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 (神话)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崑崙山(又寫作昆侖山[1]),在古代漢族神話中象徵著世界軸心英语Axis mundi和世外仙鄉的高山,位於中原西北地區邊緣[2]。傳說中的崑崙山,有城高一萬一千里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3]。其下有不能浮起羽毛的弱水,外圍還有持續燃燒不滅的的炎火山。崑崙山是天帝下都,有開明獸守其城門[4]。傳説崑崙山中居住著一位神仙西王母」,由三足烏侍奉,其宮闕十分富麗壯觀,有「閬風巔」、「天墉城」、「碧玉堂」、「瓊華宮」、「紫翠丹房」、「懸圃宮」、「昆侖宮」,為真官仙靈之所宗[5]道教傳說又為西王母配上一位「東王公」,後世的小說,將此形象轉變為瑤池金母玉皇大帝[6][7]

詞源

「崑崙」的詞源有以下幾種說法[8]

(一)「混淪(混沌或渾淪)、旋轉」之意,大多學者認為混淪是崑崙的古義,如《經典釋文》:混,本又作昆;淪,本又作侖。《太玄經》:昆侖旁薄,幽。范望註:昆,渾也,侖,淪也,天之象也。旁薄,猶彭魄也,地之形也。幽,隱也。言天渾淪而包於地,地彭魄而在其中。《康熙字典》:又凡物之圓渾者曰昆崙,圓而未剖散者曰渾淪。王力曾考證昆、混、渾讀音相近,意義相關,三字同源。賈雯鶴考察崑崙作為旋轉的天柱的內涵,以「蓋天說」證崑崙為旋轉之意的由來。

(二)「高、大」之意,如《爾雅·釋丘》:丘一成為敦丘,再成為陶丘,再成銳上為融丘,三成為崑崙丘。《山海經·海外南經》:崑崙虛在其東,虛四方。畢沅註:是崑崙者,高山皆得名之。《通典》:先儒皆引禹受地統書云『崑崙東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是也。按皇地祇鄭玄以為崑崙,即是土地高著之稱。

(三)「天」之意 ,如《史記·匈奴列傳》,司馬貞《索隱》云「祁連一名天山,亦曰白山」。而《漢書·霍去病傳》「去病至祁連山」,顏師古注曰「祁連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為祁連。祁音上夷反」。白鳥庫吉滿族人至今謂天曰"Kulun"(可音譯為崑崙),大夏赫連勃勃之「赫連」,原語為"Kulun",亦天之謂。劉鐵程將「崑崙」與「祁連」進行對照研究,認為二者在歷史上曾同指一名,「崑崙」來自羌中,而「祁連」來自河西及西域,二者皆有「天」之意。

(四)「黑」之意,清人陶葆廉《辛卯侍行紀》中稱「崑崙」為胡語「喀喇」的轉音,即「黑」之意。岑仲勉認為「黑」並非來源於「崑崙山之黑」,而是取意於「崑崙人膚色之黑」;李文實認為崑崙本身是一個譯名,原僅指山脈,後泛指中印半島及南洋諸島地區。其語源出自今阿爾泰語系,故凡言黑均謂崑崙,如崑崙國,崑崙奴[9]皆是。

概要

崑崙一詞的指涉可分為「地理上的崑崙」和「神話上的崑崙」。前者指位於中原以西的織皮、產的部族名,以及黃河發源地所在的高山名。後者的仙境景緻則為《山海經》、《楚辭》、緯書、志怪筆記所傳揚[10][11]

在古書中,這幾種指涉常相混同。羅燚英指出《山海經》對崑崙的記載既有神話成分,也有實際地理成分。秦漢時期,實際地理成分開始從神話中拆分出來,“西方”、“河之所出”成為歷代地理著作論述崑崙的基調。至於神話崑崙,在以“大地中央”為核心的傳承中,亦有調和“中央”與“西北”的作法[10]

(一)地理的崑崙

東漢經學家認為該處位於青海湖附近,《漢書》說該地有西王母石室[13]。現今青海省境內被視為西王母石室的地方有兩處:一是西寧市湟源縣宗家溝石室,位於青海湖東南岸;二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二郎洞石室,位於青海湖西北岸[14]

魏昭成帝時,酒泉太守認為酒泉南山(祁連山)即尚書崑崙所指之處,為崑崙之體,宜祠祀西王母[15]

