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
21°39′58″N 110°38′06″E / 21.66611°N 110.63500°E
化州市 化 橘城、橘州 | |
---|---|
縣級市 | |
化州市的地理位置 | |
坐標:21°39′14″N 110°37′46″E / 21.65401°N 110.62936°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廣東省茂名市 |
設市 | 1994年7月4日 |
政府駐地 | 東山街道 |
下級行政區 | |
政府 | |
• 市長 | 黃從南 |
面積 | |
• 縣級市 | 2,356.52 平方公里(909.86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2] | |
• 常住 | 1,291,668人 |
• 密度 | 548人/平方公里(1,420人/平方英里) |
• 城區(2020) | 28.52萬[1] |
• 城鎮 | 472,746人 |
語言 | |
• 母語(方言) | 粵語(化州話)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525100 |
電話區號 | 0668 |
車輛號牌 | 粵K |
行政區劃代碼 | 440982 |
舊稱 | 石龍 |
網站 | www |
化州市 | |||||||||||
繁體字 | 化州 | ||||||||||
---|---|---|---|---|---|---|---|---|---|---|---|
簡化字 | 化州 | ||||||||||
郵政式拼音 | Fachow | ||||||||||
| |||||||||||
漢語別稱 | |||||||||||
繁體字 | 化縣 | ||||||||||
簡化字 | 化县 | ||||||||||
郵政式拼音 | Fahsien[3] | ||||||||||
|
化州市(郵政式拼音:Fachow)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西南部的省轄縣級市,由茂名市代管,北交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縣,南接廣東省吳川市,東面與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區相連,西面與廣西壯族自治區陸川縣及廣東省廉江市毗鄰。
化州市古稱石龍,因盛產橘紅被命名為「中國化橘紅之鄉」,素有橘鄉、橘城、橘州之美譽。其地形狹長,狀若坐獅。
地理
化州地形狹長,狀若坐獅,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為以花崗岩為主體的高丘陵區,屬雲開大山支脈,佔全市總面積的38.4%,海拔579.8米的鐵屎嶂為化州第一高峰;中部為低丘陵區,佔總面積的36.8%;西南部為台地,佔總面積的15.5%;東南部為鑒江沖積平原,佔總面積的9.3%。境內有鑒江、羅江、陵江三江從北到南縱貫全境,其他河流有羅江支流陵江、清湖河、中垌河、官橋河和石灣河,東南部有三丫江,西南部有塘河,均屬鑒江的三級支流。土壤以赤壤土為主,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至9月盛行東南風,10月至次年2月盛行偏北風,夏長冬短,氣候溫和,常受颱風和熱帶低壓影響。
歷史
化州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活動,遠古越族先民於此繁衍生息。秦時,今之化州屬象郡地。此後,隸屬迭經變易,建置區劃多次分合,先後屬南越國、合浦郡高涼縣、交趾刺史部、高興郡、高涼郡、高涼縣、交州高涼縣、廣州高涼縣。三國時期屬廣州高涼、高興二郡地。晉太康元年(280)後屬高涼郡高涼縣。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置羅州縣,檀道濟築石城於羅江口,置羅州縣,屬廣州高涼郡,為化州建縣之始。南朝齊置高興郡、高興縣,郡縣治所在今化州市區東北舊城嶺,屬越州,郡轄地在今化州南部及吳川、廉江。南朝梁大通年間,置石龍縣、石龍郡,又升羅州縣為羅州,領石龍、高興二郡。隋朝廢石龍、高興二郡,羅州領石龍、吳川、茂名三縣。大業三年(607)廢高州、羅州,設高涼郡,石龍縣屬高涼郡。唐武德四年(621)廢高涼郡,五年復置羅州,治所石龍,領石龍、吳川、陵羅、龍化、羅辯、南河、石城、招義、零綠、慈廉、羅肥十一縣。唐武德六年(623)羅州徙治石城(今廣東廉江)後,先後置南石州、辯州,其間天寶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曾一度改置陵水郡,後復置辯州,下領石龍縣等。北宋太平興國五年據「州治之石龍能變化之義」(980年),辯州改稱化州,領石龍、吳川兩縣。 此乃化州命名之始。元朝先後置化州路安撫司、化州路總管府。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化州路為化州府,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洪武七年(1374年)始降府為州,並石龍縣入化州,化州領吳川、石城二縣。自置羅州時起,至明洪武六年(1373年)止,近八百年間,化州一直是一、二級政區州、郡(府)的治所,為粵西地區的重要政治中心之一[4]。
