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龙舟说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分类曲艺
序号267
编号项目V-31
登录2006年
广泛分布于珠三角地区

龙舟说唱,是出现于广东粤语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说唱者手执龙舟杖,胸挂小在街头边走边演唱七字句歌曲。目前最为标准的龙舟说唱流传于顺德杏坛镇。龙舟说唱也是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概述

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龙舟说唱,艺人多在渡船上以广州或周边地区方言在渡口、大街或酒楼等公众场所演唱。演唱者手持一支头部有木雕龙船的木杖,胸前挂着小锣和小鼓,边敲边唱。[1]佛山周边地区河道交错,人们喜欢参与龙舟活动。龙舟说唱正是利用这个风俗,利用携带“龙舟杖”的表演形式吸引客人[2]

龙舟说唱的说唱词由七字句组成,即每句话七个字,内容多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劝善祝颂为主。目前流传下来的古说唱词有《八仙贺寿》、《仙姬送子》、《昭君和番》、《三聘孔明》、《凤仪亭诉苦》等。辛亥革命前后,曾有评论时局的“社会龙舟”(或称“政治龙舟”)说唱词,代表作为《社会龙舟庚戌年广东大事记》[1]

对应顺德的乡土式龙舟,南海区(前南海县)西樵镇也有龙舟说唱,又称“文人龙舟”。这里的说唱据说源自“讴歌大王”黄鲁逸,他将“粤讴”、“班本”结合到龙舟词中,自成一格。与顺德地区的相比,南海的龙舟说唱并无每句字数限制,比较随意[3]

据称在惠州地区也曾有客家方言的龙舟说唱。演唱者多为行乞艺人,基本表演方式相同但使用客家话说唱。有表演者会用竹板代替锣鼓打拍子。其演唱的作品主要有《梁四珍》、《金叶菊》、《王老赞》等[4]

历史

2000年代以前

龙舟说唱的来源未有正式記錄,但有多個傳說,主要说法是顺德县的一个破落大户的后人首创,也有说法是天地会等反清组织为宣传而编创[1][5]。表演者多以收入低下的卖艺人为主,他们在广东境内四处走动表演,龙舟说唱因而得以传播开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不久,顺德曾组建40人的“顺德龙舟粤剧团”,到各地表演谋生。该剧团于1954年解散,之后艺人各自活动。到了1960年代,文觉非的作品《倒卷珠帘》以後没有新作品出现。文化大革命时龙舟说唱被彻底禁止[6][1]

2010年代中期情况

龙舟说唱的参与者老去,新的继承者却不再自然产生[7]。2003年开始「杏坛文化站」对愿意学龙舟说唱的年轻人奖励500元,但一直无人问津[1]

2003年,广州市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白薇相声演员吴家耀说书演员崔大纶等在佛山地区尤其是顺德多处寻访,终于在杏坛镇北秀村发掘到几近消亡的“龙舟说唱”,并在当地的龙伯的家里发现了一根“龙舟杖”。他们在广州依照设计图仿制了一把龙舟杖[8]。2005年广州民俗文化节上,吴家耀手执龙舟杖表演龙舟说唱,吸引到媒体的关注[9][10]

2005年顺德杏坛统计当地熟练掌握龙舟说唱的只有6人,6人中年纪最小者為70岁[7]。他们即使是演出,也只是在春节期间出演[1],其中以伍于筹尤学尧的说唱为著称。2005年年底,龙舟说唱登录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并于2006年正式公布[7]

保育

自评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珠三角各地政府更加重视龙舟说唱的传承及发展工作。2006年,在顺德“民俗民间艺术培训基地”开始运作,龙舟说唱作为一个主要项目开班,第一批学员约有30人,但绝大部分都是老人家,最年轻的也在40岁以上。经过两年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主要技巧。这批学员将自己编写的说唱词结集出版成《龙舟歌词集》[11]。2006年底开始,杏坛镇在麦村小学选拔了20多名小学生做龙舟说唱的培训对象,并为他们编写专门的说唱词如《孔融让梨》、《铁杵磨成针》、《一朵红玫瑰》等[7][11]

2008年,杏坛人伍于筹与尤学尧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龙舟说唱传承人,但当年6月伍于筹因病去世[12]。当年下半年杏坛中学开设龙舟说唱培训班,参加学员有35人[7]。此外,据杏坛政府称,杏坛成立了“龙舟说唱协会”,研究编写新的龙舟说唱词。并计划在当地其他中小学普及龙舟说唱教育[7]

艺术风格

演唱特色

龙舟唱词分为起式、正文和煞尾三部分。基本句式为七言韵文,正文每句前四个字和后三个字分为两顿,起式则是前六个字和后一个字分为两顿,四句一组(客家龙舟是五句一组)[4]。上句辙韵自由,下句则必须押韵。说唱词中诗歌创作的赋、比、兴手法被普遍地运用[13]。说唱曲目则部分来自艺人的自编自唱,部分来源于木鱼歌书[14][15]

龙舟唱词的编写比较自由且富有乡土气息。表演时,在街巷中走动的表演者多唱吉利颂词式的短篇说唱词,固定地点的表演者(如渡口等)则多唱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中长篇说唱词[14]

