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林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坐标24°45′57″N 121°06′29″E / 24.765792°N 121.1080244°E / 24.765792; 121.1080244

芎林鄉
Qionglin Township
舊稱:九芎林
芎林鄉官方圖章
芎林鄉徽
芎林鄉位置圖
坐标:24°48′N 121°06′E / 24.8°N 121.1°E / 24.8; 121.1
國家 中華民國
臺灣省
上級區劃新竹縣
下級區劃12141
政府
 • 行政机构芎林鄉公所
(立法機關:芎林鄉民代表會
 • 鄉長黃正彪芎林鄉鄉長列表)
面积
 • 总计40.7858 平方公里(15.7475 平方英里)
海拔188 公尺(617 英尺)
人口(2024年2月)(7,510戶)
 • 總計20,380人
 • 排名7
 • 密度500人/平方公里(1,294人/平方英里)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郵遞區號307
戶政資料代碼10004070
毗鄰新埔鎮竹北市竹東鎮橫山鄉關西鎮
網站http://www.cyonglin.gov.tw/

芎林鄉臺灣客家語海陸腔:giungˋ lim hiongˋ;饒平腔:giungˇ lim hiongˇ)為台灣新竹縣的一個,位於新竹縣中央偏西,正好處於尖石五峰等高山地區與新竹平原交界地帶。東北鄰新埔鎮關西鎮,東南鄰橫山鄉,西南與竹東鎮為界,西北與竹北市相接,是新竹縣面積最小的行政區。由於鄉內有國道三號的竹林交流道、台68線的芎林交流道(實際位置於竹東鎮),以及從新竹市區直通過橋至芎林市區的公道路,往西北去竹北市的高鐵特區也有縣道連結,現在已發展為新竹市的新興市郊,未來發展可期。

歷史

地名由來

芎林鄉係以鄉治所在地,也是全鄉最大聚落的芎林而命名。乾隆末年漢人初至此地開墾,曾建立「公館」作為拓展墾務之基地,並將所形成之聚落稱為「公館」。其後因見周遭九芎樹蒼蔚成林,故更名為「九芎林」。日治初期,聚落所在之行政區劃編為「九芎林庄」。大正九年(1920年)全台改行州郡制時,地方人士認為「九芎」與「久窮」諧音,遂去「九」字而改名為「芎林」大字,新制街庄名稱亦同步改為「芎林庄」,轄區與目前相同。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再改制為「芎林鄉」[1]:31

鄉史

在有歷史記載以前,新竹平原以東的丘陵及山岳地帶,屬於原住民泰雅族賽夏族的生活範圍[1]:79明鄭時期(1661年-1683年),劃新港溪(今鹽水溪)以北為天興縣,其後改制為天興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清軍征服明鄭,隔年設一府三縣,天興州改稱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年),析大甲溪以北為淡水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北台灣設「土牛溝」作為漢人開墾之界限。今芎林鄉全境位於土牛溝以東,仍無漢人入墾[1]:80

乾隆四十年(1775年),出生於紅毛港(今新豐鄉)坑子口的廣東陸豐第二代移民姜勝智,伙同當時居住於頭前溪南岸上、下員山地區(今竹東鎮員山里)的廣東大埔移民劉承豪,向竹塹社通事什班取得墾批,合力開墾九芎林荒埔。他們在今芎林市街廣福宮附近建立公館,進行招佃。因當地時有原住民出沒,其後便向官府申請設置官隘,獲配置隘丁十名,負責安全防衛[1]:81

嘉慶末年(1815年-1820年頃),芎林地區的主要埔地已大致被開墾,並形成許多聚落。其中九芎林聚落因有公館在此,形同臨近居民的活動中心,也成為竹塹溪(今頭前溪)中上游一帶最大的市街,也是臨近地區往內山開墾的根據地[1]:82

九芎林的開發到了道光初年,已經有相當規模,市街繁榮也在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達到極盛。同治元年(1862年),九芎林街區遭洪水侵害,商業機能受挫,其後樹杞林(今竹東)便遂漸起而代之。儘管如此,九芎林在人文與宗教的發展上,仍有其特殊地位,中元普渡及文林閣的創建便是明證。一直到光緒末年,九芎林仍然是頭前溪中上游各街莊的學術文化中心[1]:85

