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专题讨论:热带气旋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熱帶氣旋使用最佳路徑的取捨

當氣象機構發佈最佳路徑,熱帶氣旋路徑圖會被更新至最佳路徑的狀態,可是最佳路徑往往不完整(2016年熱帶風暴燦都即為一例。此路徑圖缺少大部分溫帶氣旋部分。)現在建議不依再佳路徑,避免出現不完整的路徑圖。——Morgan Siu對話貢獻2017年5月13日 (六) 02:29 (UTC)[回复]

提議描述熱帶氣旋的形成至消散之段落標題統一採用氣象歷史

發現中文維基百科上的熱帶氣旋條目,用來描述其形成至消散之段落標題有的採用氣象歷史,而有的採用發展過程,而熱帶氣旋發展過程定義是一個熱帶氣旋到其最後一次巔峰的過程,並不包含消散過程,所以按照此定義,熱帶氣旋的形成至消散之段落標題採用發展過程為不恰當,既然有部分是採用氣象歷史,故提議全部採用氣象歷史。學生會書記申請 天蓬大元帥會客 2017年10月19日 (四) 12:28 (UTC)[回复]

請問「熱帶氣旋發展過程的定義是一個熱帶氣旋到其最後一次巔峰的過程,並不包含消散過程」這個定義的來源是?-游蛇脫殼/克勞 2017年10月19日 (四) 13:47 (UTC)[回复]

關於美國氣象機構在各洋域之熱帶氣旋強度級別


美國氣象機構(包括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國家颶風中心)一般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其中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另外在西北太平洋使用如{{TC scale old}}此強度級別,但北印度洋和南半球洋域同樣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監測,習慣上仍是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稍早在2016年颱風洛坦此條目當中,有些用戶由於強度級別稱呼爭議而發生編輯戰,一方以等級名稱為「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為由,主張應使用「n級颶風」;另一方則認為各洋域稱呼熱帶氣旋的習慣名稱不同,主張在西北太平洋應使用「n級颱風」。

Karta0800900R96340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Typhoon LionrockCHING WAI KONGCyclone2017 2.0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MCC214等用戶,若對此有其他建議,煩請諸位提供意見,謝謝!

在西太平洋,JTWC在颱風以上只有颱風和超級颱風,不過在此網站,亦會顯示1-5級颱風。--B dash留言2017年11月2日 (四) 16:14 (UTC)[回复]

全面恢復原來風暴條目中的一些元素


1. 以前有圖片庫章節, 可供大家查看該風暴各時期的雲圖,不知道為甚麼被刪了.
2. 以前國家或地區都有國旗, 為甚麼都沒有了?
3. 以前都有升降格, 現在字數太多很難看清甚麼部門在何時升/降格.
應該要恢復這些, 各位看看如何?--WinFixer留言2017年11月14日 (二) 10:00 (UTC)[回复]

  • (-)反对
  1. 明明條目底下旁邊就有維基共享資源的連結,讀者可前去點閱。
  2. 弄得花花綠綠,排版不盡理想,倒不如直接使用文字表示即可。
  3. 「發展過程」章節的過程是熱帶氣旋本身,不是氣象機構在什麼時候升降格好嗎?
以上幾點供閣下參考。--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4日 (二) 11:58 (UTC)[回复]

總結:由於本討論之提出用戶已被證明是傀儡用戶,故此討論就此終結。--🍫📖留言 2017年11月20日 (一) 09:40 (UTC)[回复]

提議各洋域熱帶氣旋條目之首段模板統一

目前中文維基百科在熱帶氣旋條目之首段模板上出現了二種,一種是颶風模板(顯示效果如颱風納莉 (2001年)),一種是颱風基礎資訊模板(顯示效果如颱風天兔 (2013年)),即使被稱作「颶風模板」或「颱風基礎資訊模板」,但事實上二者的應用範圍並不僅限於某個洋域,因為皆有全球各主要氣象機構的參數,簡直可以互相替換(後者可將其他非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的機構做出模板統合,但前者則須將其他機構的評級,放在各國家或地區的影響章節上)。故在此邀集各方研議,是否要統一各洋域熱帶氣旋的模板?若要統一的話,要使用颶風模板抑或颱風基礎資訊模板?請user:Karta0800900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TYKENNETH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B dashuser:Typhoon Lionrockuser:CHING WAI KONGuser:Cyclone2017 2.0user: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等相關編輯人士參與討論,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7日 (五) 22:42 (UTC)[回复]

※註:此處可由任何用戶補充,且不必簽名。

反對統一

✓ 優點

  1. 完全翻譯的颱風條目需用颶風模板,較能比照英語維基百科對應頁面;而原創條目則較適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因為影響很多地區,需要用到多個地區的評級來敘述。
  2. 中短篇幅及不完全翻譯的颱風條目,適合透過先到先得原則決定模板使用為何。

✗ 缺點

  1. 西北太平洋與其他洋域有別,將不利於專題特色整合與齊一性。

支持以「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統一

✓ 優點

  1. 目前熱帶氣旋條目,係以使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為主。
  2. 利於該洋域各機構之數據評級整合。
  3. 其他洋域亦可適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只要另外為若干機構另外寫套參數即可。
  4. 結構較為完善,且利於編者編輯。—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實況主小羊君對話貢獻)於2018年8月30日 (四) 13:52 (UTC)加入。[回复]

✗ 缺點

  1. 模板對於一些條目顯得過長,甚至壓縮排版,從而影響閱讀。
  2. 易流於數據堆砌。
  3. 顯示機構名稱方面,無法反映當時機構名稱(如皇家香港天文台以前為ROHK、臺灣省氣象所以前為TPWI)。

支持以「颶風模板」統一

✓ 優點

  1. 目前絕大多數熱帶氣旋條目,以使用颶風模板為主。
  2. 評級僅有二大權威機構(該洋域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美國氣象機構),排版較為簡潔。
  3. 路徑圖獨立出模板之外,可自行調整尺寸,並且自由選擇擺放位置或左或右,有利於排版及閱讀。

✗ 缺點

  1. 西北太平洋風暴條目使用此模板,並不在多數。
  2. 不利該洋域各機構之數據評級,整合於一個區塊上。各機構評級須放置於各國或地區之「影響」章節上。
  3. 路徑圖無法放置於模板之內,須另外放置於「氣象歷史」或「發展過程」章節頂部。

意見反映

  • (-)反对,理由如下:
  1. 長篇幅的原創颱風條目較適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因為影響很多地區,需要用到多個地區的評級來敘述。
  2. 而中短篇幅的颱風條目及不完全翻譯的颱風條目偏向透過討論的方式決定。
  3. 完全翻譯的颱風條目需用颶風模板,較能比照英語維基百科對應頁面。
  4. 其他洋面一律使用颶風模板,因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無法表示。
  5. 跨洋面熱帶氣旋,除非在西北太平洋時期的關注度大於其他洋面時期,否則應用颶風模板。

學生會書記最近超缺人,希望各位申請 天蓬大元帥會客 2017年10月28日 (六) 02:40 (UTC)[回复]

  1. 北大西洋有很多受颶風侵襲的國家,至少十來個氣象機構,所以不只是西北太平洋,就算是其他洋域亦可適用颱風基礎模板,只要另外為那些機構另外寫套參數就好。問題就是影響地區如果不多,那還有必要放這麼多機構的強度評級?
  2. 若用討論的話,效率將顯然不彰,何況熱帶氣旋動態須時時刻刻更新。
  3. 對照什麼?這樣的話,若該英文維基條目如果有更新,中文亦應立即更新,但顯然這麼做的人是幾乎為零。
  4. 其他洋面的氣象機構明明也能用颱風基礎模板,只要在該模板的原始碼加上若干機構的強度參數就行了。
  5. 為什麼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須與其他洋域有分別?--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8日 (六) 13:26 (UTC)[回复]
  1. 許多用戶認為颱風條目不應使用颶風模板,並引發編輯戰。
  2. 大西洋或其他洋域機構評級可以整合至颱風基礎模板,並廣泛使用在中文維基。
  3. 若以討論方式作為決定,其他用戶是否就次妥協是個問題,不如藉此統一模板解除爭議。
  4. 翻譯的颱風條目可以使用颱風基礎模板,並無須完全遵照英文維基條目的方式。
  5. 若統一使用颶風模板,各區評級可回歸至各區影響段落首段撰述。

--🍫📖留言 2017年10月31日 (二) 01:35 (UTC)[回复]