龙舟木杖

艺人所持长约1米半的龙舟杖头部通常有小龙舟像。小龙舟一般长约60厘米,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形象,意为避邪;下层是名叫“扒仔”的人像,他们都在奋力划龙舟。龙舟上面竖着两支小红旗,正反两面分别写着“乘风破浪、水上先行”;“家家迪吉、户户安康”等16字。龙舟下方有块意为水面的布衬托。演唱时摇动木杖,上面的船桨便会配合说唱者的拍子而拍动及发出响声[1][16]

演唱组合

1949年以后,龙舟说唱演唱方式有所革新,如女演员演唱,双人对唱、合唱、添加小乐队伴奏等[17]。也曾有“龙舟棋”、“龙舟德”、“龙舟宁”、“龙舟会”等知名艺人[14]

部分存世作品

  • 神话、传说、寓言
    • 《八仙贺寿》
    • 《金星戏窦》
    • 《仙姬送子》;
  • 历史故事
    • 《三戏宣王》
    • 《昭君和番》
    • 《王允献貂蝉》
    • 《凤仪亭诉苦》
    • 《大闹梅知府》
    • 《霸王别姬》
    • 《蒙正谢灶》
    • 《贵妃醉酒》
    • 《三聘孔明》
  • 爱情故事
    • 《风流佳话》
    • 《烧衣何文秀》
    • 《西蓬击掌》
    • 《金桥问卦》
    • 《柴米夫妻》
    • 《云英问病》
    • 《桃花送药慰相思》
    • 《杨翠喜忆情郎》
  • 社会问题
    • 《老女叹五更》
    • 《赌仔回头金不换》
    • 《怨嫁迟》
    • 《东兰返村》
    • 《朱买臣得志》
    • 《碧桃锦帕》
  • 娱乐、知识
    • 《七夕赞花》
    • 《解携篮》
    • 《花木思娇》[14][18]

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龙舟”,存世有《缫丝女自叹》、《广东禁赌纪念歌》、《庚戌年广东大事记》等。1949年以后至文革前,龙舟说唱作品有《甘竹滩上抒豪情》、《喜笑扬眉》、《白衣人影》、《石台佳话》、《财礼夫妻》等[14]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顺德龙舟说唱. 广佛都市网. 2009年7月22日 [2010-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7) (中文(简体)). 
  2. ^ 岭南文化之龙舟歌. 中华国学网. 2010-01-18 [2010-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4) (中文(简体)). 
  3. ^ 南海西樵龙舟说唱充满诗情画意. 佛山资讯(转自《广佛都市网-佛山日报》). 2009-07-18 [2010-07-22] (中文(简体)). [永久失效連結]
  4. ^ 4.0 4.1 客家龙舟说唱介绍. 爱程网. [2010-07-22] (中文(简体)). [永久失效連結]
  5. ^ 广州年鉴编纂委员会. 廣州年鑑. 1992年: 82–83页 (中文(简体)). 
  6. ^ 自編詞曲龍舟說唱. 中国评论新闻网. 2006-09-25 [2010-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 (中文(简体)). 
  7. ^ 7.0 7.1 7.2 7.3 7.4 7.5 刘嘉麟. 35名中学生成龙舟说唱“新丁”. 《南方日报》. 2009-03-05 [2010-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中文(简体)). 
  8. ^ 谢言俊. 失传数十年“龙舟说唱”遭冷遇. 新京报. 2004-10-02 [2010-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简体)). 
  9. ^ 成小珍、王道斌. “龙舟说唱”50年后又登场. 新浪网(转自《信息时报》). 2005年3月19日 [2010-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中文(简体)). 
  10. ^ 辛捷恺、李思云、谷道舟. 新春特别奉献:学艺创新保护濒危说唱. 金羊网. 2010-02-14 [2010-07-22] (中文(简体)). [永久失效連結]
  11. ^ 11.0 11.1 晨阳. 顺德:10岁小学生也会“龙舟说唱”. 新华网. 2006-12-30 [2010-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简体)). 
  12. ^ 佛山市群众艺术馆、 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毕生执着追求龙舟说唱艺术 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舟说唱代表性传承人伍于筹去世. 佛山市群众艺术馆. 2008-07-03 [2010-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3) (中文(简体)). 
  13. ^ 草根艺术“龙舟说唱”. 《南方》. 2007-07-23 [2010-07-22] (中文(简体)). [永久失效連結]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叶春生. 《岭南俗文学简史》.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6月: 56–58页. ISBN 9787536119208 (中文(简体)). 
  15. ^ 绢子. 龙舟说唱. 广东文化网. 2010-03-03 [2010-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中文(简体)). 
  16. ^ 申小红. 佛山非遗之一:龙舟说唱. ccmedu. 2009-08-03 [2010-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0) (中文(简体)). 
  17. ^ 蔡衍棻. 《南音、龙舟和木鱼的编写》.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8年: 91–92页 (中文(简体)). 
  18. ^ 省港五桂堂编. 龙舟歌. 廣州市: 香港文武庙五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