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才(英語:Chang Tsai;1916年—1994年5月4日),臺灣攝影家。出生於臺北大稻埕,青年時期受兄長張維賢影響赴日本研習攝影,活躍於1930—1950年代。1994年5月4日逝於臺北自宅。2014年入選IPA亞洲30位最具影響力攝影師。

生平簡介

張才1916年出生於臺北大稻埕,幼年喪父,兄長張維賢為臺灣新劇運動領袖。1934年,張才聽從張維賢建議赴日本學習攝影,學習期間受到德國「新即物主義」(Neue Sachlichkeit)啟發,發展出客觀寫實的攝影美學,[1]青年時期被暱稱為「社會大學的畢業生」,作品反映人文精神、社會意識與文化現象等多重面向。[2]

1936年於大稻埕創立「影心寫場」。1948年於臺北中山堂舉辦首次個展,同年新生報於淡水沙崙舉辦攝影比賽,張才獲第一名,鄧南光李鳴鵰同獲第二名,當時較年輕的攝影家黃則修稱三人「三劍客」[3]。此後,張才、鄧南光跟李鳴鵰常被合稱為「攝影三劍客」或「快門三劍客」[4]

1950年代,張才隨臺灣大學人類學教授進行田野調查拍攝原住民,同時因個人興趣拍攝臺灣宗教慶典與酬神歌仔戲,以鏡頭捕捉原住民的生活、臺灣宗教慶典的熱鬧與戲臺下歌仔戲演員的心酸,為臺灣紀實攝影開先鋒。[5]

1994年5月4日,張才於臺北自宅過世。[6]2014年1月14日,IPA公布〈2014 亞洲最具影響力的 30 位攝影家〉,臺灣入選者為張照堂張乾琦、張才。[7]另外,張才曾於1950年代拍攝三峽宗廟慶典,留下珍貴歷史影像,2016年為張才百年誕辰,三峽成福國小攝影社遂舉辦「百年張才巧遇百年三峽」,向張才致敬。[8]

參考資料

  1. ^ 蕭永盛. 〈張才〉. 【臺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09-09-24 [2017-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2. ^ 張才. 《臺灣攝影家群像:張才》. 臺北縣中和市: 躍昇文化. 1994-11. ISBN 978-957-630-319-7. 
  3. ^ 吳逸驊/文、余志偉/攝影. 〈張照堂專訪──攝影書不僅是一本書〉. 【報導者】. 2016-05-04 [2017-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7). 
  4. ^ 簡永彬. 〈攝影三劍客之真實版〉. 【意象・臺灣】. 國藝會. 2015-11-26 [2017-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5). 
  5. ^ 〈意象地圖-張才攝影紀念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4-07-11 [2017-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6. ^ 〈張才〉. 【數位島嶼】.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2017-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5). 
  7. ^ 〈30 Most Influential Photographers in Asia〉. 【IPA】. Invisible Photographer Asia. 2014-01-07 [2017-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8. ^ 謝幸恩. 〈攝影大師張才百年誕辰 小小攝影師 向大師致敬〉. 中國時報 (新北). 2016-03-14 [2017-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