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級通報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流星」號拋錨中
概況
使用者  德意志帝國海軍
前級 守望級
次級 「赫拉」號
完成數 2
報廢數 2
技術數據
排水量
  • 設計:961至992 t(946至976 long ton
  • 滿載:1,078至1,117 t(1,061至1,099 long ton)
全長 79.86米(262英尺0英寸)o/a
全寬 9.56米(31英尺4英寸)
吃水 3.68米(12英尺1英寸)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速度 19至19.5 kn(35.2至36.1 km/h;21.9至22.4 mph)
續航距離 9 kn(17 km/h;10 mph)航速下達到960 nmi(1,780 km;1,100 mi)
乘員
  • 7名軍官
  • 108名水手
武器裝備
裝甲

流星級通報艦德語:Meteor-Klasse[a]是19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兩艘通報艦,分別是「流星」號[a]「彗星」號[a]。與早期建造的通報艦不同,流星級是為了保護艦隊的主力艦免受敵方魚雷艇的攻擊而設計改進。該級艦隻裝備了四門8.8 cm(3.5英寸)速射炮。然而實際運作中兩艦均出現過嚴重問題,包括船舶耐波性[b]差和螺旋槳軸過度振動。為此兩艦服役期間都不是十分活躍,「彗星」號在僅有的服役活動中測試了一系列最終並未改善先天設計缺陷的改造方案。「流星」號的服役生涯則比較活躍,1893-1894年在艦隊服役,1895-1896年又作為漁業保護船服役。但是該艦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後備役中度過。這兩艘艦隻都在1896年退役,並在1911年從海軍登記冊中被除名。「流星」號當時被用作軍營船,而「彗星」號則被用作廢船英語Hulk (ship)[c]。這兩艘船分別在1919年和1921年被拆解

設計

德意志帝國海軍在19世紀80年代開始建造小型通報艦,以服役於德國水域的主力艦隊中。這些艦艇旨在支持艦隊戰列線,作為大艦隊的斥候、艦隊魚雷艇編隊的先頭艦英語Flotilla leader[d],並作為對敵魚雷艇的屏障。與同時期德國無防護巡洋艦不同,通報艦的設計強調進攻能力和高航速,而不是更長的巡航半徑。1888年,德國海軍司令部決定,未來的通報艦應該專注於防禦敵方魚雷艇,此時計劃中的兩艦分別被命名為「F」和「G」。與早期的守望級通報艦[e]相比,流星級的設計尺寸略小,排水量比前期的艦隻減少了25%左右。設計上主要的改進包括一套更強大的推進系統,新式速射炮,以及更厚的裝甲甲板。[1][8][9]

「流星」號和「彗星」號的設計在服役歷程中被證明是失敗的。兩艦均飽受嚴重的螺旋槳軸振動問題困擾以及因艦體尺寸偏小帶來的糟糕的耐波性。這些缺陷大大縮短了兩艦的服役生涯,使其大部分在役時間都在後備役中度過。流星級是最早配備立式三脹蒸汽機的小型艦隻,也是德意志帝國海軍設計並建造的倒數第二種通報艦,緊隨其後的則是「赫拉」號[f]。到了19世紀90年代,德國海軍設計師已經開始結合通報艦和當代無防護巡洋艦各自的優點,並用在瞪羚級[g]輕巡洋艦的設計方案上,後者也是首款德國輕巡洋艦[1][8][9][12]

常規參數

「流星」號和「彗星」號艦體水線長79.86米(262英尺0英寸),總長79.86米(262英尺0英寸),舷寬9.56米(31英尺4英寸)9.56米(31英尺4英寸),艦首最大吃水深度為3.68米(12英尺1英寸),艦尾吃水4.50米(14英尺9英寸)。按照設計,「流星」號排水量為961公噸(946長噸),滿載時可達到1,078 t(1,061 long ton)。而「彗星」號噸位稍大一些,設計和滿載排水量分別為992 t(976 long ton)和1,117 t(1,099 long ton)。兩艦的船體皆由橫向鋼架構成。「流星」號建成之初只安裝了一根單杆主桅,而「彗星號」在一根單杆主桅之外還安裝了一個更小的無線電報桅杆。在1901-1902年,「流星」號也裝上了第二根桅杆。[1][13]

