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騰堡選侯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符騰堡選侯國
Kurfürstentum Württemberg
1803年—1806年
符騰堡国旗
国旗
符騰堡國徽[1] (1803年–1806年)
國徽[1]
(1803年–1806年)
1789年至1810年符騰堡的領土變遷。原公國領土以橙色表示,1803年獲得的領土以綠色表示,1805年獲得的領土以棕色表示。其餘新領土則是升為王國時候所獲得。
1789年至1810年符騰堡的領土變遷。原公國領土以橙色表示,1803年獲得的領土以綠色表示,1805年獲得的領土以棕色表示。其餘新領土則是升為王國時候所獲得。
地位選侯國
首都斯圖加特
常用语言德語施瓦本方言
宗教羅馬天主教
新教路德宗
政府選侯國
符騰堡選帝侯 
• 1803年–1806年
腓特烈一世
历史时期近代
• 升為選帝侯
1803年
• 升為符騰堡王國
1806年
前身
继承
Duchy of Württemberg 符騰堡公國
符騰堡王國
今属于德國

符騰堡選侯國(英語:Electorate of Württemberg;德語:Kurfürstentum Württemberg)是神聖羅馬帝國內一個短命的邦國,位於萊茵河右岸。符騰堡選侯國成立於1803年,由拿破崙符騰堡公國提升為選侯國,作為神聖羅馬帝國邦國之間其中一個擁有最高地位的國家。然而,不久之後,即1806年1月1日,符騰堡最後一位選帝侯被改為授予符騰堡國王的稱號。隨後的同年8月6日,最後一位皇帝弗朗茨二世正式廢除了名存實亡的神聖羅馬帝國。

歷史

1793年,符騰堡公爵卡爾·歐根逝世時沒有合法繼承人,公爵先後由他的兩個兄弟繼承,首先是路德維希·歐根(死於1795年),他死後亦無嗣,之後繼任的是腓特烈二世·歐根(卒於1797年)。腓特烈二世·歐根曾在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軍隊中服役,並與腓特烈大帝有姻親關係,隨後在蒙貝利亞爾附近管理家族的莊園。因地制宜,他主要以當地通行的法語教育他的孩子們和向他們傳授新教信仰,後來符騰堡王室的所有成員基本都是他的後裔。因此,當他的兒子於1797年成為公爵腓特烈三世之時,符騰堡家族又重新信仰新教,此後王室也堅持了這一信仰。

在腓特烈二世·歐根短暫的統治期間,法蘭西共和國入侵符騰堡,並迫使公爵從神羅帝國聯軍中撤軍並支付戰爭賠款。儘管他只統治了兩年,但腓特烈二世·歐根有效地保持了公國的獨立性。通過他的眾多孩子的婚姻,他與眾多歐洲王室都建立了非凡的聯繫,包括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奧地利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和英國漢諾威王朝等等。

腓特烈二世·歐根的兒子,公爵腓特烈三世(1754年-1816年)將腓特烈大帝視為偶像效法。他不顧人民的意願參加了對法國的戰爭,當法國人再次入侵並摧毀該國時,他流亡到埃朗根,在那裡他一直待到1801年2月9日呂內維爾條約簽訂為止。

法國參與德意志采邑調解之後,1802年3月,腓特烈三世簽署條約,割讓了符騰堡在萊茵河左岸,包括蒙貝利亞爾在內的公國財產。作為回報,符騰堡獲得了九座帝國自由城市,當中包括羅伊特林根海布隆,以及其他領土,總面積約為850平方英里,約有124,000名居民。1803年,他還從拿破崙手中接受了選帝侯的頭銜。隨後,公國被提升為選侯國,即符騰堡選侯國(1803年-1805年)。新併入的地區並沒有併入公國,而是保持獨立。這片地區被稱為「新符騰堡」,並在沒有地方議會的情況下統治這些地區。其他地區是在1803年至1806年作為德意志采邑調解過程的一部分所獲得的。

1805年,符騰堡站在法蘭西第一帝國的一邊與反法同盟作戰。在1805年12月的普雷斯堡和約中,符騰堡獲得了施瓦本行政圈內的前奧地利,以及圈內其他領地。1806年1月1日,腓特烈三世公爵被授予「符騰堡國王」的頭銜,隨後他成為國王腓特烈一世[2]腓特烈一世國王廢除了憲法,統一了舊符騰堡和新符騰堡地區。隨後,他將教會財產置於國家控制之下。他還加入了萊茵邦聯並獲得了更多的領土。

參考資料

  1. ^ Depiction of the full coat of arms of the electorate in Baden-Württemberg, 1806 Franciscan Museum Villingen (Franziskanermuseum Villingen), Baden-Württemberg, 1806, painted wood. Note that the illustration is reversed due to copying the original incorrectly.
  2. ^ Chisholm 1911,第8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