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興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蔡興宗
出生415年
東晉
逝世472年9月26日
南朝宋建康
职业南朝宋官員

蔡興宗(415年—472年9月26日),興宗濟陽郡考城縣人。南朝宋時期官員,為祠部尚書蔡廓之子。蔡興宗歷仕宋文帝宋後廢帝五朝,並為宋明帝遺命的五位顧命大臣之一。

生平

幼有異行

蔡興宗年尚幼時就得父親蔡廓看重,認為有自己的風範,故以興宗為名及字[1]。興宗十歲時喪父,表現出的傷心亦不像平常小孩那樣。昔日蔡廓離任豫章太守後建了兩座屋宅,東宅先造好,就給了哥哥蔡軌,另一宅卻到蔡廓去世還未建成,蔡軌自長沙回來,就給興宗一家五十萬錢補償屋宅的價值,不過興宗卻對母親說:「一家人一直豐儉與共,今天這些錢不該收呀。」母親感高興並聽從,而蔡軌就對兒子感嘆自己還不及小孩好。但不久興宗的母親也去世了[2]

為故冒諱

蔡興宗年少好學,以學問及品德見稱,最初就任彭城王劉義康的司徒行參軍,後歷太子舍人、南平王冠軍參軍、武昌太守、太子洗馬、義陽王友、中書侍郎等職。時中書令建平王劉宏侍中王僧綽都與興宗親厚交好。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弒父奪位,及後因發現王僧綽參與文帝廢太子的圖謀而將之誅殺,王僧綽親好故友怯於劉劭之威不敢前去喪禮,惟興宗有去。劉劭後讓其任司空何尚之的長史和太子中庶子。[3]

宋孝武帝討平劉劭後登位,復興宗本職中書侍郎,轉臨海太守,又歷黃門郎、太子中庶子、游擊將軍、尚書吏部郎等職。當吏部郎時尚書何偃因病無法辦公,孝武帝於是對興宗說:「你熟悉分辨人們清濁,現在交給你選舉之任,你就安心接受吧,不要推讓了。」後轉司徒左長史,又再為太子中庶子,領前軍將軍,後又轉侍中。興宗每次都直言得失,說話無所顧忌,故令孝武帝有所不快。大明三年(459年),竟陵王劉誕廣陵起兵失敗被殺,朝廷以興宗奉旨慰勞當地,南兗州別駕范義在變亂中於城內被殺,因為興宗與其交好,故興宗到後親自殯殮他,還喪至其豫章舊墓。不過孝武帝聽聞此事後相當不滿。廬陵內史周朗因正言而獲罪,要被放到偏遠的寧州,親戚故友都不敢去送,但當值中的興宗竟心急地請求去送周朗,這更令孝武帝憤怒不已,以其多日托病為由讓其白衣領職,後更貶他為司空沈慶之的長史,行兗州事,後轉廷尉卿。[3]

銓衡所寄

興宗及後轉任東陽太守,本將轉任安陸王劉子綏的後軍長史、領江夏內史,行郢州事,但未拜官就獲徵還入朝,留在朝內當左民尚書,不久更轉掌吏部,為吏部尚書。孝武帝在位後期辦大量奢華宴會,並常虐侮群臣,自太宰江夏王劉義恭起眾官都曾遭皇帝戲辱,惟興宗以端莊正直而讓孝武帝不敢對其無禮[3]。大明八年(464年),孝武帝死,太子劉子業即位,即宋前廢帝。當時興宗向劉義恭表示新君即位需要策文,並以昔日宋少帝以太子身份即位時亦有策文作理據,然而劉義恭堅持認為儲君即位無需外加策命,不聽。即位時,興宗奉璽綬予新君,但見前廢帝對新喪父親並無任何哀傷的表現,神情自若,故在出宮後對親信以魯昭公即位時有喜色,終導致與臣下失和相攻的「鬥雞之變」,叔孫昭子欲救魯昭公不果而自禱求死的故事表示國家將有大禍[4]。當時太宰劉義恭受遺詔輔政,並加錄尚書事,但他卻想迴避事務,主要政事都由孝武帝寵臣越騎校尉戴法興及中書舍人巢尚之掌握。身為吏部尚書的興宗作為選拔人才的官員,在朝上就多次陳述想要招引賢士入朝之意,又進言指出朝政得失,議論朝事。怕事的劉義恭一直奉承戴法興等,深怕得失他們,每聽到興宗的發言都膽戰心驚,無計可施。時朝廷將孝武帝晚年訂立的大量法規不論是非一概廢置,興宗並不認同此種行為,曾對尚書僕射顏師伯表示反對,但對方沒有聽從他。興宗又見自已上表的選任人才名單都會被戴法興和巢尚之隨意刪改,僅保留極少其原有的選任內容,故以有人胡亂干涉機密的選舉事務向劉義恭及顏師伯表示不滿;興宗又圖給官員選到合適的位置,因而多次為選舉問題和劉義恭等爭論。最終讓劉義恭、戴法興等討厭他,外調他到吳郡當太守。興宗辭讓職位後令劉義恭更為憤怒,改調他任新安王劉子鸞的撫軍司馬、輔國將軍、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但興宗又自求益州,盛怒的劉義恭遂上奏彈劾興宗,最終令其貶到屬交州的新昌郡當太守,此一調遷令朝廷中人都嗟嘆驚駭。[3]