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始降府為州,並石龍縣入化州,領吳川、石城二縣。洪武九年,化州降為縣,屬高州府。洪武十四年,縣復改為州,仍領吳川、石城二縣。清朝沿明制。民國稱化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名化縣。1958年11月與吳川縣合併,改稱化州縣。1961年4月吳川縣析出,仍沿原縣名至今不變。其間先後隸屬高雷專區、粵西行署、湛江地區管轄。1983年實行市管縣建制後,歸屬茂名市管轄。1994年7月4日,化州撤縣建市,撤銷化州縣,設立化州市(縣級),由茂名市代管。
經濟
化州是傳統農業大市,是國家級蔗糖生產基地[5],全國著名的北運菜產銷基地,廣東省內的商品糧、桑繭主要生產基地,農業種植業以水稻、甘薯為主,輔之以水果(荔枝、龍眼、香蕉、番石榴、柚、柑、楊桃、火龍果等)、南藥(化橘紅、沉香、藿香等)、甘蔗、蠶桑等經濟作物,其中,果、糧、桑、蔗、林、魚、豬、菜為化州八大農業支柱產業。著名地方特產有化州橘紅、笪橋黃瓜、文樓淮山、平定沙司雞、中垌豬、麗崗尖崗粘米及竹頭紅番薯、南盛沙姜等。
化州工業起步較晚,1949年,化州境內只有釀酒、鐵器、陶器、製革、榨糖等手工作坊117家,總產值19萬元,僅占當時工農業總產值的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化州開始興辦一批以農機、化肥、繅絲、製糖為主的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至改革開放後,逐步建立以建材、輕紡、機械、食品、化工為骨幹的工業體系,1988年,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產值。1990年代初期,化州建材玻璃廠是全國最早研製生產和出口玻璃馬賽克的廠家[6],化州水輪機廠、化州繅絲廠等生產能力和規模均在廣東省內前列,年產值超億元,後因管理不善、市場變化等原因逐漸式微。目前,農副產品加工業、金屬製品加工業、礦產資源加工業、醫藥製藥與健康產業是官方提出主力發展的四大工業產業。
旅遊
著名的旅遊景點有:
- 廣墾(茂名)國家熱帶農業公園
- 化州南山寺
- 化州孔廟
- 長岐古塔
- 倒流灣
名人
行政區劃
化州市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17個鎮、7個類似鄉級單位[7]:
河西街道、東山街道、下郭街道、南盛街道、石灣街道、鑒江街道、長岐鎮、同慶鎮、楊梅鎮、良光鎮、笪橋鎮、麗崗鎮、新安鎮、官橋鎮、林塵鎮、合江鎮、那務鎮、播揚鎮、寶圩鎮、平定鎮、文樓鎮、江湖鎮、中垌鎮、新時代農場、新華農場、和平農場、紅陽農場、紅峰農場、建設農場和石灘農場。
人口
2021年,化州市戶籍人口181.1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5.37萬人,鄉村人口95.75萬人。常住人口130.08萬人,常住城鎮人口比重38.4%。
交通
水運
化州貨運歷史上以內河運輸為主,唐時,境內的內河運輸船舶沿鑒江出海並往來於雷州港。宋元豐初年,化州與瓊州(現海南島)水上運輸頻繁。清代,鑒江、羅江、陵江三江沿河各圩鎮均有木帆客貨船往來。民國時期客、貨運輸仍以河運為主,化州城及羅江上游的平定、陵江上游的寶圩為重要碼頭。1960年,由於境內河流有兩處修築攔河壩,航道淤塞,沿江圩鎮載客圩船大部分停航。1970年代後期,由於陸路交通日益發展,加上航道嚴重淤積,航程縮短,大部分貨物運輸棄水就陸,水運業逐步走向衰落。
鐵路
化州是粵西地區最早開通鐵路的縣市之一,鐵路運輸始於1958年12月,河茂鐵路橫貫化州南部,境內長39.5公里,從東到西沿途依次有山底嶺站、化州站、米山站、新安圩站四個火車站房,列車東達茂名、西經河唇站至湛江及柳州、南寧等地。1992年,三茂鐵路建成通車,化州鐵路東西兩端均與全國鐵路併網。
公路
民國13年(1924年),化州開通化茂(至茂名)、化廉(至廉江)公路,為境內興築公路之始。 廣湛高速公路化州段於2000年建成通車,另外 汕湛高速亦於2017年12月28日建成通車。 325國道及 207國道過境,途經南盛、東山、河西、下郭、良光、笪橋、楊梅七鎮街。其他主要交通幹道有省道化牛線(S372) 、石化線(S284)、蓬吳線(S285)等。
語言
化州市主要通行粵語化州話(俗稱化州白話)和客家語𠊎話(亦可記作涯話)[8][9]。
參考文獻
- ^ 《2020全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
-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根據中華民國《1947年廣東政區及郵政式廣東地名一覽》,大部分根據粵語標準音廣州話拼寫,其他部分由潮汕、客家、官話或其他方音拼寫而成。
- ^ 建置沿革_《化州市志1979~2000》_中国历史网. lishi.zhuixue.net. [2021-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2).
- ^ 种植甘蔗成为化州市农民脱贫致富的“甜蜜”产业_茂名网. www.mm111.net. [2021-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 ^ 五羊牌马赛克!化州中华之最有谁还记得?曾经千家万户都用过!_黄锡英. www.sohu.com. [2021-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8) (英語).
- ^ 2023年化州市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黎良文,謝日茂.化州𠊎話方言區婚俗趣談[J].嶺南文史,1993,(02),78-80.
- ^ 李如龍,莊初升.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廣東廣州:曁南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