同治十三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清廷改採開山撫番、增設府縣的政策。隔年(光緒元年),淡新分治,九芎林地區改隸新成立的新竹縣[1]:91。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時為日明治二十八年。

日治初期,台灣行政區劃異動頻繁,九芎林地區初隸臺北縣,一度拆分臺北縣而改隸新竹縣,不久新竹縣又被合併而仍隸臺北縣。直至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實行二十廳制,九芎林地區改隸新竹廳樹杞林支廳,名「九芎林區」,行政區劃才算穩定下來。

大正九年(1920年),廢除廳、支廳、區,改設州、郡、街庄,並修改部分地名。九芎林區加上新竹廳直轄六張犁區的下山庄,改制為新竹州竹東郡芎林庄,並設立庄役場,下轄鹿寮坑、山豬湖、王爺坑、倒別牛、石壁潭、芎林、中坑、水坑、上山、崁下、柯子林及下山等12個大字,其下有9個小字。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投降中華民國,台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時為民國34年。

民國35年(1946年),芎林庄改制為新竹縣竹東區芎林鄉,共設11個村。民國39年(1950年)廢區,芎林鄉直隸新竹縣,以迄於今。民國42年(1953年),五龍村分拆出華龍村,全鄉成為12個村[1]:95

地理

芎林鄉位於新竹縣中央偏西,正好處於尖石五峰等高山地區與新竹平原交界地帶。行政區輪廓有如一個斜置的葫蘆:西北方下山村的水尾是葫蘆開口處;東南方五龍村、秀湖村一帶則是葫蘆的底部[1]:34。 

地形

芎林鄉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標高在50公尺至460公尺之間。丘陵地面積約佔全鄉三分之二,屬於飛鳳山丘陵區的一部分。丘陵區由東南延伸至西北,包括鹿寮坑山石壁潭山飛鳳山及九芎林山等,其地勢由東而西漸次低斜。丘陵南側是平原區,係頭前溪河水沖積而成。丘陵與丘陵間有小溪縱向切割,形成許多小山谷,包括鹿寮坑、王爺坑、燥坑、倒別牛、中坑、水坑、紙寮窩、打磚窩、埤塘窩等窩谷。丘陵與平原之間,分佈有零星台地,可避洪患,自古以來便是芎林地區諸聚落的所在地[1]:38

水文

頭前溪是鄉內最主要的河川,發源於五峰鄉東南部標高2,512公尺之檜山西北坡。其源頭稱為霞喀羅溪,流至桃山與麥巴來溪會合後,改稱上坪溪;續流至芎林鄉秀湖附近與最大支流油羅溪會合後,始稱頭前溪。本流在秀湖至崁下段,部分河道為芎林鄉與竹東鎮的交界;過崁下後,經竹北新竹,最終於南寮注入台灣海峽

芎林鄉因位於頭前溪主流與最大支流匯合處,河面寬廣,河道分歧。每逢中上游大雨,極易造成水患。今日從橫山經芎林至竹北,頭前溪主支流兩岸均築有高大堤防,即用以防範洪害。頭前溪芎林鄉的秀湖、永興、石潭、文林、上山、下山等村,沿途有鹿寮坑溪、王爺坑溪、燥坑溪、水坑溪等多條支流注入。這些支流均發源自芎林鄉北側丘陵,平日水量稀少,雨季或颱風時流水湍急,極易泛濫成災[1]:44

氣候

芎林鄉終年高溫濕潤,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夏季較長,盛行西南風;冬季較短而不明顯,盛行東北風。由於鄉內無測候站,需參考臨近之竹東、新竹測候站所得數據。在氣溫方面,兩測候站年平均氣溫分別為21.4℃及22.2℃,全年最熱為七月的27.3℃及28.7℃,最冷為一月的14.8℃及15.1℃。在雨量方面,兩測候站年平均降雨量分別為2,198公厘及1,689公厘。依地緣位置而言,芎林鄉之平均氣溫及雨量當介於兩者之間,且更接近竹東測候站的數據[1]:51-55

