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 (唐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臨潭人,唐朝军事人物。初為邊鎮裨將,因戰功升至右神策軍都將,因平朱泚之亂,被封為西平郡王

生平

祖父李思恭,父為李欽,世代在隴右為中下軍官。李欽在李晟出生數年後就過世了。李晟對母親相當孝順,個性雄烈,有才幹,善常騎馬射箭,武藝不凡,十八歲時便投身軍旅。史載李晟「身長六尺,勇敢絕倫」[1]

又李晟奉旨立五廟,當是時,“一門荷寵於聖朝。四代追榮於幽穸”。廟成之日,正議大夫行尚書工部侍郎賜紫金魚袋張彧撰《忠武先廟碑記》,李彝篆額。

討平朱泚之亂

唐代建中年間,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發動叛亂,圍攻襄城。唐德宗調動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前去增援,哪知姚令言卻帶五千人馬前來長安要求犒賞,隨即倒戈並推舉剛被削權的太尉朱泚為頭領。德宗一時情急,帶同妃子、王子和公主逃到奉天。

隨後,朱泚自稱大秦皇帝,進攻奉天。幸好在前郭子儀的手下大將渾瑊的統領下,反賊朱泚久未能攻下,而同時,兩支分別由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和神策將軍李晟率領的兵馬前來支援,朱泚眼見如此,也只有退兵長安再作打算。李晟乘勝追擊進軍長安,可是,到達城外竟然發現李懷光因被離間而和應朱泚,在被前後夾攻的危急情況下,李晟臨危未亂,掛著忠義之師的旗幟,不少長安城外的唐軍都前來增援,睜眼間,將士士氣高漲,李懷光見勢色不對逃到河中。李晟愛民,不願在長安城內打巷戰,所以決定從城北直接攻入皇宮,當了僅僅六個月的大秦重帝朱泚不敵慌忙逃走,在甘肅彭原為親信所殺。而叛將李懷光渾瑊等將的追擊下自縊而死,自稱楚皇帝的李希烈則於貞元二年(786年)被手下所殺。

李晟軍紀嚴明,深得長安居民愛護。德宗得知長安被收復,樂極而泣道:「天生李晟,以為社稷,非為朕也。」又冊封李晟為西平郡王,拜鳳翔、隴右、河中節度使,並把其畫像掛放於凌煙閣內太宗舊臣側。

不過,李晟兵權過大,引起德宗猜忌,為防止兵變再度發生,之後將李晟的兵權削奪,轉職太尉、中書令。

贞元九年(793年),李晟病逝,享年六十七歲,諡號忠武,德宗贈太師,其後代多有居顯要者。唐僖宗期間,朝廷又編輯《興元聖功錄》記載其功績。《新唐書》、《舊唐書》有傳。

李晟家系

有孫李瓌,867年任王府長史,868年為陵州刺史;子李系,879年為湖南觀察使;子李艥李職,937年為耀州司戶參軍。

又有孫李珰,875年為天德軍防御使,876年為兵部尚書,轉太常卿、檢校尚書右僕射;女李氏,嫁朗池縣令,贈蓬州刺史韓惟政子韓某,生韓綬,字子飾。

女婿張彧、崔樞。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舊唐書·卷133》,出自刘昫舊唐書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新唐書/卷154》,出自《新唐書

参考资料

  1. ^ 〈李晟傳〉,《新校本舊唐書》,列傳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第3661頁
  • 《舊唐書‧李晟傳》
前任:
李正己
唐朝司徒
784年—787年
繼任:
马燧
前任:
李怀光
唐朝太尉
787年—793年
繼任:
李德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