  • (-)反对,意見同林天蓬一樣。--Cyclone2017 2.0留言2017年10月31日 (二) 12:07 (UTC)[回复]
  • (-)反对:小弟相信兩個模板各自切合所屬洋面的需要,例如西太這邊除了JMA之外,亦有中、港、台、澳、南北韓、菲律賓等不同地區的官方部門,「颱風基礎資訊」的形式較切合(部門公信力如何、把哪個部門放進去或剔除是後話),統一並非勢在必行,且強行合併只會引發更大反彈。若真的有逼切需要,小弟傾向用「颱風基礎資訊」,因為「颶風模板」需要另放路徑圖,無助改善排版,RSMC以外官方部門的強度評估亦要放在「影響」,但該章節實際上是用來敍述警告處理、防風措施和災情。附筆:真的要統一的話,就不要用「颱風」或「颶風」了,屆時獲保留的模板乾脆重新命名為「熱帶氣旋資訊」吧。——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2017年10月31日 (二) 16:35 (UTC)[回复]
    • (:)回應@Weather Synchronize:因為中美洲有很多國家,所以觀測北大西洋颶風的氣象機構,可能還比西北太平洋(含南海)這邊還多,那這樣是不是應該也要沿用颱風基礎模板?不過那樣模板會更狹長,比颶風模板在「氣象歷史」、「發展過程」頂部放置路徑圖的問題更嚴重。再者,正因為有廣泛討論,才不會有「強行合併」的問題在。--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23:19 (UTC)[回复]
Tenbeens君:大西洋的機構根本不會有甚麼人關注,更不要說印度洋和南半球熱帶氣旋,故「颶風模板」更適合。「颱風模板」全是較為人知悉的部門,而排板問題只需調整一下圖片等就可以了。只是在下認為在「颱風模板」毋需增設其他洋域的參數,應按熱帶氣旋巔峰所在洋域決定使用「颱風模板」或「颶風模板」。--M.Chan 2017年11月9日 (四) 07:12 (UTC)[回复]
  • (:)回應@Typhoon Lionrock:什麼叫做「颱風模板」全是較為人知悉的部門,而大西洋的機構根本不會有什麼人關注?在寫「發展過程」章節時,到底有誰會為PAGASANCHMFTMD寫出強度升降格?況且,加拿大氣象中心(CMC)身為北大西洋重要的氣象機構以及全球模式預報提供者,在大家都在關注該洋域的颶風時,怎麼會無人關注此機構?為何其他語言的維基百科的熱帶氣旋模板只出現RSMCJTWC,抑或美國氣象機構?難道其他語言的人未嘗聽過上述這些其他機構?其實不然,數據堆砌不等於如實呈現客觀資訊,將問題留給讀者只是讓他們無所適從、手足無措罷了。全球只有中文維基百科有二套熱帶氣旋模板在並行使用,個人認為熱帶氣旋的實際強度,應留給專業氣象研究者去討論,中文維基只要做到如實呈現數據並附上可靠來源就好,何必在這兒過份追究?
這裡的確是中文維基百科,但僅此而已,不應僅偏重華人圈甚至氣象愛好圈的資訊,畢竟其他機構總可能就某些熱帶氣旋評級。當模板放置CWBHKOSMGCMA等評級,卻以所謂「在華人圈不具知名度」此理由而不放其他機構的資訊,就有可能產生地域觀點嚴重倚賴中文資訊之嫌。再者,如果閣下論述是僅因為這裡是中文維基百科,那麼CWB、HKO、SMG、CMA等機構在普世上是所謂「較為人知悉的部門」的這個論述,將無論證足以支持。維基本來就應參照可靠來源而撰寫條目,什麼機構比較準確或是較為人知悉的這些討論,這些皆僅流於氣象愛好圈。薇子自己亦同樣身為氣象愛好者,並在兩岸四地氣象討論區上和大家閒聊,可是此股風氣實在不宜帶入維基編輯上。最後薇子要說的是,為什麼西北太平洋一定要與其他洋域有別呢?那樣將不利於全球熱帶氣旋條目的整合。--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9日 (四) 12:00 (UTC)[回复]
但颶風模板也有收錄並非RSMC的JTWC。不覺得颱風模板是「數據堆砌」。--M.Chan 2017年11月11日 (六) 17:04 (UTC)[回复]
  • (:)回應@Typhoon Lionrock:因為JTWC有針對中北和東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以外的洋域進行監測,且有各洋域熱帶氣旋研究報告可查詢,亦屬於全球權威氣象機構,故須放上JTWC的評級。再說,颱風基礎資訊模板上明明數據這麼多,卻不見內文有對PAGASA、NCHMF和TMD的評級作出敘述,數據放這麼多意義何在?不是堆砌數據是什麼?--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2日 (日) 06:06 (UTC)[回复]
Tenbeens君:因為日本氣象廳、中國國家氣象中心、臺灣中央氣象局、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香港天文台各自使用一套風速和分級,而東太平洋、大西洋幾乎全數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M.Chan 2017年11月23日 (四) 17:04 (UTC)[回复]
(:)回應@Michael Chan:每個機構不也是各自使用一套風速和風級嗎?如果那樣說,把各自洋域的每個機構評級也得放進來,為什麼僅獨尊西北太平洋,就因為兩岸四地位處西北太平洋?而且維基百科不追究熱帶氣旋的實際強度,這應留給專業氣象研究者去討論,只要做到如實呈現數據並附上可靠來源就好,何必在這兒過份追究?使用颶風模板,亦不等於不顯示其他機構的評級,其他機構評級可列於「影響」章節上。--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3日 (四) 22:58 (UTC)[回复]
  1. 目前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條目,的確是以使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為主。如果把全部都改變為颶風模板,所帶來的影響及爭議將難以預計。
  2. 在一些破壤力強,影響範圍大的熱帶氣旋上,影響一欄通常都比較冗長。如果還將相關數據也加入在內,我認為會令情況更惡化。這並不太理想。

歡迎大家繼續作出討論,希望到最後能夠達成共識。--CHING WAI KONG留言2018年8月31日 (五) 14:42 (UTC)[回复]

  • (!)意見:反對統一颶風模板的原因:
  1. 颶風模板只能顯示2個風速,1分鐘平均風均是最不準確,日本的10分鐘平均風速有時跟其他的有比較大的差距。
  2. 有時颱風影響的地區較多,把風速評級放在「影響」不便閱讀。--Crazy King留言2018年8月31日 (五) 16:07 (UTC)[回复]

有關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條目名稱的若干建議


由於今天2017年熱帶低氣壓23W的條目命名爭議,使得這件事還是得拿出來說。關於此事,太平洋颱風季當中的命名慣例有作相關論述,但薇子認為不夠完整,故建議加入條目命名要素的優先次序,以進行整合並避免後續爭議。以下是薇子提議的條目命名要素優先次序

  1. 國際名稱(1999年以前則為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名稱),如颱風納莉 (2001年)
  2. 菲律賓熱帶氣旋名稱,如熱帶低氣壓威爾瑪 (2013年)
  3.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正式編號,如熱帶低氣壓WP012016
  4. 具其他機構編號或其他慣用稱呼者,如熱帶低氣壓618丁丑風災
  5. 無特殊稱呼者,則以「公元年份+月份+侵襲處+热带低压」」稱之,如2009年9月越南热带低压

此外,關於條目名稱轉換部份,個人建議1999年以前的風暴,在中國大陸的詞語轉換上使用中國氣象局之颱風編號(如:颱風6213號),因為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名稱嚴格而言不是「國際名稱」,而是立場親美的國家或地區所使用的名稱。若有國家或地區實無確切稱呼(如1946年颱風英格瑞在港澳並無稱呼),則仍沿用條目名稱。

user:Karta0800900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TYKENNETH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B dashuser:Typhoon Lionrockuser:CHING WAI KONGuser:Cyclone2017 2.0user: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等用戶,若對此有其他建議,煩請諸位提供意見,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14:42 (UTC)[回复]

