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房山石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存放遼金石經的房山雲居寺地宮入口

房山石經》,全稱《房山雲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經》,位於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石經山,是佛教大藏經的石刻洞藏,刻石事業歷經,至於明朝末年。

歷史

由於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後兩次滅佛,為了保存佛經,幽州(今北京地區)沙門靜琬(智苑)繼承其師慧思遺願,從隋朝開始在石碑上刻經[1][2],並得到隋煬帝皇后蕭氏及其弟蕭瑀的贊助[3]

貞觀五年(631年)《涅槃經》刻成[4],貞觀十三年(639年)靜琬圓寂,其弟子玄導(導公)、儀公、惠暹(暹公)和法公等人接續其志、繼續刻石[5],玄導續刻了《大品般若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思益梵天所問經》、《佛地經》四部。開元年間靜琬第四代弟子惠暹得唐玄宗八妹金仙公主之助[6],在雷音洞(石經堂)下新開了兩個洞口(今第一、二洞),至晚唐已刻出經石4000多塊,分藏於九個石洞,分上下二層。

五代戰亂,石刻陷於停頓。遼朝時,涿州刺史韓紹芳曾清點藏於石洞中的石經數量,計碑360塊,但並沒有盤查所有的洞口[7]金代天會十年(1132年)涿州知州張玄徴刻《佛印三味經》,天會十四年,燕京圓福寺僧見嵩續刻《大都王經》。

元代無鐫刻石經。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高麗僧慧月等自五台山來游石經山,見華嚴堂(雷音洞)石扉毀廢,遂募化修理洞門[8]

明太祖曾派姚廣孝前往石經山視察。天啟崇禎年間,有吳興真程建議葛一龍馮銓李騰芳董其昌黃汝亨王思任趙琦美等續刻石經,在雷音洞左面新開一小洞,稱寶藏洞,並在北京石燈庵刻佛經,再送往石經山貯藏。

文物

第五洞雷音洞(又稱石經堂或華嚴堂)刻有《法華經》、《盛鬘經》等,公認是靜琬的作品[9]

《房山石經》收錄有《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共收錄724首咒語,是一部失傳的密教經典。

註釋

  1. ^ 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北齊南嶽慧思大師,慮東土藏教有毀滅時,發願刻石藏,閉封岩壑中。座下靜琬法師承師咐囑,自隋大業迄唐貞觀《大涅槃經》成。」
  2. ^ 天慶七年(公元 1117 年),《大遼燕京涿州范陽縣白帶山石經雲居寺釋迦佛舍利塔記》載:「案諸傳記並起寺碑,原其此寺始自北齊(公元 550—577年),迄至隋代,有幽州智泉寺沙門智苑,……發心磨瑩貞石鐫造大藏經,以備法滅。
  3. ^ 唐臨冥報記》云:「幽州沙門智苑(靜琬)精煉有學識。隋大業中,發心造石經藏之,以備法滅。既而於幽州北山,鑿石為室,即磨四壁而以寫經;又取方石別更磨寫,藏儲室內。每一室滿,即以石塞門,用鐵錮之。時隋煬帝幸涿郡,內史侍郎蕭瑀,皇后之同母弟也,性篤信佛法,以其事白後,後施絹千匹、及餘錢物,以助成之,瑀亦施絹五百匹。朝野聞之,爭共舍施,故苑得遂其功。」唐臨自註:「殿中丞相李玄獎(一作奘)、大理丞采宣明等,皆為臨說云爾。臨以十九年從車駕幽州,問鄉人,亦同云爾。而以軍事不得(往)雲。」
  4. ^ 《寰宇訪碑錄》引元和四年(809年),幽州節度使劉濟撰《涿鹿山石經堂記》記靜琬刻石經之事:「濟封內山川,有涿鹿山石經者,始自北齊。至隋,沙門靜琬,睹層峰靈跡,因發願造十二部石經,至國朝貞觀五年,涅槃經成。」
  5. ^ 遼代趙遵仁撰《續鐫成四大部經記》說:「(靜琬)以唐貞觀十三年奄化歸真,門人導公繼焉;導公沒,有儀公繼焉;儀公沒,有暹公繼焉;暹公沒,有法公繼焉。自琬至法,凡五代焉,不絕其志。」
  6. ^ 王守泰撰《山頂石浮圖後記》記載:「大唐開元十八年,金仙長公主為奏聖上,賜大唐新舊譯經四千餘卷,充幽府范陽縣為石經本。又奏,范陽縣東南五十里,上伐村趙襄子淀中麥田莊,並果園一所,及環山林麓,東接房南嶺,南逼他山,西止白帶山口,北限大山分水界,並永充供給山門所用。」
  7. ^ 趙遵仁《續鐫成四大部經成就碑記》
  8. ^ 賈志道:《重修華嚴堂經本記》
  9. ^ 清查禮的《游莎題、上方二山日札》中說:「石經洞寬廣如殿,中供石佛,四壁皆碑石疊砌,即隋靜琬法師所刻佛經也。字畫端好,有楷法,無一筆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