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無正齒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纽研究结论
古无轻唇
古无舌上
古無正齒
娘日归泥
喻三歸匣
喻四歸定
照二歸精
照三歸知
古無邪紐

古無正齒音漢語音韻學錢大昕研究所得的一個理論,即上古漢語中沒有正齒音照組聲母中古漢語前期存在兩組正齒音聲母,在等韻學中分別稱作「照二」「照三」。「照二」是莊系,即莊、初、床、疏四個聲母;「照三」是章系,即章、昌、船、書、禪五個聲母。故而出現「照三歸端」、「照二歸精」二說。

黃侃(1886年-1936年)在《黃侃論學雜著·聲韻略說》指出「由精而變者,曰莊;由清而變者,曰初;由從而變者,曰床;由心而變者,曰邪,曰疏。」即是「照二歸精」之說,中古前期出現的莊、初、床、疏四個聲母上古時歸於精、清、從、心四個聲母。

錢大昕(1728年-1804年)在《十駕齋養新錄·卷五·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指出「古人多舌音,後代多變為齒音,不獨『知徹澄』三母為然也。」由於不同的上古聲母,隨著時代的演變,會出現不同的聲母。正齒音「章」「昌」「船」「書」「禪」,即屬「章」系的聲母在中古前期出現,上古時這些正齒音接近舌頭音「端」「透」「定」。《水滸傳. 武松打虎》一文「武松讀了印信榜文,方知端有虎。」黃岳洲在《文言虛字聲類義訓》中指出,「端的有虎」便是「真的有虎」,「端」在「端」母,「真」在「章」母。「真」便是「端」,可見「古無正齒音」的證據可在古典文學著作中找到。

上古聲母(沙構擬)在中古漢語(切韻音)表現
表中字母爲中古音白一平轉寫對應的國際音標
表中漢字爲《切韻考》字母
上古音類 全淸 次淸 全濁
上古開 上古合 次濁 淸鼻
牙音
三i

t-
tɕʰ 常/禪 ɡʲʷ -- ɕ (只需*ŋ̊e - -
* kʰʲ ɡʲ ŋʲ - -
ʕ k̠ʰ ɦ̟ ŋ
喉音 ʔ - ʔ
ʔʲ [ ɕ] 喩四 ɦʲ 喩三 ɦʲʷ ʔʲ
邊音 ɕ - -
ʈʰ
ʕ ( ɖ)


d

?
舌音 t n ɺ[]
ʈ ʈʰ ɖ ɳ ʈʰʲ (三等) []
tɕʰ 常/禪 ȵ [ ɕ] ʈʰʲ[] x̠ʲ [ ɕ]
s-舌音 ɕ ʑ[] s (生?) tsʰ (生?) tʂʰʲ[] ʂ[]
tʂʰ []
ʕ
ts tsʰ dz tsʰ
齒音 * - s -
tʂʰ ʂ
s-喉音 ʐ -- -
s [ ɕ] z
脣音 * p b m x [ ɕ]


相關條目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