人口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81 18,409—    
1986 17,964−2.4%
1991 17,824−0.8%
1996 19,391+8.8%
2001 20,897+7.8%
2006 20,744−0.7%
2011 20,519−1.1%
2016 20,165−1.7%
2021 19,936−1.1%
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根據新竹縣芎林鄉戶政事務所統計,2023年底芎林鄉戶數約7.5千戶,人口約2萬人,鄉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村分別是上山村與華龍村,2023年底兩村人口分別為5,943人與409人[2]

政治

歷任首長

庄長時期(日治)
任次 姓名[1]:528-533 到任日期[1]:528-533 卸任日期[1]:528-533 備註
第1任 劉家水 1920年10月1日 1932年9月30日
第2任 林阿際 1932年9月30日 1940年10月1日
第3任 佐佐木文治 1940年10月1日 1945年10月25日
庄長時期(民國)
屆次 姓名[1]:528-533 到任日期[1]:528-533 卸任日期[1]:528-533 備註
官派 劉德炃 1945年10月 1946年1月 依日治時期制度而稱為庄長
鄉長時期
屆次 姓名[1]:528-533 到任日期[1]:528-533 卸任日期[1]:528-533 備註
官派 劉德炃 1946年1月 (不詳) 官派
官派 林棋業 (不詳) 1947年9月 官派
第1任 林棋業 1947年10月 1948年12月31日 鄉民代表會選出鄉長
第2任 鄭見清 1949年1月1日 1951年6月30日 鄉民代表會選出鄉長
第1屆 林棋業 1951年7月1日 1953年6月30日 民選鄉長(以下同)
第2屆 林棋業 1953年7月1日 1956年6月30日
第3屆 劉輝清 1956年7月1日 1959年12月31日
第4屆 劉輝清 1960年1月1日 1964年2月29日
第5屆 林棋業 1964年3月1日 1968年2月29日
第6屆 林棋業 1968年3月1日 1973年3月31日
第7屆 劉家固 1973年4月1日 1977年12月29日
第8屆 葉紹欽 1977年12月30日 1982年2月28日
第9屆 葉紹欽 1982年3月1日 1986年2月28日
第10屆 黃隆盛 1986年3月1日 1990年2月28日
第11屆 黃隆盛 1990年3月1日 1994年2月28日
第12屆 鄭安治 1994年3月1日 1998年2月28日
第13屆 林章秀 1998年3月1日 2002年2月28日
第14屆 林政良 2002年3月1日 2006年2月28日
第15屆 林政良 2006年3月1日 2010年2月28日
第16屆 莊雲嬌 2010年3月1日 2014年12月24日
第17屆 莊雲嬌 2014年12月25日 2018年12月24日
第18屆 黃正彪 2018年12月25日 2022年12月24日
第19屆 黃正彪 2022年12月25日 現任

鄉政組織

芎林鄉公所是芎林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芎林鄉的自治監督機關為新竹縣政府。鄉長由全體鄉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芎林鄉公所並置鄉政會議,為鄉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鄉長之下,設有5課3室等8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4]

芎林鄉民代表會是芎林鄉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芎林鄉全體鄉民立法和監察鄉政。鄉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芎林鄉民代表會共有11位鄉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1席鄉民代表、第二選區2席鄉民代表、第三選區2席鄉民代表、第四選區6席鄉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鄉民代表互選產生[5]

行政區

芎林鄉行政區劃
村名 面積
km²[1]:36
鄰數[6] 人口數[6] 主要聚落[7]
下山村 4.07 10 1,356 下山、埤塘窩、五座屋、月桃窩
上山村 4.18 14 4,652 上山、下田洋、田洋、崁下、磚窩、柑園崗
芎林村 0.26 16 1,941 芎林(中北部)
文林村 2.36 14 2,871 芎林(南部)、柯子林
水坑村 3.93 10 933 華興、油茶園、水坑
中坑村 4.12 10 743 赤柯寮、中坑
新鳳村 3.77 10 1,900 高梘頭、五股林、燥坑
石潭村 2.28 11 3,189 石壁潭
永興村 5.34 10 524 上店子、牛角窩、直窩、芎蕉窩、牛欄窩
秀湖村 1.09 10 1,127 秀湖
五龍村 4.14 10 601 五龍、燒炭窩、下窩子、桔子窩
華龍村 5.20 10 513 鹿寮坑、安屋窩、吳屋窩、茄苳窩、灶桶窩、老茶亭、雞寮坑
合 計 40.74 135 20,350

