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東坡肉
东坡肉
角煮

東坡肉江浙菜系中的一道名菜,相传为苏东坡以古法改良而创。其以豬肉加之醬油冰糖紹酒等調料慢火紅燒而成。一般採用二寸餘立方體狀、半肥半瘦的豬肉。元代倪瓚《雲林堂飲食制度集》中的「燒豬肉」已近似现代做法。明代馮夢龍沈德符書中正式出現「東坡肉」一詞。

東坡肉於明代經海上貿易傳至琉球日本。日本九州角煮和琉球的羅火腿(沖繩語:羅火腿/ラフテー)便衍生自東坡肉。

由來

相傳此菜由宋代大文豪蘇軾所發明。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故此得別號蘇東坡),祖籍四川。他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還是一位精於烹飪的美食家。

蘇軾於元豐二年十二月(1080年)被貶於黃州时生活落魄,幸得好友馬夢得為他購得城東荒地數十畝,得以築東坡雪堂安身其中。在贫困的生活中,他仿制前人的做法改良,以黃酒冰糖醬油調制醬汁,再以此將豬肉慢火紅燒,製成後色澤紅潤、醬汁濃厚、風味香醇,更為其題《豬肉頌》一首:「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1][2]。此菜雖起源於黄州,后传至鄰近的南宋首都臨安发扬光大,遂成浙江菜著名菜式,再以其發明者別號冠名為「東坡肉」。

另有一说,相传北宋元佑年间(约公元1090年),苏东坡任杭州知事,发动民众疏浚西湖。竣工後为犒劳民工,吩咐家人将百姓馈赠的猪肉按照他总结的经验「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烹制,再附黃酒以招待民工;但家人误将酒肉一起烧,结果成品意外地分外香醇濃厚。人们传颂东坡貢獻,故將此风味獨特的菜式命名為「东坡肉」。经历代厨师的不断总结發展,後更發展成為为杭州第一名菜。

參見

参考文章

  1. ^ 《東坡續集》卷十
  2. ^ 據《清稗類鈔》 飲食類三 《東坡肉》條:“《東坡集》有食豬肉詩云:「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今膳中有所謂東坡肉者,即本此。蓋以豬肉切為長大方塊,加醬油及酒,煮至極融化,雖老年之無齒者亦可食。”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