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安文學指中國東漢末年建安年間(196年-220年)及其前後撰寫的各種文學作品,風格獨特,在文學史上獲得崇高評價。

興盛原因

建安文學源自時代環境的刺激。漢末政治動蕩,戚宦爭權,黨錮之禍州牧割據,連年戰爭,社會動亂,民生困苦,給文人提供了創作題材,藉文學作品發出慨嘆,反映社會實況及個人遭遇。詩人也繼承漢末以天下為己任的士風,發展出一種昂揚奮發的建功立業精神。

建安文學源自儒學衰微。由於政治混亂,國家體制崩壞,人們對禮教產生懷疑,相信佛道思想,擺脫儒家經學的束縛,正統思想失去約束力,士人思想解放,擴闊了創作的空間,文學的作用不再是闡發經義,而是反映現實生活,展現建安士人的個性,抒發個人的思想感情,有助文學發展。

建安文學源自政治領袖的倡導。建安末年,曹氏父子掌握政治大權,他們雅好文學,於是形成以曹氏為中心的文學集團,以及盛極一時的「鄴下文風」。

建安文學受漢樂府民歌的影響。漢代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寫成大量反映社會民生的作品。建安時代,環境劇變,使詩人得以繼承漢樂府的精神而大量創作。此外,建安文學也受詩經楚辭古詩十九首等文學傳統的影響。

建安文學亦源自文學價值的肯定,由於長期創作經驗的積累,形成文學批評的發展,對文學本質、文學特點的認識都有所提高。曹丕典論·論文》謂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肯定了文學的價值,有助文學的發展。

代表人物

五言詩的發展

建安時期五言詩大盛。曹氏父子以政治領袖的身分,大量寫作五言詩;文士中有建安七子等人,經常唱和,尤其在宮廷宴會的場合,往往有即席賦詩的習慣。現今流傳下來的公宴詩,多是五言之作。

建安的五言詩在文學史上評價非常高,建安詩歌從樂府出來逐漸文人化,到曹植手中就明顯具有文人詩的面目。內容主要有遊仙以及反映當時社會現狀兩大類,後一類特多優異之作,如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王粲《七哀詩》等。

內容

題材

建安文學的題材可分七類:(一)戰亂和征戍艱辛;(二)懷念家鄉;(三)民生疾苦;(四)政治理想與抱負;(五)人生短暫,世事滄桑;(六)游仙詩;(七)詩酒飲宴。

特色

建安文學內容具現實性,反映漢末社會動亂的實況,作品內容充實,表現慷慨悲涼的特色,如王粲著有《七哀詩》、《登樓賦》,劉勰曾譽之為「七子之冠冕」。建安文學內容亦具抒情性,表達作者個人理想,及其拯物濟世的抱負,言辭懇切,有剛健明朗的特色,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

建安文學抒發個人切身感受,直抒胸臆,有沉鬱悲憫、個性鮮明的特色;作品想像豐富,作者為求精神安慰,有宴遊、遊仙詩、出世之作。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