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瑪爾·波爾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格瑪爾·波爾克(右)

西格瑪爾·波爾克(德語:Sigmar Polke,1941年2月13日—2010年6月10日),是一名德國的畫家和攝影師。其作品形式包含多種風格、主題和媒材。1970年他的作品以攝影創作為主,1980年利用創新的材料在畫布上產生化學反應,創作抽象繪畫,1990年後的作品主要描寫歷史事件和社會對他們的認知。

生平

1941年,波爾克出生於東德下西里西亞省(現屬波蘭)的歐爾斯(Oels,現稱Oleśnica),是家中的第七個孩子。父親是替巴洛克教堂製作鐵工藝品的工匠,家境並不富裕[1] 。受二戰影响,其和家人頻繁地遷移,1945年逃到德國圖林根;1953年,為了逃離東德的共產主義政權,全家人先逃往西柏林,後到西德萊茵蘭定居[2]

波爾克從幼年時期就開始畫畫,加上祖父喜歡攝影。當他移居西德後,他開始到美術館和畫廊參觀,決定要成為藝術家。1959至1961年,波爾克在一間彩色玻璃工廠當學徒。1961至1968年他就讀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跟隨卡爾·奧托·格茨德语Karl Otto Götz吉哈德·赫曼德语Gerhard Hoehme學習,並深受約瑟夫·博伊斯影響[3]。 1963年,波爾克和葛哈·李希特康拉德·菲舍爾德语Konrad Fischer (Maler)共同成立資本主義寫實主義英语Capitalist realism畫派,主張反藝術的風格和挪用廣告的影像速寫。「資本主義寫實主義」是為了諷刺蘇聯官方提倡的「社會主義寫實主義」,但也針對受西方資本主義驅動的藝術表示懷疑[4]

1972-1978年,波爾克和家人、藝術家一起住在杜塞爾多夫附近小鎮的公用藝術空間Gaspelhof[3][5]。1977-1991年,他成為漢堡美術學院德语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Künste Hamburg的教授,他的學生包括德國藝術家喬治·赫羅德德语Georg Herold。1978年,波爾克定居於科隆,直到2010年6月因為癌症去世[6]

作品

攝影

1966至1968年,波爾克用祿萊相機捕捉家中和工作室物品的陳列[7]。1968年,他拍攝許多由小零件製作成的雕塑,如按鈕、氣球、手套等,並挑選14張照片,將其出版成作品集。作為自學的攝影師,他在1968至1971年間拍攝了數千張的照片,卻沒有錢支付印刷費[8]

1970年代,波爾克將攝影作品減量,轉而前往阿富汗、巴西、法國和美國旅行。他在旅遊期間用手持35毫米的萊卡相機拍攝照片,以及後來放入電影作品中的影片。1973年時,波爾克和詹姆斯·李·拜爾斯英语James Lee Byars一起訪問美國。這趟旅程中,他拍了住在紐約包厘街的流浪漢,並為照片加上模糊和斑點的效果。後來波爾克也根據在巴黎(1971年)、阿富汗和巴基斯坦(1974年)和聖保羅(1975年)旅行照片為原型,在暗房或工作室用化學物質加工,創作出一系列視覺效果迷幻的作品[9]。 受到服用LSD致幻劑的影響,波爾克把攝影過程當成改變現實的手段,他會把圖像的正片和負片結合,使用曝光不足或過度的方式創作神秘的拼貼作品,或是將底片放在放大機中,有條件倒上攝影溶液,並將其反覆折疊,製造抽象的照片[10]。 1995年時,波爾克和妻子奧古斯丁娜·馮·內格爾(Augustina von Nagel)合作,結合了街頭攝影和波爾克的繪畫,在沖洗階段以多張底片結合並經過多次曝光,完成了名為亞琛大街(Aachener Strasse)的系列作品[3]

繪畫

波爾克的早期作品被視為歐洲的普普藝術,因為他描繪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香腸、麵包、馬鈴薯等,並和大眾媒體的圖像的結合[11]。 他在這個時期的「點陣繪畫」系列(Rasterbilder)是將點陣印刷技術作為一種顛覆真理的方式,質疑大眾媒體圖像的真實性。他用鉛筆末端的橡皮畫上每個點,以營造商業新聞印刷的點陣效果。在這個時期,德國發生許多文化、藝術的變遷,波爾克以嶄新的技法,加入了對消費社會、戰後德國政治場景和藝術典範的反思,巧妙地諷刺當時的社會。[12]