歷史上,對黃河源頭有紛雜的認識。漢朝時,誤認黃河源出於于闐南山(喀拉塔什山瑞典语Karatax Shan[17]),於是漢武帝命名該山為崑崙[18],錯以為塔里木河注入羅布泊後,會潛行地中流至大禹黃河水的積石山[19]。唐朝到清朝時,對黃河源頭多次展開過實地勘查,發現星宿海才是黃河源頭,而改認星宿海周圍群山(阿尼瑪卿山巴顏喀拉山[20])為崑崙[21][22]

清代地理學家試圖調和漢武帝命名的新疆崑崙,以及黃河源出的青海崑崙,於是把古書中的崑崙理解為一道山脈,一片山系,經由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連結在一起,到19世紀,俄國探險家普熱瓦利斯基在地圖上描繪該山系的範圍命名為「崑崙山脈」。崑崙由此擴大為綿延在華夏西境的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脈以及青海地區的一些山脈[17][23]

(二)神話的崑崙

傳說崑崙山東南隅出赤水,東北隅出河水,西北隅出洋水、黑水,西南隅出弱水、青水,其大門有開明獸守衛,上有懸圃,神陸吾司之,藏有種種珍寶,乃至於不死之藥,再上則為天庭,是天帝之居所[24]。傳聞黃帝東取河圖,西登崑崙,而後還歸中國,躬以平天下[25]

道教則傳說女仙西王母居於崑崙之間,有城千里,玉樓十二。左侍玉女,右侍羽童。西王母掌管崑崙山上的蟠桃園,握有長生不老仙藥[26]。又以崑崙為之聚形太上老君之治所[27]佛教傳至中國後,產生崑崙山即為須彌山阿耨達英语Anavatapta山(岡底斯山蔥嶺[28])的說法[29]

顾颉刚認為拿现在的地理记载来看昆仑的位置,甘肃、青海、新疆三省都有些像,但都不能完全像。主張其地理确实含有西北的实际背景,人物則是西北民族的想象力所构成[30]

世界結構

崑崙神話以宇宙山、天柱或地軸,來詮釋崑崙山位於「地中」的觀念。在西漢早期出土的木棺漆畫,都有聳入雲霄的高山,曾布川寬認為此即崑崙山,並論證崑崙山就是大地中央聳立之高柱,與天帝所居北辰相對應[10]

已有研究指出,戰國時期的西北地理知識,形成一種以天之北極、地之崑崙為宇宙中心的觀念。這種觀念在漢代頗為流行。如,緯書《尚書緯》曰:“北斗居天之中,當崑崙之上。”《春秋命歷序》稱:“天體始於北極之野,地形起於崑崙之墟。”宋均注曰:“北極,為天之樞。崑崙,為地之柄。”北極與崑崙形成天中與地中的相對,宇宙圍繞天地之中心而運轉[10]

漢唐道教繼承這種觀念,將玉京山視為最高天界大羅天諸山的中心,崑崙山僅次於玉京山,是十洲三島海中五嶽諸山的中心,亦是世人難以企及的大地中心。而玉京山與崑崙分別作為天界、地界的中心,是漢唐道教對傳統的“北極/天中”對應“崑崙/地中”模式的化用,與漢唐道教天界說的發展有密切關係[10]

