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和子說拉丁文:Filioque、教會拉丁語:[filiˈɔkwe][1]), 按照字面翻譯,表示:「聖靈是由聖父和聖子而出」,源於基督教神學其中一個重大爭議:「聖靈是由聖父而出,或是由聖父和聖子而出?」

歷史

近两千年的基督教會歷史中,出現過二次的重大分裂[註 1]。一般人較為了解的是發生在1517年,由馬丁路德針對當時教會各樣弊病所發起的宗教改革,這是教會史上第二次的大分裂。在這之前教會還有一次重大的分裂,是1054年代表西方教會的羅馬教廷與代表東方的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因為政治、教權與神學上的歧見,因而相互將對方處以破門律,即東西教會大分裂。期間雖有復合之象,但始終在神學議題上的一個重大爭議不能達成共識,致使東西方教會至今無法統一。這個難題便是和子說:聖靈是由父而出,或是由父和子而出。

文獻回顧

在聖靈來源的議題上,教父各有見解,愛任紐認為聖靈是神的工作者,但聖靈不附屬於神。[2]特土良發展出三位一體的教義。[3]亞他那修確立本體相同的教義,他首先認為聖靈來自神,靈在本質上屬於子,靈由子賜下,靈所有的皆屬子。[4]面對亞流派,迦帕多家三傑的巴西流說:「聖靈從神而出,不是生出的,而是像祂口中之氣一樣。」[5]女撒的貴格利認為聖靈從父而出,從子領受;父是因、子與靈是果,子直接由父產生,聖靈由父經過中介產生,是藉子而出。[6]

歷史上對於聖靈論中聖靈出處的討論就此告一段落,這是為要回應亞流對於耶穌神性懷疑的一系列神學議題的延伸,一直要等到奧古斯丁,才會將聖靈論作完整有系統的論述。

教父的聖靈觀

亞歷山大——俄利根

  • 生平介紹:俄利根亞歷山大教導學院的校長,是一位極為聰明的學者,一生的著作超過八百篇。他的寫作目標是:「對提出智性的基督徒,提供符合聖經的解答,使他們不用去找諾斯底教派。」俄利根學習希伯來文,並擅長在希臘文化中傳福音,以柏拉图派哲學觀念說明基督教義。他有受苦殉道的心志,他甚至以自閹來表明他的信仰。[7]
  • 神學思想:俄利根以寓意解經法,將聖經的意義分為三層:體-字面意義;魂-道德意義;靈-是奧秘的,是指向基督的。[8] 對於聖靈的主題俄利根時常是模糊與矛盾的,在對於聖靈是「生」與「被造」間難以決定,最後他解釋:「聖靈是父藉著子造的」。[9] 他一方面要三位都平等,另一方面要將父、子、聖靈區別出來,這一區別就將子與靈附屬於神了。附屬的主要原因在於:
    1. 聖經的解釋。「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為他造的」(歌羅西書1:16)。俄利根的結論是:「我們承認萬有都是道所造的,聖靈是父藉著基督所造的最好的,也是次序上的第一。」又說「為這緣故,聖靈不稱自己為神的兒子」。[10]
    2. 他為了要辯證形像神格派的異端,反將子和靈變成附屬品了。[11]

西方教會——奧古斯丁

  • 生平介紹:奧古斯丁是北非希坡主教,早年行修習哲學並受摩尼教的影響,希望找到生命的意義。但這不但不能幫助他,反而讓他墮入深沈的苦痛之中,奧古斯丁最後在羅馬書13:13-14節中找到他人生方向的的答案,從此奧古斯丁回到神的懷抱之中。[12] 他的最著名作品是《懺悔錄》及《上帝之城》。
  • 神學立場:是西方教會神學集大成者,在對於聖靈論的議題上,繼承了前代教父們對聖靈體會的認知。奧古斯丁認為子稱為神的道,稱呼聖靈為神的恩賜,稱呼父神為道的根源,聖靈主要為「父所出」,也由「子所出」但這是父賜給子的。[13] 奧古斯丁認為聖靈是父和子的互愛,是父子二位的靈,父子因著他們與聖靈的關係,形成了一個單一體。如此父子對聖靈的關係是相同的,關係既同,作為就不可分,所以奧古斯丁堅認聖靈由父子而出(Filioque)的教義。父把一切都給了子,也把發出聖靈的能力給了子。[14]所以是父生子,聖靈由父和子而出。

