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尼莫

典範條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小尼莫
Little Nemo
小尼莫與公主站在龍嘴裡
基本資料
導演溫瑟·麥凱
監製溫莎·麥凱
編劇溫莎·麥凱
主演約翰·邦尼
溫莎·麥凱
喬治·麥克馬努斯[*]
製片商維塔格拉夫製片廠
片長11分33秒
產地美國
語言無聲電影,帶有英語插卡字幕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11年4月8日 (1911-04-08)

小尼莫》(英語:Little Nemo),又名《溫瑟·麥凱,紐約先驅報著名漫畫家和他會動的漫畫》(英語:Winsor McCay, the Famous Cartoonist of the N.Y. Herald and His Moving Comics),是一部1911年的無聲動畫短片,由美國漫畫家溫瑟·麥凱創作。本片是麥凱創作的首部動畫片,也是世界電影史上最早的動畫電影之一,其中包含有麥凱漫畫作品《小尼莫夢鄉歷險記》(Little Nemo in Slumberland)中的角色。所採用的人物動畫表現手段與其他早期動畫師有明顯區別。

麥凱從兒子帶回家的手翻書中受到啟發,看到了動畫電影的潛力。他自稱是動畫片的首創者,但實際上詹姆斯·斯圖爾特·布萊克頓埃米爾·科爾都比他更早涉足這一領域。這一短片共用了4000幅繪製在米紙上的圖畫,再在布萊克頓的監督下由維塔格拉夫製片廠拍攝完成。整個動畫部分長度約為4分鐘,麥凱為此還和一群同僚打賭。這4分鐘的內容包含有多個角色,有學者認為這些角色之間存在顯著的種族階級差異。

《小尼莫》於1911年4月8日開始在電影院上映,4天後,麥凱開始將影片作為自己雜耍表演的一部分。獲得良好的回應後,他把起初的黑白片全部手工上色。影片的成功還促使麥凱繼續在動畫上投入更多的時間,之後分別推出了《蚊子是怎麼生活的》、《恐龍葛蒂》和《盧西塔尼亞號的沉沒》。

背景

1906年的動畫片是詹姆斯·斯圖爾特·布萊克頓使用粉筆繪製的。

溫瑟·麥凱(1867到1871年間的某一年出生,1934年逝世[a])是一位多產的商業藝術家和漫畫家,他於1904年開始在報紙上刊載漫畫《羅彼特·芬德的夢[b],1905年開始連載的《小尼莫》是他的代表作[c][6]。1906年,麥凱開始從事雜耍表演,在觀眾面前現場表演粉筆獨角戲[7]

一次,兒子羅伯特(Robert)帶了一本手翻書回家,麥凱受到這本書的啟發[8],「看到了(將他的漫畫)製作成動畫的可能性」[9]。他這時還只有40出頭[10],聲稱自己是「世界上首位製作動畫片的人」[9],不過這一論斷實際上是錯誤的,因為在他以前已經有另一位美國人詹姆斯·斯圖爾特·布萊克頓和法國人埃米爾·科爾(Émile Cohl)有過類似的作品[9]。1900年,布萊克頓製作了《奇幻的圖畫》(The Enchanted Drawing),這是部表現藝術家同畫架上的畫互動的把戲電影[11]。1906年,布萊克頓又使用粉筆繪製了動畫片《一張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態》(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11],再於1907年使用定格動畫技術製作了電影《鬧鬼的旅館》(The Haunted Hotel)中的一個動畫鏡頭[9]。科爾1908年的《幻影集》(Fantasmagorie)是一部夢幻般的非敘事性作品,鏡頭中的角色和場景不停地變幻形狀。科爾的影片於1909年首次在美國發行,麥凱也正是這一年表示自己開始對動畫產生興趣。據他的傳記作者約翰·凱恩梅克John Canemaker)記載,麥凱將布萊克頓作品中的互動性和科爾影片中的抽象性一起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11]。《小尼莫》與布萊克頓的《一張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態》和科爾的《鬧鬼的旅館》一樣,都有藝術家和動畫互動的內容,畫面中出現了藝術家繪製圖像的鏡頭[12]

小尼莫

1905年10月,《小尼莫夢鄉歷險記》開始以全頁周日漫畫形式在《紐約先驅報》(New York Herald)連載[3],許多評論中都認為這是麥凱的傑作[13]。其中的主角是一位孩童,外貌上和麥凱的兒子羅伯特相像[14],漫畫中主要描述主角各個神話般的夢境,一直到最後一幕他甦醒時中斷。麥凱對於漫畫的頁面格局、時序和節奏、畫面的尺寸和形狀、角度、架構及其它細節進行了反覆的試驗[15]

