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印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释印光
本名趙紹伊
子任
聖量、常慚愧僧
法號印光
出生1862年1月11日
 大清陝西省同州府郃陽縣
圓寂1940年11月4日(1940歲—11—04)(78歲)
 中國江蘇省蘇州市
国籍 中國
宗派淨土宗
呼號印祖
師承釋道純
著作《印光大師文鈔》
《印光大師文鈔續編》
《印光大師文鈔三編》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一函遍復》等。

净土宗十五祖
初祖
二祖
三祖
四祖
五祖
六祖
七祖
八祖
九祖
十祖
十一祖
十二祖
十三祖
十四祖
十五祖

印光(1862年1月11日—1940年11月4日)[1][2][3] ,俗名趙紹伊子任法號聖量,別號常慚愧僧[4] 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同時也是淨土宗的重要中興人物,並為中國近代佛教復興作出顯著貢獻,常被尊称為印光大師。相傳他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5]

生平

世俗階段

印光大师於清咸豐十一(辛酉)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1862年1月11日[1][2])出生於陝西省郃陽縣(現今簡化字稱作「合阳县」),俗姓,名紹伊[6],字子任,父親趙秉綱,母為張氏,雙親的為人與德行在郃陽鄉間極受人尊崇景仰。上有两兄,其为幼子。

印光大师出生後六個月罹患眼疾,半年期間眼睛都無法張開,除了吃飯、睡覺以外,白天黑夜都經常哭泣。眼疾康復後,幼年就讀儒書,接受儒學教育。在印光十五岁罹患重病期間,對儒家批評佛教的部分進行了重點研究,也自然產生了向佛的意願。

由儒歸佛

1881年印光大師21歲時[7],於陝西終南山南五台蓮花洞寺正式出家,其師為道純和尚,自此從儒學轉入佛學。但剃度出家之事被其兄長知道後,在後者的強烈要求下只好遵命返家,到家後並遭遇禁足處置,然而印光大師意志堅定,趁兄長外出時又潛回終南山,繼續佛法修學。

回到終南山後,道純師父遂要印光大師遠赴安徽參學,以避家人持續要求回返的糾纏,印光大師奉命前往安徽,途中經過湖北竹溪蓮華寺時,在該地駐留苦修,除作為該寺的知客僧外,還負責柴頭(劈柴與燒柴)、水頭(挑水與燒水)等工作,以此來磨練自己,此時印光大師22歲。

此後,印光大師在代理庫頭(庫房整理、管理)工作時,於曬經(經書維護)過程中有緣讀到《龍舒淨土文》,因而更加堅定了以淨土宗救世的信念。

自1893年起,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閱藏。

1918年起,專門刻印善書、佛經,印行淨土經論近百種,印量達數十萬冊,並廣泛贈送與各界人士。

儒道闡佛


播放此文件有问题?请参见媒體幫助

由於印光大師所處的時代,親近與信仰佛法者已為數不多,因此印光大師印贈「了凡四訓」與「太上感應篇」,前者以儒家觀點來傳播佛教,後者以道教觀點來弘揚佛法,在佛教振興上作出特殊貢獻。

1926年(民國15年),蘇州靈巖山寺真達和尚為了重振道場風規,特請印光大師訂立規章,印光大師為其訂立五條規約,使靈巖山寺奠定淨土道場的基礎。此後印光大師又於南京創建法雲寺放生念佛道場,興辦佛教慈幼院,組織監獄感化會以及從事賑災救濟等慈善公益事業。

1930年(民國19年),印光大師以七十高齡前往蘇州報國寺進行閉關修行[8],閉關前曾囑託明道法師創立弘化社,弘化社最初創立於上海常德路覺苑內,王一亭關絅之黃涵之等居士參與、協助,由於弘化社的成立,使佛經、善書的印製、傳播和流通更為順暢。