1980年代,波爾克的創作重心再次回到繪畫,但他拋棄傳統的原料,轉而使用、流星塵、煙霧、鈾射線、薰衣草朱砂和蝸牛粘液中的紫色色素等材料[13]。 他將抽象和具象結合,製作大型的畫作。他也將傳統顏料與溶劑、清漆、毒素和樹脂混合在一起,使其產生自發的化學反應[14]。 這些實驗產生了精緻的抽象繪畫,反映了現代主義強調的獨創性與作者性的概念。波爾克的多層次的圖片,背後隱含的是對幻覺或夢想的投射,他會把布料浸泡在樹脂中,使之透明,並在背面畫上彩色的形狀,讓它們以陰影的形式呈現。波爾克還會把顏料倒在畫布上,並搖晃畫布,讓顏料在畫布上自由發展。

1994年,他創作了《畫的三個謊言》(The Three Lies of Painting),這幅畫包含一座山、一棵樹和抽象的線條交織,然後受一條巨大垂直印刷物的侵擾。這個印刷物是用五顏六色的手裝飾的,波爾克想藉此強調藝術家的操縱。

1990年代中期,波爾克開始創作新的系列「印刷錯誤」(Printing Mistakes),靈感來自報紙上發現的印刷錯誤。波爾克想藉此討論隨機錯誤與原始圖像間的關係,他將報紙放大和扭曲,再用投影器將圖像塗在聚酯纖維表面,再覆蓋一層樹脂中。在作品精細的表面上,是一片金色網點,觀者必須通過它來讀取圖像[15]

2002年,波爾克發展了一種「機器繪畫」(Machine Painting)的新技術。這是波爾克在繪畫創作上很大的轉變,過去波爾克拒絕用機器創作,他喜歡用手工來呈現機械技術的視覺效果。但「機器繪畫」是他第一次完全使用機械來生產繪畫,透過電腦著色和創作圖像,再將它們轉印到大尺寸的布上[16]

2007年開始,波爾克繼續發展他過去的「鏡頭畫」系列。「鏡頭畫」的概念是基於僧侶約翰·贊恩(Johann Zahn)在1685年出版的《人工望遠鏡觀察》(Oculus Artificialis Teledioptricus Sive Telescopium)中提出的理論。「鏡頭畫」的特色在於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時,鏡頭會產生各種扭曲、突變和空間錯覺[17]

電影

波爾克從1960年代開始就隨身攜帶相機,他會隨意記錄生活的瑣事,如表演、朋友、藝術品、電視新聞等,這樣的習慣持續了幾十年,拍攝了好幾個小時的影片。然而,這些影片只有在展覽需要時,才會被轉為30到46分鐘長度不等電影,且在展覽中扮演輔助的角色,作為波爾克繪畫、照片、雕塑等作品的補充[18]

作品委託

1999年,柏林重新開放帝國大廈,波爾克和葛哈·李希特受委託在西入口大廳30公尺高的牆壁上創作。波爾克製作了五個燈箱,觀者看到的圖像會隨著他們移動而改變。圖像的內容是關於議會廳和政治活動的諷刺評論。舉例而言,其中一個燈箱的主題是搗蛋鬼提爾走鋼絲的過程,暗示從事政治和走鋼絲間的相似性。另一個燈箱則呈現兩支球隊再進行拔河比賽,象徵政府和反對派之間永無止境的抗衡[19]

2006年至2009年間,波爾克利用他早期在玻璃繪畫工廠擔任學徒的經驗,為蘇黎世格羅斯門斯特大教堂(Grossmünster cathedral)創作了一系列彩色玻璃窗。他用切成薄片的瑪瑙製作七扇窗戶,當光線穿過它們時,會在牆壁上呈現發光的效果。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五扇具象的彩色玻璃窗戶,主題是舊約中的替罪羊以撒人子以利亞大衛[20]。 波爾克的作品將基督圖像和瑪瑙的結合,讓宗教歷史和自然史同時彰顯,營造出強烈視覺效果等特点使其备受青睐[21]

展覽

1966年,波爾克在西柏林的Galerie Rene Block舉辦了他的第一次個人展覽[22]。 1972年,他首次參加第五屆卡賽爾文件展,就頗受好評。之後波爾克開始了一系列頻繁的聯合和個人展覽。起初,他的作品在德國的畫廊和博物館展出,然後也到巴黎、紐約、華盛頓和倫敦等城市辦展[23]。 1982年,他首次在紐約索荷的霍莉·所羅門畫廊英语Holly Solomon Gallery舉行個人畫展,雖然該檔展覽展出的是他早期的畫作,但美國藝術圈還是對歐洲當代藝術的創新感到訝異[24]。 波爾克於2010年去世,但世界著名的博物館依然持續在替他舉辦展覽,以展示他的作品的規模和多樣性[25]