圖集

相關條目

参考文献

  1. ^ 河 - 漢語多功能字庫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2018-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說文》:「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从水,可聲。」 
  2. ^ 爾雅·釋地》:「西北之美者,有崑崙虛之璆琳琅玕焉。」
    《山海經·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
    十洲記》:「崑崙,號曰昆崚,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萬里。」
  3. ^ 劉安. 链接至维基文库 墜形訓. 链接至维基文库 淮南子. 维基文库. 掘昆侖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4. ^ 《大宛列傳》司馬貞《索隱》:「《玄中記》:『天下之弱者,有昆侖之弱水,鴻毛不能載也。』《穆天子傳》:『天子觴西王母瑤池之上。』《括地圖》:『昆侖弱水非乘龍不至。有三足神烏,為王母取食。』」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山海經·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
    《搜神記》:「崑崙之山。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故其外絕以弱水之深。又環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鳥獸草木。皆生育滋茂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澣布。非此山之皮枲。則其鳥獸之毛也。」
  5. ^ 十洲記》:「崑崙,號曰昆崚,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萬里。又有弱水周回繞匝。山東南接積石圃,西北接北戶之室。東北臨大活之井,西南至承淵之谷。此四角大山,實崑崙之支輔也。積石圃南頭,是王母告周穆王云:咸陽去此四十六萬里,山高平地三萬六千里。上有三角,方廣萬里,形似偃盆,下狹上廣,故名曰崑崙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輝,名曰閬風巔;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東,名曰崑崙宮;其一角有積金,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樓十二所。其北戶山、承淵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樓,相鮮如流,精之闕光,碧玉之堂,瓊華之室,紫翠丹房,錦雲燭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靈之所宗。上通璇璣,元氣流布,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調陰陽,品物群生,稀奇特出,皆在於此。天人濟濟,不可具記。此乃天地之根紐,萬度之綱柄矣。是以太上名山鼎於五方,鎮地理也;號天柱於珉城,象網輔也。諸百川極深,水靈居之。其陰難到,故治無常處。」
    宮夢仁《讀書紀數略》:「崑崙五名葛仙翁傳,皆仙人所居:玄圃、積石瑤房、閬風臺、華蓋、天柱。又東曰樊桐,西曰玄圃,南曰積石,北曰閬苑。」
    《漢司馬相如大人賦》:「排閶闔而入帝宮,載玉女而與之歸,登閬風而遙集,飛鳥騰而一止,吾乃今日睹西王母,皓然白首,戴勝而穴處,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遣屯騎玄闕,軼先驅於寒門,下崢嶸而無地,上寥廓而無天,視眩泯而無見,聽敞怳而無聞,乘虛無而上假,超無反而獨存。」
    《魏陳王曹植辯道論》:「何顧乎王母之宮,崑崙之域哉。夫三烏備役,不如百官之美也。」
    《河圖括地象》:「有三足神鳥,為西王母取食。」
  6. ^ 《晉傅玄正都賦》: 「東父翳青蓋而遐望,西母使三足之靈禽。」
    《神異經·中荒經》:「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故其《柱銘》曰:崑崙銅柱,其高入天。員周如削,膚體美焉。其《鳥銘》曰:有鳥希有,碌赤煌煌。不鳴不食,東覆東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東,登之自通。陰陽相須,唯會益工。」」
  7. ^ 莊裕周; 陳朗榮. 論西王母形象之轉變. 2009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8. ^ 王建磊. 「崑崙」釋義諸說.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9. ^ 《舊唐書·南蠻傳》曰:「在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
    《南海寄歸內法傳》:「大海雖難計里。商舶串者准知。良為掘倫(Côn Lôn)。初至交廣。遂使總喚崑崙國焉。唯此崑崙。頭捲體黑。」
    通典》:「扶南國在日南郡之南……隋時其國王姓古龍(Kurung),諸國多姓古龍,訊耆老言崐崘無姓氏,乃崑崙之訛。」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羅燚英. 昆仑神话与汉唐道教的世界结构 (PDF). [2017-11-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1-09). 學界大多認為,古代文獻中“崑崙”有兩種涵義:一為地理的崑崙,一為神話的崑崙。...其實《山海經》對崑崙的記載既有神話成分,也有實際地理成分。秦漢時期,實際地理成分開始從神話中剝離出來,“西方”、“河之所出”成為歷代地理著作論述崑崙的基調。至於神話昆崙,在以“大地中央”為核心的傳承中,亦有調和“中央”與“西北”的作法。 