先見之明

永光元年(465年),戴法興被前廢帝賜死,不久劉義恭與柳元景、顏師伯等人皆因密謀廢帝而被處死,興宗遂再獲任用,當臨海王劉子頊的前軍長史、輔國將軍、南郡太守、行荊州事,但興宗沒有起行。興宗外甥袁顗當時任雍州刺史,力勸舅舅上任,說:「現在人人都知道朝廷形勢如何,在內的大臣人人都朝不保夕。舅舅今天出居陝西,行八州之事[5],而我就在襄水沔水之間,地利優勢且兵力強盛,離江陵很近,通訊容易。若果朝廷中有事,我們可以一起建立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功勳,難道這也和現在受制於凶狂之人,不知禍難何時來到的日子一樣麼?現在不離開虎口,而守在這兒,日後想再出也不能了。」不過興宗答:「我是因門第而進仕,和主上疏遠,未會有危險。宮省內外人人自危,是會有變亂發生。但若果內難被平定,跟著的外亂就未必可知了。你想在外面求存,我想在內免禍,大家走自己的路,不是很好嗎?」昔日袁顗外任雍州,興宗亦曾以星象勸其不要去,但袁顗亦一心以外任逃避朝內危機,故此就上任。而其時建康有很多人都以離開以期逃避禍亂,最終卻在義嘉之難的戰亂中遭受嚴重打擊[6][7]。興宗及後再度當上吏部尚書,時太尉沈慶之雖然一手揭發劉義恭等人的圖謀而獲前廢帝嘉獎,然而其屢次正直進諫和廢帝日漸凶暴令他很不心安,故特別不通賓客以圖避禍。興宗藉一次沈慶之派范羨前來的機會傳話,請求見面,二人相見後興宗就請沈慶之自憑聲望和實力起事廢帝,挽救社稷。然而沈慶之不肯舉事,並聲言當「抱忠以沒」,最終沈慶之遭前廢帝賜死。另一方面,領軍將軍王玄謨亦有威名,當時有他已遭誅殺的流言,王玄謨亦心不自安,興宗就藉王玄謨親信包法興傳話,要王玄謨以時在宮中中堂守衛的三千舊部曲起事,但王玄謨聽後以事難而拒絕實行。興宗又曾試圖邀請得到前廢帝寵信,掌管禁軍的右衛將軍劉道隆,然而劉道隆知興宗所圖,於是請其不要多言。不過,前廢帝當時毆打群臣,連同前廢帝叔父建安王劉休仁等諸王都遭折辱,唯獨興宗得免於屈辱。[3]

景和元年(465年),前廢帝被與湘東王劉彧等人勾結的壽寂之刺殺,眾人擁立劉彧,隨後即位為帝,即宋明帝。不過,其時全國大部分地方都支持先起兵的江州刺史劉子勛,包括興宗外甥袁顗,建康朝廷所控只有丹陽、淮南幾郡而已,且兵刃亦將至。面對如此不利情形,明帝召集群臣以謀對策,興宗提出「鎮之以靜,以至信待人」之策,建議不要誅殺起兵反對明帝者留在建康的家屬,表明罪不相及,待人情安定後才能讓軍隊有戰意出討。明帝就以興宗為尚書右僕射,領衛尉及兗州大中正。其時豫州刺史殷琰亦加入劉子勛一方,明帝又向興宗表示擔心,然而興宗則以「商旅斷絕而米甚豐賤,四方雲合而人情更安」而表示事情必定成功,但憂心平定亂事後,如羊祜憂滅吳後事。時褚淵亦在,以手板擊打興宗,但興宗仍然直說不已。泰始二年(466年)八月,江州治所尋陽陷落,劉子勛被殺,敵方勢力大致平定,朝廷以功封興宗為樂安縣開國伯,食邑三百戶。不過,袁顗在期間戰死,首級被送到建康,興宗隨同登南掖門樓觀看,興宗看得流下淚來,引來明帝不快。[3]