大馬士革的約翰

  • 生平介紹:大馬士革的聖約翰生於645-675年之間,卒於754年。為東方教會最中最著名的教父,他在希臘宗的地位,相當於亞逵那在羅馬宗的地位,二人都各集東西系統神學之大成。約翰初時承父遺缺任大馬士革當地的政務,但不久就辭職隱居於耶路撒冷附近的聖撒巴斯修道院,以研究及著作終其一生[15]。後世稱他為「金源」(Chrysorroas),是對他之作品和聖詩一個極高的推許[16]
  • 神學立場:約翰為聖像崇拜辯護甚力;也擅長寫讚美詩歌[註 2]。約翰的著作《知識的泉源》是東方希臘神學集大成的書[17],是東方教會最著名的神學家,其思想在東方教會具有相當的代表性。約翰認為聖靈與父及子是同一本質、同一永恆的。聖靈從父出來而藉著子以交通,子與靈都是藉著父而存在。約翰也認為子由父產生,聖靈也出自父,不是產生,而是發出,子的產生與聖靈的發出是同一時間的,但約翰坦承,無法知道產生和發出的區別[18]

聖經中的聖靈

据《提後》3:16,使徒保罗称「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註 3]基督信仰的答案不在人的理性思辨,而在聖經的神啟之中,所以回歸聖經,是我們遇著難解議題之時的終極依歸。以下以聖經中對聖靈的記載為研究重點,焦點放在聖靈的來源與父、子的關係,不涉及聖靈的意志、能力、工作、等無關的議題。

舊約中的聖靈

  1. 創世記1:2「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這是聖經中第一次提到神的「靈」(רוח,Ruach)。這字有3種解釋:「氣息」(breath)、「風」(wind)與「靈」(spirit)。[19] 但無論是氣息、風或是靈,都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其出處。
  2. 上主的靈臨到四位士師身上,俄陀聶(士3:10)、基甸(士6:34)、耶弗他(士11:29)、參孫(士13:25;14:6,19;15:14)。這裡見到靈受耶和華差遣,並屬於耶和華,但是對靈的來源也沒有敘述。
  3. 上主的靈也數次臨到掃羅大衛並支配他們(撒上10:6;11:6;16:13,14;詩51:11)
  4. 先知書智慧文學中也多次提到“上主的靈”、“我的靈”(詩51:11;139:7;143:10)。舊約中與有關聖靈的記載,沒有明確提供聖靈出處的證據,但是神是一切的源頭、萬有的出處,所以聖靈自然來自神,這是無庸置疑的。

新約中的聖靈

既然已經確立聖靈來自神,那在新約有關聖靈的研究,只需要將焦點鎖定與耶穌有關的經文。

  1. 福音書中耶穌受浸時神的靈降臨在耶穌身上(太3:16神的靈; 可1:10聖靈; 路3:22聖靈; 約1:32聖靈),這是新約最初提及耶穌與聖靈的關係。
  2. 馬太福音12:28:「我若靠著神的靈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耶穌親口說他所靠持的是「神的靈」。
  3. 路加福音24:49a:「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父應許、子差派; 約14:26a「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
  • 與約翰福音15:26「但我要從父那裏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以及
  • 約16:7b「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裏來;我若去,就差他來。」
  • 「從父出來」可以解釋:1、受父差派。2、從父而出。但確定的是聖靈受父與子的差遣。
  1. 約翰福音16:15「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所以我說,他要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這裡所謂「凡父所有的」是否包含聖靈呢?三位一體的神是本體相同(ηομοουσιος,homoousios),各有獨立實質(ὑπόστασις,hypostasis)。這句話只能表示父與子完全親密的關係。
  2. 使徒行傳2:33「他既被神的右手高舉,又從父受了所應許的聖靈,就把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澆灌下來。」耶穌的靈來自於神。
  3. 羅馬書8:9「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裏,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與現代中文譯本約一2:27a「至於你們,基督已經把他的靈賜給你們。」表示神的靈就是基督的靈,就是聖靈。但是基督的靈不表示靈出於基督。
  4. 歌林多前書2:12「我們所領受的,並不是世上的靈,乃是從神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神恩賜給我們的事。」這經文提到了靈是從神來的。保羅指出聖靈出於父;但也可能是聖靈受父差派之意,非指聖靈從父而出。
  5. 加拉太書4:6「你們既為兒子,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子的靈受父差遣,子的靈就是神的靈,就是聖靈。

新約聖經中也沒有提到聖靈的來源,林前2:12提到靈是從神來的,但是真正的意思並不明確。約1:3「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與歌羅西書1:16「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為他造的。」但是聖靈並非受造之物。約15:26「但我要從(παρά,para)父那裏差(πέμψω,peuma)保惠師來,就是從(παρά)父出(ἐκπορεύεται,eukporeuetai)來真理的聖靈(πνεύμα,pneuma);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註 4]常被用來證明是聖靈發出的教義根據,但是仍然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證明聖靈是從神發出。雖然從聖經當中找不到聖靈來源的出處,但是依據神是一切源頭的真理,可以確定聖靈從神而出,無法證明聖靈從神和子出。聖經證明了父、子、聖靈的關係緊密,聖靈就是父與子的靈,而聖靈是有獨立的位格,聖靈不是父也不是子。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會對聖靈的議題有不同的見解,原因便是聖經並未明確記載,以致於神學家們會有不同的領悟。但是聖經雖然沒有說明,但是仍然不可跳脫聖經的啟示,故以下的討論當然是以聖經為依據,針對不同的主張給予批判或檢討。