  • Tenbeens:建議名稱優先於編號,即使該國家不承認,有名比無名好。另外JTWC似乎從未使用「WP012016」請問該編號從可而來?JTWC似乎一直用「01W」。--M.Chan 2017年10月31日 (二) 15:04 (UTC)[回复]
    • (:)回應@Typhoon Lionrock:問題是對於該國或地區的人,明明就有既定習慣稱呼,為什麼條目轉換名稱還是要跟著港澳譯名走?另外,01W是通用編號,正式編號請見此網站此網站,惟注意前者網站中,正式編號前面的B為最佳路徑(Best track)之意,不屬於正式編號的一部份。--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15:25 (UTC)[回复]
      • 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無論是發佈警報還是年刊皆便用「01W」格式,而英文維基百科及各颱風論壇亦使用前者,「Wp012016」僅在最佳路徑使用。HKO、CWB、CMA不承認菲律賓名稱及JTWC編號,如果官方不承認便不能用,那麼菲律賓名稱及JTWC編號也不能使用。--M.Chan 2017年10月31日 (二) 15:51 (UTC)[回复]
        • (:)回應@Typhoon Lionrock:CMA不承認JTWC名稱,是不是也不能用?是不是只要為丁丑年的颱風,不管侵襲哪裡都可以是「丁丑風災」,所以也不能用?正因為有稱呼上的爭議,所以才考慮到「條目命名要素的優先次序」,有既定稱呼即使用之,若無則沿用標題名稱。再者,正式編號是專屬該熱帶氣旋,何必以「01W」這種每年都有的編號來稱呼?難道日本通常報導或提及颱風時,皆僅以當年編號稱呼而不加年份(如),所以國際編號可以只寫當年的「第幾號」颱風而已嗎?--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16:26 (UTC)[回复]
          • Tenbeens君:「WP012016」和「01W (2016年)」表示的資訊一樣,而後者更多人使用,為何不能用?RSMC的名稱亦不是專屬於該熱帶氣旋,名單是會重用的,是否也不能用?--M.Chan 2017年11月15日 (三) 02:14 (UTC)[回复]
            • (:)回應@Michael Chan:編號和名稱不能相提並論。國際編號都有專屬性了,既然JTWC也有專屬於某熱帶氣旋的正式編號,如果需要用到JTWC編號,條目名稱亦應以使用正式編號為宜。打個比方,假設要為1999年7月侵襲華南的熱帶風暴創建條目,雖然JTWC當時未給予名稱,但因為JMA有升格熱帶風暴,所以還是有國際編號「9906」,而相信諸位應該不會想看見「熱帶風暴第6號 (1999年)」這種條目標題吧,這就是為什麼我個人比較傾向於使用JTWC正式編號的原因。
另外,名稱是方便大眾和各機構的稱呼,當各機構編號不統一時(如1997年颱風溫妮的國際編號為9713、CWB編號為9714、CMA編號為9711,JTWC編號為WP141997),如果能用名稱稱呼即可避免各地誤指,名稱本身只要能稱呼當下的某一熱帶氣旋就行,那才是命名的目的,與專屬性問題無關。--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0:56 (UTC)[回复]
我說過「01W」比「WP012016」更多人使用,所以前者更有可能是正式編號。「正式編號」和「通用編號」並非以專屬性論。--M.Chan 2017年11月15日 (三) 11:25 (UTC)[回复]
  • (:)回應@Michael Chan:不然閣下如何解釋「WP012016」這種格式?何況正因為「01W」廣為使用,所以才能說是「通用編號」。然而通用編號只能用在當年度(所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年鑑也是那樣用),所以才要研議是否在條目名稱上以正式編號取代通用編號,並以「通用編號 (年份)」的格式作重定向。編號當然要以專屬性論,如果熱帶氣旋編號還需要使用年份來消歧義,那樣會非常奇怪,可能還要弄個消歧義頁,上面列舉著從戰後以來使用「01W」這個通用編號的每個熱帶氣旋。--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2:31 (UTC)[回复]
  • (+)同意M.Chan的意見。--B dash留言2017年10月31日 (二) 16:05 (UTC)[回复]
  • 雖則以PAGASA命名作為條目名稱是有先例,但PAGASA命名只限菲律賓使用,且不會有官方的中文翻譯,小弟不認為PAGASA命名比JTWC編號理想。熱帶低氣壓南度 (2017年)就是這個情況,我不知「南度」是誰給的譯名,內文甚至沒有PAGASA命名該熱帶低氣壓為「Nando」的來源,以「南度」為命名是無法服眾。小弟建議把JTWC編號的比重移至PAGASA命名之上,最少氣象愛好者都知道是甚麼,在討論區/Facebook專頁上大多亦樂意用此編號作識別。至於通用和正式編號,考慮到一般討論都以通用編號為準,而正式編號亦要到出了Best Track才確認,小弟的提議是先以通用編號及年份作命名(必須和使用國際命名的做法一致,包括年份,否則會被以無獨特性為由提刪),到出了Best Track時才轉用正式編號,例如先開「熱帶低氣壓01W (2016年)」,後再重新命名為「熱帶低氣壓WP012016」。當然歸根究底,大家都是要想清楚,是否逢「掛波」就等同值得開條目,還是應該真的等到有重大傷亡/證實其特殊性,才為一個無名TD開文,始終不等風暴命名就開條目會被視為偷步。順帶一提,以「先到先得」處理中港澳和台灣國際命名是規例,但不知為何近期不斷有用戶企圖衝擊此原則,是否為了政治就可以連基本尊重都要毀掉?——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2017年10月31日 (二) 16:35 (UTC)[回复]
    • (:)回應@Weather Synchronize:很多颶風和其他洋域的熱帶氣旋皆無官方譯名,但這些條目可多得是飓风多格2011年熱帶風暴唐等),在無官方和媒體譯名的情形下,當然能使用自己的譯名。再者,使用菲律賓名稱亦出現於路徑圖(如 File:Auring 2017 track.png)、衛星雲圖(如 Auring 2017-01-07 0140Z.jpg)、維基共享資源分類(如 Category:Tropical Depression Auring (2017))的命名等,既然已是使用上的社群共識,應繼續沿用菲律賓名稱。至於JTWC編號方面,其實正式編號並不必等到最佳路徑才可確認,雖然這不如通用編號常用(其實也是,不然也就不會叫做通用編號了),但那才是該熱帶氣旋專屬的JTWC編號。
最後閣下有提到「為一個無名TD開文」的問題,或許與最近的熱帶氣旋關注度提案相關,建議可移駕至此頁面,提個意見就好了。--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23:10 (UTC)[回复]
  • PAGASA命名的問題是很多讀者不會立即想到是哪一個風暴,不像JMA命名或JTWC編號般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甚麼。無論中、港、台、澳的讀者,如非刻意查看PAGASA的發佈(很多氣象愛好者都置之不理,最多也只是看看便算),是不會知道PAGASA給了甚麼命名,更遑論「菲律賓華語譯名」從何得來。熱帶低氣壓南度 (2017年)的問題在於沒有來源證明PAGASA命名和誰給了華語譯名,因為內文對PAGASA發佈或菲律賓所受影響隻字不提,這種情況下很難接受用PAGASA命名作條目名稱。「威爾瑪」等過去了的便算,但小弟始終不傾向以PAGASA命名凌駕於更多人知道的JTWC編號。至於JTWC通用與正式編號的問題,一開始直接使用正式編號的做法都可以,但還是要為相應通用編號連年份的標題開重定向。小弟都有留意關注度提案,稍後再回應。——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2017年11月1日 (三) 00:59 (UTC)[回复]
  • (:)回應@Weather Synchronize:問題是JTWC編號無媒體使用之,PAGASA名稱則有(菲律賓媒體會使用),若媒體與氣象機構相較,後者顯然更親近於大眾,所以反而是PAGASA名稱會更通俗一些,JTWC編號亦僅研究氣象的人或是氣象迷才看得懂,而非閣下所謂的「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甚麼」,會閱讀條目的人又不是只有氣象迷或研究氣象的人。還有個人認為應該訂立一套標準,免得後續出現編輯戰,不能因為2013年熱帶低氣壓威爾瑪是過去的條目而不改,放在那兒總有一天,還是會有人特意去改成「熱帶低氣壓WP302013」或「熱帶低氣壓30W (2013年)」而引發爭議。
關於閣下所提到熱帶低氣壓南度 (2017年)的問題,純粹是因為編者沒有放置PAGASA報文或其他來源的問題,怎能怪PAGASA名稱本身?至於華語譯名是必須使用的,不能因為沒有官方中文譯名而使用原文作為標題,不然熱帶氣旋條目幾乎都要重新命名成諸如「熱帶風暴Don (2011年)」之類的標題名稱,這樣有比較好理解?符合命名常規的要求嗎?而且「JTWC編號相較PAGASA名稱,更多人知道」此說法根據何在?
另外,薇子(+)贊成閣下關於以「JTWC通用編號+(公元年份)」作為重定向的意見。最後很抱歉要催促閣下,但閣下有提到稍後會對熱帶氣旋關注度議題進行討論,但遲遲未作表態,在此煩請移駕至此頁面進行討論,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4日 (六) 08:29 (UTC)[回复]
  • (:)回應@Weather Synchronize:我同意你和Typhoon Lionrock所說,其實最重要的是要讓讀者立即想到是哪一個風暴,而且其實PAGASA的命名的華語譯名全憑你自己認為這個讀音是甚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如熱帶低氣壓克里辛 (2017年)PAGASA的命名Crising,有人會讀作克里辛,但是其他人會認為它不是讀這個,如此命名恐怕難以服眾,而天秤P IūstitiaSpēs~☆所言PAGASA名稱更親近於大眾,難道JTWC編號為氣象愛好者/討論區/Facebook專頁所用,就不親近於大眾?如果媒體與氣象愛好者/討論區/Facebook專頁相比較,誰更親近於大眾?相反JMA命名或JTWC編號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甚麼,而且編號固定(只是要為相應通用編號連年份的標題開重定向而已),氣象愛好者/討論區/Facebook專頁上都樂於採用,再看看PAGASA的華語譯名,基本上難以在上述地方找到,至於提議和Weather Synchronize差不多,命名常規方面,好的應該繼續保留,但是不好的就要改,而且條目命名和命名常規要貼合時勢變化,總不能一成不變。--MCC214留言) 2017年11月6日 (一) 07:18(UTC)
  • (:)回應@MCC214:閣下十分(+)同意有關命名常規方面,所謂的「不好的就要改,而且條目命名和命名常規要貼合時勢變化,總不能一成不變」,不過希望能產生社群共識,執行效力才有依據可言,之後若有氣象學條目之格式手冊,相信可以避免不少爭議。
有關PAGASA華語譯名方面,一來可參考菲律賓世界日報的相關報導,再來可參照此表,如果有國際音標在旁輔助唸法,相信是更有公信力的。當然了,媒體絕對比氣象愛好者討論區更親近大眾,討論區內容何時成了關注度來源之一?請證明氣象討論區的大眾親近程度大於媒體本身?就算是好了,但氣象討論區是一手來源,媒體是第二手來源,但根據關注度方針所述,要以二手的可靠第三方來源作為論證,顯然以氣象討論區來佐證將處於不利。薇子即使同樣身為氣象愛好者,亦和各位一樣出現在各大氣象論壇上和大家討論(有時會潛水),但非常不能苟同將這種習性帶到維基上來,維基是講可靠來源是否能支撐全文,並維持中立客觀與理性,追求正確都是要建立在這些來源上面作為依據的。而且閣下亦無證據可提出「JTWC編號有普世性」此項論點,以上回應還望閣下三思檢討,當然薇子或許也有錯誤的地方,屆時煩請提出給予指教,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6日 (一) 16:31 (UTC)[回复]
  • PAGASA的華語譯名屬非官方譯名,如果有更進一步有官方所認可的華語譯名會更加理想。再者,以菲律賓譯名做為條目名稱一樣具有關注度問題,敝人有留意部分編輯先前為其他菲律賓命名的氣旋進行華語譯名的來源,但相關名稱並沒有受到廣泛的運用亦未受到官方的認可或是做為其他研究用途,這部分必須先解決。
再者,中國氣象局似乎開始針對其他洋域的氣旋名稱進行翻譯,而中央氣象局也開始陸續針對造成其他洋域重大災情的氣旋進行事後譯名。--🍫📖留言 2017年11月1日 (三) 04:54 (UTC)[回复]
  • 嗯,但還是(&)建議名稱為主、編號為輔的模式,來為條目命名,各個機構的編號亦有關注度上的問題,更無法反映在二手來源上(至少菲律賓名稱在有些媒體還是會使用)。至於條目名稱上的地域轉換,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比較適合在另一篇討論串提出。--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日 (三) 15:31 (UTC)[回复]

