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格尼察战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列格尼卡战役
莱格尼察之戰
蒙古侵略欧洲的一部分
日期1241年4月9日
地点
结果 蒙古帝國大勝
参战方
蒙古帝國

波蘭王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拜答儿
合丹
斡兒答
亨里克二世 
馬特科二世
摩拉維亞的博萊斯瓦夫
参战单位
大量弓騎兵及轻、重骑兵 西里西亚本地部队、被重新聚集的波蘭溃兵、應召民兵、德意志傭兵及巴伐利亞礦工民兵以及数量有限的聖殿騎士團重甲骑士
兵力
3,000[1]–8,000人[2] 2,065–8,088人[1][3][4][5]
伤亡与损失
未知 重的

莱格尼察战役(英語:Battle of Legnica波蘭語Bitwa pod Legnicą),亦称利格尼茨战役,由于蒙古入侵波兰,使双方于1241年4月9日爆发此交战,地点在现波兰境内名为萊格尼察(德语名“利格尼茨”)的一座小村莊。

十三世紀戰場上的蒙古重騎兵。

交战双方是拜答儿指挥的蒙古军队与西里西亚公爵亨里克二世率领下的波兰联军。兵力方面,蒙古軍队大約有8,000人(2個圖們);波蘭聯軍則大約有2,000-8,000人。

1241年3月,波兰军队在赫梅尔尼克遭遇蒙古军队埋伏,全军崩溃。为了继续抵抗蒙古军队,亨里克二世除了收拢溃散的波兰残兵以外,四处组织军队。因而其得到波兰各地与圣殿骑士团的帮助。亨里克二世在等到来自摩拉维亚侯国与波希米亚王国的援军后,便主动离开莱格尼察城堡布防,准备于卡恰瓦河平原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军的前锋很快地与波兰联军的前锋交手,这支部队是由摩拉维亚侯爵鲍莱斯瓦夫·杰波尔特波兰语Bolesław Dypoldowic所率领的巴伐利亚矿工民兵。蒙古军队在与这只矿工军交手后,很快地就依例诈败。不知蒙古军战斗习惯的矿工军自以为将敌军逐退,于是便急不可耐地展开追击,导致阵式大乱。蒙古军一见矿工军阵形混乱,又缺乏重甲,因此返身射击,经过几轮交手,便将这批部队全歼,统率此军的摩拉维亚侯爵鲍莱斯瓦夫·杰波尔特也不幸阵亡。

正当摩拉维亚侯爵鲍莱斯瓦夫·杰波尔特苦战之际,亨里克二世立即派出奥波莱-拉齐布日公爵“胖子”梅什科二世与克拉科夫守将苏里斯瓦夫(英語:Sulisław of Cracow)出动救援,在重装骑士投入后,蒙古军一时为联军所逐退。由于蒙古军此次退却队伍散落,因此联军确信蒙古军此次是真的被其所败,反而更奋力穷追败退的蒙古军队。此时,蒙古军队列中忽有一骑衝向追兵,以波兰语高声大喊:“快逃!快逃!”受到这个突发事件的影响,梅什科二世不敢穷追,于是领兵退出战场。梅什科二世忽然撤离后,亨里克二世见蒙古军主帅也在后撤,为确保战果,便不再犹豫,将剩余兵力全部投入,然而此举却反而落入蒙古军的包围圈内。最终亨里克二世被蒙古军斩杀,波兰联军高层几乎全部战殁。

联军方面的损失,据蒙古一方的说法,他们总共装满了九大麻袋的耳朵,而波兰方面则宣称联军阵亡人数大约25000人,即使这数字并不精确,但也可见联军损失极为惨重。对波兰来说幸运的是,蒙古军并不打算占领这个国家,不久之后他们经过摩拉维亚到匈牙利,希望与拔都的蒙古军主力联系。亨里克二世的遗体只能由他的妻子识别,因为他的左脚有六只脚趾。蒙古人取得了此战的胜利,2天後即4月11日又在蒂薩河之戰殲滅了全部匈牙利王國主力軍隊,令歐洲各國和聖座額我略九世對此大為震驚,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緊急調兵備戰。日后由于窝阔台汗去世的消息传来,蒙古人不得不折返回东方去选出新任大汗,于是莱格尼察也成为蒙古西征中所到达的最西方之一。

参考來源

  1. ^ 1.0 1.1 John France. Journal of Medieval Military History, Volume 8. Page 115. Article: "Numbers in Mongol Warfare", by Carl Sverdrup. Published 18 Nov 2010. ISBN 9781843835967
  2. ^ Tartar Relation, 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 ~1248. Page 80.
  3. ^ Jerzy Maroń. Koczownicy i rycerze. Najazd Mongołów na Polskę w 1241 roku na tle sztuki wojennej Europy XII i XIII wieku. Oficyna Wydawnicza Arboretum. Wrocław. 2001. ISBN 978-83-932793-2-6
  4. ^ 西里西亞的250名騎士、36名聖殿騎士、來自小波蘭和大波蘭的10名騎士、10名“客”騎士和少數重騎兵僱傭兵
  5. ^ Wacław Korta. Najazd Mongołów na Polskę i jego legnicki epilog. Śląski Instytut Naukowy. Katowice. 1983. ISBN 83-00-0064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