對俄利根的批判

  1. 俄利根以寓意解經的觀念,代入神學的討論。一方面承認神學思維的奧秘,既然是奧秘就不可言說,然而俄利根又要強加解釋,所以會把自己陷入在二難之中。
  2. 在对西1:16的解釋上畫蛇添足,反而變成聖靈次位論
  3. 「聖靈是父藉著基督所造的最好的,也是次序上的第一」[註 5],聖靈不是受造的,這會成為聖靈的亞流主義
  4. 「為這緣故,聖靈不稱為神自己的兒子」,俄利根站在聖靈的角度說話,這實在是解釋過頭了。
  5. 為了區分三,而犧牲了子與聖靈的位格。

雖然俄利根在聖靈論的議題上,出現了解釋上的不周全,將聖靈置於被造的、被排序的,甚至有陷入次位論的危險。但是處在2-3世紀,面對撒伯流主義的衝擊,俄利根以獨立實質(hypostasis)回應。但俄利根不可能預見未來的亞流竟然只取他二大主張之一的:子從於父、靈從於子的觀念,而發展出亞流主義。筆者(誰?)相信這不是俄利根的本意,因為他也曾寫道:「在三位一體裡,並沒有哪一位比較大或者比較小。」[20]但在解釋上的過份形容與任意想像,的確不是神學思考的最佳途徑。

對奧古斯丁的批判

奧古斯丁「和子」而出的聖靈觀是西方教會一致認可的,然而奧古斯丁所推論的依據卻非無懈可擊。

  1. 論者難以認同「聖靈是父和子的互愛」。父和子的互愛為什麼要有聖靈?父和子的互愛與聖靈何干?
  2. 奧古斯丁認為「父子因著他們與聖靈的關係,形成了一個單一體」。但父是一切的源頭,關係的確立者;父、子、聖靈本體相同,成為「一個單一體」的原因是「因著父的意志」,不是「因著與聖靈的關係」。
  3. 奧古斯丁認為「父子對聖靈的關係是相同的,關係既同,作為就不可分」。關係與行為是不同的概念,關係相同不必然導致行為相同。
  4. 固然「父把一切都給了子,也把發出聖靈的能力給了子」,但是子擁有發出聖靈的能力,不等於聖靈是由子而發出,除非聖經有更明確的證據。

奧古斯丁不懂希臘文,他的思想架構是建立在拉丁體系的西方羅馬文化當中,奧古斯丁是以法律觀點來處理他所面臨的神學議題[註 6]。法律在本質上不是在追求真理,法律存在的目的在解決爭議,解決:人與人、人與社群、社群與社群的爭議。所以邏輯思維在法律的前提之下,必須做出協調與讓步,因為為的是處理爭議,不是以此來窮究事理。加上拉丁文化的實用哲學,與大公教會不太強調聖經至上的教會傳統,所以容易在神學議題上過及推廣,以致於奧古斯丁會認為聖靈是由父而子而出。因為這樣可以解釋何以神的靈又是子的靈。

對約翰的批判

大馬士革的聖約翰的神學思想源自於迦帕多家三教父東方教會的正統教訓就是:聖靈「藉著子來自父」[21]。在這個神學議題上約翰並沒有進步多少。

  1. 約翰認為「聖靈從父出來而藉著子以交通」。聖靈需要藉子和父交通嗎?
  2. 約翰認為「子與靈都是藉著父而存在」。這多少反映出東方教會「一而三」的神觀。
  3. 約翰承認無法知道產生和發出的區別。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治學態度,也是在神面前謙卑的表現。

或許因為保持著希臘哲學嚴謹的思維,與對聖經的尊重,約翰不願意對聖經未曾明說的部分多加解釋。但是東方教會「藉子」的說法還是超出聖經的記載,可能的原因是:

  1. 根據約1:3「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但是聖靈並非受造之物。
  2. 受西方教會影響,認為聖靈的存在必須與子有分。
  3. 東方教會一直處於皇帝的監控之下,也極為注意教會內部的思想意向。[22]在與西方羅馬教會的神學之辯中,皇室扮演相當程度的角色。神學議題之爭,當然也成為牽動著東西方政治風向球。故東西方堅持「藉子」與「和子」,也可能是政治角力的必然。