芎林鄉主要有兩個大聚落市區,各自有自己的生活圈,大致以國道三號切分為西北側的外七村,以及東南側的內五村。

  • 外七村,包含芎林市區(芎林村),以新中正大橋連結新竹市、竹東鎮的公道路,以及台68線的芎林交流道,生活圈上較偏新竹市跟竹東鎮二重埔。包含芎林村、新鳳村、中坑村、水坑村、文林村、下山村、上山村等村。
  • 內五村,石壁潭聚落(石潭村)為核心,以竹林大橋連結頭前溪對岸的竹東鎮市區,生活圈上較偏竹東鎮。包含華龍村、五龍村、秀湖村、永興村、石潭村等村。

經濟

芎林鄉的一級產業以農業為主,主要作物是稻米,其次是柑橘水梨之類的水果與蕃茄之類的蔬菜。稻米生產的全盛時期在民國65年(1976年),全鄉種植面積達1,785公頃,產量達7,807公噸。其後因台灣工商業急遽發展,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同時亦有部分稻田轉作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稻米種植面積與產量因而大幅縮減。民國90年(2001年)全鄉稻米種植面積僅餘967公頃,產量僅有4,083公噸[1]:241

農業

芎林生產的柑橘過去以椪柑桶柑為主,1980年代以來海梨柑逐漸取而代之。由於海梨柑產量為全縣之冠,因而打響「海梨柑王國」的名號。近年來由於氣候因素,海梨柑果實水分、甜度均不足,價格也隨之下降,種植面積及產量已略有減少。民國90年(2001年)柑橘總產量已降為9,405公噸,與最盛期民國85年(1996年)的產量15,597公噸相較,減少約百分之四十[1]:248-249

芎林的蕃茄產業係因應近年來台灣精緻農業、休閒農業的發展而從無到有,並逐漸壯大,為芎林農業帶來第二春。桃太郎蕃茄、黃金蕃茄等新品種汁多味美,頗獲好評。民國90年(2001年)蕃茄總產量達1,092公噸,已成為全鄉蔬菜產品的最大宗[1]:252

工業

由於山多平原少,加上過去交通不甚便利,不利於製造業發展。民國60年代中期,政府在五龍村、華龍村一帶設立五華工業區,上山村打磚窩地區也陸續有工廠進駐,然而兩處均屬河谷地形,腹地狹窄,發展十分有限。[1]:276。五華工業區佔地約38公頃,主要廠商有太空梭高傳真科技、台曜電子等[1]:285-287

商業及服務業

過去以日常生活所需的零售及居家商業服務為主,規模甚小。近年來由於新竹科學園區的開發、北二高通車、縣道120號拓寬、東西向快速道路台68線開通、高鐵新竹站設立等利多因素的帶動,芎林人口已有回升現象,商業發展也有逐漸繁榮的趨勢[1]:276。觀光產業以往並不興盛,近年鹿寮坑休閒文化區結合客家文化及在地人文特色,舉辦「客家桐花祭」而受到關注,但仍屬初期發展階段[1]:337

文化

文化資產

芎林鹿寮坑鍾家伙房位於華龍村,為當地鍾姓人家之宅院,為少見之山區客家伙房屋。鍾家昔日擁有廣大茶園,聘僱許多長工。為解決住宿問題,遂依山勢興建規模宏大之三合院建築,右側橫屋因應地形而建成兩層樓房,極為罕見。該屋興建民國初年(1912年頃),歷史悠久,雖曾整修過,但大致保留原貌,民國99年(2010年)公告為縣定古蹟[8]

芎林呈甘橋及捐題碑位於文林村,為跨越水坑溪的一座石橋。該橋的歷史可追溯到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間所建造的木橋,其後經多次改建,直到大正十二年(1923年)由當時地方熱心人士呈星公與甘照財捐獻改建,兩年後完工而成為今日之石橋風貌。該橋不僅歷史悠久,構造亦頗具特色,足以代表當時工藝水準。橋旁立有一紀念碑,名為「興建呈甘橋捐題碑」,為新竹縣現存最漂亮的石碑之一。該橋及捐題碑於民國101年(2012年)公告為歷史建築[9]

