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丕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赵丕廉

赵丕廉(1882年—1961年),芷青麓台山西五台县五级村人。中华民国教育家。

生平

早年入读于山西大学堂中斋。1906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毕业后,赵丕廉到定襄县高小任教,与当地进步人士、同盟会员牛诚修等,一起开展革命宣传。不久,他与朋友张淑琳康佩珩等,联络忻县崞县定襄五台的志士,推续西峰(赵的山西大学堂同学)为首,以地方学校为基础,建立保安社,进行自卫自保。

1911年,辛亥革命太原起义后,续西峰到太原找阎锡山商谈建立武装。阎锡山决定在忻州代州宁武府所辖各县建立一支武装,以壮大起义后的革命力量,并以续西峰为团长、康佩珩为副团长、赵三成为参谋长、赵丕廉为粮台督办。1911年11月23日,赵丕廉率五台县民兵一队到原平与各县民兵会合,忻代宁公团正式成立,共有1000余人。都督府发给公团800支步枪。公团成立后,续西峰即与山西军政府派出的北路军总司令张瑜商定,共同抵御由大同开到雁门关、准备南下镇压起义的清军:由北路军在雁门关正面与敌作战,忻代宁公团抄袭敌后,直取大同。1911年11月28日,忻代宁公团出师北伐,出雁门,于1911年12月5日进入大同,与大同起义民军会合。大同光复,俯瞰京师,清廷大震,于是调清军武卫左军统领陈希义重兵围攻大同。公团官兵与起义民军以土塞城门,以防清军攻城,展开激烈的攻防战。[2]。12月18日,南北开始停战议和。山西咨议局原副议长杜上化等到大同调停,决定将大同让给清军,忻代宁公团撤回雁门关内。1912年1月17日,忻代宁公团撤出大同。1912年初公团解散,任丰镇县知事。后又调太原任山西军政府秘书。1914年,袁世凯任金永担任山西巡按使,搜捕山西革命党人,赵丕廉被逮捕,经督军署秘书长马骏说情释放。赵即赴南方,就职于安徽省教育厅。袁世凯死后,他再返回山西,办平民工厂。后任山西省警务厅科长,旋又在《山西日报》社、山西官书局任职。1918年任屯留县县长,复调任潞泽辽沁营务处处长(相当于镇守使),掌管上党19县的地方治安事宜,兼长治县长。1923年年底,赵丕廉因病离职,改任督军府参议,兼管太原平民工厂。[3]

1925年,赵丕廉任山西国民师范学校校长,并创办了教育学院。1927年,中国国民党实行清党山西法学院教授胡遽然等多人被省党部逮捕,赵曾奔走营救,始得保释。1927年7月,山西省政府改组,赵任委员兼农工厅厅长。1928年被任命为内政部次长,期间与邵力之葛天明等创设文化大学。1929年春,赵丕廉被选为中国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担任并州大学校长。1932年,任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4]。1933年8月内蒙古西部三盟由锡盟盟长索王领衔声称西蒙“自治”,阴谋投日。国民政府派赵丕廉协同内政部长黄绍竑入蒙巡视,维护了祖国的统一。1947年,赵丕廉任行政院顾问,闲居北平,与友人集资经商。1949年1月,国共北平和谈,赵丕廉协助章士钊等,奔波于傅作义与和谈代表之间,劝傅接受和平改编。[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史馆馆员、民革中央委员、山西省政协特邀委员。1961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9年。

参考书籍

参考资料

  1. ^ 散木. 邓之诚笔下燕大学生赵宗复的故事. 人民网. [2015-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2. ^ 军阀“不倒翁”:阎锡山当38年山西土皇帝. 搜狐网. [2015-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杜彦兴《我所知道的赵丕廉先生》,《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5卷。
  4. ^ 张皓:1946年西藏地方代表出席制宪国大问题之探析. 《史学集刊》2013年第4期. [2015-02-02]. 
  5. ^ 赵理中《赵丕廉先生事略》,《沧桑》2003 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