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贛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近世贛語(Late Middle Gan),是指贛語這一時期的古語。學術界對此階段的贛語進行了大量的構擬研究工作。

丁邦新(1987)利用明末豫章新建(今南昌市新建区)人張位所著的《問奇集》,研究明代時的贛語音韻。根據他的研究,當時的新建話是區分n、l的,如張位批評當時西蜀一帶「怒為路,弩為魯」,而如今的新建方言的泥、來母在洪音前則相混。

田業政通過對江西四位詩人1129首古體詩的系聯以考察元代江西贛語的一些特點。如大量文人詩作歌麻相押,這是贛語以及大多數南方漢語的共同特徵。其他還有魚模部押入支微部、支微部與灰咍部相押、蕭豪與尤侯通葉,現今都還是贛語比較顯著的語音特點。

古屋昭弘(1992)則利用明末宜春張自烈的《正字通》所注反切,考察十七世紀贛語的語音特點,其結論如下:

  • 全濁聲母不論平仄都與次清聲母合併;
  • 臻梗(曾)深三攝合併,山咸兩攝合併;
  • 五個聲調,平分陰陽,上去入不分陰陽。

這些都與現今的部分贛語方言完全一致,如萍鄉上栗等地。其第一點可以覆蓋整個贛語區。

但據顏森(1996)對江西境內的64個贛語方言所作調查,11點咸深兩攝仍保留閉口韻尾-m。另有31點去聲分陰陽,31點入聲分陰陽。由此可以看出贛語方言之間的差異早在明朝就已經存在。

古屋昭弘通過系聯法,考定《正字通》有二十四聲類,其中第8類為「力盧」類,「來自中古來母」;第9類為「尼乃」類,「來自中古泥娘兩母」。可見當時的宜春話是泥來不混性方言。而現代宜春話也已演變為泥來母在洪音前相混得半混性方言。從以上事實可見,贛語中泥來母在洪音前相混的變化應該是明末以後才發生的。

古屋昭弘查證出《正字通》反切系統見組有「古居」、「苦渠」、「魚吾」三類,「古居」類即見母,「魚吾」類即疑母,「苦渠」類為次清溪母與全濁群母合流所形成的類,這仍然是現代贛語的重要特點。上面三個聲類都不同其他聲類交涉,各類都包括一二三四各等字,可見當時的宜春話見組字還沒有齶化。現代宜春話見組三四等字已經齶化,與知三和章組混同。從《正字通》反映的情況以及現代贛語仍有部分方言尚未齶化來看,贛語的齶化應不會早於十七世紀

參考資料

  • 《贛方言概要》,陳昌儀
  • 《董衡、吕祖谦、萧常音释中的方音现象》,孙建元
  • 《宋元江西詞人用韻考》,魯國堯
  • 《王安石詩詞用韻研究》,羅德真
  • 《〈中原音韻〉與高安方言》,寧忌浮
  • 《宋元吉安方音研究》,李无未,李红
  • 《北宋江西詩人用韻研究》,杜愛英
  • 《黃庭堅詩文用韻研究》,林亦
  • 《元代江西詩人古體詩用韻研究》,田業政
  • 《元代江西詩人古體詩的入聲韻系》,田業政
  • 《明代江西詩人用韻入聲合韻研究》,李莎莉
  • 《明代江西詩人用韻研究》,李莎莉
  • 《明代吉安文士古體詩用韻研究》,王建新
  • 《從龔廷賢醫籍歌括用韻看明代贛方言的若干特點》,李軍
  • 《〈問奇集〉所記之明代方音》,丁邦新
  • 《近代江西贛方言語音考論》,李军
  • 《〈正字通〉和十七世紀的贛方言》,古屋昭弘
  • 《〈正字通〉音注的音系探析》,華建勝
  • 《〈正字通〉注音和釋義研究》,王海霞
  • 《〈正字通〉的聲母》,林慶勳
  • 《近代永新方音演变研究》,余颂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