許多評論中認為漫畫《小尼莫夢鄉歷險記》是麥凱的大師之作,上圖為1906年7月22日的一頁漫畫。

這部漫畫之後出現了多部改編作品。1907年,由維克多·赫伯特Victor Herbert)作曲[16]哈里·B·史密斯Harry B. Smith)作詞[16]的舞台節目《小尼莫》耗資達到10萬美元(1907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314萬美元),演出獲得全場爆滿[17]。1989年,合拍的長片電影《小尼莫夢鄉歷險記》上映,雷·布萊伯利克里斯·哥倫布尚·吉羅都參加了製作[18]。1990年的橫向捲軸平台電子遊戲《夢之勇士》則是根據1989年的電影改編[19]

簡介

作為「《紐約先驅報》的著名漫畫家」[12]和「首位試圖畫出能夠活動圖片的藝術家」[20],麥凱與一群同僚坐在餐廳里,這其中包括漫畫家喬治·麥克馬納斯George McManus)、男演員約翰·邦尼[11]和出版商尤金·V·布魯斯特(Eugene V. Brewster[21]。麥凱與眾人打賭,稱自己能夠在一個月的時間裡畫出4000張能動的圖畫。他人對此報以大笑,覺得他肯定是喝多了,不然就是瘋了。麥凱於是到工作室里工作,指揮其他工人搬動一捆捆的紙和多桶墨水。一個月後,他把同僚們齊聚到一台電影放映機前,然後迅速將《小尼莫》連環漫畫中的角色勾畫出來[22]

《小尼莫》(1911年)

麥凱把繪有角色的圖像翻轉後放在鏡頭前的一條木製插槽內,人物的頭部上方出現了「看我動」(Watch me move)的字樣,然後這個角色就開始一邊抽着雪茄一邊打手勢。一些圖塊從天上掉下來,然後自動組成另一個角色。兩個人物的形象變得扭曲,然後消失,再又重新出現。接下來經過一段神奇的變化,小尼莫的形象出現在鏡頭中。尼莫阻止了兩人的爭鬥,並且控制了他們的形象——只需抬起或放下自己的手就可以把另外兩個角色拉長或壓扁。尼莫畫出一位公主並讓她活了過來,旁邊突然開出了一朵玫瑰,還出現了一頭巨大的龍,尼莫將玫瑰摘下送給公主[23],然後兩人一起走進龍的嘴裡,坐在其中的王座上[24],然後在龍帶着他們離開的同時向觀眾揮手致意[23]

另外兩個角色試圖乘一輛很破舊的車追上那條龍,但汽車爆炸了,兩人飛得無影無蹤。一位菲爾醫生(Doctor Pill)前來幫忙,但卻找不到任何人,直到另外兩人從天上掉下來摔在他的身上。兩人試着幫大夫站穩,畫面就在這裡中止。鏡頭前的畫面縮小並顯示出序列號「No. 4000」,表示這正是第4000張圖像,還可以看到握住這幅圖像的一個拇指。[24]

製作

到1910年末,麥凱已經為影片的動畫部分完成了4000張米紙的圖畫,每張都標有一個序列號,頂角上還會做好標識用於對花。這些圖畫還裝在紙板卡片裡方便處理和拍攝。拍攝前,麥凱使用了一台61×30×51厘米規格的手搖式電影放映機進行測試,確保動畫是流暢的。實際的拍攝工作是在布萊克頓的監督下由維塔格拉夫製片廠完成。[11]整部影片的動畫部分長度約為4分鐘[23]

風格

溫瑟·麥凱畫出《小尼莫》中的三個角色。

麥凱在動畫片中採用的繪畫風格與他的漫畫類似,都有顯著的新藝術運動傾向[25]。《小尼莫》中對人物動畫的表現與布萊克頓和科爾的作品有所區別[26],1914年的《恐龍葛蒂》則是他第一部擁有背景畫面的作品[27]。而通過龍漸遠直至消失等場景,麥凱展現出他對線性透視技巧的掌握[24]

影片獲得的正面反響促使麥凱將原本黑白片的35毫米膠片逐張上色[28]。尼莫和公主所乘坐的龍最初出現在1906年中期的3期《小尼莫夢鄉歷險記》中[29]

學者馬克·溫尼克(Mark Winokur)指出,《小尼莫》的漫畫和動畫片中都存在種族階層。尼莫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作品將他描述得「最有人情味」;另一個角色菲利浦(Flip)則是愛爾蘭人,是一個吟遊詩人,片中對其形象略有嘲諷。還有一個角色是非洲人,而且是啞巴,作品中對其嘲諷最為嚴重。尼莫位為這一種族層次結構的頂端,他明顯擁有超過其他角色的能力,可以用魔法將另外兩人任意地扭曲。[30]