關於蒲福風級用語上的建議


颱風天鴿對港澳地區之影響當中,港澳兩地在各自使用著自己的風力形容詞,但讀者是否會混淆?連臺灣、中國大陸、日本都有自己的風力形容詞,在各機構使用上完全不一致的情況之下,請問在當地的「影響」篇章,使用各自的風力形容詞真的妥當嗎?而且還有清勁風強風烈風暴風颶風等條目的創建,卻仍以香港的地域中心觀點闡述。以上來說,讀者又不是只設定於港澳用戶,所以這麼做真的對嗎?(關於各機構之風力形容詞,詳見:香港澳門臺灣中國大陸日本

個人(&)建議,使用數字風級可達普世觀點,應以此取代風力形容詞,而必要時再考慮使用擴展風級(13至17級)。由於牽涉到數個條目的習慣用語問題(尤其是港澳的「影響」章節),所以還是請Karta0800900R96340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Typhoon LionrockCHING WAI KONGCyclone2017 2.0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MCC214等用戶,若對此有其他建議,煩請諸位提供意見,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日 (四) 15:43 (UTC)[回复]

  • (-)反对統一使用數字風級,據我所知香港人比較少用到數字風級,香港的新聞也是使用「強風」、「烈風」、「暴風」、「颶風」等字眼。小妹建議不同章節使用不同的形容詞,避免地域中心。至於清勁風強風等條目應該加上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定義。--Win. M. 2017年11月2日 (四) 16:00 (UTC)[回复]
    • (:)回應@Winter Moment:但不同章節使用不同的形容詞,那會造成閱讀上的混亂,又該如何解決?當地讀者不可能只看當地的「影響」章節而已。以颱風天鴿對港澳地區之影響為例,「颶風」在香港是12級,但澳門卻是11級,同一條目卻是二種不同的意思,在未經解釋之下只是讓讀者產生誤會而已。--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日 (四) 22:44 (UTC)[回复]
      • (:)回應:閣下認為加入註腳去解釋是否可行?--Win. M. 2017年11月3日 (五) 11:37 (UTC)[回复]
        • (:)回應:似乎不可行,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的風力形容詞皆不一致,那樣等於要幫各個地區以數字風級、各自的風力形容詞進行解釋。--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3日 (五) 13:13 (UTC)[回复]
          • (:)回應:其實小妹正正建議這樣去定義風力形容詞,在每個地區的章節都加入註腳解釋,避免誤會。--Win. M. 2017年11月3日 (五) 14:28 (UTC)[回复]
            • (:)回應@Winter Moment:那樣會非常混亂,有些風力形容詞是橫跨兩個數字風級(如香港的強風、暴風、烈風),那樣該如何以數字風級闡釋?假如香港某處測得持續風力為70km/h,難道要說吹起烈風,註解卻寫相當於8至9級風嗎?但70km/h就是8級風,這樣還是會增加讀者困擾。就好比跟大家解釋2015年蓮花在澳門被評為颱風,為了向非澳門讀者解釋SMG對於「颱風」的定義,難道可以說蓮花被SMG評級131km/h,這強度就相當於香港的颱風到超強颱風之間嗎?即使SMG對於「颱風」的定義是的確如此,但單一風力數據能跨級別嗎?如果閣下能明白這其中似乎有哪裡不對勁,就可以知道薇子在說什麼了。就註解效果而言,風力形容詞和數字風級「一對多」的註解模式並不可行。
另外,臺灣和中國大陸慣用數字風級,這樣還要加上註解嗎?註解內容還是以各自的風力形容詞進行解釋?請示範怎麼解釋,以8級風為例。--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3日 (五) 16:22 (UTC)[回复]
  • (+)支持統一。--B dash留言2017年11月4日 (六) 08:58 (UTC)[回复]
  • (:)回應@Tenbeens::小妹覺得我們可以模仿對「正面吹襲」的解釋(「按照香港天文台的定義,熱帶氣旋於距離香港100公里範圍或以內掠過,即屬「正面吹襲」)。例如在香港章節第一次提到「烈風」時就寫「按照香港天文台的定義,烈風指風力達蒲福氏風級8級至9級,即每小時63至87公里」。如果覺得困惑,以70km/h的風速為例,可以詳細地加入註腳寫「即蒲福氏風級之8級風」,然後再提「烈風」的字眼。另外,其實小妹上面的回應全都是針對「暴風」、「颶風」等風力形容詞,關於颱風分級(如「颱風」、「超強颱風」)的問題我建議容後再議。至於台灣和中國大陸方面,由於香港和澳門的風力形容詞是基於數字風力而定的,小妹建議台灣和大陸不必加入註腳。上面的解釋好像有點亂,如果有問題歡迎再提出。--Win. M. 2017年11月4日 (六) 11:40 (UTC)[回复]
    • (:)回應@Winter Moment:但閣下不是說港澳讀者比較少用到數字風級嗎?用數字風級能讓港澳讀者看得懂臺灣和中國大陸的「影響」章節嗎?個人折衷(&)建議,在港澳章節仍使用數字風級,但表現形式如「吹持續8級風(相當於強風)[註]」。其中[註]的地方就是放註解,解釋香港對於「強風」一詞的定義為何。
另外,須留意各地單位習慣不同,港澳慣用km/h,但臺灣、中國大陸、日本均使用m/s。說到這個就氣,為什麼用戶們當初寫蒲福氏風級這個條目時,並無m/s這個單位呢?--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4日 (六) 13:11 (UTC)[回复]
  • (:)回應:引言和「發展過程」用數字風級是可行,但「影響」章節就不改好過改,例如天文台的報文寫「颶風正影響香港東南部地區」、「香港南部地區持續吹暴風」、「多處地區已經受烈風影響」等,改成數字風級未免生硬。小弟同意加註釋,不久前亦對颱風天鴿對港澳地區之影響的澳門章節加了下列釋義:

按照澳門氣象局的定義,蒲福氏風級的11級風在澳門稱為「颶風」,12級風則稱為「颱風」。這與其他地區的風力術語稍有不同,例如香港天文台對10至11級風均稱為「暴風」,而「颶風」則用於12級風。

另外風力術語和熱帶氣旋分級是不同概念,大家不是把兩者混淆吧?——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2017年11月6日 (一) 09:27 (UTC)[回复]
  • (:)回應@Weather Synchronize:嗯,其實可以將HKO的報文改寫為「香港x部/多處地區持續風力達n級(相當於k風[註])」,其中k風為當地採用之風力形容詞。其中[註]的地方就是放註解,解釋當地對於「k風」一詞的定義為何、風力單位須放上km/h、m/s、kts三者、相當於幾級風的範圍,並列舉其他地區之相當級別風力形容詞。呈現效果範例如下:

依香港天文台的定義,烈風相當於蒲福氏風級8至9級,即每小時63—87公里、每秒17.2—24.4米、34—47。8級風在各地風力形容詞稱呼各異:在臺灣中央氣象局及中國國家氣象中心皆被稱作「大風」、在澳門氣象局被稱作「疾勁」、在日本氣象廳則被稱作「疾強風」。

