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宋應昌

大明經略朝鮮薊遼保定山東等處軍務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
籍貫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
出生 丙申十月初三日
逝世 万历三十四年丙午
配偶 配顾氏,累封恭人
親屬 (子)宋守一、宋守贞;(孫)宋楚望
出身
  •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科舉人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同進士出身

宋應昌(1536年10月—1606年2月),字思文,一字時祥,號桐岡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明朝軍事人物,曾參與萬曆朝鮮之役

生平

其先為浙江越州人,後遷至杭州。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浙江鄉試第十三名舉人,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會試第三百九十九名,二甲第二十名進士。禮部觀政,隆慶元年(1567年)六月授絳州知州,四年五月升刑部員外郎,十二月考選戶科給事中,五年五月升刑科右給事中,六年五月升禮科左給事中,丁憂歸。

万历三年(1575年)二月復除礼科左给事中,四月巡视京营,七月升济南府知府,八年二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十一年二月升河南右参政,十二年七月升山东按察使,十四年正月升江西右布政使,十七年正月升福建左布政使,二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籌建營衛巡司,有政聲[1]。二十年(1592年)四月升大理寺卿,六月升工部右侍郎,八月改兵部右侍郎,往保定、蓟镇、辽东等处经略备倭事宜。

萬曆二十年(1592年),豐臣秀吉集結二十萬大軍入侵朝鮮半島,朝鮮兵望風奔潰,“浹旬之間,三都失守,八方瓦解”[2],日軍長驅直入,攻陷首都漢陽(今首爾)。國王李昖倉皇逃難,向明朝求援。宋应昌亦以為:“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3]是年八月十九日,應昌以兵部右侍郎經略備倭軍務,九月离京,與遼東總兵李成梁之子李如松率軍共赴朝鮮。戰爭初期宋應昌駐紮遼東籌糧,十二月二十六日,宋应昌的赞画袁黄與李如松率師東渡鴨綠江。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八日,李如松先後收復平壤開城。宋應昌的南軍繼承了戚家軍優良傳統,軍紀良好,所至秋毫無犯[4]。李如松的北军殺良冒功,引發南北军矛盾[5]。萬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宋应昌抵達朝鲜。二十七日,明軍在碧蹄馆輕敵战败,李如松大兵退守开城[6]。此時明军乏粮,死伤又多,士氣十分消沉。隨著明軍失利,戰爭進入和談階段。是年三月初,小西行长移书沈惟敬,再次“恳求封贡东归”,宋应昌起用沈惟敬,命其前往日营交涉,催促日军撤退,并送还王子。兵部尚书石星極力用封贡促使日军撤退,得到内阁辅臣赵志皋的支持。朝鲜君臣明確向明朝政府提出拒绝和谈的要求。宋应昌鑑於军队疲困又无战功,也樂於推掉责任。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中日双方就和谈达成协议后,日军开始南撤。

宋應昌建议留兵防守,反對兵部尚書石星全面撤兵,遂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引疾歸[7]。同年十二月,正式卸任,由蓟辽总督顾养谦代理御倭事务。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科道拾遺,冠帶閑住。晚年隱居西湖孤山。三十四年(1606年)卒,年七十一。著有《道器圖説》、《心徑茅鋤》、《窺測陳筌》、《經略復國要編》等。

家族

曾祖宋元;祖父宋富;父宋儒,號虎山,累贈知府。母何氏,累贈恭人。兄宋應期,弟宋應亨、宋應曆。

注釋

  1. ^ 黄汝亨《宋应昌行状》記:“于是巡视三府,一意整饬,乃题海防事宜五事:一设专官,以备责成;二加职衔,以资弹压;三增营房,以恤士卒;四撤防海,以俾实用;五复海汛,以消奸宄。又提海防要略,大意谓倭奴情形已著,春汛可虞,进选将、练兵、积粟三策,仍亲历海口,修险隘、筑管堡,督造军器、火药,分拨沿海官兵,画策设防。”
  2. ^ 柳成龍:《懲毖錄‧序》,《壬辰之役史料匯輯》本,1990年
  3. ^ 宋应昌,《上神宗请拨兵协守朝鲜》,载王婆楞,《历代征倭考记》,第238页。
  4. ^ 吳希文《瑣尾錄》記載:“宋(應昌)、駱(尚志)二將之兵,不犯秋毫,號令嚴肅,所過安堵,此乃浙江之士雲,可嘉可嘉。”
  5. ^ 柳成龙《西厓先生文集》卷16
  6. ^ 《明史·朝鲜传》言:“十二月,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明年正月,如松督诸将进战,大捷于平壤。行长渡大同江,遁还龙山。所失黄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并复,清正亦遁还王京。如松既胜,轻骑趋碧蹄馆,败,退驻开城。事具《如松传》。”
  7. ^ 《明神宗實錄》萬曆二十二年三月十七日條:“允經略侍郎宋應昌回籍。”《寓林集》卷十七《桐岡宋公行狀》載:“遂上書乞骸骨。奉旨:宋某東征勞苦,既有疾,著還朝調理。”

參考書目

  • 王錫爵《經略朝鲜蓟辽保定山東等處軍務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桐岡宋公神道碑》
  • 孫衛國,《萬曆援朝戰爭初期明經略宋應昌之東征及其對東征歷史的書寫》,《史學月刊》,2016年,第2期
官衔
前任:
隗邦衡
明朝濟南府知府
萬曆年間
繼任:
余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