反響和影響

1911年4月8日,影片通過維塔格拉夫製片廠在劇院首次亮相。麥凱從4月12日開始將短片作為自己雜耍表演的一部分[11]。《小尼莫》受到觀眾歡迎並得到積極評價。電影雜誌《電影世界》(The Moving Picture World)稱讚《小尼莫》是「一部令人欽佩的作品」,有着巨大的影響和廣泛的知名度,「小尼莫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早間電訊報》(The Morning Telegraph)認為麥凱這一新的電影作品比他之前的漫畫更加出色,並將麥凱列入其擁有最高評價的雜耍演員或表演「藍色名單」中[28]。1938年,建築師克勞德·布拉格頓Claude Bragdon)在回憶中追溯了自己看到《小尼莫》時的激動心情,稱他「見證了一種新興藝術的誕生」[31]。尼莫還在影院上映的同一周里亮相舞台,不過麥凱推遲了他之後兩部影片的影院上映時間,1912年的《蚊子是怎麼生活的》和1914年的《恐龍葛蒂》都是先在他的舞台表演中上演,之後再進入電影院[32]

動畫歷史學家吉安諾伯托·本達齊(Giannalberto Bendazzi)認為,沒有情節的《小尼莫》只是將一系列的圖像轉換成動畫,這在展現動畫媒體的能力上沒有起到多大作用。他還認為,麥凱在下一部作品《蚊子是怎麼生活的》中解決了這個問題。[33]

麥凱使用的工作方法非常費力,動畫師發明了多種方法來減少工作量,提高效率,以求滿足動畫電影的需要。《小尼莫》上映數年後,加拿大人拉烏爾·巴雷Raoul Barré)的定位器和美國人厄爾·赫德Earl Hurd)的賽璐珞技術幾乎成為動畫製片廠普遍採用的工作手段[34]。1916年,麥凱也接受了賽璐珞方法,開始製作自己的第四部電影《盧西塔尼亞號的沉沒[35]

解釋說明

  1. ^ 不同的來源中稱麥凱生於1867、1869或1871年,他的出生記錄已經遺失。[1]
  2. ^ 羅彼特·芬德的夢》在1911到1913年間通過其它名稱得以復興,包括《仲夏日之夢》(Midsummer Day Dreams)和《夢一場》(It Was Only a Dream)。[2]
  3. ^ 《小尼莫》1905年至1911年使用標題《小尼莫夢鄉歷險記》(Little Nemo in Slumberland[3],1911至1914年使用標題《美夢之地》(In the Land of Wonderful Dreams[4][5]

腳註

  1. ^ Canemaker 2005,第22頁.
  2. ^ Merkl 2007,第478頁.
  3. ^ 3.0 3.1 Canemaker 2005,第97頁.
  4. ^ Canemaker 2005,第164頁.
  5. ^ Canemaker 2005,第229頁.
  6. ^ Eagan 2010,第32頁.
  7. ^ Canemaker 2005,第131–132頁.
  8. ^ Beckerman 2003Canemaker 2005,第157頁.
  9. ^ 9.0 9.1 9.2 9.3 Canemaker 2005,第157頁.
  10. ^ Barrier 2003,第16頁.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Canemaker 2005,第160頁.
  12. ^ 12.0 12.1 Bukatman 2012,第109頁.
  13. ^ Harvey 1994,第21頁;Hubbard 2012Sabin 1993,第134頁;Dover editors 1973,第vii頁;Canwell 2009,第19頁.
  14. ^ Crafton 1993,第97頁.
  15. ^ Harvey 1994,第21頁.
  16. ^ 16.0 16.1 Canemaker 2005,第141頁.
  17. ^ Canemaker 2005,第148頁.
  18. ^ Grant 2006,第46頁.
  19. ^ Weiss 2009,第344頁.
  20. ^ Bukatman 2012,第110頁.
  21. ^ Keil & Singer 2009,第65頁.
  22. ^ Canemaker 2005,第160–161頁.
  23. ^ 23.0 23.1 23.2 Canemaker 2005,第161頁.
  24. ^ 24.0 24.1 24.2 Bukatman 2012,第117頁.
  25. ^ Bukatman 2012,第111頁.
  26. ^ Crafton 2005,第28頁.
  27. ^ Bukatman 2012,第114頁.
  28. ^ 28.0 28.1 Canemaker 2005,第163頁.
  29. ^ Crafton 1993,第123頁.
  30. ^ Winokur 2012,第58, 63頁.
  31. ^ Bragdon 1938,第49頁;Canemaker 2005,第163頁.
  32. ^ Barrier 2003,第10頁.
  33. ^ Bendazzi 1994,第16頁.
  34. ^ Barrier 2003,第10–14頁.
  35. ^ Canemaker 2005,第188, 193頁.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