尋陽雖定,但殷琰所據的壽陽仍未下,劉勔等軍仍然在圍城。明帝此時命令中書代為作詔去勸降殷琰,興宗建議明帝親手寫詔撫慰殷琰以利招降,為讓中書寫詔會令對方質疑,無助於快速解決壽陽問題。然而明帝不聽,殷琰獲詔後亦果然認為是作假,不敢降,令壽陽一直至泰始二年十二月才降。另外,尋陽失陷的消息傳開後,各州相繼遣使歸降建康朝廷,其中包括徐州刺史薛安都。不過,明帝意欲示威淮外,故意派了張永及沈攸之率重兵迎降,興宗就說:「薛安都使歸順,這份誠意不是虛假的。現在應該以和撫慰,在當地就令其安心,只需要一位使者以及一封詔書而已。若果用重兵迎降,勢將令他疑慮恐懼,或者更會招引北方胡虜,引來不能預計的禍患。叛臣罪重,誅戮必然,那最近作出的寬恕的也算得上寬弘了。何況薛安都在外據有強地,緊接邊界,考慮到國家就更應馴養他。如果他因而叛變,那會造成極大憂慮。彭城險要堅固,兵強將勇,圍困已難,更不能攻下,這有關疆土戰事的問題,應該多作考慮,臣為對此朝廷憂心呀。」不過明帝沒聽從。薛安都知大軍壓境就怕不獲赦罪,於是自守並寫信請北魏支援。魏軍援至,張永攻城失敗引退,但被魏軍所攻,最終大敗而倉皇撤退。當時正值泰始三年(467年)年初,仍然是寒雪天氣,張永敗軍因河水結冰棄舟步行,因魏軍追擊而在呂梁以東再敗,死了數萬人,而剩下的士兵也有很多因天冷凍死,張永自己也凍壞了腳趾,第四子亦亡,大量軍需物資以及淮北四州都落入北魏之手。明帝收到張永戰敗的戰報時在乾明殿,先召見司徒建安王劉休仁,後又召興宗。他對劉休仁說:「吾慚蔡僕射。」又對興宗展示戰報,說:「我愧卿。」[8][9][10][11][12]

整治會稽

泰始三年(467年),興宗出任使持節、都督郢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郢州刺史。但因屢次向尚書請以何始真為其諮議參軍而惹怒明帝,被貶號平西將軍。不久又復號。三年後,興宗轉任鎮東將軍、會稽太守,加散騎常侍。不久再獲領兵置佐,加都督會稽東陽新安永嘉臨海五郡諸軍事。當時會稽郡內豪族橫行,並不遵守朝廷律法,又有一半宮省中得寵官員在郡中擅自封劃山嶺湖澤,妨礙民眾。興宗到郡後都一概懲治這些罪行。會稽郡地方富裕,民豐物阜,故吸引王公大臣和他們的妃及公主在那建宅居住,故引發起不少困擾人民的事件,大量王公子弟在那成長居住亦造成治理問題,故興宗提議將這些居住點一概罷省。另又提出免去當地諸逋債及解散雜役,都得批准。興宗亦在當地重啟辦荒廢已久的傳統三吳鄉射禮,將整個禮儀重現。[3]

顧命大臣

泰豫元年四月己亥(472年5月10日),明帝去世[13]。臨終前遺詔興宗與尚書令袁粲、尚書右僕射褚淵、中領軍劉勔及鎮軍將軍沈攸之同受顧命,以興宗為使持節、都督荊湘雍益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仍加散騎常侍。不久興宗被徵還都。當時右軍將軍王道隆掌握朝政,權力很重,見興宗剛正不阿,不想他據領有重兵的荊州上流要地,於是改以其為中書監、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然而興宗辭讓不拜。八月戊午日(9月26日),蔡興宗去世,享年五十八歲。興宗遺令薄葬,又奏還樂安縣伯的封爵,朝廷在其子蔡景玄的堅持下准許[3][14]

