽必為立姿(獨殿供奉則採坐姿),且習慣上造像上會多了一條綬帶,無風自飄地繞著神像;但是綬帶也並非必然,例如中台禪寺的關公塑像即無綬帶。

其他伽藍神

漢地佛寺以關羽為伽藍神,係一種佛教融合中國文化的現象,由漢族神祇守護佛寺,可見民間文化輸往佛教、或是佛教欲接引(或謂拉攏[1])民間信仰之情形[2]。佛教寺院尚有其他的伽藍神[3]

  • 大權修利菩薩:是一位山神、海神、財神,相傳為阿育王之第七子[4],封號「大權修利(理)」,曾護送舍利至中國,後為人尊為「大權修利菩薩」,供奉在浙江定海縣招寶山,故又稱「招寶七郎」,屬於財神。其經典形象,一手放在額邊作眺望狀,被尊為海神曹洞宗寺院供此神為伽藍神,此文化傳至日本。
  • 迦毘羅王」(Kapila),又作「刼比羅王」。為伽藍之守護神,故時稱伽藍尊王。係四夜叉之一,守護東方,又以意譯稱黃衫大神。此神司掌財運,若人心誠祈福,得滿其願。
  • 祠山尊王:名張渤,字伯奇,古時的水利專家,相傳有法力,化身為「豨龍」(龍首的豬)治水。
  • 五嶽大帝:道教的知名山神。
  • 平水大王:即大
  • 華光大帝:如普陀山普濟寺景區普濟禪寺伽藍殿所供、日本京都黃檗宗大本山萬福寺之伽藍神即是華光大帝。
  • 五福大帝:如長樂市潭頭鎮厚福崇聖寺供奉五福大帝為該寺伽藍神。

參照

外部連結

  1. ^ 關公信仰初探. www.chinesetheology.com.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2. ^ 关公与伽蓝殿. 新华网. [202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1). 
  3. ^ 國家圖書館:日本禪宗寺院之宋明伽藍神-二階堂善弘. [201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2). 
  4. ^ 《海絲紀行》之寧波篇:東渡佛法 通商南洋.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