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主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08年家庭主婦廣告

家庭主婦(英語:Housewife),又譯全職媽媽,簡稱主婦,是已婚婦女從事的一種崗位,指全職照顧家庭、不外出工作的婦女。服務對象是家庭的成員,包括丈夫,與夫家成員同住的還要照顧夫家的成員。如由男性(丈夫)在家負責這些工作,由妻子及其他家庭成員出外賺錢養家,則稱為家庭主夫

勞動價值

雖然家庭主婦無勞動報酬,但以此種身分所付出的勞動不應該是無償的,因為請傭人打掃煮飯幫傭也是有給職。而且各地區法律,包括婚姻法也有保障主婦的權益,例如遺產分配權、離婚婦女權益等。但各地社會對家庭主婦的勞動價值認可度不一。中國大陸普遍否定家庭主婦的勞動價值。2010年,全國政協委員張曉梅提出「建議家務勞動工資化,切實保障女性權益」的提案[1]。雖有評論認為它因提出「承認家務勞動的價值」而成為當年兩會上最有價值的提案之一,但除了普遍的質疑外,提案更引來了輿論無盡的嘲諷和挖苦[2]

歷史

在歐洲於19世紀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前,人類社會普遍處於農業社會。各地已婚女性以家庭主婦為業,兼以家庭為單位從事農業,是社會的主流。進入工業社會後,未婚女性外出工作被普遍接受,但已婚女性仍以家庭主婦為業。以美國為例,1890年,聯邦調查局所列出的369種行業中,除9種外,皆有女性從業者。1900年時,美國女性的社會勞動參與率為20%,但女性婚後就業率僅5%,1910年時為10.7%。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一戰結束和工業化的加速,使越來越多的歐美女性接受教育,並走出家庭,從事社會職業。經過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美國女性就業率從1930年的24.3%上升至1940年的25.4%。已婚女性就業率由1930年28.8%上升至1940年35%[3]。在二戰期間,由於成年男性被大規模的徵兵,更直接促使女性就業人數激增。

二戰結束,男性回歸工作崗位,女性就業率下降。另一方面,1950年代之後的經濟繁榮,在歐洲和美國產生了更為保守的價值觀。以美國為例,在1950年代,美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目地,並非為職業前景,而是藉此獲得更好的婚姻。1950年代美國婚後女性就業率僅為11%,甚至少於1920年代。在1960年代、1970年代伴隨着帶有濃烈地左翼色彩的民權運動而出現的的女權主義運動,帶來了美國歐洲女性就業率的大幅度上升。[4][5]經歷了女權運動高潮後,1978年美國已婚女性就業率上升到50%[需要較佳來源]

1997年時,美國女性就業率達到61%。而在21世紀初頭幾年的經濟繁榮期時,認同「返回家庭相夫教子」的「選擇女權主義」回潮[6]。已婚女性就業率曾經回落到54%,[7]在2008年底金融海嘯爆發後,因為生活壓力增大所迫,美國已婚女性就業率重新上揚,[8] 在2010年上升到69%左右,與在改革開放30多年後婚後女性就業率下降到77%的中國大陸已相差不遠。[9] [10][11]

2008年底開始的金融海嘯對男性為主要勞動力的建築業運輸業損害較大,對女性為主要勞動力的護理清潔等工作損害較小,2010年美國勞動力市場一度出現女性總人數接近甚至超過男性總人數的可能[12],但最終隨着經濟復甦和工作機會轉好,美國男性重新鞏固了就業總人數的多數優勢。[13]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調查數據,截止2013年1月止對發達國家女性婚後就業率的統計,在北歐瑞典芬蘭,有6歲以下孩子卻不辭職繼續工作的婦女比例高達76%(有18歲以下孩子不辭職堅持工作的婦女比例高達82%),美國為61%(有18歲以下孩子卻不辭職堅持工作的婦女比例達70%),英國為55%,德國為53%。相比之下,日本只有34%。[14]

與在女性社會地位和人權紀錄方面表現較為惡劣的沙特阿拉伯海灣國家相比,[15]相對而言,穆阿邁爾·卡扎菲領導下的利比亞薩達姆·侯賽因領導下的伊拉克擁有阿拉伯世界中較好的女性境遇與政策,家庭主婦比例在40%到50%左右,在中東地區屬較低水平,低於沙特阿拉伯海灣國家。[16]

1990年之前,北韓政府要求每一位健康的男性必須到國有企業工作,但允許約30%處於就業年齡階段的已婚女性留在家裡做全職家庭主婦,70%的朝鮮女性婚後繼續工作(婚後女性就業率高於同地區的日本韓國台灣,但低於蘇聯中國大陸以及瑞典北歐國家,與如今的美國相仿。[9][17]隨著1990年代朝鮮經濟崩塌,有的原本選擇留在家中的婦女出外工作或從事小買賣而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現時,北韓市場中的商販至少有四分之三是女性。平壤甚至流傳着一則笑話:丈夫與寵物狗有何共同之處?答案是:都不工作也不賺錢,但都很可愛,待在家裡,還能嚇跑小偷[17]

參看

參考資料

  1. ^ 記者:姜妍、天藍,實習生:徐嫻. 政协委员张晓梅回应“女性家务劳动工资化”质疑. 編輯:張中江. 中國新聞網,來源:新京報. 2010-03-03 [2018-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8) (簡體中文). 
  2. ^ 長平. 长平:家庭主妇劳动的价值真需要重估.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網易,來源:東方早報(上海). 2010-03-15 [2018-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8) (簡體中文). 
  3. ^ 王春俠. 《二战后美国女性就业变化的研究(二战后至80年代)》. 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吉林省長春市: 東北師範大學). 2013, (2013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簡體中文). 
  4. ^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2期,杨俊霞:简评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 [201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6). 
  5. ^ 1959年访问苏联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与赫鲁晓夫进行“厨房辩论”:尼克松称美国的家庭主妇比苏联结婚后继续工作的妇女幸福. [2014-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6. ^ 贝蒂·弗里丹:她的一生和女权运动的未来. [201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7). 
  7. ^ 新浪网读书频道2005-12-12:家庭主妇在美国回潮. [201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8. ^ 搜狐新闻,2008年5月9日:美国就业市场呈现“阴进阳退”趋势. [2013年6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9. ^ 9.0 9.1 译言网:中国女人将统治世界?. [201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4). 
  10. ^ (英文) ”By the end of 2010,both men and women say their employers have not done enough to accommodate a world where 70 percent of American families have a working mom.“ “2010年底,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说自己的雇主们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全美国70%的家庭有一个工作中的母亲的事实。”. [2014-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5). 
  11. ^ 美国就业与人口保障局数据(英文). [2014-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4). 
  12. ^ 国际在线:美国女性就业人口将首次超过男性,2009年2月7日. [2014年11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2月5日). 
  13. ^ 美国中文网:美国经济复苏男性夺走多数工作机会,2012年1月2日. [2014年11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2月4日). 
  14. ^ 央视网:英国广播公司调查称日本女性婚后继续工作率为发达国家中最低. [2014-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4). 
  15. ^ 人们都在说卡扎菲因为独裁而失去利比亚,可难道跟美国打利比亚的全都民主?. [2013-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2). 
  16. ^ 周视天下:阿拉伯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的衰败. [2013-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4). 
  17. ^ 17.0 17.1 第一金融网:韩国国民大学美国籍教授兰科夫(Andrei Lankov):朝鲜妇女穿裤子(当家). [201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