性格特徵

  • 興宗雙親雖然在興宗還很年輕時就去世了,但他自幼已有節操,尊奉宗姑寡嫂以及養育孤弱侄兒的事都在當世流傳。太子左衛率王錫與其弟王僧達不和,王錫妻范氏寫信詰難王僧達:「昔謝太傅奉嫂王夫人如慈母,今蔡興宗亦有恭和之稱。」可見其事已在士族中流傳。
  • 興宗亦重故情,其妻劉氏早死,留下一女,而外甥袁覬妻生下袁彖後亦去世了,這一子一女都交由袁覬母親,亦即興宗的姊姊蔡氏撫養。由於他們年紀相約,蔡氏故想讓兩人成婚,每次見興宗都會說此事。後來孝武帝下詔讓興宗的女兒嫁給南平王劉敬猷,興宗嘗試阻止但孝武帝不肯收回成命,最終只能接受;袁彖亦因而另娶他人。袁覬一家後來因袁顗事而被廢徙,興宗的女兒亦因劉敬猷被前廢帝所殺而守寡。當時各高門都向興宗提親,宋明帝亦命令興宗將女兒改嫁謝氏,但興宗這次堅持要將女嫁給袁彖,還姊姊心願。吳興人丘珍孫曾經出言侵犯興宗,但興宗卻因才能和丘珍孫的兒子丘景先交好。後丘景先到鄱陽郡任官,在義嘉之難中於竟陵被殺,家中女弱流落夏口。興宗任郢州刺史時就去哭丘景先之死,並還其家眷及靈柩回吳興。父親蔡廓與北地傅氏的傅隆交好,興宗亦對這位父親故友禮敬。
  • 興宗為人疾惡揚善,一次一個叫孫敬玉的人和興宗的一個侍女私通,被擒後興宗下令施杖刑,但孫敬玉一點也不怕。興宗見其應對特別就下令鬆綁並試試他的才能,最終發現他文才很好,於是將那個侍女許配給他,並為他們建屋居住。孫敬玉最終官至尚書右丞。
  • 出身寒門的王道隆在明帝死後掌握朝權,但此時見門第出身的興宗還是恭敬地前行,並不敢自行坐下,一直等了很久才走,興宗期間並沒有邀請王道隆坐下。同類事情在五十年內發生過三次,其餘兩次是中書舍人秋當見琅邪王氏的太子詹事王曇首[15],以及中書舍人徐爰見同樣是琅邪王氏的王球[16]

子女

  • 蔡景玄,名順,字景玄,興宗子,官至太尉從事中郎。
  • 蔡約,蔡順弟,娶宋孝武帝女安吉公主,在南齊官至太子詹事。
  • 蔡寅,蔡撙第四兄。
  • 蔡撙,蔡約弟,官至南梁中書令。
  • 蔡氏,興宗女,嫁袁彖。
  • 蔡氏,蕭幾母。