結論與建議

在東西方聖靈論的爭論中,沒有贏家,雙方都是輸家。針對一個過於人類理性思維所能處理的議題「神的起源」,只看到人的有限與敗壞:無解與分裂。聖經雖未提供一切神學問題的答案,但一切答案不當逾越聖經。神學取向也影響神學實踐,以教會建築為例,從東方教會的中央十字架教堂的結構[註 7],就可以看出東方教會的神學主張:聖父是一切的中心[註 8]

参见

注释

  1. ^ 有些教會史家將西方大公教會於1378年三位教宗的教權爭奪,視為教會另一次大分裂,奧爾森認為其影響力不足以與另外二次抗衡,且產生的原因只在個人的權力保衛,與整體教會信仰本質與信仰群體無關,故不予以列入。參閱:奧爾森,《神學的故事》,吳瑞誠、徐成德譯,(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2) ,頁414,428。
  2. ^ 大马士革的圣约翰是著名的拜占庭希臘聖詩作者。
  3. ^ 這節經文指的是《希伯来聖經》,甚至只指摩西五經。但正統的基督教信仰,堅決相信整本基督教《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
  4. ^ 希臘文字詞分析參閱:Bible Works, version 6.0, CD-ROM, 2003。
    • παρά(para):from, of, with, before, near, beside, beside, by - preposition genitive
    • πέμψω(peuma):send, commission, appoint - verb indicative future active 1st person singular
    • ἐκπορεύεται(eukporeuetai):go, come out, come from, rise (of the dead), spread - verb indicative present middle 3rd person singular
    • πνεύμα(pneuma):Spirit (of God); spirit, wind, breath, ghost, apparition - noun nominative neuter singular common
  5. ^ 筆者(誰?)無法證實此句翻譯是否屬實,希望是忠於原文的翻譯,尤其是『造』這個字。
  6. ^ 論者難以對奧古斯丁早年放蕩生活、摩尼教與新柏拉图主义背景,是否對他的聖靈觀有影響做出判斷及分析。
  7. ^ 這是一種以中央為主體,聖壇置於一個十字架中央的教會建築模式。以查士丁尼一世查士丁尼皇帝時期的圣索菲亞大教堂為代表。這不同於以實用主義為主,由人民會堂與法院改建而成的羅馬式巴西利卡教堂。
  8. ^ 这與子是救贖的中心并不衝突。

参考文献

引用

  1. ^ filioque, n. 牛津英語詞典 (第三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09 (英语). 
  2. ^ 周聯華,《神學綱要》,卷三,(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0),150-1。
  3. ^ 同上,152-4。
  4. ^ 凱利,《早期基督教義》,康來昌譯,(台北:華神出版社,1984),175-6。
  5. ^ 同上,178。
  6. ^ 同上,178-9。
  7. ^ 奧爾森,《神學的故事》,115-7。
  8. ^ 同上,123。
  9. ^ 周聯華,《神學綱要》,卷三, 154-5。
  10. ^ 同上,155。
  11. ^ 同上。
  12. ^ 奧古斯丁,《懺悔錄》,徐玉芹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198-9。
  13. ^ 麥葛福,《基督教神學原典精華》,楊長慧譯,(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3),140。
  14. ^ 凱利,《早期基督教義》, 187。
  15. ^ 費多鐸 編,《東方教父選集》,沈鮮維楨、都孟高 等 譯(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1964), 303。
  16. ^ 楊牧谷 主編,《當代神學辭典CD版》,〈大馬色的約翰〉(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7)。
  17. ^ 周聯華,《神學綱要》,卷三,161。
  18. ^ 費多鐸 編,《東方教父選集》,324。
  19. ^ Bible Works, version 6.0, CD-ROM, 2003。
  20. ^ 奧爾森,《神學的故事》,127。
  21. ^ 凱利,《早期基督教義》,178-9。
  22. ^ 陳志強,《拜占廷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70-1。另外在非拉拉舉行(1438-9)的會議中,希臘教長合理地提出,無論「和子」教義有多正確,未徵詢希臘教會同意,就私下把「和子」一語加進去,是不合法的,更可見「和子」爭議完全不是單純的教義之辯。參閱:楊牧谷主編,《當代神學辭典CD版》,〈「和子」爭辯〉。

来源

  • 周聯華:《神學綱要》,卷三。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0。
  • 陳志強:《拜占廷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 麥葛福:《基督教神學原典精華》。楊長慧 譯。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3。
  • 凱利:《早期基督教義》。康來昌 譯。台北:華神出版社,1984。
  • 費多鐸 編:《東方教父選集》。沈鮮維楨、都孟高 等 譯。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1964。
  • 希波的奧古斯丁:《懺悔錄》。徐玉芹 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
  • 奧爾森:《神學的故事》。吳瑞誠、徐成德 譯。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2。
  • 聖經工具:Bible Works, version 6.0, CD-ROM,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