另外閣下提到了「熱帶氣旋分級」的部份,的確有用戶連這個都能搞錯,像是不少人以為SMG也有強颱風超強颱風,不過問題極小所以毋須解釋,那只是讀者的認知有誤而已,而不是一詞多義方面的混淆。在下上述的例子,是為了闡述「單一風速不能跨級別」這種觀念而已——蓮花在SMG是颱風,但不能說在HKO的眼中就是介於颱風到超強颱風之間,颱風就是颱風;同理,70km/h是烈風,但不可以說是介於8至9級之間,8級就是8級。--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6日 (一) 11:39 (UTC)[回复]
另外,我說的「直觀」比較的意思是,HKO的各種熱帶氣旋警告都是用這些風力描述用語來命名的。相關警告發出標準也是對標於相關的形容詞的。
另一方面,有關於增進跨地區可用性方面,雖然說「烈風」在HKO定義是8-9級,但在條目中描述的時候,由於大部分會用到這種風力描述詞的場合都是在說X的風力達到烈風程度,在這場合只要括號標注(達蒲福氏風級8級以上)就可以了吧。或者例如說持續受暴風吹襲,那可以括號標示說(相當於風級表10級以上),即使說實際數字都達到了十一級也不會影響這描述的正確性。--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5日 (三) 12:46 (UTC)[回复]
  • (:)回應@C933103:上次有說了,香港所謂的某處風力達烈風程度是指當地風力達8至9級,而非純指8級以上,數字怎麼可能會橫跨8至9級?也不會有人會說2012年颱風啟德是「颱風到超強颱風」強度吧。雖然在集合論上是正確的,但跨級別的說法會讓大家在閱讀時覺得非常不對勁——某時刻的一個颱風只會是一個級別,同樣的道理,某時刻在某處的一場風力亦只會是一個級別。所以才建議是否寫成「x地的持續風力達n級(相當於k風[註])」,其中k風為當地採用之風力形容詞。其中[註]的地方就是放註解,解釋當地對於「k風」一詞的定義為何、風力單位須放上km/h、m/s、kts三者、相當於幾級風的範圍,並列舉其他地區之相當級別風力形容詞。呈現效果範例如下:

依香港天文台的定義,烈風相當於蒲福氏風級8至9級,即每小時63—87公里、每秒17.2—24.4米、34—47。8級風在各地風力形容詞稱呼各異:在臺灣中央氣象局及中國國家氣象中心皆被稱作「大風」、在澳門氣象局被稱作「疾勁」、在日本氣象廳則被稱作「疾強風」。

--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3:55 (UTC)[回复]
  • (:)回應1.或者我的例子不清楚,我的意思是對整句句子而非單詞進行註釋,2.像提案這樣以數字風級為主模述的話對於解釋天氣預報和熱帶氣旋訊號會構成問題,相關標準的文字是基於這些字眼或者km/h風速,而沒有提及數字風速,因此不能直接聯繫。——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01:40 (UTC)[回复]
  • (:)回應@C933103:但這種註釋明顯有解釋上的瑕疵,誠如閣下所言使用「某處受暴風吹襲(達蒲福氏風級8級以上)」,將無法確切反映出實際風級;且「暴風」在一個條目各地章節的意義均異,這樣做仍無法讓不諳氣象的讀者理解其意義,乃至引致各地讀者有不同的解讀方式。而且為什麼只是引用預報或觀測相關的風力數據,卻不能由編者自行轉換成具普世性的詞句?當日本颳了「疾強風」,即使加上蒲福風級,會有幾個港澳讀者知道那就是62—74km/h?所以對特定單詞進行註釋是有其必要性的。--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15:32 (UTC)[回复]

有關注度但没有影響和没有研究價值的熱帶氣旋條目保留與否

Wikipedia:關注度_(熱帶氣旋)只是論述而非正式方針與指引,而先前在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缺乏關注度的熱帶氣旋條目保留與否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再提修改關注度_(熱帶氣旋)當中社群並没有達成共識,但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就引發了一個刪了,一個卻要留的現象,當在社群判定為刪除的時候,如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7/09/25#強烈熱帶風暴鴻雁_(2012年)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7/12/19#強烈熱帶風暴奇洛基_(2012年)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7/09/25,卻要因符合關注度而復還(見[5][6][7][8][9][10])(再見一見[11][12]),而存廢覆核未能反映社群支持復還的共識,亦有爭議,其中強烈熱帶風暴莫柏 (2011年)熱帶風暴摩羯 (2013年)熱帶風暴麗琵 (2013年)強烈熱帶風暴塔巴 (2014年)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14年)熱帶風暴莫拉菲 (2015年)強烈熱帶風暴彩雲 (2015年)颱風薔琵 (2015年)強烈熱帶風暴科羅旺 (2009年)強烈熱帶風暴瑪瑙 (2010年)熱帶風暴玫瑰 (2011年)熱帶風暴奧鹿 (2011年)颱風桑卡 (2011年)熱帶風暴奧麥斯 (2010年)颱風馬勒卡 (2010年)熱帶風暴聖帕 (2013年)颱風康妮 (2007年)熱帶風暴溫比亞 (2000年)熱帶風暴瑪瑙 (2016年)強烈熱帶風暴帕布 (2013年)強烈熱帶風暴馬力斯 (2012年)熱帶風暴康森 (2016年)熱帶風暴圓規 (2016年)颱風珊瑚 (2017年)熱帶風暴馬鞍 (2016年)颱風莫蘭蒂 (2004年)強烈熱帶風暴悟空 (2006年)颱風暹芭_(2010年)強烈熱帶風暴瑪莉亞 (2012年)颱風利奇馬 (2013年)颱風范斯高 (2013年)颱風米雷 (2016年)颱風肯特 (1995年)颱風勞娜 (1961年)應否成為獨立條目有爭議。

同時,因社群並没有達成共識,所以就出現一些已刪除但正納入存廢覆核請求,以覆核相關存廢決定的情況(如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熱帶風暴海燕_(2007年)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颱風康妮_(2007年)、熱帶風暴溫比亞_(2000年)、熱帶風暴瑪瑙_(2016年)、強烈熱帶風暴帕布_(2013年)、強烈熱帶風暴馬力斯_(2012年)、熱帶風暴康森_(2016年)、熱帶風暴圓規_(2016年)、颱風珊瑚_(2017年)、熱帶風暴馬鞍_(2016年)、颱風莫蘭蒂_(2004年)、強烈熱帶風暴悟空_(2006年)、颱風暹芭_(2010年)、強烈熱帶風暴瑪莉亞_(2012年)、颱風利奇馬_(2013年)、颱風范斯高_(2013年)、颱風米雷_(2016年)、颱風肯特_(1995年)、颱風勞娜_(1961年)(已撤回),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強烈熱帶風暴奇洛基_(2012年)(已復還)等)。

所以還是有請user:Karta0800900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B dashuser:Michael Chanuser:CHING WAI KONGuser:Cyclone2017 2.0user:Typhoon Destroyeruser:A2569875user:Tenbeensuser:ATuser:Wong128hkuser:維多利亞-伊恩user:3ATENUuser:Theodore Xu等用戶,若對此有其他建議,例如有其他有關注度但没有影響和没有研究價值的熱帶氣旋條目,煩請諸位提供意見,亦歡迎其他用戶參與此討論,謝謝!--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27日 (六) 09:43 (UTC)[回复]

「關注度」是有一個可操作的定義來客觀判別「有/沒有」的,「影響」和「研究價值」要怎麼判斷「沒有」而不淪為個人主觀拼人頭?在沒有明確的定義之前,很難去討論這個規則足不足以阻卻關注度這道值不值得收錄的門檻。--Reke留言2018年1月29日 (一) 08:54 (UTC)[回复]
閣下是否錯誤解讀了NASA在熱帶氣旋的關注的部分,NASA並不會隨意的使用GSM發布監測公報,更不會是只要命名風暴就會有關注度。另外閣下指稱他人「你們只會使維基百科的地位貶值至淪為一個氣象愛好者論壇或討論區!」是一個不實的指控,別人沒有做的事怎麼能說別人有做呢?閣下要求別人要以新人的身分看待你並要求他人WP:GF,我還滿想問閣下用如此偏激的口吻質詢其他維基人是否過當以及是否違反WP:GF?--🍫留҉言҉ 2018年1月29日 (一) 09:08 (UTC)[回复]
  • 其實AT君的那句話只能說明「不是符合關注度就一定要收錄」,但這不代表「符合關注度但品質不佳就不應該收錄」。容我提醒一下,「符合關注度但不應該收錄」的判別標準,目前我看不到一個比較具體可行、不會淪於大家主觀表述,同時也理由充分的提案。如果希望討論聚焦,建議不要針對細節或個案反覆的糾纏,直接提出可以操作的規範(例如要用威力跟造成傷亡,就提出具體的定義),然後說明這個定義如何能夠正確篩選出值得/不值得收錄的條目。
  • 另外順帶一提,其實我也看不太出來已經建立的條目持續存在會對維基百科造成什麼負面影響。通常維基百科被批評的是錯誤記載或品質不佳的資訊來源,甚少是因為「收錄太多沒什麼研究價值的條目」。--Reke留言2018年1月29日 (一) 11:23 (UTC)[回复]

關於風季條目的「熱帶氣旋」與「其他熱帶氣旋」章節

建議合併「熱帶氣旋」與「其他熱帶氣旋」章節,首先這兩個章節的名稱完全錯誤,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是熱帶氣旋,熱帶低氣壓就是其他的嗎?另外沒有區分的需要,熱帶低氣壓的知名度不一定低於熱帶風暴,而且在當熱帶低氣壓被升格為熱帶風暴,會比較麻煩。故建議將兩個章節合併,並改名為風暴。--M.Chan 2018年3月5日 (一) 10:59 (UTC)[回复]

