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溪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湯溪話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国
区域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西部及兰溪市西南角
经纬度29°03′N 119°24′E / 29.050°N 119.400°E / 29.050; 119.400
族群漢族畬族
語系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管理机构
語言代碼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wuu

汤溪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金衢片(舊分區法中屬婺州片),使用地区主要为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西部和蘭溪市西南角(原汤溪县地区),以原湯溪縣縣城湯溪鎮的方言為代表[1]:引論 4。 湯溪話在浙江中西部吳語中是一種較特殊的方言,它與金華話蘭溪話龍游話遂昌話之間均有明顯差別,通話很困難[1]:引論 4。在湯溪話內部也存在着不少差異,能僅聽語音辨別某地腔調,但通話無礙[2]:211

下文中,“湯溪地區”指的是湯溪話的使用區域。

使用區域及形成历史

湯溪話的使用區域大致相當於原湯溪縣境,包括今婺城區汤溪镇莘畈乡岭上乡塔石乡蒋堂镇罗埠镇洋埠镇琅琊镇沙畈乡白龍橋鎮的古方(原古方鄉)[a]长山乡的石道畈(原石道畈乡)[1]:引論 4

由於原湯溪縣婺州處州衢州金華蘭溪龍游遂昌四縣邊陲之地組合而成,而婺州、處州、衢州三府的方言差異甚大,三府四縣方言在湯溪經過五百多年的碰撞式變化,形成了相對獨立、獨具特色的湯溪話[2]:210

除了當地漢族人外,當地畬族人也會說湯溪話[b]

聲韻調

聲母

湯溪話有28个聲母零聲母包括在內,但不記入下表)[3]:268

双唇音 唇齒音 齿齦音 龈腭音 软腭音 聲門音
鼻音 m n ȵ
塞音 清音 不送氣 p t k
送氣
不送氣濁音 b d ɡ
塞擦音 清音 不送氣 ʦ ʨ
送氣 ʦʰ ʨʰ
不送氣濁音 ʣ ʥ
擦音 清音 f s ɕ x
濁音 v z ʑ ɦ
边音 l

韻母

湯溪話有55個韻母(包括自成音節的[m̩ ŋ̍],不包括兒化韻),其中有4個文讀專用韻母(以文读標出),5個象聲詞感嘆詞專用韻母(以虚词標出),1個合音字韻母(以合音標出)[2]:138,139 [3]:268

開尾韻
開口呼 ɿ a ɑ o ɔ ɤ ɛ ə ɯ
齊齒呼 i ia io ie iu
合口呼 u ua uo
撮口呼 y yo yu
元音 鼻音
開口呼 əɯ ai ei ao 文读ɑŋ 虚词 虚词 合音aoŋ
齊齒呼 iəɯ iai iei iao 文读iɑŋ 虚词iaoŋ
合口呼 uai uei 文读uɑŋ 虚词 虚词uaoŋ
撮口呼 yai yei 文读yɑŋ
鼻音自成音節 ŋ̍

兒化韻

湯溪話的兒化韻的類型是[2]:138。 湯溪話“兒”字單讀/ŋ̍11/ ,[ŋ]附到本音韻母的末尾充當韻尾,本韻的元音或發生細微的變化[2]:138

湯溪話的兒化韻共有30個,可變為兒化韻的本韻共有41個[2]:139。兒化韻中除了[ɑŋ]、[iɑŋ]、[uɑŋ]又可為文讀韻,[]、[]、[]、[iɑoŋ]、[uɑoŋ]又可為象聲詞和感嘆詞韻母,[ɑoŋ]又可為合音字韻母外,其餘21個都是兒化詞專用韻母。

