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0日香港暴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5年8月20日,香港發因豪雨引致水災,并伴有其他次生灾害。

事件起因

隨著華南沿岸一道季風槽於華南形成,香港於8月中開始已受驟雨影響,當季風槽於8月19日移向華南沿岸,相關的活躍西南氣流亦開始同時影響香港,因此惡劣天氣於入夜後開始出現,有頻密狂風大驟雨及強烈雷暴,黃色暴雨警告亦於晚間持續生效,直至翌日午夜,期間港島個別地區及大嶼山曾錄得超過每小時超過70毫米雨量(黑色暴雨指標),九龍葵青區短短數小時便錄得超過200毫米雨量。翌日(8月20日)隨著西南風進一步增強,天氣進一步轉壞,兩天在香港天文台錄得的雨量共546.2毫米。

災情

8月20日日出開始,強雷雨區開始影響香港境內,廣泛地區雨勢持續,大嶼山荃灣葵青區深水埗一帶於初時更一度超越黑雨指標(每小時70毫米),新界北部地區更維持紅雨水平達數小時之久,局部地區甚至一小時錄得超過80毫米。上午8時35分,黃色暴雨警告再度生效。當天上午約10時,灣仔寶雲道一幅山坡有山泥塌下,一度影響鄰近堅尼地道小學教堂託兒中心,約100人需疏散;同時,傾瀉的山泥亦把寶雲道緩步徑覆蓋,消防員其後用生命探測儀檢查是否有人被困,最後證實無人被困,亦無傷亡。

在災情最嚴重的大嶼山,最高一小時雨量紀錄更超過100毫米的雨量,在接續數小時內依然維持黑雨水平直至正午,災情只僅次於13年前3年後的暴雨。在上午10時左右,大嶼山東涌道石門甲伯公坳一段一幅護土牆的山泥突然塌下,山泥把東涌道淹蓋,加上嶼南道亦發生多宗水浸山泥傾瀉,引致大嶼山南部和北部之間的交通中斷,大批前往寶蓮寺的旅客須冒著大雨步行下山。

中午時分,雷雨區開始稍為減弱,廣泛地區的雨勢雖然回落至黃雨以下但仍持續,因此黃雨警告仍須生效。期間荃灣大帽山山腳的芙蓉山村光板田村木棉下村老圍村圓玄學院等多條村落先後發生水浸,其中老圍村更在下午3時許發生泥石流,大量黃泥水如瀑布般從山上沿進村的道路湧往荃錦公路,期間一輛的士剛駛至,被困洪水中,司機及乘客須由消防員救出,幸各人均無恙。黃昏時分,附近的芙蓉山村亦發生山泥傾瀉消防員至晚上約9時救出一名被困在山泥下男村民,惟已證實死亡。

荃灣外,屯門元朗八鄉多條村落亦發生水浸,部分村民須消防員協助脫離險境。

除上述地區外,全港多處地方當天亦有水浸、塌樹和山泥傾瀉事件發生。當天全港共接獲28宗水浸、97宗塌樹和59宗山泥傾瀉報告。

黃色暴雨警告持續了近13小時後,於晚上9時10分取消。

其他資料

香港天文台於8月20日全日錄得的雨量共303.3毫米,是8月份第二最高的單日降雨量。與2008年6月7日同樣錄得高累積雨量的空前暴雨不同,2008年的暴雨雖然雨區比這次廣闊的多,而降雨只持續了不足十小時,但香港天文台總部所錄得的整點雨量卻錄得破紀錄雨量(上午8時至上午9時共錄得145.5毫米雨量),相反2005年8月20日和前一天的豪雨,特點是降雨強度不強,但雨區很廣闊,雖然僅僅比2008年暴雨的總雨量低3.8毫米(是次暴雨全日總雨量達307.1毫米),但足以令香港境內的降雨持久地發生。

除黃色暴雨警告外,當天生效的警告信號還有:雷暴警告山泥傾瀉警告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強烈季候風信號

受到該兩天的豪雨影響,2005年8月,香港天文台整個月錄得的總雨量達971.3毫米,為8月份的第二最高月雨量紀錄,也是繼1998年6月9日暴雨後的最高日雨量,位列有紀錄以來第15位[1]。而2005年除8月外,5月和6月錄得的雨量亦比正常的高出很多,即使該年只曾一次發出紅雨警告[2],令全年的總雨量高達3214.5毫米,為有紀錄以來的第三最高雨量年份。

是次暴雨發生時,因應局部地區性暴雨而發出的「局部地區大雨報告」尚未推出,只有適用於北部地區的「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而香港天文台因一小時雨量普遍沒有達到50毫米,所以只發出黃色暴雨警告而不發出更高暴雨警告信號,不過往後災情相若但是一小時雨量普遍錄得70毫米或以上的暴雨卻發出黑色暴雨警告[3]。事隔十一年後,由於香港天文台處理持續暴雨屢次引起廣泛市民非議,當局才吸取教訓,於2016年推出「局部地區大雨報告」。如果依現行標準來說,只要天文台整點每小時雨量逾55毫米,儘管不足指標雨量(70毫米)亦可能發出更高暴雨警告。

參考資料

  1. ^ 香港天文台氣候排行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天文台
  2. ^ 存档副本. [2023-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7). 
  3. ^ 例如2008年6月7日、2010年7月、2013年5月22日、2014年3月30日2016年10月、2017年5月24日、2020年6月6日、2021年6月28日,其中後四者發生於「局部地區大雨報告」推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