  1. 於西北太平洋颱風季而言,確有需要分拆,而分拆後兩者皆仍存在優良/典範條目資格,除非提出GAR並通過撤銷;如你要我回答「於其他颱風季或颶風季而言」,則恕我不能回答,因「於其他颱風季或颶風季而言」部份屬离題
  2. 一切氣旋,不論是熱帶氣旋,抑或副熱帶氣旋,皆按「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區分,但如為副熱帶氣旋,則必須註明
  3. 因為這是最方便區分的方法。

以上答覆,如有錯漏,懇請指正[開玩笑的]。— 2018年3月18日 (日) 10:33 (UTC)[回复]

        • Sanmosa君,一、標題一直是「關於風季條目的『熱帶氣旋』和『其他熱帶氣旋』」章節」而非「關於颱風季條目的「熱帶氣旋」與「其他熱帶氣旋」章節」,其他洋面的風季一直都在討論範圍之中;二、這樣分會把時間次序調亂,不認為更方便,且「風暴時間表」、「颱風季影響」都沒有這樣分。--M.Chan 2018年3月18日 (日) 10:57 (UTC)[回复]
        • 請閣下不要無限上綱,「風暴時間表」和「颱風季影響」是母集合,不需要額外拆分成不同的子種類。--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18日 (日) 11:03 (UTC)[回复]
          • @Michael Chan:1. 暫時我們正在專注討論西北太平洋颱風季;2. 是每一年都要這樣分拆,這樣時間肯定不会調亂。— 2018年3月18日 (日) 11:00 (UTC)[回复]
            • @Sanmosa:不是很明白MCC214君的意思。西北太平洋無異於其他洋面,一併討論並無問題。一般而言,最先發生的風暴應該放在最前面,這樣區方破壞之這個慣例,此之為「時間調亂」。--M.Chan 2018年3月18日 (日) 11:30 (UTC)[回复]
            • 實際上本人建議將「熱帶氣旋」和「其他熱帶氣旋」分別改名為「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按時間先後次序排列)和「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按時間先後次序排列),並且以「其他已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按時間先後次序排列)和「其他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按時間先後次序排列),則已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即如下所示: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其他已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其他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以上。--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22日 (四) 11:28 (UTC)[回复]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其他已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其他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但有人卻表示:

以上。--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5日 (四) 07:37 (UTC)[回复]

以上。ŚÆŊŠĀ 2018年4月5日 (四) 09:38 (UTC)[回复]

至於大西洋颶風季,可按本人以下之言行之,惟仍需大家討論:

以上。ŚÆŊŠĀ 2018年4月11日 (三) 11:21 (UTC)[回复]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已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或第二個方案:

                                                    「已/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已/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以上。--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4日 (五) 10:41 (UTC)[回复]

User:MCC214Sanmosa君早已說過如果某洋域(不論大西洋,還是太平洋,還是其他)當年的熱帶氣旋少於25個的,是不用分的!--M.Chan 2018年5月5日 (六) 11:23 (UTC)[回复]
如當年的熱帶氣旋多於25個的,是要如以上般分的!--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5日 (六) 11:26 (UTC)[回复]
不知Sanmosa對MCC214的回應有何看法?--M.Chan 2018年5月6日 (日) 04:49 (UTC)[回复]
  • @MCC214Michael Chan:其實情況有三:一是僅論熱帶氣旋已多於25個,則熱帶氣旋部分如下: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二是僅論熱帶氣旋不多於25個,惟並論非熱帶氣旋時多於25個,則如下:

「熱帶氣旋」
???
「非熱帶氣旋」
???

三是即使並論非熱帶氣旋時仍不多於25個,此時可完全不須區分,以「氣旋」單一章節收錄之。

在情況一之下,如僅論非熱帶氣旋已多於25個,則如下:

「已被國際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否則直接以「非熱帶氣旋」單一章節收錄之。以上。ŚÆŊŠĀ 2018年5月6日 (日) 08:17 (UTC)[回复]

熱帶氣旋條目標題格式

目前熱帶氣旋條目標題有兩種格式,一是「強度+名稱 (年份)」,一是「年份+強度+名稱」。目前前者多用於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條目,而後者多用於劉嘉君翻譯的條目。而由於上次討論未能達成共識,故有用戶將條目標題的格式從後者換成前者。前者應該是根據《命名常規方針》「用作消歧義的括號,請使用半形括號()作為標題中的括號,括號前有一個半形空格。」;而後者亦是根據《命名常規方針》「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稱」,因為我們會說「2017年哪一個颱風是珠海、澳門自1964年起五十多年來影響最嚴重的風災?」而非「哪一個颱風 (2017年)是珠海、澳門自1964年起五十多年來影響最嚴重的風災?」故請社群定奪是否有需要統一格式,或者先到先得,或者其他方案。以上。--M.Chan 2018年3月10日 (六) 04:56 (UTC)[回复]

有關注度但没有影響或影響很低熱帶低氣壓條目的存廢問題

User:B Dash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林天蓬User:卡達User:ATUser:Wong128hkUser:MCC214User:SanmosaUser:Samson2005先前「有關注度但沒有影響和沒有研究價值的熱帶氣旋條目保留與否」的話題中社群普遍反對以影響作為熱帶氣旋的合併理由,但在熱帶低氣壓南度首次存廢覆核案當中,林天蓬君以無可靠來源證明與造成83人罹難的熱帶低氣壓有關係,此熱低僅造成驚魂記,港澳發一號不算大,介於刪除與保留間的三不管地帶,故合併為最佳。作為合併的理由,B Dash君附和,同時Typhoon Destroyer君亦指出熱帶低氣壓不應開設獨立主條目(然而未見共識)。反映雖然熱帶低氣壓熱帶氣旋的一種,社群對熱帶低氣壓和其他熱帶氣旋的收錄標準可以有誤,而林天蓬君在二〇一八年二月廿四日亦講過「我認為影響程度和研究價值不是決定刪除與否的依據。」故社群可能需要重新討論熱帶低氣壓條目的存廢問題。--M.Chan 2018年5月1日 (二) 15:56 (UTC)[回复]

有關西太平洋ACE研究之問題

敝人發現M Chan君將部分太平洋颱風季模板自{{TC stats table start}}更改為{{Pacific areas affected (Top)}},並於Special:Diff/50275190編輯摘要中表示:「ACE在西北太平洋並不常用。」,經查發現有關西太平洋的ACE研究文獻如下所示:描述颱風活動的新方法侵台颱風累積動能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活動變化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活躍度分析:活躍年和不活躍年比較登陆华南台风强度的前兆信号分析及预测狄普颱風,世界首強?ENSO事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的分级研究,敝人不明瞭「不常用」一說從何來,是否有可靠來源

而該用戶於Special:Diff/50277066表示:「西北太平洋各地官方機構(JMA、JTWC、HKO、SMG、CMA、CWB)均無提供ACE。)」,但經查證後發現有學術機構提供相關指數資料,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委託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實時熱帶氣旋觀測網有提供ACE,JTWC亦於最佳路徑資料中也有提供相關內容。更何況,ACE的公式是以每分鐘持續風速計算,而非十分鐘持續風速,故西北太平洋的氣象機構本就不會提供相關資料,而是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公告為主,M Chan君言論與事實狀況不符。

為以利完善模板與氣旋資料完整度,還請各位編輯協助討論,謝謝。--🍫巧克力~✿ 2018年9月12日 (三) 13:18 (UTC)[回复]

煩請某些太平洋颱風季編者尊重澳門讀者

編輯四年半的維基百科,以下是薇子在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編輯條目時的一些發現:

  1. 某些編者逕自刪除澳門轉換葡文的部份。
  2. 某些編者無視澳門的風力詞使用習慣,直接套用香港風力詞。
  3. 某些編者主觀認為澳門氣象局公信度欠佳,便主張其數據可不保留,但對於臺灣中央氣象局香港天文台、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大韓民國氣象廳等機構則堅定支持保留數據,但這種推斷可能有違地域中心方針中立方針原創研究方針

雖然薇子不是澳門人,但還是希望各位編者能注意一下這些,中文維基百科不是中文氣象迷百科,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2日 (日) 17:37 (UTC)[回复]