往生西方

1937年(民國26年),抗戰爆發,印光大師應靈巖山寺監院[9]妙真和尚之請而遷至靈巖山寺,持續弘揚淨土法門。 1940年(民國29年)農曆十月底,印光大師因身體不適,委任妙真和尚擔當靈巖山寺住持職務。至農曆十一月初四(1940年12月2日)凌晨,印光大師向妙真和尚與身邊弟子作最後囑咐與告誡,印光大師告訴妙真和尚:「維持道場、弘揚淨土,勿學大派頭!」,同時也語重心長地勸告眾弟子:「大家要念佛、要發願,往生西方!」。

此後,印光大師面向西方端身正坐,等待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在和尚、大眾的念佛聲中安詳而逝,享壽八十歲。印光大師生於清朝咸豐11年(西元1862年)辛酉歲12月12日辰時,逝於民國29年(西元1940年)庚辰歲11月初四日卯時,僧臘60年;[10]妙真和尚等人決定於隔年2月15日佛涅槃,正是印光大師生西百日之期,舉行火荼毗,建塔安奉印光大師靈骨於靈巖寺本山石鼓東南。 印光大師荼毗後的隔日傍晚,人群從骨灰中撿得五色舍利子100多顆,晶瑩圓徹,奕奕有光。另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牙齒舍利(32顆)等,約計有1000多粒。真為稀有難得,眾人無不驚嘆。[10]


修行传法

傳法心印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印光大師這十六個字,前面八個字是因果教育、是老實的標準,後面八個字是淨土教學。印光大師有時用「老實念佛」,有時用「信願念佛」,這兩種在《文鈔》都有。有些聽眾是新學的,去拜見老法師時,印光大師就跟他們講「信願念佛」。如果是對老修行、或念佛堂開示,印光大師就講「老實念佛」,因為信願已經具足,老實就能成就了。所以,對初學講「信願念佛」,對老修行則講「老實念佛」!

著名開示

以下有幾段關於印光大師的開示,被稱為「言簡意賅,意義非凡」: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喫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二《復葉福備居士書》一)

盛贊淨土

「淨土法門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門。若非宿具善根,實難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識,亦每每以宗教之義論判之。致於此令博地凡夫,未斷煩惑,即於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不思議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修。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彼以宗教之義為准,故致有此過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義,則其利大矣。」(《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三一頁《致銘光居士書》)

懇勸念佛

「淨土法門,諦理甚深。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由其大小不二,權實一如。以故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逆惡凡夫,皆須修持,皆得成辦也。末世眾生,善根淺薄,匪仗佛力,將何所恃。倘能仰信佛言,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加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果能如是,萬無有一不往生者。淨土經論,文義顯明。淨土修持,隨機自立。既無幽深莫測之悶,亦無艱難困苦之煩。且又不費錢財氣力,不礙職業營生。若能隨分隨力,常時憶念。則神凝意淨,業消智朗。自然身心安樂,諸緣順適。其為樂也,何能名焉。願見聞者悉皆修持。各懷自利利他之心,共發已立立人之願。恭敬受持,隨緣倡導。展轉流通,令遍國界。俾一切同倫,同沐佛恩,同生淨土,實為大幸。」(《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印光大師嘉言錄》題辭二)

三根普被

「問念佛一法,何以見得三根普被?答: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聞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念數聲,即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其苦逼,發懇切心,故得成辦。不得以泛泛悠悠念者為比而生疑也。此為下根。若論上根,以初發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須念佛回向往生,以圓滿佛果。由此言之,一切法門,皆以念佛為其歸宿。」(《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

堅信不疑

「至於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增廣文鈔》卷一六十之六六《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仗佛慈力

「佛法法門無量,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均須以戒定慧斷貪嗔痴,令其盡淨無余,方可了生脫死,此則難於登天,非吾輩具縛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如坐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非自己道力。」(《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五九頁《與張靜江居士書》)

誓死專一

「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鐵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肌虛,喉中火燃,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痴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所以張善和、張鐘馗,臨終地獄相現,念佛數聲,即親見佛來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時教,百千萬億法門之所無者。」(《增廣文鈔》卷一《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慎重權衡

「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重,再來一生,難免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若欲再復人身,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脫生死。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塊糖吃,豈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來生人天福報,與此無異。」(《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九界同歸

