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校友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列表收錄在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的知名、公众人物。栏目中的校友包括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但是尚未完全涵盖崇基学院和联合书院前身的13所清朝、民国的基督教大学、广州、上海的5所民国私立大学;亦尚未涵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知名校友。

演藝界

學術界

補習界

出版界

廣播及新聞界

政治界

法律界

  • 林森,化學系畢業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英格蘭威爾斯事務及訟辯律師、愛爾蘭事務律師、美國律師、中國律師、中國专利律师) ,[7]香港歷史上首位中國專利代理及訴訟律師,香港专利师协会的副主席。香港中国专利代理师协会的主席[8][9][10]
  • 王鳴峰,工商管理畢業(聯合書院),為香港資深大律師,羅德學人,大律師公會的中國業務發展委員會主席。[11]

警界

商界

文化界

  • 陳雋騫,香港鋼琴家
  • 何藩,著名摄影家、电影导演
  • 黄易,香港玄幻武俠小说家,藝術系畢業
  • 尊子,香港政治漫畫家,藝術系畢業
  • 黃碧雲,香港作家,新聞系畢業
  • 李敏,香港流行音樂填詞人、作家、編劇、電台、電視節目主持人,新聞及傳播學系畢業
  • 劉細良JP,香港跨媒體時事評論家,歷史系畢業、前商業一台節目及發展總監
  • 梁文道,香港跨媒體文化人、素有「道長」之稱,哲學系畢業
  • 邵國華,香港作家、電影編劇,社會學系畢業
  • 莊梅岩,香港舞台劇編劇,心理學系畢業
  • 王貽興,香港流行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中文系畢業
  • 徐沛之,書法家
  • 陳心遙,香港電影監製及編劇、流行音樂作詞人,人類學系畢業
  • 關展博,香港電視劇、舞台劇編劇,新聞系畢業

哲學界

體育界

其他

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前身的13所清朝、民國的基督教大學、廣州、上海的5所民國私立大學

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就讀於之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就讀於華西協合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馬臨,香港生物化學家,香港中文大學第二任校長。

