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隆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隆港
 马来西亚 彭亨城镇
Bukit Fraser
Fraser's Hill
பிரேசர் மலை
بوكيت فراسر
福隆港的天際線
福隆港在馬來西亞的位置
福隆港
福隆港
坐标:3°42′50.4″N 101°44′6″E / 3.714000°N 101.73500°E / 3.714000; 101.73500坐标3°42′50.4″N 101°44′6″E / 3.714000°N 101.73500°E / 3.714000; 101.73500
国家 马来西亚
 彭亨
劳勿县
时区马来西亚标准时间(UTC+8
 • 夏时制无(UTC
邮政编码49xxx
網站mdraub.gov.my

福隆港(馬來語:Bukit Fraser;英語:Fraser's Hill ),馬來西亞的三大著名避暑高原之一,位於彭亨州雪蘭莪州交界附近,屬彭亨州界內中央山脉範圍,海拔高度1260米。这里的环境风凉气爽,常年溫度17°C〜28°C /63°F〜85°F;被誉为马来西亚最美和最自然的山区度假地。位于中心的环岛钟楼,是一个仿造英国伦敦大笨钟的钟楼,和背后的福隆港邮政局相映成趣,是福隆港的标志。这里是一个赏心避暑的好去处,在高原上设有一个19洞的高尔夫球场,射击训练场和马场。每年的5月,福隆港还会举行观鸟大会,旅游者对所观察的雀鸟进行记录和摄影。

地名

福隆港的馬來文名爲「Bukit Fraser」,得名自蘇格蘭裔商人劉易斯·詹姆斯·花沙(Louis James Fraser),他是開闢福隆港的先驅。Bukit Fraser早期的華文名爲「白鬚港[1][2],據1905年華民護衛司署官員H.W. Firmstone所言,因礦地原業主花沙留有長白鬍鬚而得名,而「港」字釋為「mining land」(礦地)[3]。1930年代本地華文報章依舊有稱「白鬚港」[4][5],約在同一時期也開始使用了現今通行的名稱「福隆港[6]。除此之外也有音譯的「花沙山」[7]、「佛拉沙士山」[7]、「佛蘭昔士山」[8]等名稱。「福隆港」的華文名由來衆說紛紜,主要有人名說和商號說,其中這些傳說又有差異。

人名說

其一是1955年《星洲日報》黃枝運的說法:據說從前有一個對當地頗有貢獻的大包工頭,名字叫「福隆」,後來他死了,爲紀念他的緣故,乃以其名號稱此地[9]

其二是1956年《南洋商報》何榮華的說法:據說1914年以前,有一位德國礦家在這冷山開採錫米,僱傭許多華人勞工,採錫機械猶存於牛棚坑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該德國礦主應召回國,把礦務咐托給工頭「福隆」氏(姓及籍貫不詳)去經營。當時華人都爲福隆氏覺得光榮,且礦湖若港,故改稱冷山爲「福隆港」。[10]新馬潮人歷史學者潘醒農採納此說,在其1961年編著的《星馬名勝》中說:據說1914年前,德國人嘗在該山開礦,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礦主返德國,把礦務託付工頭「福隆」氏,挖錫後的坑溝積水,礦潭像港般,所以華人叫做「福隆港」。[7]

商號說

其一是1949年《南洋商報》符豹的說法:探尋當地老先輩得知,據說在三十餘年前,當地是華僑及德僑挖錫的地方,後者因英德戰爭而撤退,其錫產就歸併華僑經營,該公司名叫「福隆」,挖錫地點是在兩峯對立的峽底,後因兩峯山水瀉下其間,流成淵泓的溝渠,泛如港灣,因此華僑便命名爲「福隆港」。[11]

其二是南洋史地學家許雲樵的說法,他在1975年答覆華人穆斯林領袖伊布拉欣馬天英的英文信函中說:19世紀有一位住在山腳下的華人商人,他在小溪邊開了一家雜貨店,那些要通過峽谷前往彭亨的人,經常在店裡買東西和休息,因店裡的招牌上寫有「福隆」二字,所以人們就把該地稱做「福隆港」。之後該峽谷和山都統稱此中文名,因那時這座山尚未命名,實際上「港」字並非用來稱呼此山。[12] 但許雲樵卻曾在1972年於《南洋商報》專欄中肯定了「福隆港」的「港」爲「崗」之訛的說法,他也解釋原來的港在山下,19世紀時爲一華人所開,由此登山通過峽谷可至彭亨,因此行人便把山也叫做港。[13]

歷史

早期歷史

一般認爲福隆港的開闢是以劉易斯·詹姆斯·花沙於1890年代爲始。花沙是新加坡出生的蘇格蘭裔商人。他曾在1882年宣布破產,之後便因商業罪案而被判處兩年有期徒刑。出獄後,花沙離開新加坡前往彭亨,1890年代始在都賴經營錫礦運輸業務,之後便將業務轉移至福隆港上。花沙在20世紀初便退休了,於1901年7月回到英國結婚,之後於1906年8月在奧地利度假期間逝世。但多年以來,絕大多數宣傳福隆港的旅遊網站和手冊都寫有關於花沙的錯誤信息,其中以花沙晚年「神祕失蹤」說最為流行。

