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普世主义(德語:Universalismus),又可翻譯為普世性普世帝國,是哲学上的一个分支,它强调普遍的事实能够被发现且被理解。在伦理上,普世性就是指能够应用在所有人身上的价值观或事物。这种思想存在于许多宗教或哲学体系之中。普世主义最早出现于宗教、神学和哲学概念上的普世(universal,意为适用于所有的)。

分類

哲學中的共相

在哲学中,普遍性这一概念指普遍事实可以被发现并理解,与相对主义的概念相对[1]

在一些宗教中,普遍主义指的是某个实体的品质,该实体的存在在整个宇宙中是一致的。

道德普遍主义

道德普遍主义(也称为道德客观主义或普遍道德)是一种元理论立场,在该立场下,某些道德体系普遍适用于所有个体[2],而不论文化、种族、性别、宗教、国籍、性取向或任何其他特征[3]。道德普遍主义与道德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相对立。但是,并非所有形式的道德普遍主义都是道德绝对主义,也不一定重视一元论。功利主义等许多形式的普遍主义都是非绝对主义的。其他形式,例如以赛亚·伯林理论化的形式,可能会重视多元主义理想。

宗教

基督宗教

普救派是18世纪在美國逐步形成的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普救派主張耶穌基督的救贖是為普世全人類而作的(即不管是否信徒)。

佛教

普遍救赎(Universal Salvation)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4]。大乘佛教的所有信奉者都渴望得到充分的开悟,从而去拯救他人。在这条道路上,人们专注于很多关于普遍救赎的誓言或观点,其中最著名的是“普渡众生”。

净土宗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其拥护者指出阿弥陀佛是普遍救世主。

参见

  1. ^ Bonnett, A. (2005). Anti-Racism. Routledge.
  2. ^ Kemerling, Garth. A Dictionary of Philosophical Terms and Names. Philosophy Pages. November 12, 2011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2-09). According to Immanuel Kant and Richard Mervyn Hare...moral imperatives must be regarded as equally binding on everyone. 
  3. ^ Gowans, Chris. Edward N. Zalta , 编. Moral Relativism Spring 2012. Dec 9, 2008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Let us say that moral objectivism maintains that moral judgments are ordinarily true or false in an absolute or universal sense, that some of them are true, and that people sometimes are justified in accepting true moral judgments (and rejecting false ones) on the basis of evidence available to any reasonable and well-informed person.  |encyclopedia=被忽略 (帮助)
  4. ^ 存档副本.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