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趙過(?—?),西漢搜粟都尉代田法的主要推廣者。

生平

趙過的生平主要見於班固漢書‧食貨志》以及賈思勰齊民要術》所引崔寔《政論》逸文。

《漢書‧食貨志》說︰「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迺封丞相富民侯。下詔曰︰『方今之務,在於力農。』以趙過為搜粟都尉。」[1]據《漢書‧武帝紀》、[2]《外戚恩澤侯表》、[3]《百官公卿表》、[4]《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5]征和三年六月丞相劉屈氂死後,田千秋在征和四年六月丁巳任相封侯。則趙過被任命為搜粟都尉應該在此時後。但《漢書‧百官公卿表》又說桑弘羊天漢四年由大司農貶為搜粟都尉,直至後元二年由搜粟都尉遷為御史大夫[6]如此,則趙過只能在後元二年接任搜粟都尉。《漢書‧食貨志》的行文,更像是為趙過推行代田法交代當時的政治背景而已。

推行代田法

趙過在任時推廣代田法,將此法傳授給太常三輔轄下百姓,同時大農分配巧手奴婢從事其中,製作農具。附近的二千石長官命令屬下縣令縣長三老力田以及父老中熟悉農事者領取農具,並學習耕田種殖之法。又因為百姓少牛,難以在下雨後及時耕翻田地,前平都縣令光教授趙過用人力挽。於是趙過上奏朝廷,以光為副手,教導百姓合作挽犁耕田。多人時每日可耕三十,少人時每日可耕十三畝,所以田地日漸開闢。趙過首先命令守衛離宮的士卒在宮殿外牆之內、裏牆之外的空地試行,所得的穀物比其他田地畝收一以上。隨後又命有爵位者之家用此法耕三輔公田,又推廣至與邊界接壤的居延城。後來邊境城市、河東郡弘農郡及三輔地區、太常屬下的百姓都熟習代田,付出的力量比以往少而所收穫穀物更多。[7]

東漢崔寔《政論》曾提及趙過推行過一種耬車,「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猶賴其利。」崔寔並以此種耬車與當時遼東郡更為笨重的耬車相比。但北魏賈思勰對此不無疑問︰「按三犁共一牛,若今三腳耬矣,未知耕法何如?」[8]

雖然《齊民要術序》說︰「神農倉頡,聖人者也,其於事也,有所不能矣。故趙過始為牛耕,實勝耒耜之利。」[9]把以牛耕歸功於趙過,但牛耕至遲始於春秋時代[10]趙過只是在原已用牛的基礎上有所改進。

著作問題

《漢書‧藝文志》[11]農家有《趙氏》五篇,班固自注說「不知何世」。清代學者沈欽韓懷疑《趙氏》五篇為趙過所作。[12]但班固明確記載趙過乃漢武帝、昭帝時人,所以不能認為趙過是《趙氏》五篇的作者。

參考

  1. ^ 班固︰《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第四上,中華書局,1962年,第1138頁。
  2. ^ 班固︰《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四上,中華書局,1962年,第210頁。
  3. ^ 班固︰《漢書》卷十八《外戚恩澤侯表》第六,中華書局,1962年,第690頁。
  4. ^ 班固︰《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中華書局,1962年,第790頁。
  5. ^ 班固︰《漢書》卷六十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中華書局,1962年,第2884頁。
  6. ^ 班固︰《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中華書局,1962年,第785頁、第791頁。
  7. ^ 班固︰《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第四上,中華書局,1962年,第1138-1139頁。
  8. ^ 賈思勰著、繆啟愉校釋︰《齊物要術校釋(第二版)》卷一《耕田第一》,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第50頁。同書第53頁繆啟愉校釋︰王禎《農書‧圖譜二》「耬車」︰「耬種之制不一,有獨脚、兩脚、三脚之異。」崔寔所謂「三犂共一牛」,應是三脚耬。兩脚耬如圖九。(原書附圖。)王禎又說︰用耬車播種,「一人牽傍,一人執耬,且行且搖,種乃自下。」掌耬和牽牲口,至少也得二人。過去北方用舊耬車播種,一般是一人扶耬,一人牽牲口,兩人往漏斗裏溜子,然後鎮壓。而崔寔說的趙過法只用一人,各項播種工作全部完成,而且「日種一頃」,難怪賈氏有「未知耕法如何」的疑問。
  9. ^ 賈思勰著、繆啟愉校釋︰《齊物要術校釋(第二版)》卷首《齊民要術序》,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第7頁。
  10. ^ 中國農業博物館農史研究室編︰《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說》,農業出版社,1989 年,第110-111 頁。
  11. ^ 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中華書局,1962年,第1743頁。
  12. ^ 沈欽韓︰《漢書疏證》卷二十五,浙江官書局,光緒二十六年,第51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