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臺北市西門町商圈

商圈,又稱為繁華街,商圈內有捷運站行人徒步區商店購物中心等設施,著名商圈位於國際大都市的市中心,例如臺北市西門町商圈。

商業區域與零售商圈

零售店進行地點選擇、產品選擇、定價、推廣等行銷決策時,有「商業區域」與「商品圈」這兩個觀念,不過這兩個觀念卻經常被混淆。在日常用語或媒體用字上,經常可以聽到或看到台北的西門町商圈、台北站前商圈等。這裡的商圈是指消費者一定會前往逛街購物、由很多商店聚集而成的地理區域,也就是中心商業區[1] :364

一般而言商圈也可以指民眾約定俗成的聚落,並且通常跳脫行政區劃;例如台北的大直、天母,這些都是在地民眾自然就會區別的地緣區,會習慣與所屬行政區分別開來。[2]

學術界對商品圈(trading area)的定義是「一家商店的顧客所分佈的地理區域」,也就是客戶的來源範圍。例如,當某家商店的主要商圈在方圓一公里內,即它的顧客主要是來自方圓一公里內的區域;例如「在捷運西門站通車之後,西門町商圈的範圍變更大了」,即由於交通非常的便利,很多國際觀光客和消費者會前往觀光與消費,顧客分佈變得更廣[1]:365

另外依照德國學者Walter Christaller發表的中地理論,商圈的區別也可以用中心地來理解,意即同一個等級的中心地應有相仿數量的同級商店。[3]

商業區域的類型

商業區域(commercial district)是由一群商店所形成的地理區域。按照顧客背景、顧客流動性等因素[1]:365,商業區域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全球城市型

全球城市的商圈是指在國際大都市中所有人的購物、休閒、娛樂的區域,如台北市的西門町商圈、台北站前商圈南西商圈[1]

辦公型

辦公型商業區域的零售業以服務該區域內的上班人員為主,如台北市松江南京商圈[1]:365

轉運車站型

轉運車站型的商圈人潮主要是因為多鐵共構的台北車站轉運而來,而形成台北市的台北站前商圈[1]:365

校園型

校園型商業區域內的顧客多以學生或教職員為主,寒暑假生意較差,例如公館[1]:365師大夜市

社區型

社區型商業區域的零售業以服務該社區的居民為主,如台北民生社區[1]:365

遊樂型

遊樂型商業區域內的人數隨季節與氣候變化,生意較不穩定[1]:365

夜市型

夜市型商業區域內的顧客多為附近之居民,也有遠地慕名而來,晚上生意比白天好,如台北市士林夜市 [1]:365

商業區域的分類及意義有助於零售管理中的許多決策。例如:在決定銷售地點時,行銷人員應該考慮所銷售的產品最適合在哪一種商業區域內的顧客;或是某家企業擁有四個連鎖店,分佈在都會型、轉運型、校園型、遊樂型的商業區域內,這家企業應該思考店面的裝潢、產品特性與組合、服務方式、服務方式、營業方式、推廣方式等,是否因不同的區域而有所調整[1]:365

商圈的類型

根據商圈的重要性和顧客所佔的比率,商圈可分成三類:重要商圈、次要商圈、邊緣商圈[1]:366

重要商圈

重要商圈是國際大都市之中擁有最高知名度和大量人潮的區域,吸引非常多的國際觀光客和人們前往觀光旅遊。例如台北的西門町商圈、台北站前商圈,這些重要商圈位於市中心,有捷運站以及眾多商店,有各種領先優勢,而形成很高的人潮密集度[1]:366

次要商圈

次要商圈位於城市較外緣的區域,顧客密度小[1]:366

邊緣商圈

邊緣商圈的顧客密度很小,顧客很少。[1]:366-367

影響零售商圈的因素

除了瞭解不同商圈內的顧客與競爭者特性,另外商圈的形成與範圍大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1]:367。相關的影響如下:

地形

河流湖泊山丘叢林自然地形影響一個地方的橋樑道路等基礎建設以及人們前往該地購物的意願與能力,進而影響了商圈的形成與範圍。例如,某商店的南邊附近地方雖然人口眾多,卻隔著山丘和河流,使得該地區只能成為次要或邊緣商圈[1]:367

交通

交通建設影響消費者的購物時間、精力與成本,因此商店所在地的交通越便利,越能吸引消費者去買東西,其商圈也就越大。不少城市因軌道交通的落成,而使車站一帶成為購物熱點[1]:367

商店組合

一家商店附近的商店組合會影響這家商店的商圈大小。如果一個地區的商店組合多樣化或是形成互補關係,消費者會因為一次買完的方便性來前往消費,因此會擴大個別店家的商圈範圍,例如購物中心就是仰賴商店多樣性來拓展商圈[1]:367

競爭者

當一個地區銷售額售類似產品眾多,由於商品種類完整,方便顧客比較購買,而形成強大吸引力,使得遠處的消費者也願意前來,因此擴大了每一家商店的商圈。例如:田尾鄉的「公路花園」集合數十家園藝相關商店,每到週末就吸引許多鄰近縣市的居民前往觀光與消費[1]:367-368

商店種類

商店內的產品種類會影響其商圈的大小。在各類產品中,便利品的商圈最小,原因人們不願費時搜尋與採購,而只想在鄰近的商店購買。選購品的商圈比便利品的商圈還大,因為消費者願意花費較多的時間與精力選購。而擁有特殊品的商家,商圈相當廣泛,因為特殊品具有相當高的價值與風險,而且多採用獨家式配銷,消費者願意花許多時間到遠地的商店購買[1]:368

行銷策略

行銷策略會影響商店的吸引力、消費者光顧的意願等,因而會影響商圈的規模。例如:產品組合越廣或越有特色、價格越低或推廣活動越積極、就越能吸引較遠的顧客而擴大商圈。許多量販店就是憑著產品廣度、價格低廉、促銷優惠等,而創造比許多商店還廣大的商圈[1]:368

商圈舉例

亞洲

台北站前商圈
東京銀座

歐洲

巴黎香榭麗舍大街
米蘭蒙特拿破仑大街
倫敦牛津街

北美洲

洛杉磯羅迪歐大道
紐約第五大道

南美洲

布宜諾斯艾利斯Avenue Santa Fe

大洋洲

悉尼Pitt Street Mall

非洲

參考資料

引用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曾光華. 第十二章〈零售、批發、物流〉. 《行銷學:探索原理與體驗實務》. 2007. 
  2. ^ 零售店鋪活躍指數. 零售店鋪活躍指數. 零售店鋪活躍指數. [202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3. ^ 零售店鋪活躍指數. 零售店鋪活躍指數2020商圈地緣區展望報告. 2020-12-31 [202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相關書目

  • 《行銷管理》,第三版,華泰文化,林建煌,台北市,2005年
  • 《行銷管理》,第三版,新陸書局,洪順慶,台北市,2005年
  • 《行銷學原理》,華泰文化,黃俊英,台北市,2004年
  • 《行銷學的世界》,第三版,天下文化,黃俊英,台北市,2005年
  • 《行銷學:理論與實務》,前程企管,葉日武,台北市,2000年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