  11. ^ 李榮村. 崑崙之墟. 中華百科全書.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穆天子傳或山海經,始以崑崙之墟為西王母部族的盤踞地,而傳為神話中的仙境。崑崙:一作山名,本指中國西北,或即西部某高原上的小山;另為春秋戰國華夏西境之外的國名,該國族與產玉的新疆南部土著應有直或間接的貿易關係。 
  12. ^ ·禹貢》:「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敘。」 《逸周書·王會解》:「湯問伊尹曰:「諸侯來獻,或無馬牛之所生,而獻遠方之物,事實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勢所有獻之,必易得而不貴,其為四方獻令。」伊尹受命,於是為四方令曰:「……正西昆侖、狗國、鬼親、枳已、闟耳、貫胸、雕題、離丘、漆齒,請令以丹青、白旄、紕罽、江歷、龍角、神龜為獻。」
    竹書紀年》:「穆王十七年,西征崑崙丘,見西王母。其年來見,賓於昭宮。秋八月,遷戎于太原。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積羽千里。征犬戎、取其五王以東。」
    管子·輕重甲》:「桓公曰:「四夷不服,恐其逆政,游於天下,而傷寡人,寡人之行,為此有道乎?」管子對曰:「吳越不朝,珠象而以為幣乎!發朝鮮不朝,請文皮毤。服而以為幣乎!禺氏不朝,請以白璧為幣乎!崑崙之虛不朝,請以璆琳琅玕為幣乎!」」
    爾雅·釋地》:「西北之美者,有崑崙虛之璆琳琅玕焉。」
  13. ^ ·禹貢》:「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敘。」 馬融云:「崑崙在臨羌西。」鄭玄云:「衣皮之民居此,崑崙、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漢書·地理志》:「金城郡……臨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僊海、鹽池。北則湟水所出,東至允吾入河。西有須抵池,有弱水,崑崙山祠。莽曰鹽羌。」
    論衡·恢國篇》:「金城塞外羌良橋、橋種良願等獻其魚鹽之地,願內屬,漢遂得西王母石室,因為西海郡。周時戎狄攻王,至漢內屬,獻其寶地。西王母國在絕極之外,而漢屬之。」
  14. ^ 西王母文化考察記:西海郡故城與虎符石匱.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1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15. ^ 括地志》:「崑崙在肅州酒泉縣南八十里。《十六國春秋》後魏昭成帝建國十年,涼張駿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崑崙之體,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謂此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又刪丹西河名云弱水,《禹貢》崑崙在臨羌之西,即此明矣。」史記三家註:按肅州在京西北二千九百六十里,即小崑崙也,非河源出處者。
    十六國春秋》:「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既崑崙之體,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謂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禹貢》:『崑崙在臨羌之西』,即此明矣。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無疆之福。』」
    後漢書·西域傳》:「今以酒泉屬國吏士二千餘人集崑崙塞,先擊呼衍王,絕其根本。』」
    後漢書·顯宗孝明帝紀》:「冬十一月,遣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出敦煌崑崙塞,擊破白山虜於巴里坤湖
    《漢書·地理志·敦煌郡》:「廣至,宜禾都尉治崑崙障。」
  16. ^ 爾雅·釋水》:「出崐崘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史記·大宛傳》:「《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
    説文解字》:「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侖山,發源注海。」
    水經·河水》:「崑崙墟在西北,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其高萬一千里。河水出其東北陬。」
  17. ^ 17.0 17.1 刘宗迪. 崑崙:從神話到歷史.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18. ^ 《漢書·西域傳》:「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一名鹽澤。其水停居,冬夏不增減,潛行地中,南出積石為中國河云」
    《史記·大宛列傳》:「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其山多玉石采來。而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
  19. ^ 葛劍雄. 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20. ^ 中華百科全書. 青海.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3). 黃河源流區:黃河流經巴顏喀喇山、布爾汗布達山、積石山、西傾山間的谷地內。黃河源地一帶有許多湖泊及沼澤,其中札陵湖和綁陵湖為兩個較大的淡水湖,星宿海是一片沼澤地。 