就讀於嶺南大學 (廣州)(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張德慈,農業學家、環境學家、生物學家、植物遺傳學者。
  • 李景均,遺傳學家和生物統計學家,匹茲堡大學終身教授,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李卓皓,生物學家,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李卓敏,教育家、工商管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創校校長,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杭立武,中華民國教育家、政治學家、政治家、外交家,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左天覺,農學家,菸草專家,植物生理學家,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蔣彥士,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外交部部長、總統府資政,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王應睞,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馬保之,農學家,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南懷瑾,教育家、學者、作家,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陶行知,中國著名教育家,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劉伯明,哲學家,教育家,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程千帆,中國文史學家,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孫明經,中國教育家,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劉國鈞,中國企業家,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吳德耀,教育家、政治學家,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牟復禮,美國儒學學者、漢學家、中國學家、東亞學家,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程抱一,法國著名華裔作家、詩人、書法家、法蘭西學術院院士,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章之汶,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蔣亦元,中國農業工程專家,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戚壽南,著名醫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現代內科醫學的奠基人,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戴安邦,中國無機化學家、化學教育家、南京大學教授,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魏榮爵,中國聲學家、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沈嵩生,電影教育家、文藝理論家,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王繩祖,中國歷史學家、國際關係史學家、中國國際關係史學的奠基人,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彭珮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簡立,就讀於金陵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蔣緯國,曾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國防部聯合作戰訓練部主任、聯勤總司令、三軍大學校長,就讀於東吳大學 (蘇州)(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程金冠,中國短跑運動員,就讀於東吳大學 (蘇州)(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倪征,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法學家,曾任國際法院法官,就讀於東吳大學 (蘇州)(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李浩培,中國國際法學家。瑞士國際法研究院院士,就讀於東吳大學 (蘇州)(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謝東閔,前中華民國副總統、實踐大學創辦人,就讀於東吳大學 (蘇州)(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談家楨,著名遺傳學家,「中國遺傳學泰斗」,就讀於東吳大學 (蘇州)(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楊鐵樑,前香港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香港紅十字會主席,就讀於東吳大學 (蘇州)(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周宏濤,前行政院主計處主計長、財政部次長、國民黨副秘書長,就讀於東吳大學 (蘇州)(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趙樸初,中國社會運動家、宗教領袖、詩人、書法家、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第六至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就讀於東吳大學 (蘇州)(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端木愷,安徽大學法學院院長、行政院參事、行政院會計長、國策顧問、在台復校最力校友,有「再創辦人」之稱,就讀於東吳大學 (蘇州)(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高文彬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檢察官向哲浚的英語翻譯、秘書,找出百人斬殺人競賽的證據,就讀於東吳大學 (蘇州)(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查良鏞,武俠小說作家、香港新聞、文藝界創辦人及評論家,就讀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
  • 桂裕,國民黨元老、法學家,就讀於東吳大學 (蘇州)(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賈玉銘,中國基督教新教福音派神學家、解經家,就讀於齊魯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徐志摩,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唐滌生,著名粵劇劇作家,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戴琳,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李公朴,中國社會教育家,中國民主同盟的發起人和領導人之一,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吳經熊,中華民國法學家,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吳嵩慶,企業家,為台灣鋼鐵業的先驅,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夏志清,中國文學評論家、教授,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鄧家棟,中國血液學家、曾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徐次達,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馮亦代,中國作家、翻譯家、出版家,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張資珙,中華民國外交官、曾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程及,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朱撫松,曾任中華民國外交官、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李道豫,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官(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龔祥瑞,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學家,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陳廼沅,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李儲文,中國共產黨高級官員,曾任上海市革命委員會外事辦公室主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全國政協委員,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周聯華,為教師、基督新教浸信會牧師、傳教士與神學家,曾任蔣介石家族三代專任牧師,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張蔚觀,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文忠傑,外科醫生、醫學家、曾任國防醫學院及三軍總醫院外科主任,被稱為「臺灣外科教父」,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劉元方,中國放射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就讀於滬江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許地山,中國作家、學者,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鄭念,女作家,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冰心,中國現代作家,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周南,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趙蘭坤,為連震東之妻,連戰之母,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杜聯喆,旅美漢學、歷史學者,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房兆楹,歷史學家,明、清史權威學者,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沈昌煥,中華民國著名外交官,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黃華,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俞啟威,中國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天津市市長,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沈劍虹,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外交官,曾為末任駐美大使,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余夢燕,知名女報人,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魏景蒙,曾任中華民國第六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及總統府國策顧問,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侯祥麟,中國化學工程學家、石油化工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譚其驤,中國著名歷史學家、中國歷史地理學主要奠基人,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羅香林,新亞書院教授、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翁心植,中國醫學家,內科專家,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王夔,中國無機化學家,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翁獨健,中國史學家、教育家,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周一良,中國歷史學家,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李慎之,國際問題專家,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蔣彥永,中國當代著名外科醫師、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褚聖麟,中國物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張文裕,中國高能物理學家、中國宇宙線研究和高能實驗物理的開創人之一,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王承書,中國核物理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黃昆,中國物理學家、中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吳興華,現代文學家及詩人,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王世襄,中國文史學者,文物收藏家、鑒賞家,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阮銘,政治學者以及政治評論家,據稱是中國共產黨前書記胡耀邦的「智囊」,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侯仁之,中國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周汝昌,紅學家、作家,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連士升,新加坡著名報人和作家,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薛壽生,教育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學校長,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司徒喬,現代畫家,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江平 (學者),中國著名民法學者,有「民法泰斗」之稱,曾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孫道臨,中國大陸演員、配音演員、導演,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 張繼高,新聞工作者、作家、評論家,就讀於燕京大學(即為現今中大崇基學院前身)。

資料來源

  1. ^ 存档副本.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2. ^ 吳倫霓霞. 邁進中的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3: 68. ISBN 9789622016057. 
  3. ^ 王宏志. 中國文化的傳承與開拓: 香港中文大學四十周年校慶國際硏討會論文集.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3: 1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8). 
  4. ^ [許金山案:許與女生婚外情 家產拒分半無離婚]
  5. ^ 蘇慶祥 (PDF). [2021-03-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26). 
  6. ^ 人物系列:矢志堅守崗位,政治記者創辦巴士的報. 六四屠殺後,記者盧永雄矢志堅守崗位,說逐漸學懂如何務實應對新宗主國,在限制中爭最大自主,避免刺激中央。後來輾轉創辦了巴士的報。. [2021-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7. ^ 存档副本 (PDF). [2016-04-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06). 
  8. ^ 存档副本. [2016-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7). 
  9. ^ 存档副本. [2016-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4). 
  10. ^ 存档副本. [2020-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4). 
  11. ^ 存档副本. [2022-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