客家獅原名「開口布獅」,源於少林,過去常被江湖賣藝者用來作為招徠觀眾的前戲表演,故又名「江湖獅」。客家獅獅頭較重,舞獅者必須具備國術根底,始能舞動,是屬於「武獅」的一種,也是結音樂、舞蹈、武術和戲劇的綜合藝術表演。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前身為下山村清河堂武獅團,以往僅在農餘閒暇時操練,並在節慶受邀表演。民國98年(2009年)成立協會後,在校園及社區推廣客家獅,已逐漸看到成效。客家獅已於民國99年(2010年)經縣府公告為「傳統表演藝術-雜技」,而該協會為唯一登錄的保存團體[10]

客家大戲為1920年代由客家三腳採茶戲為基礎,推演形成的新劇種,又稱為「改良戲」或「採茶大戲」。它的主要唱腔是《採茶腔》(又稱《平板》),而以《山歌子》、《雜唸仔》及其他小調為次要唱腔,統稱為「九腔十八調」。不過演歷史戲時,重要的角色往往會唱《亂彈》,即所謂的「正音」。民國98年(2009年)客家大戲經縣府告為「傳統表演藝術-戲曲」,而芎林村的慶美園戲劇團是登錄的兩個保存團體之一[11]

宗教

文林閣

芎林鄉民的宗教信仰以道教佛教台灣民間信仰天主教基督新教為主。主要的道教宮觀有廣福宮、福昌宮、飛鳳山代勸堂(主祀關聖帝君,又稱關聖帝君廟,建於1892年)、文林閣五和宮、惠和宮、福昌宮三山國王廟等;佛教寺院有雲谷寺;天主教堂有芎林天主堂、聖母聖衣隱修會;基督新教禮拜堂有中華基督教信義會恩霖堂、基督教芎林人文關懷中心、新鳳基督教會等;另外尚有多所家族宗廟、伯公廟及萬善廟。

芎林文林閣位於文林村,是一座具有文化傳承歷史背景的寺廟。同治末年(1870-1874年間),舉人鄧兆熊(鄧觀奇)為作育英才,設立文林閣。光緒二年(1876年),鄧氏創設「文林社」,廣召地方文士以共同研究學問。其後改建為寺廟,主祀文昌帝君,藉由宗教信仰以提升學風。如今每逢考季,常有鄰近學子前來膜拜以求考運順利。文林閣雖為廟宇,亦提供獎學金以鼓勵地方學子向學,在地方人士心中同時兼具信仰與文教的功能象徵。今日所見廟舍為民國八十年(1991年)拆除後重建,雖富麗堂皇,卻已失去原有建築風貌[12]

鹿寮坑石爺石娘為龍華村當地客家人的信仰[13]

福昌宮三山國王廟位於芎林鄉石壁潭(石潭村)及王爺坑(永興村) 創建於清代甲辰年仲冬(乾隆49年)(公元1784年)、主祀三山國王三官大帝天上聖母千里眼將軍,順風耳將軍,福德正神,張木坑官爺,韓指揮大使。 為石潭與永興兩村當地客家人的信仰

教育

大專院校

敏實科技大學
  • 敏實科技大學是位於水坑村的一所私立大學,也是芎林鄉最高學府,創立於民國56年(1967年),原稱大華農業專科學校。民國58年(1969年)改為工業專科學校,民國80年(1991年)改為工商專科學校,民國86年(1997年)改制為技術學院,民國101年(2012年)改制為科技大學,民國109年改為現名。全校設有工程、電資、商務與觀光管理3個學院,其下設有13個系、1個研究所,另設有客家文化、玻璃創意、創新育成、綠能產業、防災教育5個校級研究中心,及通識、體育、語言3個教育中心[14]。民國92年(2003年)全校共有教職員331人,學生8,731人[1]:801

國民中學

  • 新竹縣立芎林國民中學:位於新鳳村,是全鄉僅有的一所國民中學,創立於民國35年(1946年),原稱為「芎林初級中學」,民國57年(1968年)配合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為現名以迄於今。民國101年(2012年)全校共有教職員58人,學生600人,編為普通班18班,特教班1班[15]