    黃河網. 黃河源.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青海省瑪多縣多石峽以上地區為河源區,面積為2.28萬平方公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屬湖盆寬谷帶,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勢雄渾,西有雅拉達澤山,東有阿尼瑪卿山(又稱積石山),北有布爾汗布達山,南以巴顏喀拉山與長江流域為界。湖盆西端的約古宗列,是黃河發源地。 
  21. ^ 新唐書》:「次星宿川,達栢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湟水出蒙谷,抵龍泉與河合。河之上流,繇洪濟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狹,春可涉,秋夏乃勝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直大羊同國古所謂崑崙者也,虜曰悶摩黎山,東距長安五千里,河源其間,流澄緩下,稍合眾流,色赤,行益遠,它水並注則濁,故世舉謂西戎地曰河湟。」
    《元史·河源志》:「按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餘泓,沮洳散渙,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腦兒。火敦,譯言星宿也。……朵甘思東北有大雪山,名亦耳麻不莫剌,其山最高,譯言騰乞裏塔,即崑崙也。山腹至頂皆雪,冬夏不消。土人言,遠年成冰時,六月見之。」
    《欽定河源紀略》:「(宗泐)望河源詩自記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番人呼黄河為抺處氂牛河為必力處,赤巴者分界也。其山西南所出之水,則流入氂牛河,東北之水是為河源。」
    舒蘭〈河源記〉:「初九至星宿海,蒙古名鄂敦塔拉。擇山至高者登而視之,觀星宿海之源,小泉萬億不可勝數;周圍群山蒙古名為庫爾棍,即崑崙也。南有高山名古而班吐而哈,西有高山名巴爾布哈,北有高山名阿克塔因淒奇,三山之泉流出三支河,即古兒、班索、而嘛也。三河往東順流入於扎陵,自扎陵一支流入鄂陵
    齊召南《水道提綱》:「黃河源出星宿海西、巴顏喀拉山東麓(噶達素齊老峰、雅拉達澤山),二泉流數里,合而東南,名阿爾坦河。……又東流數十里,折東北流百里至鄂敦他拉,即古星宿海,《元史》所謂火敦腦兒也。自河源至此已三百里。……阿爾坦東北會諸泉水,北有巴爾哈布山(各姿各雅山)西南流出一水(卡日曲),南有哈喇答爾汗山北流出之水(扎曲),來會為一道(土人名三河曰古爾、班索、爾馬),東南流注於查靈海。」
    閻若璩 《書經地理通釋》: 「山在今西番界,有三山:一名阿克坦齊欽,一名巴爾布拉,一名巴顏喀喇,總名枯爾坤,譯言崑崙也。在積石之西,河源所出。」
    楊守敬《水經註疏》:「自青海之玉樹土司境,為巴顏哈喇山,河源出焉。河源左右之山,通名枯爾坤,即崑崙之轉音。蓋自岡底斯東,皆崑崙之脊,古所稱崑崙墟,即在乎此。」
  22. ^ 林天人. 黃河遠上白雲間 ─ ─ 關於河源認識之探討 (PDF). 空間新思維 - 歷史輿圖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1-07). 
  23. ^ 古籍中的崑崙山在何地?.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岑仲勉針對陶保廉的統計,通過考訂,得出結論:「海外、新疆、衛藏及北印之四崑崙,皆即古崑崙。非名稱如一,地點亦未有異。西寧、肅州兩崑崙者、古崑崙之東支,……唯青海之崑崙、則因真河源發現而層化。由是言之,崑崙之廣義,實一元也。」岑認為古代崑崙是泛指現在的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脈以及青海地區的一些山脈。 
  24. ^ 山海經·西山經》:「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
    山海經·海内西經》:「海內崑崙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西南流注南海厭火東。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崑崙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嚮立崑崙上。」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淮南子·墬形訓》:「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掘崑崙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脩五尋,珠樹、玉樹、琁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里,里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內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黃水,黃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白〕水,〔出崑崙之原〕,飲之不死。河水出昆侖東北陬,貫渤海,入禹所導積石山,赤水出其東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澤之東。(赤水之東),弱水出〔其西南陬〕(自窮石,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絕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於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扶木在陽州,日之所曊。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