開口呼 齊齒呼 合口呼 撮口呼
兒化韻 本韻 例詞 兒化韻 本韻 例詞 兒化韻 本韻 例詞 兒化韻 本韻 例詞
ɿŋ ɿ i u y
ie 細雞 o
iuŋ io uo yuŋ yo
ɑŋ a iɑŋ ia 蝴蝶 uɑŋ ua
ɯŋ ɤ iɯŋ uɯŋ yɯŋ
ɯ
ɛ ieŋ ueŋ yeŋ
ei iei 日日 uei yei
əŋ ə iəŋ
əɯ iəɯ 舅舅
ɔ ioŋ yoŋ
aiŋ ai iaiŋ iai uaiŋ uai yaiŋ yai
ɑoŋ ɑ iɑoŋ uɑoŋ yɑoŋ
ɑo iɑo

聲調

湯溪話有7個單字調(不包括輕聲[2]:表 4-1 [3]:269

調類 聲調記號 調值 例字
陰平 ˨˦ 24 東 西 三 天 豬 心 軍 爭
陽平 ˩˩ 11 平 南 田 頭 農 毛 忙 龍
陰上 ˥˧˥ 535 九 水 火 手 打 腫 管 滾
陽上 ˩˩˧ 113 稻 坐 兩 五 十 白 六 麥
陰去 ˥˨ 52 去 四 菜 線 秤 浸 蓋 放
陽去 ˧˦˩ 341 地 面 飯 望 帽 膿 硬 份
陰入 ˥˥ 55 北 屋 七 八 橘 骨 角 國

變調

湯溪話的變調很複雜。
下表列出兩字組連讀變調的主要規律[2]:114 [3]:270。表左欄中為前字聲調,表端欄中為後字聲調,表中數字均表示調值0表示輕聲。其中,古濁上字和古濁入字雖在白讀單字調中均為陽上,但在兩字組連讀變調中有所區別,故在表中分為陽上、陽入兩類[2]:113 [3]:270

湯溪話兩字組變調規律
↓前字後字→ 陰平
24
陽平
11
陰上
535
陽上
113
陰去
52
陽去
341
陰入
55
陽入
113
陰平
24
24+0

24+0


33+535

33+113
24+0

24+0


33+55

33+24
陽平
11
113+0

113+0


33+535

33+113
113+0

113+0


33+55
33+24
陰上
535
52+52
52+11

52+535

52+113

52+52

52+341

52+55

52+113
陽上
113
11+52
11+11

11+535

11+113

11+52

11+341

11+55

11+113
陰去
52
33+52 24+0


33+535

33+113

33+52
24+0


33+55
33+24
陽去
341
11+52 113+0
11+535

11+113

11+52
113+0


11+55

11+113
陰入
55
55+0

55+0


52+535

52+113

52+52

52+341

52+55

52+113
陽入
113
113+0
11+52
113+0


11+535

11+113

11+52

11+341

11+55

11+113

小稱產生的變調詳見下文“小稱”部分。

小稱

汤溪方言的小称音变以韵母变化(儿化)为主,變調为辅[3]:270。 兒化的韻母詳見上文“兒化韻”部分。 小稱音的變調規律如下表列出[3]:271

調類 单字調值 小稱調值
陰平 24 24
陽平 11 113/24
陰上 535 52
陽上[1] 113 341
陰去 52 535
陽去 341 113
陰入 55 55
陽入[1] 113 113/24
註:
1^ 古濁上字和古濁入字雖在白讀單字調中均讀陽上調,但在小稱變調中有所區別,故在表中分為陽上、陽入兩類[2]:145 [3]:271

語音特點

聲母

母古陽聲韻字在湯溪話中都讀鼻音聲母[2]:31

湯溪話分尖團[1]:引論 4 [2]:50

韻母

湯溪話最大的特點是古陽聲韻入聲韻字全讀如陰聲韻,即所有韻攝均徹底丟失了鼻音韻尾(連鼻化音也沒有)和塞音韻尾(在連讀中也沒有)[2]:91。在湯溪話中,除了表示小稱兒化音和少量文讀音、象聲詞的韻母帶鼻音韻尾[ŋ](以及輔音自成音節的韻母)以外,一般韻母都沒有輔音韻尾,全由元音構成[2]:91。 這種現象在所有漢語方言中都是罕見的[2]:91