念佛法門,乃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聖、成佛之捷徑。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小知見人,均謂是愚夫愚婦之法門。豈知華嚴會上,善財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証。末后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証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普賢為其稱贊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致進行,求生西方。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及未破無明之權位菩薩。最下者,即為圓教初住。其人已能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及隨類現種種身,以度脫眾生。此后從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覺,位位倍勝。是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與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並闡,萬論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而即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致廣慧和尚書》)

思想定義

格物致知

「所言格物者,格、如格鬥,如一人與萬人敵﹔物、即煩惱妄想,亦即俗所謂人慾也。與煩惱妄想之人慾戰,必具一番剛決不怯之志,方有實效。否則心隨物轉,何能格物?致者,推極而擴充之謂﹔知,即吾人本具愛親、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學而始有也。然常人於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檢點,從茲隨物所轉,或致並此愛親、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極此良知,以遍應萬事,涵養自心乎!」(《太上感應篇直講》序)

公案軼事

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佛教的一段公案,記載於《印光大師永思集》。[11]

楊信芳居士有一位叫張孝娟的女同學,住在西門潤安裡,1936年國曆十一月二十三日夜晚,楊居士住宿於孝娟家,夜睡夢裡遙見得觀世音菩薩,立於一個小島上,島的四周都是大海,水天一色,觀世音菩薩身長丈許,瓔珞莊嚴般,手裡拿著淨水瓶,就如同書畫裡的一般。 [11]

楊居士在一葉小船上,小船駛近了小島,菩薩招手說道:「大勢至菩薩,現在就在上海教化眾生,你怎麼昏迷,不去聽其講法呢?」菩薩又說:「印光大師就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再過四年教化因緣就沒有了」, 說完後觀世音菩薩就消失了。[11]

隔日,楊居士將夢境告訴了孝娟媽媽,並詢問有沒有菩薩名喚大勢至,有沒有和尚法號是印光的。張太太驚訝說著:大勢至菩薩就是西方三聖之一的菩薩,印光大師的名字,聽孝娟的父親說過,是普陀山的得道高僧。

居士接著問孝娟媽媽,想要知道印光大師現在是否在上海,第二天,看了《申報》,[11]報上登了《丙子護國息災法會》通告,方才知曉有人禮請印光和尚至上海,大師於覺園主持法會;楊居士與張太太母女,前往覺園聞聽印光大師說法,三人一同皈依了印光大師,印光大師賜於楊信芳居士的法名是慧芬、張太太的法名是慧范、張孝娟的法名是慧英。

後從一位蘇姓朋友的信,[11]楊居士得知印光大師已經在靈岩山坐化往生了,印光大師已然離開了人世,真的是化緣四年,竟然完全如夢中菩薩說的一樣。楊信芳居士於日後,記述了這一段與印光大師的佛門因緣,寄到了上海《覺有情半月刊》發表,表達了對印光大師的哀悼。

弘法著作

注释

  1. ^ 1.0 1.1 印光大师《一函遍复》. 新浪网. [2020-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2. ^ 2.0 2.1 朱俊、张静:印光、印顺净土思想异同管窥. 中国佛教协会官网. [2020-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3. ^ 印光大師 年表. [201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4. ^ 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 [201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5. ^ 《印光大师永思集》. 
  6. ^ 由於郃陽縣是古代商朝的賢相伊尹的故鄉,為了繼承古賢美德,所以取名紹伊 (紹承賢相伊尹)。
  7. ^ 印光大師護國息災法語説:「于二十一歲‧出家為僧。以見僧有不如法者‧發願不住持寺廟‧不收徒‧不化緣‧不與人結社會。」
  8. ^ 也稱「掩關」。
  9. ^ 一座寺廟、道觀的主負責人多稱為監院,此可參考維基宫观條目中的形制說明。
  10. ^ 10.0 10.1 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 [201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 [201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參考文献

  • 沈去疾居士. 印光大師年譜. 佛報恩網-般若文海. [2015-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 高僧行誼【增刪版】. 撰述:陳秀慧,編訂:了凡弘法學會. 

相关条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