註釋

  1. ^ 《南史·卷二十九·蔡興宗傳》:「幼為父廓所重,謂有己風。……故以興宗為之名,以興宗為之字。」
  2. ^ 《南史·卷二十九·蔡興宗傳》:「年十歲喪父,哀毀有異凡童。廓罷豫章郡還,起二宅……尋又喪母。」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宋書·卷五十七·蔡興宗傳》
  4. ^ 《宋書·卷五十七·蔡興宗傳》:「大明末,前廢帝即位,興宗告太宰江夏王義恭,應須策文,義恭曰:『建立儲副,本為今日,復安用此。』興宗曰:『累朝故事,莫不皆然。近永初之末,營陽王即位,亦有文策,今在尚書,可檢視也。』不從。興宗時親奉璽綬,嗣主容色自若,了無哀貌。興宗出謂親故曰:『魯昭在戚而有嘉容,終之以釁結大臣,昭子請死。國家之禍,其在此乎。』」
  5. ^ 《宋書·卷八十·臨海王子頊傳》:「前廢帝即位,以本號都督荊湘雍益梁寧南北秦八州諸軍,刺史如故。」興宗將以劉子頊長史行荊州事,亦當行其八州都督。
  6. ^ 《宋書·卷五十七·蔡興宗傳》:「封前廢帝凶暴,興宗外甥袁顗為雍州刺史,勸興宗行,曰:『朝廷形勢,人所共見,在內大臣,朝夕難保。舅今出居陝西,為八州行事,顗在襄、沔,地勝兵強,去江陵咫尺,水陸通便。若朝廷有事,可共立桓文之功,豈與受制文狂。禍難不測,同年而語乎。今天不去虎口,而守此危逼,後求復出,豈得哉。』興宗曰:『吾素門平進,與主上甚疎,未容有患。宮省內外,人不自保,會應有變。若內難得弭,外釁未必可量。汝欲在外求全,我欲居內免禍,各行所見,不亦善乎。』時京城危懼,衣冠咸欲遠徙,後皆流離外難,百不一存。」
  7. ^ 《宋書·袁顗傳》:「顗舅蔡興宗謂之曰:『襄陽星惡,豈可冒邪?」顗曰:『白刃交前,不救流矢,事有緩急故也。今者之行,本願生出虎口。且天道遼遠,何必皆驗,如其有徵,當修德以禳之耳。』」
  8. ^ 《宋書·薛安都傳》:「太宗以四方已平,欲示威於淮外,遣張永、沈攸之以重軍迎之。安都謂既已歸順,不應遣重兵,懼不免罪,乃遣信要引索虜。三年正月,索虜遣博陵公尉遲苟人、城陽公孔伯恭二萬騎救之。永等引退,安都開門納虜,虜即授安都徐州刺史、河東公。」
  9. ^ 《宋書·張永傳》:「時薛安都據彭城請降,而誠心不款,太宗遣永與沈攸之以重兵迎之,加督前鋒軍事,進軍彭城。安都招引索虜之兵既至,士卒離散,永狼狽引軍還,為虜所追,大敗。復值寒雪,士卒離散,永腳指斷落,僅以身免,失其第四子。」
  10. ^ 《魏書·顯祖紀》:「皇興元年春正月癸巳,尉元大破張永、沈攸之於呂梁東,斬首數萬級,凍死者甚眾。獲劉彧秦州刺史垣恭祖、羽林監沈承伯。永、攸之單騎走免。獲軍資器械不可勝數。」
  11. ^ 《魏書·尉元傳》:「元以張永仍據險要,攻守勢倍,懼傷士卒。乃命安都與璨等固守,身率精銳,揚兵於外,分擊呂梁,絕其糧運。善居遁奔茱萸,仍與張引東走武原。馳騎追擊,斬首八百餘級。武原窮寇八千餘人,拒戰不下。元親擐甲胄,四面攻之,破穆之外營,殺傷太半,獲其輜重五百餘乘,以給彭城諸軍。然後收師緩戰,開其走路。穆之率餘燼奔于永軍。永勢挫力屈,元乘勝圍之,攻其南門,永遂捐城夜遁。伯恭、安都乘勢追擊,時大雨雪,泗水冰合,永棄船而走。元豫測永必將奔亡,身率眾軍,邀其走路,南北奮擊,大破於呂梁之東。斬首數萬級,追北六十餘里,死者相枕,手足凍斷者十八九。」
  12. ^ 《宋書·蔡興宗傳》:「先徐州刺史薛安都據彭城反,後遣使歸順。泰始二年冬,遣張永率軍迎之。興宗曰:『安都遣使歸順,此誠不虛。今宜撫之以和,即安所蒞,不過須單使及咫尺書耳。若以重兵迎之,勢必疑懼,或能招引北虜,為患不測。叛臣釁重,必宜翦戮,則比者所宥,亦已弘矣。況安都外據強地,密邇邊關,考之國計,尤宜馴養。如其遂叛,將生旰食之憂。彭城嶮固,兵強將勇,圍之既難,攻不可拔,疆塞之虞,二三宜慮,臣為朝廷憂之。』時張永已行,不見從。安都聞大軍過淮,嬰城自守,要取索虜。永戰大敗,又值寒雪,死者十八九,遂失淮北四州。其先見如此。初,永敗問至,上在乾明殿,先召司徒建安王休仁,又召興宗,謂休仁曰:『吾慚蔡僕射。』以敗書示興宗,曰:『我愧卿。』」
  13. ^ 《宋書·明帝紀》:「夏四月己亥……是日,上崩於景福殿。」
  14. ^ 《宋書·後廢帝紀》:「八月戊午,新徐中書監、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蔡興宗薨。」
  15. ^ 《南史·卷三十二·張敷傳》中寫秋當見的是張敷。
  16. ^ 《南史·卷二十三·王球傳》:「時中書舍人徐爰有寵於上,上嘗命球及殷景仁與之相知。」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宋書·卷57》,出自沈约宋书

參考資料

  • 《宋書·蔡興宗傳》
  • 《南史·蔡興宗傳》
  • 《資治通鑑》(卷一二九至一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