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杰 (大頭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Bungekaic Garuljigulj
瑯嶠十八社大頭目
潘文杰(中坐者)與其部屬
統治1892-1905
加冕1892
前任朱雷
繼任潘阿別
安葬
配偶Lukulj
子嗣潘阿別
Quvang Garuljigulj
Aljuyan Garuljigulj
王朝卡珞利谷家族(Garuljigulj)
父親Cuqicuq Garuljigulj(養父)

文杰排灣語:Bungekaic Garuljigulj[1];1854年—1905年12月12日),中文文獻則音譯為文杰任結,或用他的漢名潘文杰,英文文獻上一般拼其名作Jagarushi Guri Bunkiet。十九世紀末期至日治初期在位的斯卡羅人頭目,是當時統領恆春海岸各族群地方的領袖,被授有勳六等瑞寶章

生平

早年生活

1854年,文杰出生於瑯嶠十八社豬朥束社(今滿州鄉里德村),母親為豬朥束社大頭目卓杞篤的妹妹,父親是出身統領埔(今車城鄉統埔村)的漢族客家人,但居住在龜仔甪社。後來,文杰因母親過世而由其舅卓杞篤收養。[2][3]

繼承頭目職位

牡丹社事件發生時,文杰協同其長兄兼新任大頭目朱雷日本軍隊將領西鄉從道等人調停。

後來朱雷開始酗酒成性,漸漸無法處理事務,於是文杰在眾人同意下繼承大頭目職位。

1875年,文杰因協助清廷在恆春築城有功,獲清廷賜姓「潘」,漢名「文杰」。

光緒年間,清廷在牡丹社事件後決定將原番界以外地區納入轄管範圍,牡丹及高士佛等部落因而發生反抗事件;為避免亂事擴大,潘文杰往來各地遊說諸頭目與清廷簽訂合約,後來因此獲清廷頒與五品軍功[2][3]

晚年

1895年5月初,《馬關條約》正式生效,大清帝國割讓福建臺灣省予日本帝國。同月底,日本軍隊登陸台灣後,遭由清國遺民組成的台灣民主國抵抗,但駐守台北的唐景崧部隊首先潰散,日軍繼而接管台灣西部各地。台灣民主國台東州的部將劉德杓在此前開山撫番手段殘酷,故而原住民對其產生猜忌。當日軍部隊抵達屏東時,潘文杰權衡時局顧及當地百姓安危,便派遣手下前往迎接日軍並歸順日本帝國政府。隨即潘文杰受委任為臺南民政支部恆春出張所事務囑託,以協助調解族群紛爭,且促進各部落歸附日本,更率領原住民協助日本軍隊平定後山。所以,待台灣情勢逐漸穩定後,潘文杰因其在地方事務上的影響力、人脈及外交手腕,深受台灣總督府之倚重。

1896年,潘文杰亦考慮到部落未來的發展,乃協助台灣總督府勸導其轄下各部落子弟,入恆春國語傳習所豬朥束社分教場就讀,因而促使新式教育體系逐漸推廣。同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水野遵牡丹社事件和潘文杰合作而有交情,故在前往恆春半島巡視時,特別拜訪潘文杰敘舊,可惜潘文杰已雙目失明。

日本政府為報答並表揚潘文杰對於地方事務之協助,特地頒贈勳六等瑞寶章與明治天皇御賜禮品,更在1901年(明治34年)委任其為恆春廳參事。

1905年12月12日[4],潘文杰病逝於豬朥束社住處,享年51歲。[2][3]

影視形象

年分 作品 演員
2021 斯卡羅 黃遠

參見

參考資料

  1. ^ 豬勞束社 garuljagulj 家系譜(移川子之藏等 [1935])
  2. ^ 2.0 2.1 2.2 【小的臺灣史】潘文杰:恆春原住民領袖所經歷的1895. 故事. [2017-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 210.240.125.35. [2017-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4. ^ 遠流台灣館╱編著. 台灣史小事典. 遠流出版. 2000 [2017-10-24]. ISBN 9789573241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9)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