聲調

湯溪話中古濁入字歸陽上調,古清入字長調化,即失去入聲“短促”的特徵(無喉塞音韻尾),讀作像舒聲韻一樣的長調,但未與其他舒聲調合併[2]:105

存古字音

湯溪話中有少數字音的歷史層次比其他字音更古老,這些字都是口語常用字[2]:43, 46, 191-193

  1. 非組少數字讀雙唇音聲母(重唇輕唇不分[2]:42非母“反”表示“翻動”時讀[m]聲母[2]:42, 43敷母“覆”、“蝮”讀[pʰ]聲母[2]:43奉母“縛”、“吠”,以及意為“孵化”的“伏”讀[b]聲母[2]:42, 43微母的“無”讀作/m̩11/,“未”、“襪”、“蚊”、“問”、“網”、“望”等字讀[m]聲母[2]:42
  2. 知母個別字聲母讀[t]音(舌頭舌上不分[2]:45:“摘”表示“用拇指食指掐”時讀作/tei55/[2]:273,“拄”讀作/tu52/,“置”在意為含貶義的“坐”時讀/ti52/[2]:46
  3. 書母“鼠”、“伸”讀塞擦音聲母,“鼠”讀/ʦʰɿ535/[2]:53,“伸”讀/ʨʰie24/[2]:54
  4. 匣母少數字聲母讀如羣母:“厚”讀作/gɯ113/;“懷”作名詞時讀作/guɑ11/,作動詞時讀作/ʥiɑ11/;“峽”讀作/guo113/;“行”(動物行走)讀作/ga11/[2]:54-55
  5. 云母字“雩”(意为“虹”)讀[x]聲母[c] [4]
  6. 以母“蠅”、“鱅”讀擦音聲母[2]:56
  7. 遇攝三等魚韻的“女”在表示“女兒”時讀/na113/[2]:224,這可能是湯溪話中魚韻的最早層次[2]:66

詞彙

代詞

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單數 113/
我儂 113-11 nɑo113/
/ŋ̍113/
爾儂 /ŋ̍113-11 nɑo113/
𠍲 /gɯ11/
𠍲/gɯ11 nɑo0/
複數 我道 113-11341-52/ 爾道 /ŋ̍113-11341-52/
𠍲/gɯ110/

指示代詞與疑問代詞

近指 /gə113/
遠指 /gɑo11/ (或/gɔ11/,/gu11/)
疑問 /lɑ24/

動詞

/mɑo341/
/kʰuo52/ ①藏,收存,存放 ②放,擱

名詞

/xɯ52/[d]

植物

天蘿 /tʰie2411-0/ 絲瓜

注释

  1. ^ 白龍橋鎮的中心區域雖曾屬湯溪縣[2]:209,但方言是金華話而非湯溪話
  2. ^ 湯溪地區的畬族主要居住在汤溪镇琅琊镇塔石乡等地區,其內部說畲話,與漢族交際時用湯溪方言[1]:引論 3 [3]:7,在少數畬族村,畬族居民已放棄畬話而完全使用湯溪方言[2]:14
  3. ^ “雩”在古代有多种读音,根据《集韵》,意为“虹”时是云母去声。
  4. ^ 常被写作“鲎”或“𧊛”,项梦冰认为本字为“雩”[4]

来源

  1. ^ 1.0 1.1 1.2 1.3 1.4 曹志耘. 金華方言詞典.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6-12. ISBN 7-5343-2881-0 (中文(繁體)).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曹志耘. 南部吴语语音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9. ISBN 7-100-03533-3 (中文(简体)).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曹志耘. 汤溪方言民俗图典.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14-12. ISBN 978-7-80241-984-1 (中文(简体)). 
  4. ^ 4.0 4.1 項夢冰. 吴语的“鲎”(虹). 长江学术. 2014, (3): 113–122 (中文(简体)).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