  • (&)建議:風力方面,香港章節用香港的分級,澳門用澳門的分級—Crazy King留言2018年9月3日 (一) 06:50 (UTC)[回复]
  • 應否用葡文真的要問澳門編者,而小弟和很多其餘地區的編者也不懂葡文,在剛開條目的時候無可避免會直接用英文,以免轉換內容有故障,還望澳門維基人或懂得葡文的編者自行更正,非常抱歉。如能不吝賜教就各熱帶氣旋級別的葡文,就更是萬分感激。直接套用香港風力詞也是小弟和其餘編者的失誤,最近已特別注意和修正,再次說聲對不起。最後有關SMG公信力的問題,不是想冒犯澳門編者或勾起澳門人的慘痛回憶,但近年SMG的表現實在差得罄竹難書,遠少許多次漏掛八號風球以及2012年颱風韋森特遲掛九號兼漏發十號和黑色風暴潮警告不談,一談起去年天鴿風災就已經不用再說下去了。其實就著熱帶氣旋預測方面,哪些部門名列前茅並非隨口亂說,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每年都會就官方氣象部門表現出「成績表」,當中除了作為區域專責的JMA外,亦包括天文台、NMC、JTWC和KMA,近年數據顯示此等部門表現良好,故此有必要保留數據,除非位處責任範圍外。CWB雖不是颱風委員會成員(其實很可惜),但台灣是其中一個最受颱風影響的地區,再考慮到過往表現、責任範圍、颱風分級制度等因素下,同樣應獲保留。——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2018年9月6日 (四) 10:09 (UTC)[回复]
    • (:)回應:這張「成績單」並沒有出現澳門氣象局。另外若刪去澳門評級,澳門人要如何得知自家機構評級多少?至少澳門熱帶氣旋條目要保留此機構的評級吧?最後,請留意臺灣中央氣象局近年來的熱帶氣旋評級表現,和其他機構相較出現不少低估案例。--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10日 (一) 00:46 (UTC)[回复]
    • (~)補充:以下是澳門熱帶氣旋強度的葡文:熱帶低氣壓(Depressão tropical)、熱帶風暴(Tempestade tropical)、強烈熱帶風暴(Tempestade Tropical Severa)、颱風(Tufão)、強颱風(Tufão severo)、超強颱風(super tufão)。--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10日 (一) 00:46 (UTC)[回复]
      • 非常感謝,稍後會加到新開設的熱帶氣旋百里嘉條目內。同意襲澳風暴必須保留SMG評級,之前小弟的立場也是如此,小弟以上留言說得不清楚,先說聲抱歉。但不入距離澳門800公里內的風暴就真的可有可無,事實上SMG對熱帶氣旋的責任範圍也只是比警戒範圍大一些,只是近年開始在天氣圖展示較遠風暴的強度,但對東經125度以東的風暴是完全不做預測(也許是SMG不參與評核的原因之一)。——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2018年9月11日 (二) 03:00 (UTC)[回复]
  • (-)強烈反对第一項提案:「這裡是中文維基百科,不是葡文維基百科」,若閣下仍執意使用葡文,麻煩在地區語言轉換模板新增越南語、泰語、他加祿語等語言轉換,以符合多元、客觀事實,打造國際化中文維基。--🍫巧克力~✿ 2018年9月13日 (四) 00:38 (UTC)[回复]

提議熱帶氣旋條目使用當時歷史機構名稱、警告、評級及稱呼

在此提議以下事項:

  1. 需使用當時機構名稱,而應不使用當今機構名稱。例如1962年颱風溫黛此條目中,應使用「皇家香港天文台(ROHK)」而非「香港天文台(HKO)」、「臺灣省氣象所(TPWI)」而非「交通部中央氣象局(CWB)」、「澳門氣象台」而非「地球物理暨氣象局(SMG)」。
  2. 強颱風超強颱風這些評級在2006年由中國國家氣象中心、2009年由香港天文台、2018年澳門氣象局所使用,在那之前的熱帶氣旋相當強度均被評級為颱風,在此建議應使用當時的舊評級。例如1962年颱風溫黛在香港版本當中,應為「颱風溫黛」而非「超強颱風溫黛」;1990年以前臺灣仍有超級強烈颱風評級,亦應使用當時評級。例如1972年颱風莉泰在臺灣版本當中,應為「超級強烈颱風莉泰」而非「強烈颱風莉泰」。
  3. 警告方面,1973年起的四個不同方向之烈風或暴風信號皆統一為「八號風球」,在那之前的熱帶氣旋警告則需遵依當時情況。如1962年颱風溫黛當時是「懸掛七號風球」,則不應寫作「發出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4. 稱呼方面亦應使用當時的習慣(尤其是中國大陸在1999年以前的風暴編號)。例如1962年颱風溫黛在中國大陸版本當中,應為「颱風6213號」而非「颱風溫黛」。

在此煩請卡達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Michael ChanCHING WAI KONG實況主小羊君Typhoon DestroyerOscar1003Wong128hkSanmosaMCC214宅喵Typhoon DamreyTyphoon HatoTerenceTong0108Endrit.ng等相關編輯人士參與討論,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3日 (一) 02:09 (UTC)[回复]

  • (!)意見:第一項可以在影響的地方內加上括號,例如:最接近當地位置:皇家香港天文台(今天文台)總部之西南偏南約20公里(掠過香港境內)
第二項可以在影響的内容內加上括號,加在第一次出現強颱風\超強颱風字眼,第二次就不用加,例如:8月18日,受到颱風(超強颱風)聖帕的下沉氣流影響
第三項可以在影響的内當地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加上括號,例如:
當地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例如: 五號風球(今八號西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 六號風球(今八號西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第四項可以在第一句中,例如:超強颱風溫黛(英語:Super Typhoon Wanda,國際編號:6216,中國大陸編號:62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6W,國際音標:/ˈwɑːndə/) T.Y Hato留言2018年9月3日 (一) 06:37 (UTC)[回复]
支持第一項,部門名稱方面需要清晰。
第二項則暫時傾向不支持,因天文台在現今的文獻都是用「強颱風」或「超強颱風」稱呼,例子
第三項方面,強烈支持「正名」,寫回當時的風球名稱,如「五號風球」、「六號風球」,但暫不支持加上括號列明「即現今之XXXX」,因這些風球都有內部連結,個人認為不必這麼累贅。另外注意,翻查天文台的文獻,天文台在1969年才將信號意義加到英文名稱當中,例如「Standby Signal, No. 1」,此前一直以「Local Storm Signal No. 1」稱之,見此;至於中文名稱方面,天文台的中文文獻較少,在下發現1968年颱風雪麗的文獻仍使用「X號風球」,1971年的露絲則有類似「東北烈風訊號,即七號風球」的句子,到了1975年颱風愛茜,天文台終於以信號的意義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命名,見此,但正式名稱經常有變化。單單是九號信號,就出現了「九號暴風增強信號」、「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和「九號烈風或暴風增強信號」三種名稱。在缺乏足夠文獻的情況下,在下建議暫時以1973年作為分界線——1973年或以後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以現今的正式名稱稱呼之,此前則使用「X號風球」。
第四項意見與Hato君相同,在下認為放在首段已經足夠了。--Win. M. 2018年9月3日 (一) 15:15 (UTC)[回复]
  • (:)回應Winter Moment:針對第二點,颱風天鴿的澳門版本難道要轉換成「強颱風天鴿」嗎?另外第四點的部份,中國大陸根本不使用第一至第五世代名稱(即1999年以前的風暴名稱),對中國大陸讀者而言,「溫黛」這詞並不符合他們的使用習慣,故在標題以及內容轉換上,中國大陸版本應轉換為中國大陸的風暴編號。--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3日 (一) 15:26 (UTC)[回复]
  • (+)支持,不過可以在第2、3項加入現在的評級,例如:颱風溫黛(即現今超強颱風強度)、當地發出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五號風球(即現在的八號西北烈風或暴風信號);第4項可以像菲律賓名字加入。TerenceTong0108留言2018年9月21日 (五) 11:31 (UTC)[回复]

再議各洋域熱帶氣旋條目之首段模板統一

目前中文維基百科在熱帶氣旋條目之首段模板上出現了二種,一種是颶風模板(顯示效果如颱風納莉 (2001年)),一種是颱風基礎資訊模板(顯示效果如颱風天兔 (2013年)),即使被稱作「颶風模板」或「颱風基礎資訊模板」,但事實上二者的應用範圍並不僅限於某個洋域,因為皆有全球各主要氣象機構的參數,簡直可以互相替換(後者可將其他非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的機構做出模板統合,但前者則須將其他機構的評級,放在各國家或地區的影響章節上)。先前已有類似討論(如)但仍未產生共識,當前僅能以「主編先到先得」作為不成文規則規範,因此目前仍有編者反映需再議之。在此邀集各方研議,是否要統一各洋域熱帶氣旋的模板?若要統一的話,要使用颶風模板抑或颱風基礎資訊模板?請卡達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Michael ChanCHING WAI KONG實況主小羊君Typhoon DestroyerOscar1003Wong128hkSanmosaMCC214宅喵Typhoon DamreyTyphoon HatoTerenceTong0108Endrit.ng等相關編輯人士參與討論,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2日 (日) 17:26 (UTC)[回复]

※註:此處可由任何用戶補充,且不必簽名。

反對統一

✓ 優點

  1. 完全翻譯的颱風條目需用颶風模板,較能比照英語維基百科對應頁面;而原創條目則較適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因為影響很多地區,需要用到多個地區的評級來敘述。
  2. 中短篇幅及不完全翻譯的颱風條目,適合透過先到先得原則決定模板使用為何。

✗ 缺點

  1. 西北太平洋與其他洋域有別,將不利於專題特色整合與齊一性。

支持以「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統一

✓ 優點

  1. 目前熱帶氣旋條目,尤其西北太平洋、南海和東海區域,以使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為主。
  2. 利於該洋域各機構之數據評級整合。
  3. 其他洋域亦可適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只要另外為若干機構另外寫套參數即可。
  4. 結構較為完善,且利於編者編輯。
  5. 無需把熱帶氣旋路徑圖另外放置。

