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冼星海
冼星海青年肖像
原文名冼星海
罗马拼音Sien Singhai [1] [註 1]
出生(1905-06-13)1905年6月13日
 葡屬澳門
逝世1945年10月30日(1945歲—10—30)(40歲)
 蘇聯俄羅斯莫斯科
国籍 中華民國
知名作品黄河大合唱
所属时期/乐派20世纪
擅长类型合唱、歌曲
师从
学生/受影响人物
冼星海
个人资料
别名黃訓、孔宇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939-1945)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廣東番禺榄核,出生於澳門,中華民國作曲家鋼琴家,其作品中《黃河大合唱》最廣為人知。曾任教於魯迅藝術學院

生平

冼星海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的寓所

冼星海1905年生于澳门一个疍家船工的家庭。[2]1911年,他随母亲到新加坡,靠母亲帮佣维持生计,进入养正学校(今养正小学)读书,养正学校的老师区健夫,最先赏识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当时的校长林耀翔,接受岭南大学专为华侨子弟返国升学所设的华侨学校校长,冼星海是他带往广州升学的20名养正学校学生之一。1918年,他就讀於岭南大学附屬中学學習小提琴。1926年,他於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修讀音乐系。1928年,又於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學習小提琴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但1929年夏因参加学潮而遭到退学,他从同学那里筹集了200元路费返回了岭南。[3]

1929年,他到巴黎从师于提琴家保罗·奥别多菲尔俄语Обердёрфер, Поль和作曲家文森特·丹第保罗·杜卡斯。隨後在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巴黎圣乐学校英语Schola Cantorum de Paris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

1935年,冼星海返回中國,後參與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创作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配樂。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张曙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热血》、《夜半歌声》、《顶硬上》、《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10月1日,冼星海与新婚不久的妻子钱韵玲(共产党学者钱亦石女儿),一同前往延安。在延安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期間创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39年,冼星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赴苏联学习、工作。在苏联期间,写有交響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並編寫《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论文,已发表35篇。由于他对将音乐用作革命所作的探索,获得了“人民音乐家”的称号。

1945年,冼星海因肺結核病逝莫斯科,於當地安葬,至1980年代,骨灰移回中国,最终安葬于广州,建有冼星海墓。

作品

番禺星海公园冼星海雕像
位於澳門的冼星海紀念銅像
  • 大合唱
    • 《生产运动大合唱》
    • 黄河大合唱
    • 《九·一八大合唱》
    • 《牺盟大合唱》(1940年,被誉为《黄河大合唱》的姊妹篇)
  • 交响曲
  • 管弦乐组曲
    • 《满江红》
    • 《中国狂想曲》
      其中一段《下山虎》由刘文金为纪念洗星海逝世30周年在1975年10月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 小提琴曲
    • 《郭治尔·比戴》
  • 歌曲
    • 《游击军歌》
    • 《到敌人后方去》
    • 《在太行山上》
    • 《二月里来》
    • 《黄河之恋》
    • 《夜半歌声》
    • 《救国军歌》
    • 《战歌》
    • 《保卫卢沟桥》
    • 《三八妇女节歌》
    • 《打倒汪精卫
  • 电影配乐
    • 《壮志凌云》
    • 《青年进行曲》
    • 《夜半歌声》
  • 著作
    • 《我学习音乐的经过》[4]

纪念物

冼星海1924年在新加坡英文學校-聖安德烈學校(St Andrew's School英语Saint Andrew's School, Singapore)就讀時,留有一張在吹單簧管時所拍攝的親筆簽名相片,上面顯示其所用的英文名為「Sinn Sing Hoi」(粵語音譯)。[5]

广州有星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厅、番禺冼星海纪念馆、星海公园。在他的故里南沙榄核镇北斗大桥以南的南北走向大道也以他名字命名为星海大道

冼星海墓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麓湖公园内,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澳門有冼星海大馬路,靠近澳門文化中心。另有冼星海紀念館,位於俾利喇街,紀念這位在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音樂家,紀錄他努力奮鬥和獻身民族的一生。紀念館於2019年11月23日開幕,冼星海銅像同場揭幕。[6]2020年該館入選由國務院公佈之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7]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有冼星海大街,建有冼星海纪念碑。(ул. Си Синхая)。[8]

冼星海的故里南沙榄核镇于2014年曾提出改名为“星海镇”[9],不过由于此前该名称的重复地名太多等原因,并未成行。

家庭

  • 祖父:冼容添,番禺人
  • 祖母:盧氏
  • 外祖父:黃錦村,從事打漁及航海業
  • 父親:冼喜泰,澳門人,從事打漁及航海業,36歲時沉海逝世
  • 母親:黃蘇英,澳門漁民
  • 岳父:錢亦石(1889年-1938年)
  • 岳母:王德訓(1891年-1985年)
  • 夫人:錢韻玲(1914年-1994年)
  • 女兒:冼妮娜
  • 外孫女:郭敏

墓地

冼星海墓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越秀区麓湖路8号麓湖公园星海园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45
登录1989年12月8日

冼星海墓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麓湖公园星海园内,为广州市的一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公布时间为1989年12月。

1945年10月,冼星海病逝于苏联首都莫斯科,一直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直至1983年,苏中友好协会将其骨灰移交中国,由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护送回北京,后安葬于广州市番禺县县城。1985年,移至麓湖公园。同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麓湖公园内修建“星海园”,建成冼星海墓。

備註

  1. ^ 亦作Hsien Hsing-hai或Sinn Sing Hoi(粵)

参见

参考文献

  1. ^ 留法身分證明文件.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 1935. 
  2. ^ 存档副本. [200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3). 
  3. ^ 刘再生,音乐界的一桩历史公案——萧友梅和冼星海、聂耳的"是非恩怨",《音乐艺术》2007年03期
  4. ^ 冼星海:黄河之水“歌”中来. [2022-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4). 
  5. ^ 何乃强. 冼星海在新加坡十年 1911-1921:历史补遗 谬误纠正. Google圖書(玲子傳媒). 2013-09-01 [2016-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中文). 
  6. ^ 冼星海紀念館隆重開幕 獻禮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站. 2019-11-23 [202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7. ^ 澳門冼星海紀念館列為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站. 2020-09-03 [202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8. ^ 莉莉娅. 阿拉木图有个冼星海大街(组图). 人民网-财经频道. 2014-09-15 [2018-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3). 
  9. ^ 南沙榄核镇就改名“星海镇”发起调查_区域_南方网. gz.southcn.com. [2019-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5).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