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A22234798/測試/德意志-不列顛戰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意志-不列顛戰爭
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德國擊敗法國和北歐後,正派遣大軍往不列顛群島攻擊
日期2037年
地点
结果 德意志獲勝
参战方
大不列顛聯合帝國 新德意志帝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布朗 梅克爾
兵力
954,000人 1,375,300人
伤亡与损失
930,000人死亡或失蹤 30,000人

德意志-不列顛戰爭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中,最具決定性的一戰,德國成功度過英吉利海峽,登陸到英國本土,並迅速擊敗來自各地的英格蘭軍隊,最後甚至煽動了蘇格蘭人叛變,愛爾蘭看大勢已去,便向德國投降。

起因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後不斷發展,但衝突也隨之而來,原先團結的歐盟,在阿拉伯人穆斯林大量遷入後分成兩派,於是各國又紛紛奔回了獨裁的道路上,其中要以法國與德國的變化最大。

法國

法國在黃背心運動後陷入混亂,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戒嚴,隨後立刻收回法國國會司法系統的獨立權。法國轉入獨裁後,國內先是發生多起起義,包括由法國共和黨領導的右翼起義,以及法國社會黨不屈法國所領導的左翼叛亂等,但最終都遭到馬克龍的政府軍鎮壓。但以國民聯盟為首的極右翼大規模動亂,卻讓法國陷入近五年的混亂,直到瑪琳·勒朋被政府軍在土倫逮捕為止。

德國

德國在兩德統一後,東西部間始終有著隔閡,即便歷經科爾施羅德梅克爾等總理,依然有著不小的分裂聲量。梅克爾就任後,德國又進入一黨獨大的政治情勢,集權化的聲音此起彼落。結合另類選擇的力量,德國國內逐步壓制民主運動,強化中央集權,在黨、政、經三方面漸趨保守。由於遭逢國內對移民議題的巨大壓力,梅克爾決定採二戰時的做法,以外部攻勢轉移內部紛爭,消弭對移民政策的疑問。

英國

英國首相布朗之後,由麥卡倫擔任,他提出脫歐議題交由公投,但本人卻支持留歐,可結果不若他預期

前奏

法國在德國的精彩閃擊戰下,只支撐了13天,45萬大軍全面覆滅,就連英國派去的12萬遠征軍也都無法回來,這一次,德國人沒讓他們有第二次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機會。如此一來使得英國本土的陸軍防衛力量大減,加上連日的空戰交戰,空軍及其後勤瀕臨極限,而德國則是因糧於敵,就地整補的情形,可好整以暇準備渡海進攻。 德國的計畫是,先以尋找英國皇家空軍主力為首要目標,殲滅有生力量,進而奪取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擁有制空權後,將制海權也一並拿下,以便進行英倫三島的登陸作戰。1940年的德國曾經制定過海獅計畫,但未果。

多佛海戰

德國在佔領法國之後,便積極的在英吉利海峽地區部署艦隊。第一次多佛海戰爆發於2037年3月12日,這一次,新型的俾斯麥號鐵必制號以及沙恩霍斯特號,率領一支龐大的帝國艦隊多佛擊沉多艘英國海軍主力艦巡洋艦以及驅逐艦等,使英國無法招架。第二次多佛海戰則爆發於2037年4月7日,這一次則更是徹底摧毀了剩餘的英國海軍,此後,英國便無法以海戰迫使德國海軍撤退了。

東南角登陸戰

經歷兩次多佛海戰後,不僅制海權被奪去,英倫海峽的制空權也岌岌可危。德國在新型的戰機與核彈威嚇下,接連在英倫上空擊敗英國皇家空軍數次,一雪二戰時不列顛空戰之恥。

倫敦空戰

蘇格蘭叛變戰役

牛津大學圖書館爭奪戰

首相出逃

愛爾蘭條約

影響

評價

在此場戰役中,德國終於完成當年拿破崙希特勒的願望---拿下英國,同時也象徵英語系的沒落,這是新德意志創造的新世界。俄國與美國對此事自然是無法忍受,但由於英國的倒台,使得西歐地區基本已穩固在德國領導下,表明美國難以插手;而德國與俄國之間尚有不少緩衝國,這意味著勢力的劃分,將會類似1939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來執行。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