✗ 缺點

  1. 模板對於一些條目顯得過長,甚至壓縮排版,從而影響閱讀。
  2. 易流於數據堆砌。
  3. 顯示機構名稱方面,無法反映當時機構名稱(如皇家香港天文台以前為ROHK、臺灣省氣象所以前為TPWI)。

支持以「颶風模板」統一

✓ 優點

  1. 目前絕大多數熱帶氣旋條目,以使用颶風模板為主。
  2. 評級僅有兩大權威機構(該洋域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美國氣象機構),排版較為簡潔。
  3. 路徑圖獨立出模板之外,可自行調整尺寸,並且自由選擇擺放位置或左或右,排版上較具彈性。

✗ 缺點

  1. 西北太平洋風暴條目使用此模板,並不在多數。
  2. 不利該洋域各機構之數據評級,整合於一個區塊上。各機構評級須放置於各國或地區之「影響」章節上。
  3. 評級僅有該洋域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和美國氣象機構數據,一旦該等部門評級出錯便會造成誤導。
  4. 路徑圖無法放置於模板之內,須另外放置於「氣象歷史」或「發展過程」章節頂部。

投票

反對統一

  1. 和上次看法都是一樣,反對統一,各取所需就算吧。極其量就是「河水不犯井水」,東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用「颶風模板」,西北太平洋、東海和南海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面對跨洋域風暴才按形成位置、影響地區等實際情況決定。——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2018年9月6日 (四) 11:13 (UTC)[回复]
  2. (+)支持:意見同上。--TerenceTong0108 (留言) 2018年9月10日(一)09:21 (UTC)
  1. (+)支持:意見同上。Crazy King留言2018年10月7日 (日) 03:04 (UTC)[回复]
  2. (+)支持:飓风、台风井水不犯河水。--联合国军留言2018年10月13日 (六) 06:23 (UTC)[回复]

支持以「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統一

支持以「颶風模板」統一

  1. (+)支持:因為目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有針對中北和東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以外的洋域進行監測,且有各洋域熱帶氣旋研究報告可查詢,亦屬於全球權威氣象機構,故須放上此機構的評級。再說,颱風基礎資訊模板上明明數據這麼多,卻不見內文有對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越南中央水文氣象預報中心泰國氣象局的評級作出敘述,數據放這麼多意義何在?不是堆砌數據是什麼?。--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2日 (日) 17:26 (UTC)[回复]
  2. (+)傾向支持:太多數據會讓讀者混淆。--B dash留言2018年9月25日 (二) 02:27 (UTC)[回复]

意見反映

熱帶氣旋強度轉換問題

  • 熱帶氣旋消歧義的熱帶氣旋強度須不須要手工轉換為地區性的強度分級?,如[32]--顏嘉佑留言 | 貢獻2019年1月13日 (日) 13:14 (UTC)[回复]
  • (:)回應:小妹認為有必要手動轉換,此舉乃為尊重各地之用戶。閣下與回退理由提到「之前的慣例」,未知此「慣例」可有成文?再說,若從閣下所指之「舊例」,台灣的分級及譯名會有遭貶抑之感,更有以下的尷尬情況出現: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可以指:

強烈熱帶風暴卡莫里 (2002年),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卡莫里 (2008年),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14年),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

台灣中央氣象局並沒有「強烈熱帶風暴」的分級。但在台灣正體版本中,台灣譯名「卡莫里」與港澳之分級混用,這個怎樣也說不通吧?又,顏君何不於WP:互助客棧/條目探討發起討論?該頁面似乎有更多用戶關注。--Win. M. 2019年1月13日 (日) 17:36 (UTC)[回复]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可以指: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02年),台灣稱「輕度颱風卡莫里」,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08年),台灣稱「輕度颱風卡莫里」,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14年),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Win. M. 2019年1月14日 (一) 05:43 (UTC)[回复]

熱帶氣旋西北太平洋風暴條目的缺陷

編寫維基百科最重要就是列明來源,我來維基三年了,參與熱帶氣旋編輯也兩年多了,我記得第一次自薦DYK是自薦颱風納坦 (2016年),剛開始我只有編輯西北太平洋,後來九月編寫颶風艾瑪,之後就逐漸了解西北太平洋風暴條目的缺陷;最近我先編寫三個北印度洋熱帶氣旋,然後重寫兩年多前本維基人創建的條目---颱風蒲公英 (2016年),採用與現有西北太平洋多數風暴條目不同編法。

這兩年多來發現兩大缺失如下:

  1. 各氣象部門風力數據無來源
  2. 發展過程風暴增強與減弱的描述原創,只有升降格有來源。

上述兩項就已使條目無法選上GA或FA,以前這些DYK沒什麼問題,現在DYK評審團的要求普遍比較嚴格,需要注意;風暴增強與減弱的描述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中太平洋颶風中心有存檔,其他洋域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有敘明,活躍期英語維基百科風季條目的討論頁會有存檔,至於各氣象部門風力數據來源,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無法插入來源 囧rz...,近期編輯的颱風蒲公英 (2016年)為了寫上DYK就另製作表格,所以需要討論是否造在模板加入來源資訊,還是要在條目另製作表格。

誠懇邀請:實況主小羊君Michael_ChanWeather_SynchronizeWaikijacky宅喵維多利亞-伊恩B dash卡達TenbeensTerenceTong0108AndyAndyAndyAlbert天篷大元帥 (會客)---(請求編寫條目 ) 2019年1月22日 (二) 06:45 (UTC)[回复]

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氣象歷史章節各機構升降格時間編寫問題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 問題:提議只編寫日本氣象廳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以及受顯著影響地之機構的升降格時間,其他不編寫。
  • 理據:西北太平洋有很多氣象機構,往往氣象歷史中升降格時間佔七成篇幅,導致閱讀起來有枯燥感,且往往以華語地區為地域中心,沒列名全部氣象機構,這樣如果要編寫就是全部都要寫,但全部氣象機構都編寫,那麼一個章節中絕大部分是說明升降格時間,表示升降格時間在條目中很重要,關於如何增強、移動方向及預測路徑都會變得不重要,但實際上在條目的重要度是一樣的,一旦升降格內容過於冗長,會導致品質下降,加上有些氣象機構升降格的來源難以尋找(例如:中央氣象局停止編號時,不會公告,新聞也很少報導),與其這樣,不如只挑重點機構的升降格時間。
  • 例子:如圖片的路徑,只編寫日本氣象廳、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中央氣象局,其餘氣象機構不編寫。
  • 簽名:--天蓬大元帥-會客閱讀機器翻譯來紓壓 2020年5月12日 (二) 08:42 (UTC)[回复]
    • 同意,氣旋強弱是連續的,將之切分成不同等級只是為了方便人們了解它有多強,升降格時間只在兩個情況下有意義,一是當它可以幫助讀者知道氣旋增強和減弱的速度和時間,二是當它影響人們決定是否要發布警報放假或之類的。狀況一只需要用一個權威代表機構就足以說明,況狀二只需要看影響範圍內的權責機構。--Yel D'ohan留言2020年5月12日 (二) 22:53 (UTC)[回复]
做個專門的表格,只列出查得到的或者想要列出的如何? --Kanashimi留言2020年5月13日 (三) 10:34 (UTC)[回复]
做個專門的表格就不建議了,維基百科不是資料庫,不要有過多代表性低的資料,但作成圖表就可行,省去占版面的圖表。天蓬大元帥-會客閱讀機器翻譯來紓壓 2020年5月13日 (三) 10:56 (UTC)[回复]
同意升降格時間是冗長的,而且意義不大。可以考慮使用折線圖列出各機構的升降格時間。不過其實類似表格其實已經可以在其他網站找到,不知是否有必要在維基百科重複。另外,編寫日本氣象廳的升降格時間可以理解,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呢?某地方受顯着影響,不代表該地氣象機構的升降格時間對於氣象歷史而言有更重大的意義。唯一的問題是日本氣象廳的升降格時間有時非常不準確。如果各機構的升降格時間有差異,內文應以那個機構為準?--M.Chan 2020年5月14日 (四) 07:27 (UTC)[回复]

Major Hurricane翻譯成「大型颶風」?

印象中此前好像有討論過但找不到相關討論,感覺MH翻譯成「大型颶風」並不太妥當?「大型」在中文裡主要是形容物體的大小而非強度,而對於熱帶風暴而言則常用於描述風暴的強風或暴風半徑或外圍環流的大小。但MH不代表其覆蓋範圍必定為大,也可以有比較緊密的MH。因此個人認為將MH翻譯成「大型颶風」似乎並不太妥當。--——C933103(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18:15 (UTC)[回复]

太平洋颱風季專題轉為工作組

有感Wikipedia:太平洋颱風季專題Wikipedia:熱帶氣旋專題性質高度重疊,加上前者已處於半活躍(甚至不活躍,始創人User:Sap00acm在2013年已淡出維基百科)狀態,建議將太平洋颱風季專題轉為熱帶氣旋專題其下的一個工作組,另通知@實況主小羊君Oscar1003Seafoxlrt616WaikijackyWinter Moment林天蓬卡達Weather SynchronizeTenbeensA2569875:等過去三個月仍活躍於維基百科的用戶。--A1Cafel留言2022年10月9日 (日) 03:18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