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勒那河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勒那河
Река Лена(俄語)
Зүлхэ Мүрэн(布里亞特語
Елюенэ(鄂溫克語
Өлүөнэ Өрүс(雅庫特語
勒那河三角洲
勒那河流域
國家俄羅斯
流域
源頭 
 • 位置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貝加爾山脈
 • 海拔1,640米(5,380呎)
河口 
 • 位置北冰洋拉普捷夫海
流域面積2,492,000 km2(962,000 sq mi)
本貌
長度4,400 km(2,700 mi)
特徵
左岸支流基廉加河維柳伊河
右岸支流維季姆河奧廖克馬河阿爾丹河

勒那河(俄語:Река Ле́на羅馬化Reka Lena鄂溫克語Елюенэ羅馬化:Eljune雅庫特語Өлүөнэ Өрүс羅馬化:Ölüöne Örüs布里亞特語Зүлхэ Мүрэн羅馬化:Zülkhe Müren),舊稱列拿河,是流入北冰洋的三條西伯利亞主要河流(其他兩個是鄂畢河葉尼塞河)之一。全長4400公里,是世界第11長的河流,流域面積249.2萬平方公里,勒那河的名稱來自古鄂溫克語「Elyu-Ene」,意為「大河」。[1][2][3]

流域

勒那河發源於中西伯利亞高原以南的貝加爾山脈,源區海拔1640米,距貝加爾湖僅20公里。勒那河自河源起流向西南,經過日加洛沃後轉向西北,又在烏斯季庫特轉向東北,與基廉加河匯合,從源頭到與維季姆河匯合處為勒那河上游,河段流經山地高原,河窄岸高,多急流險灘,部分山谷深達300米,河谷的寬度從2到10公里不等,部分河段只有200米。從維季姆河口到與阿爾丹河匯合處為中游,在奧廖克馬河注入後水量大增,河口以下有約640公里的河段沿勒那河柱狀岩自然公園的谷地流淌。經過最大城市雅庫茨克後進入平原,河床展寬至2公里,河流接着轉向北方,匯入右支的阿爾丹河河口以下為下游,河流在上揚斯克山脈的阻擋下轉向西北,流經中雅庫特低地並接納維柳伊河,河谷寬30公里,河漫灘寬7至15公里,其上多湖沼河汊,航道變化無常,深度15至20米。最後向北注入北冰洋邊緣的拉普捷夫海,在入海口分出150多條汊流,每年有約1200萬噸懸移質泥沙和約4100萬噸溶解物質澱積,形成俄羅斯最大的三角洲,三角洲伸入拉普捷夫海約120公里,寬約280公里,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4][1][3]

水文

冰雪融水和降雨貢獻了勒那河補給量的95%,其餘來自地下水。由於遠離溫暖的海水,勒那河流域的降水很少,大部分地區在200到400毫米之間,在南部山區能達到600至700毫米,而在三角洲只有100毫米,70%到80%的降水在夏季以降雨的形式落下。夏季常有洪水,冬季流量非常小。河口處年均流量每秒1.7萬立方米,最大流量每秒20萬立方米,最小流量每秒366立方米,年均徑流總量5370億立方米。春夏秋冬徑流量分別佔全年的5.8%、65.4%、24.6%和4.2%。從9月末10月初至次年5月中旬至6月初為結冰期,春季流冰常阻塞河床引發凌汛。流域內可航行河段總長超過2.3萬公里,烏斯季庫特以下可定期通航,卡丘格至烏斯季庫特汛期可通航,通航期為120至160天,基廉加河、維柳伊河、維季姆河、奧廖克馬河、阿爾丹河亦可通航,主要港口有基廉斯克連斯克奧廖克明斯克波克羅夫斯克雅庫茨克等。水力資源蘊藏量約4000萬千瓦,但只有一小部分得到開發,支流建有維柳伊斯克水電站和馬馬卡斯克水電站。[4][5][6][3]

生態

勒那河流域西部為中西伯利亞高原,是由雲杉落葉松組成的泰加林分佈區,東部是上揚斯克山脈孫塔爾哈亞塔山脈切爾斯基山脈,生長著難以穿越的雪松林,下游為苔原和零星的森林。流域內大約78%至93%的面積分佈有多年凍土,雲杉、雪松樺樹楊樹在潮濕地區佔主導地位。兩岸洪泛區為泥炭沼澤以及生長柳樹赤楊樺樹的灌木叢。在河流的下游生長著苔蘚、地衣、北極罌粟和羊鬍子草等苔原植物。在中雅庫特低地,種植有大麥燕麥小麥馬鈴薯黃瓜等作物,大片草地和牧場也支持了畜牧業。魚類主要有鮭魚鱘魚擬鯉鯪魚鱸魚。1985年在勒那河三角洲建立了面積14323平方公里的烏斯基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有29種哺乳動物、95種鳥類、723種植物,包括熊、狼、馴鹿紫貂黃鼬、天鵝、楔尾鷗等。[4][1][6][3]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胡杰. 勒拿河揽胜. 中國地名. 2012, (08): 42–43. 
  2. ^ 黃躍飛; 李鐵鍵; 鄭裕彤; 林昌傑; 謝帥; 劉闖; 石瑞香. 勒拿河流域. 全球變化數據學報(中英文). 2017, 02: 243+262. 
  3. ^ 3.0 3.1 3.2 3.3 Philip P.Micklin; Igor Vladimirovich Popov. Lena River.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24-11-18]. 
  4. ^ 4.0 4.1 4.2 毛漢英; 張玉柱. 勒拿河.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 [2024-11-18]. 
  5. ^ 於淼; 戴長雷; 張曉紅; 劉琛琛; 李靜. 勒拿河流域水文地理区划与分析. 水利科學與寒區工程. 2018, (01): 29–35. 
  6. ^ 6.0 6.1 胡弟弟; 康世昌; 許民. 1936—2017年北极勒拿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冰川凍土. 2020, (01): 21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