隨著殖民地歐洲人口的增長,對高原勝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1917年,新加坡主教弗格森-大衛英语Charles Ferguson-Davie和雪蘭莪牧師錢皮恩(A. B. Champion)前去岬(The Gap)的別墅短期度假。一天清晨,他們帶着午餐步行登上福隆港。道路非常崎嶇,他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沿着山脊和現在高爾夫球場所在的山谷,尋找洋房可能所在的地方。他們發現經理的洋房已被廢棄,破舊不堪,不適合居住。之後,他們不知何故迷失路途,所幸被两位錫克籍的警員救了出来。[14]回到新加坡後,主教給高級專員亞瑟·楊英语Arthur Young (colonial administrator)寫了一份報告,表明在該地能較易開發避暑山站(Hill station)。1919年8月的初步地形測量進一步認可了這份建議。同月,,聯邦委員會的非官方成員金德斯(R. C. M. Kindersley)被告知將撥款把福隆港開發成為避暑勝地,工程於同年10月開始。彭亨工程師馬格(F. W. Mager)開始在花沙洋房周圍清理土地,勾勒出一條從岬上山的道路,並勘測建築物的選址。1920年,福隆港歸屬聯邦政府轄下的發展委員會負責,並正式命名為Fraser's Hill。[15]

欽差大臣葛尼遇刺

1951年10月6日下午1時左右,英殖民政府最高專員(British High Commissioner,華人稱爲欽差大臣)亨利葛尼,在前往福隆港途中被馬來亞共產黨員殺害。[16]當時車隊包括,一輛路虎越野車在前開導,內坐五名馬來警察及一名司機,葛尼及其夫人和私人祕書所乘坐的勞斯萊斯轎車隨後,再後爲一輛無線電巡邏車,內坐一名護送隊指揮官(副警監)及六名馬來武裝警員、以及一輛裝甲偵察車殿後,內坐一名槍手及一名司機。[17]

行至新古毛-福隆港路56英里又四分之三處時,車隊遭受馬來亞共產黨游擊隊員伏擊。路虎車內除一名警員外,其餘皆受傷而跳下車,採取掩護而開槍還擊。欽差大臣的汽車繼而遭到密集槍火的射擊,而停在路旁,距離路虎車約40碼。葛尼自右旁步出汽車,向路旁之高岸而行,還未抵達即遭擊斃。不久後偵察車欲轉過欽差大臣的汽車及路虎車遇襲之轉角時,遭受射擊,偵察車繼續前行,停在欽差大臣之汽車之後,車上人員隨即開槍還擊。經過短時駁戰後便停火,當附送隊指揮官離車時又遭到射擊,隨即再次交火,待馬共成員停火撤離後便電告新古毛警長求援。[18][19][20]

行兇者是綽號爲「小馬」的馬共黨員和他獨立小分隊的36名游擊隊員。據馬共前總書記陳平所說,他們當時希望攻擊大型武裝車隊以奪取武器和彈藥,但在事後收聽新聞報導時才得知他們殺了欽差大臣。[21]4個月後,英國陸軍副參謀鄧普勒接替葛尼出任欽差大臣。

参考文献

  1. ^ 谭俚夫. 《南洋埠名》. 星洲古友轩. 1923年5月: 18. 
  2. ^ 徐雨郊, 高夢雲. 《南洋四州府華僑商業交通錄》. 怡保: 光明印務局. 1928: 44. 
  3. ^ H. W. Firmstone. Chinese Names of Streets and Places in Singapore and the Malay Peninsula (Continued). Journal of the Straits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No. 42 (FEBRUARY1905), pp. 53-208. [2020-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4. ^ 馬來亞陸軍總司令 赴彭亨白鬚港養疴 何時返星現未確定. 南洋商报. 1935-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5. ^ MAJ-GEN. LEWIN.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1935-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6. ^ 吉隆坡瓊州會舘大會詳情 主席王兆松報告 瓊州會館聯合會成立經過!推舉王兆松林少懷等七十人爲徵求委員. 南洋商报. 1934-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7. ^ 7.0 7.1 7.2 潘醒農. 《星馬名勝》. 新加坡: 南島出版社. 1961: 150. 
  8. ^ 关楚璞主编. 《星洲十年》. 新加坡: 星洲日报社. 1940: 1085. 
  9. ^ 本邦第二高原 福隆港輪廓. 星洲日報. 1955-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10. ^ 馬來亞避暑勝地福隆港. 南洋商报. 1956-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11. ^ 福隆港風光. 南洋商报. 1949-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12. ^ 廖文辉、曾维龙(纂注). 《許雲樵來往書信集》. 加影: 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族群研究中心. 2006年11月: 418–419. ISBN 983-3527-01-9. 
  13. ^ 文心雕蟲. 南洋商报. 197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14. ^ Maxwell (1954),第75頁.
  15. ^ HISTORY- Fraser's Hill Page 2. Fraser's Hil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FHDC).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5). 
  16. ^ SIR HENRY GURNEY KILLED -HE DREW BANDIT FIRE. The Straits Times. 1951-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17. ^ 調查葛誼爵士遇難情形 聯邦政府發表文告 中伏時爵士步出車外遭擊斃 夫人與私人秘書則仍留車内. 南洋商报. 195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18. ^ 欽差大臣汽車遭密集炮火射擊. 南洋商报. 195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19. ^ 電新古毛警署求援. 南洋商报. 195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20. ^ TRIP TO GAP DECIDED TWO DAYS BEFORE. The Straits Times. 195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21. ^ 陳平. 《我方的歷史》. 新加坡: Media Master. Pte Ltd. 2004: 257–259. ISBN 981-05-2075-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