國民小學

  • 新竹縣芎林鄉芎林國民小學:位於文林村,是全鄉最古老的小學,創立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原稱「九芎林公學校」。初期校舍暫借民房,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始遷至現址。大正九年(1920年),增設鹿寮坑分教場;同年10月改名「芎林公學校」。昭和三年(1928年),鹿寮坑分教場獨立設校。昭和十六年(1941年),改名「芎林國民學校」。二戰結束後,曾於民國35年(1946年)4月改名為「中心國民學校」,旋即於隔年1月改回原名。民國45年(1956年)設立石潭分校,民國47年(1958年)石潭分校獨立設校。民國57年(1968年)配合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為現名以迄於今[16]。民國92年(2003年)全校共有教職員54人,學生1,203人,編為普通班37班,特教班2班,另附設幼稚員1班[1]:782
  • 新竹縣芎林鄉五龍國民小學:位於五龍村,創立於大正九年(1920年),原稱「九芎林公學校鹿寮坑分教場」。明治三年(1928年),獨立設校為「鹿寮坑公學校」。昭和十六年(1941年),改名「鹿寮坑國民學校」。民國37年(1948年),改稱「五龍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年)配合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為現名以迄於今。民國101年(2012年)全校共有教職員16人,學生88人,編為普通班6班[17]
  • 新竹縣芎林鄉碧潭國民小學:位於石潭村,創立於民國45年(1956年),原稱「芎林國民學校石潭分校」。民國47年(1958年),獨立設校並改名為「碧潭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年)配合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為現名以迄於今。民國101年(2012年)全校共有教職員22人,學生250人,編為普通班11班,另附設幼稚園1班[18]

交通

芎林鄉距離新竹市雖僅15公里,但昔日因受頭前溪阻隔,又不在鐵、公路縱貫線上,區域性聯外道路也都曲折狹隘,交通極為不便。民國80年代(約1990年代)起,由於縣道120號外環道、中正大橋北二高竹林交流道的相繼完工及竹林大橋的拓寬,芎林交通大為改善。民國87年(1998年)新竹竹東東西向快速道路完工,芎林至交流道所在的竹東鎮二重里有引道及新中正大橋相接,使得芎林至新竹的車程縮短至十分鐘以內。其後芎林往新埔的縣道115號亦拓寬。如今,芎林的聯外道路皆極為寬敞而暢通,交通之便利已為新竹縣東部各鄉鎮之冠[1]:171

公路

國道三號(福爾摩沙高速公路)是芎林鄉最重要的南北向聯外道路。該路以東北-西南走向穿越芎林鄉中部,在文林村柯子林與縣道120號相交,並設有竹林交流道,由此可快速前往台灣南北各地。

省道台68線南寮竹東東西向快速道路,全線沿頭前溪南岸而行,但並未行經芎林鄉。須由芎林街區沿縣道115號至終點(縣道120號岔路口)後續行,經新中正大橋過頭前溪後,連上設於竹東鎮二重里的省道台68線芎林交流道,可快速通往西邊的新竹及東邊的竹東等地。

省道台3線由芎林鄉東南邊界外,橫山鄉境內經過,於附近與縣道120號相接。透過該道路向北可通往關西龍潭大溪等地,向南可通往北埔峨眉三灣等地。

縣道120號是全鄉最重要的東西向橫貫道路,大致沿頭前溪北側河谷平原而行。透過該道路,向西北可通往六家竹北等地;向東南則可通往橫山內灣尖石等地。縣道123號是芎林通往竹東的道路,部分路段為縣道120號舊線,亦有部分路段與縣道120號共線。縣道115號是芎林往北連絡新埔楊梅的聯外道路。

鄉內另有多條鄉道,均為次要聯外道路或鄉內各村連絡道路,包括竹21線竹22線竹24線竹24-1線竹25線竹26線竹36線

公車客運

芎林鄉與鄰近鄉鎮間的一般公路客運業務由新竹客運經營,主要的路線有5615(新竹-六家-芎林-敏實科技大學)、5614(新竹-六家-芎林-九讚頭)、5633(芎林-竹東)、5632(芎林-新埔)、5636(芎林-關西)[19]。另有國光客運經營竹東、台北間的國道客運業務,路線為1820(竹東-芎林-關西-龍潭-板橋-台北轉運站)。

