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嶼東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嶼東臺
西嶼東炮臺、東臺古堡
西嶼東臺中央入口 地圖
位置 臺灣澎湖縣西嶼鄉
坐标23°33′56″N 119°30′51″E / 23.565618°N 119.514055°E / 23.565618; 119.514055坐标23°33′56″N 119°30′51″E / 23.565618°N 119.514055°E / 23.565618; 119.514055
建成时间 清朝光緒15年(1889年)
類型登錄等級:國定古蹟
登錄種類:關塞
詳細登錄資料
開放正常開放中、免費參觀

西嶼東臺,又稱作東臺古堡、西嶼東炮臺,是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內垵村的清代軍事遺址,當前屬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歷史

清領時期

西嶼自明鄭末年時即設置炮台,西元1683年(明鄭永曆37年、康熙22年),清水師提督施琅將率艦攻打澎湖,明將劉國軒為強化澎湖而興建砲台,清廷佔領後,則延用明鄭時期構建的砲臺做為防禦設施。光緒九年(1883年),歸因清法戰爭,澎湖通判李嘉棠李鴻章之命,在當地內建造兩座防禦砲臺。由於未能安裝新式大砲,因此在後來的戰爭未能發揮作用。戰爭結束後歸因台灣建省,為因應防禦海上敵艦攻擊,台灣巡撫劉銘傳親履澎湖會勘提出「本爵部院查澎湖一島孤危絕險,為閩台門戶,必須禦築堅厚砲台,購置精利大砲,選派勁旅駐紮,方足以守禦。」多次奏請加強澎湖的海防,最終任命澎湖總兵吳宏洛,並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興工建造,光緒十五年(1889年)完工使用。[1]

日治時期

1895年(光緒21年),歸因乙未戰爭使日軍登陸澎湖,日艦畏懼於西嶼西臺的火砲威力,轉由湖西裡正角海岸登陸,西嶼西臺因位於澎湖島的最西側,無法火力支援澎湖島東側的拱北砲臺,最終無法發揮其應有的火砲威力,澎湖則在三天內完全攻陷。[2][3]

日軍在佔據澎湖島後,隨即起調查和測繪澎湖各砲臺之標高和配備,因為防止敵軍由西方登陸及襲擊,1901年(明治34年)將西嶼東砲臺改建成西嶼東堡壘,並改配備4門12吋加農砲、機關砲2門,附屬砲臺則配備9珊加農速射砲4門、機關砲2門等工程。1919年(大正8年)因調整澎湖島要塞兵備,而將西嶼東堡壘和附屬砲臺改稱「東砲臺」,其主要任務為防止敵艦艇前方海面對馬公港採取動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美軍採跳島作戰方式,加上1941年完成要塞再整理計畫,宣告東砲臺退役,西嶼東臺自此不再具有火砲防禦功能的砲臺而保存至今。[4]

戰後時期

1992年,西嶼東臺被指定為國定古蹟。1997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廢除一級古蹟分法,西嶼東臺改為國定古蹟[5]

空間配置

西嶼東臺整體呈方形,東西向長、南北向短,佔地約一點三公頃,四周設護牆兩道,牆外設壕溝。結構包括堡門與土垣、內壕溝、子牆、內垣廣場、兵房、外垣廣場、砲座與外垣壕溝等,砲座及兵房等設施採凹下式做法,能與當地地形環境相配合。面海一側,安砲位三處,計圓形一座、半圓形兩座,配備英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7吋、8吋、10吋各一門。配合砲位,子牆內鑿有成排儲彈孔。砲位與砲位之間,為彈藥庫及U字型平面的圓拱磚造營堡與兵房,此外砲臺中央入口有弧拱門洞,題額為「西嶼東臺」。[1]

圖輯

相關條目

澎湖地區的砲台遺址

其他相關

參考資料

  1. ^ 1.0 1.1 澎湖縣國定古蹟西嶼東臺調查研究補遺·澎湖縣文化局
  2. ^ 日本參謀本部 原著;許佩賢 譯. 《攻臺戰紀:日清戰史 臺灣篇·第一章 佔領澎湖島》(《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第八編35章翻譯). 遠流. 1995-12-15: 70-100、410、411頁.
  3. ^ 葉振輝. 〈乙未中日戰爭澎湖之役〉. 《硓𥑮石》28 (澎湖縣馬公市: 澎湖縣文化局). 2002-09-25: 32-57頁.
  4. ^ 『台灣防衛計畫(澎湖島要塞火砲配置図)』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JACAR) Ref.C11110400900, C11110401100
  5. ^ https://www.phhcc.gov.tw/home.jsp?id=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文化資產 -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