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農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城市農場在芝加哥

都市農業(英語:Urban Agriculture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是指地處都市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託並服務於都市的農業,由二十世紀美國一些經濟學家 首先提出。 都市農業包含畜牧業養殖業農林業城市養蜂業園藝業,這些活動常發生於城郊地區[1]

起源

都市農業最早出現在1930年的日本《大阪府農會報》上,作為學術名詞則最早出現在日本學者青鹿四郎1935年發表的《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中。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一些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都市農業,直到1977年美國農業經濟學家艾倫·尼斯撰寫的《日本農業模式》一書明確提出“城市農業”一詞,城市農業在日語中用漢字書寫即為“都市農業”。 [2]

產生原因

都市農業是工業化、高科技化引發的必然結果,隨著環境意識和對綠色田園生活嚮往,漸漸提升了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成為了都市農業產生的動力。都市生活環境品質的惡化是一個極大的原因,城市人口密度大,空間狹小環境差,居民壓力大渴望優美環境,造成郊區觀光旅遊和教育需求。都市具有相對較高的人力和資本,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下,農業生產領域高水平的人力資本在大城市遠近郊聚集,郊區周圍的傳統農業漸漸被都市農業替代。

功能

  • 由於耕作地區位於室內或周邊地區,運輸距離短,不僅減少碳足跡,農產品可就近安全運送,為居民提供安全、健康、衛生食物。
  • 增加了都市的開放空間,當災害發生時能提供開闊空間以供居民避難,提升居民安全保障。
  • 增加都市地區學童與居民的教育機會,學童、居民們可就近與農耕生活互動,增加市民與農民交流學習的機會,為市民提供農業知識教育。
  • 兼具了生態與環保的功能,可美化環境、調節都市空氣品質與氣候。
  • 農業相關建設例如灌排水渠道,可優化都市排水系統。
  • 造就生態城市、低碳城市可能
  • 友善利用了都市內的閒置空間,成為城市農場、城市森林綠洲、儲水場
  • 成為都市之肺,減少都市無限制開發,增加城市綠化帶,也可就近滿足市民需要。
  •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例如健康飲食餐廳)
  • 為運用高科技的綠色農業,促進科技研發應用[3]

特色

  • 為在都市以及其周邊間隙地區經營的農業,不同於一般的郊型農業。
  • 經濟功能開發,還須顧慮生態、社會等功能開發,才能達到全方位的都市農業。
  • 此表現高度集約化的經營模式,以生產、加工、銷售經營一體化,為都市服務,進而達到高度農業的發展形態。
  • 設立相關農業的設施,給都市增添綠色景觀
  • 都會區域綜合糧食自給自足
  • 都市農業將城市人同自然界連接起來
  • 優化城鄉功能整合
  • 多元綠色空間活化、景觀可食化、公園生態化

類型

  • 農業公園:農業與公園結合
  • 屋頂農園:充分運用利用頂樓空間
  • 市民農園:公有地開放市民承租,吸引市民直接參與
  • 觀光農園:開放式的農園,使人民實際參觀農產過程
  • 高科技農業園區:透過高科技生產和管理技術,提高生產效益
  • 休閑農場:休閒觀光為主,吸引市民實際親近自然、體驗農村生活
  • 設施型農業:運用現代科技與先進的農藝技術,建立現代化的農業設施
  • 特色型農業:透過先進的科技,使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特色農業。

特色

  • 空間佈局
  • 城鄉融合
  • 多功能性:可为消费者提供劳动体验、观光
  • 高智能化
  • 高度產業化、市場化
  • 行政關係

範例國家

  • 英國倫敦:塑造田園城市-具有完善自然保護政策,保護大量綠地面積,規定相鄰地區的發展不能影響自然保護地,並留出生物通道,形成開敞空間的網絡結構,是世界公認的“綠色城市”和“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另有城市農場,提供菜園租賃、親子互動遊戲、進行環境教育。成為了不只是一個倫敦人休閒的硬體場所,更重要的是其維繫了社區鄰里網絡。
  • 美國紐約:紐約人口多樣化,需求也相對較多樣,很多城市居民在可能的條件下通過庭院生產來滿足其特色食品需求。出現了一些城市社區生活與農業生產建立直接聯繫的小型家庭農場。
  • 日本東京:日本的都市農業,指包含在都市內的農業及都市近郊的農業。日本是一個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的島國。由於土地屬私有制,為保留土地以達到增值的目的,一些農戶不願過早出賣自己所擁有的土地,於是將繼續耕種的土地在高樓大廈林立的城市內保留了下來。人們發現,都市內的農業,不僅為城市增添了綠色,增加了觀賞的景點、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有不可忽視的存在價值。如東京開發了“高樓田地”與“地下農場”,充分利用發展都市農業的有限空間。主要教育目的較高。日本地區還有另三種都市農業類型:觀光型、設施型、特色型[4]
  • 德國:早在中世紀就有庭院園藝農藝。19世紀利用庭園建立小菜園自給自足。而後正式建立了“市民農園”體制,以健康為出發點。市民公園的土地來源於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鎮縣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市民共同承租市民農園,可自行決定如何經營,種植任何作物政府都不加干涉,但產品卻不能出售。如果承租人不想繼續經營,可以中途推出或轉讓,市民農園選出的管委會選出新的承租人繼續租賃,新承租人要承擔原承租人合理的已投入的費用。目前德國市民農園呈興旺之勢,其產品總產值占到全國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4]
  • 新加坡:現代化集約的農業科技園-新加坡本身是一個城市國家,因土地的缺乏,以追求高科技和高產值為目標,國家投資高科技農園,承租給商人使用。另有生技農園,做研發工作。
  • 荷蘭:荷蘭自己沒有都市農業的說法,但荷蘭人口密度大,農業緊靠大中城市,特別是其園藝業和奶牛業,位於大中城市的“都市圈內”是農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其發展目標不再是追求產量,而十分強調農業與環境、自然的協調發展,重視農業的社會責任,這為荷蘭形成“綠色生產力”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在荷蘭都市農業中,花卉業和奶牛業是特別重要的產業,園藝業產品從農村(相當於郊區)到城市不但距離短。荷蘭溫室產業具有高度工業化的特征。由於擺脫了土地的約束和天氣的影響,溫室園藝產品可以實現按工業方式進行生產和管理,其種植過程不僅可以安排特定的生產環節和生產周期,在產後的包裝、銷售方面,也同工業生產如出一轍,真正成了“工廠化農業”。[4]
  • 古巴哈瓦那:「都市農業」的先驅領導,透過都市農業減少能源使用,充分利用都市土地,在有限的都市資源下進行有機堆肥、控制污水及澆灌系統的經營管理。

參考文獻

  1. ^ (英文) Hampwaye, G.; Nel, E. and Ingombe, L. 贊比亞的情況下:都市農業在解決家庭貧困和糧食安全方面的作用. Gdnet.org. [201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3). 
  2. ^ 劉奇. 都市農業:農業現代化的先頭勁旅. 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2013-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3). 
  3. ^ 應該如何看待「都市農業」?. [2015-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3). 
  4. ^ 4.0 4.1 4.2 古月, 都市农业 农业里的“高大上”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