休閒旅遊

飛鳳山位於中坑村、新鳳村交界處[20],因山形像飛鳳引頸而得名,峰頂海拔423公尺[21],是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所列的台灣小百岳之一[22]。山區原有梅樹成林,冬季梅花盛開時,處處雪白,因而以「飛鳳探梅」名列新竹縣八景之一。山中有代勸堂、雲谷寺兩座百年寺廟,並有感應橋、新鳳池、蓮池等景點[23]。當天氣晴朗時,由飛鳳山上的觀日亭可看見台北101大樓,是台灣陸地上可望見101的最遠地點[24]

紙寮窩造紙工坊位於文林村,是芎林在地文化觀光的新景點。紙寮窩曾是北臺灣傳統金銀紙的手工造紙重鎮,興旺達百餘年之久。可惜民國50年代(1960年代)以後,現代造紙工業興起,紙寮窩的手工造紙業便趨於沒落,成了歷史名詞。儘管如此,這個以造紙發跡的竹林聚落,多年來仍維持獨特的自然生態及文化風貌,各種造紙器皿皆被保留至今[25]

玉翎龍童玩博物館位於中坑村,為全台首座私人童玩博物館。館內除了展示主人多年收藏的各式名家童玩作品之外,亦有許多傳統民俗遊戲器材,例如打陀螺、滾鐵環等,供遊客體驗早年農村生活的趣味。DIY實在也是該館特色,例如古早味童玩製作、客家湯圓體驗等[26]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引用來源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芎林鄉志》,新竹縣芎林鄉公所,2004年11月
  2. ^ 人口統計. 新竹縣芎林鄉戶政事務所. [2022-10-22] (中文(臺灣)). [失效連結]
  3.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8-27].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中文(臺灣)). 
  4. ^ 公所介紹-組織編制架構. 新竹縣芎林鄉公所. [202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9) (中文(臺灣)). 
  5. ^ 鄉民代表會-會員組織編制表. 新竹縣芎林鄉公所. [202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中文(臺灣)). 
  6. ^ 6.0 6.1 《101年11月 芎林鄉 人口統計報表》,新竹縣戶政服務網. [201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7. ^ 《新竹縣芎林鄉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7年5月
  8. ^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芎林鹿寮坑鍾家伙房》,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官網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4.
  9. ^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芎林呈甘橋及捐題碑》,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官網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4.
  10. ^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客家獅》,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官網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4.
  11. ^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客家大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官網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4.
  12. ^ 《教讀中心‧文林閣》,好客竹縣網站,新竹縣政府交通旅遊處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09-13.
  13. ^ 黃美珠. 〈北部〉客家情人節 石爺石娘遶境. 《自由時報》. 2014-03-29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中文(臺灣)). 
  14. ^ 《學術單位》,敏實科技大學官方網站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12-13.
  15. ^ 《校史沿革誌》,新竹縣立芎林國民中學官網[永久失效連結]
  16. ^ 《校史沿革》,新竹縣芎林國小官網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04-18.
  17. ^ 《校史沿革》,新竹縣五龍國民小學官網[永久失效連結]
  18. ^ 《校史沿革》,新竹縣碧潭國民小學官網[永久失效連結]
  19. ^ 存档副本. [201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20. ^ 《新竹縣芎林鄉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3年4月
  21. ^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永久失效連結]
  22. ^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全民登山運動之推展--以小百岳規劃為例[永久失效連結]
  23. ^ 《芎林鄉》,新竹縣文化導覽網站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06-18.
  24. ^ 彭芸芳,《新竹飛鳳山 以肉眼看見101》,聯合報,2007年9月27日
  25. ^ 《紙寮窩造紙工坊》,好客竹縣網站,新竹縣政府交通旅遊處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12-13.
  26. ^ 《兒時記趣‧玉翎龍童玩博物館》,好客竹縣網站,新竹縣政府交通旅遊處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12-13.
書籍
  • 施添福等編纂. 第七章·芎林鄉.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四·新竹縣》. 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0. ISBN 978-986-02-4935-4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