對後世的影響

波爾克通過多次展覽,發揮了國際影響力,影響了許多年輕的藝術家,如馬丁·基彭伯格德语Martin Kippenberger亞伯特·奧倫德语Albert Oehlen蘿拉·施尼特格德语Lara Schnitger理查·普林斯德语Richard Prince朱利安·許納貝大衛·薩勒英语David Salle以及彼得·菲施利和大衛·魏斯藝術家雙人組英语Peter Fischli & David Weiss[26]。 藝術家約翰·鮑德薩里英语John Baldessari形容波爾克為「藝術家的藝術家」,因為在沒有明確的藝術運動或風格主導大眾口味的時刻,他被稱為意想不到的大師。雖然他的作品往往取材自古代神話、哲學和化學,但總是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13]

藝術市場

波爾克的繪畫和素描在早期就成名,其于1960年代中期创作的作品仍然很有名,在拍賣市場的價格也最好。2007年,倫敦佳士得拍賣行為波爾克1966的油畫作品《海灘》(Beach)支付了270萬英鎊[27]。 2011年倫敦蘇富比的拍賣會上,波爾克1967年的《叢林》(Jungle)以920萬美元的價格創下了自己的新紀錄[28]。2015年,它再次以271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29]

參考資料

  1. ^ Kristine McKenna. Sigmar Polke's Layered Look : The photographs of the influential German are hard to pin down—as is the artist himself. Los Angeles Times. 1995-12-03 [2020-11-17]. 
  2. ^ Hal Foster. Sigmar Polke. London Review of Books.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3. ^ 3.0 3.1 3.2 Kristine McKenna. Sigmar Polke's Layered Look : The photographs of the influential German are hard to pin down—as is the artist himself. 
  4. ^ Martin Conrads. Capitalist Realism“LIVING WITH POP”. Goethe-Institut. 2013.9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5. ^ Lucia Fortune-Ely. A Creative Friendship, the Work of Michael Buthe and Sigmar Polke. Sotheby’s. [202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6. ^ Roberta Smith. Sigmar Polke, German Painter, Dies at 69. New York Times. 2010-06-11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 
  7. ^ Raphael Rubinstein. Raphael Rubinstein. ARTnews. 2011-08-27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8. ^ Kristine McKenna. Sigmar Polke's Layered Look : The photographs of the influential German are hard to pin down—as is the artist himself. 
  9. ^ Carol Vogel. Christie’s to Auction a Dealer’s Legendary Collection. New York Times. 2013-07-18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10. ^ Bill Lamb. Sigmar Polke, German Pop Artist and Photographer. ThoughtCo.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11. ^ Sigmar Polke: History of Everything: An introduction to Sigmar Polke: The artist. Tate Modern.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3). 
  12. ^ Sigmar Polke. MASTERS & CONTEMPORARY.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13. ^ 13.0 13.1 Carol Vogel. Christie’s to Auction a Dealer’s Legendary Collection. 
  14. ^ Sigmar Polke: History of Everything: An introduction to Sigmar Polke: The artist. Tate Modern. 
  15. ^ Sigmar Polke: History of Everything: An introduction to Sigmar Polke: Printing mistakes. Tate Modern.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5). 
  16. ^ Sigmar Polke: History of Everything: An introduction to Sigmar Polke: Machine paintings. Tate Modern.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7). 
  17. ^ S. POLKE; E. SCHMIDT; S. GOHR; C. W. HAXTHAUSEN. Sigmar Polke: miracle of Siegen. Cologne: DuMont Literatur und Kunst. 2008: pp. 45–46. 
  18. ^ J. Hoberman. THE FILMS OF SIGMAR POLKE. Artforum. May 2014, 52 (9). 
  19. ^ Sigmar Polke. Deutscher Bundestag.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20. ^ Stained Glass Windows by Sigmar Polke – Semi-Precious Stones Decorate the Grossmünster. Discover Zürich.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2). 
  21. ^ G.Boehm; Sigmar Polke. Sigmar Polke:Fenster, Windows, Grossmünster Zürich. New York: Parkett. 2010: pp.12–13. 
  22. ^ G.Moure. Sigmar Polke paintings, photographs and films. Barcelona: Ediciones Polígrafa. : pp.310. 
  23. ^ Marta Sánchez. Sigmar Polke: Biography, Works and Exhibitions. Alejandra de Argos.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24. ^ Roberta Smith. "Sigmar Polke, German Painter, Dies at 69. 
  25. ^ Marta Sánchez. Sigmar Polke: Biography, Works and Exhibitions. 
  26. ^ Christopher Masters. Sigmar Polke obituary. The Guardian. 2010-06-14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8). 
  27. ^ Sigmar Polke (b. 1941), Strand. christies.com. [2020-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5). 
  28. ^ Kelly Crow. Sotheby's $174.1 Million Sale Reflects Healthy Art Marke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1-06-29 [202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7). 
  29. ^ Scott Reyburn. A Rothko Tops Sotheby’s Contemporary Art Auction. New York Times. 2015-05-13 [202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