    酈道元《水經注》:「三成為崑崘丘。《崑崘說》曰:『崑崘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閬風;上曰增城,一名天庭,是謂太帝之居。』」
    穆天子傳》:「天子□昆侖,以守黃帝之宮,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寶。……天子於是取孳木華之實,曰:「舂山之澤,清水出泉,溫和無風,飛鳥百獸之所飲食,先王所謂縣圃。」天子於是得玉策枝斯之英。曰:「舂山,百獸之所聚也,飛鳥之所棲也。』」
    列子》「已飲而行,遂宿于崑崙之阿,赤水之陽。別日升于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之,以詒後世。遂賓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迺觀日之所入,一日行萬里。」
    天問〉:「昆侖懸圃,其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里?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西北辟啟,何氣通焉?」
    九章·涉江〉:「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莊忌〈哀時命〉:「道壅塞而不通兮,江河廣而無梁。願至崑崙之懸圃兮,採鍾山之玉英。攬瑤木之橝枝兮,望閬風之板桐。弱水汨其為難兮,路中斷而不通。勢不能凌波以徑度兮,又無羽翼而高翔。然隱憫而不達兮,獨徙倚而彷徉。悵惝罔以永思兮,心紆軫宗而增傷。」
    司馬相如大人賦〉:「徧覽八紘而觀四荒兮,朅渡九江而越五河。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杭絕浮渚而涉流沙。奄息總極氾濫水嬉兮,使靈媧鼓瑟而舞馮夷。時若薆薆將混濁兮,召屏翳誅風伯而刑雨師。西望昆侖之軋沕洸忽兮,直徑馳乎三危。排閶闔而入帝宮兮,載玉女而與之歸。舒閬風而搖集兮,亢烏騰而一止。低回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皬然白首。載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必長生若此而不死兮,雖濟萬世不足以喜。」
    《河圖括地象》:「崑崙山為天柱氣上通天,崑崙者地之中也」
    《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地形起於崑崙之墟。」
    博物志》:「河圖括地象曰地南北三億三萬五千五百里,地〔祇〕之位,起形高大者有崑崙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聖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雲氣、五色流水,其泉〔東〕南流入中國,名曰河也。其山中應於天,最居中,八十城布繞之,中國東南隅,居其一分,是偏域也。」
    吳越春秋》:「寡人聞崑崙之山,乃地之柱,上承皇天,氣吐宇內,下處后土,稟受無外。」
    干寶搜神記》:「崑崙之山。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故其外絕以弱水之深。又環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鳥獸草木。皆生育滋茂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澣布。非此山之皮枲。則其鳥獸之毛也。」
    郭璞《山海經圖讚》:「昆侖月精,水之靈府。惟帝下都,西老之宇。嵥然中峙,號曰天柱」
  25. ^ 莊子·天地》:「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
    穆天子傳》:「天子升於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豐隆之葬,以詔後世。」
    賈誼《新書》:「故黃帝職道義,經天地,紀人倫,序萬物,以信與仁為天下先。然後濟東海,入江內,取綠圖,西濟積石,涉流沙,登於崑崙,於是還歸中國,以平天下,天下太平,唯躬道而已。」
  26. ^ 十洲記》:「崑崙,號曰昆崚,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萬里。又有弱水周回繞匝。山東南接積石圃,西北接北戶之室。東北臨大活之井,西南至承淵之谷。此四角大山,實崑崙之支輔也。積石圃南頭,是王母告周穆王云:咸陽去此四十六萬里,山高,平地三萬六千里。上有三角,方廣萬里,形似偃盆,下狹上廣,故名曰崑崙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輝,名曰閬風巔;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東,名曰崑崙宮;其一角有積金,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樓十二所。其北戶山、承淵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樓,相鮮如流,精之闕光,碧玉之堂,瓊華之室,紫翠丹房,錦雲燭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靈之所宗。上通璇璣,元氣流布,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調陰陽,品物群生,稀奇特出,皆在於此。天人濟濟,不可具記。此乃天地之根紐,萬度之綱柄矣。是以太上名山鼎於五方,鎮地理也;號天柱於珉城,象網輔也。諸百川極深,水靈居之。其陰難到,故治無常處。」
    太平廣記》:「忽見一女子,著青衣,美麗非常,帝愕然問之,女對曰:「我墉宮玉女王子登也。向為王母所使,從崑崙山來。語帝曰:聞子輕四海之祿,尋道求生,降帝王之位,而屢禱山嶽,勤哉有似可教者也。從今日清齋,不閑人事,至七月七日,王母暫來也。」帝下席跪諾。言訖,玉女忽然不知所在。……王母自設天廚,真妙非常:豐珍上果,芳華百味;紫芝萎蕤,芬芳填樏;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香氣殊絕,帝不能名也。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須臾,以玉盤盛仙桃七顆,大如鴨卵,形圓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顆與帝,三顆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參見《漢武帝內傳》)
    古今图书集成》载:“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
  27. ^ 老子想爾注》::「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
  28. ^ 魏源海國圖志》:「崑崙即蔥嶺。蔥嶺即河源之阿耨達池。非弱水條支西海之地,非金城臨羌之石室,非青海之大積石,非吐番之悶摩黎山,亦非後藏阿里之岡底斯山也……最後一說由誤指阿耨達山在西藏。康熙時,回疆未入版圖,奉使剌麻,惟知自侈蕃地山水,遂以後藏阿里之高山當崑崙,當阿耨達,謂天下三條四列之山皆祖諸此。故番語岡底斯,譯言眾山水之根,又以其山所出支河,譯以馬口、牛口、象口、孔雀口,附會於阿耨達四水。……今岡底斯山東出者,惟一檳榔江,會大金沙江入緬甸南海,其西出之狼楚、麻楚、拉楚三水,又皆合赴恆河,入南海」
  29. ^ 王嘉《拾遺記》:「崑崙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層,每層相去萬里。崑崙山者,西方曰須彌山,對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上有九層,第六層有五色玉樹,蔭翳五百里,夜至水上,其光如燭。第三層有禾穟,一株滿車。有瓜如桂,有奈冬生如碧色,以玉井水洗食之,骨輕柔能騰虛也。第五層有神龜,長一尺九吋,有四翼,萬歲則生木而居,亦能言。第九層山形漸小狹,下有芝田蕙圃,皆數百頃,羣仙種耨焉。傍有瑤臺十二,各廣千步,皆五色玉為臺基。最下有流精霄闕,直上四十丈。」
    酈道元《水經注》:「釋氏(道安)《西域記》曰:阿耨達大山,其上有大淵水,宮殿樓觀甚大焉。山,即崑崙山也。……康泰《扶南傳》曰:恒水之源,乃極西北,出崑崙山中,有五大源,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
    張守節《史記正義》:「然先儒多引大荒西經云弱水云有二源,俱出女國北阿耨達山,南流會於女國東,去國一里,深丈餘,闊六十步,非毛舟不可濟,南流入海。阿耨達山即崑崙山也,與大荒西經合矣。……崑崙山弱水流在女國北,出崑崙山南。女國在于窴國南二千七百里。于窴去京凡九千六百七十里。」(《大唐西域記》:「此國境北大雪山中,有蘇伐剌拏瞿呾羅國(唐言金氏)。出上黃金,故以名焉。東西長,南北狹,即東女國也。世以女稱國。夫亦為王,不知政事,丈夫唯征伐,田種而已。土宜宿麥,多畜羊、馬。氣候寒烈,人性躁暴。東接吐蕃國,北接于闐國,西接三波訶國。《通典》:「大羊同,東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闐,東西千餘里」。《新唐書.吐蕃傳》:長慶二年,劉元鼎使吐蕃還,經黃河源;稱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直大羊同國,古所謂崑崙也,虜曰悶摩黎山」。大羊同、小羊同、女國東女國之間關係混雜、地望記載也多所分歧,見楊銘. 羊同國地望輯考. 敦煌學輯刊. 2001 [2023-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3). 
    玄奘大唐西域記》:「阿那婆答多池英语Anavatapta也(唐言無熱惱。舊曰阿耨達池訛也)。在香山(Gandhamādana,岡仁波齊峰)之南大雪山(Himavat英语Himavat喜馬拉雅山的神化)之北。周八百里矣。金銀瑠璃頗胝飾其岸焉。金沙彌漫。清波皎鏡。八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冷水。給贍部洲。是以池東面銀牛口流出殑伽河(舊曰恒河又曰恒伽訛也)。繞池一匝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舊曰辛頭河訛也)。繞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瑠璃馬口。流出縛芻河(舊曰。博叉河訛也)。繞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舊曰私陀河訛也,Śītā river)。繞池一匝。入東北海。或曰。潛流地下。出積石山。即徙多河之流。為中國之河源云」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尋佛經云,四河本源,香山(Gandhamādana,岡仁波齊峰)所出,分流四海;知始終也。俗云崑崙者,經謂香山。」
    雲笈七籤》:「三界圖云:其天中心皆有崑崙山,又名「須彌山」也。其山高闊,傍障四方,日月繞山,互為晝夜。」
  30. ^ 顾颉刚. 《山海经》中的昆仑区 (PDF). 中国社会科学. 1982 [2019-02-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2). 说甘肃也像,因为东北有伊克昭盟的沙漠,正北有阿拉善旗的沙漠,这正是《山海经》里的流沙。而且河水所经,也好作河伯冰夷的都城。张掖有弱水,玉门有黑水,岂不使祁连稳做了昆仑。说青海也像,因为黄河、长江现在都证明发源在那边,而长江可能就是赤水。柴达木的一大片沮枷地区正可作“自峚山至于鍾山,其间尽泽”的解释。至于积石一山,从来又都说在甘、青交界间的。说新疆也像,没有地方比新疆出玉再多的了,而昆仑区中二十二山,写明出玉的已有坐山等十二山,尚有未写明的,例如鍾山,《穆传》和《淮南》都说它是有名的出玉之地,甚至稷澤裡也出,昆仑的树上也生。沙漠又不少,白龙堆咧,塔里木大戈壁咧,都可以指作流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