流星級通報艦常規配有7名軍官和108名士兵。艦上載有幾艘較小的船隻,包括一艘高低桅小帆船、一艘小艇[h]和一艘獨桅快船。兩艦的耐波性不強,除了平靜的天氣,在其他海況下都比較難操作。艦體由於嚴重的空穴現象會導致艦體過度振動,尤其是在高速行進時。然而,這兩艘船都是非常靈活的艦隻。兩艦的穩心高度僅為0.41米(1英尺4英寸)。[1][13][15]

兩艦的推進系統由2台立式三缸三脹蒸汽機組成,驅動兩具直徑2.8米(9英尺2英寸)的三葉螺旋槳。四座燃煤機車鍋爐英語Locomotive boiler[i]為蒸汽機提供蒸汽。與守望級的單根煙囪不同,流星級的鍋爐通過中軸線上兩根煙囪進行排氣。艦上配備了兩台發電機,可以在67V電壓下輸出20至24千瓦特(27至32匹馬力)的功率。[1][13]

流星級兩艦的推進系統在性能上略有不同。「流星」號的設計引擎功率為4,500匹公制馬力(4,400匹指示馬力),實測達到4,749匹公制馬力(4,684匹指示馬力)。該艦最高時速為19(35公里每小時;22英里每小時)。在海試中該艦達到了20節(37公里每小時;23英里每小時)的高速。「彗星」號引擎的額定功率為5,000匹公制馬力(4,900匹指示馬力),實測僅有4,711匹公制馬力(4,647匹指示馬力)。該艦設計時速為19.5節(36.1公里每小時;22.4英里每小時),然而海試中並未達到設計數值。「流星」號和「彗星」號設計載煤量為60噸,實際最大分別可裝載120噸和147噸燃煤,使得兩艦在9節(17公里每小時;10英里每小時)航速下的續航里程達到大約960海里(1,780公里;1,100英里)。[1][13]

武器和裝甲

這些船隻裝備了四門88 mm(3.5英寸)SK L/30火炮,分別安裝在單座中軸炮座英語Pivot gun[j]內。其中兩門並排在艦首,兩門並排在艦尾。炮座內總計配備了462到680發子彈,射程可達6,900米(7,500碼)。此外,兩艦還裝有三具35 cm(13.8英寸)魚雷發射管,其中一具裝在艦首水線下,另外兩具裝在舷側[k]甲板上的發射器中。常規情況下,艦上攜帶八枚魚雷。兩艦都有鋼製裝甲防護。彈藥庫機艙英語engine room[l]分別由15毫米(0.59英寸)厚甲板與25毫米(0.98英寸)厚斜面裝甲保護。指揮塔由側邊安裝的30毫米(1.2英寸)裝甲以及頂部安裝的15毫米(0.59英寸)厚裝甲提供防護。[13]

艦隻

艦名 建造者 開建 下水 完成 除籍
「流星」號

SMS Meteor

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20] 1888年12月[20] 1890年1月20日[20] 1891年5月15日[20] 1911年6月24日[1]
「彗星」號

SMS Comet

斯德丁伏爾鏗造船廠[9] 1891年11月[9] 1892年11月15日[9] 1893年4月29日[9] 1911年6月24日[1]

服役記錄

「流星」號投入使用後,其設計中的問題變得明顯起來。在服役的頭兩年,該艦大部分時間都在試圖修復缺陷或者進行海上試驗以確定改善效果。在此期間,該艦還參加了與其他德國艦隊的訓練演習。1893年,「彗星」號也開始服役,並且在最初的試驗之後,該艦也接受了一系列最終證明無效的改裝。1895年至1896年間,「流星」號受僱為漁業保護船,但由於艦體較小,在實際運作中被發現並不適合從事這項工作。此外,由於「流星」號艦載儲煤量較小,因此在德國沿海水域巡邏的範圍也很有限。最終,該艦在1896年底退出了這項任務。[20]

「彗星」號未被記載到有較長的服役期,僅有服役記錄就是在經過一系列改裝後進行試航。該艦也在1896年退出現役。1899年,兩艦被重新劃歸為輕巡洋艦,然後在1904年降格為港口警備艦英語Guard ship[m]。兩艦都在1911年從海軍登記冊上被除籍,「流星」號成為基爾的一艘軍營船,「彗星」號被改造成海軍水雷儲存船。「流星」號和「彗星」號分別在1919年和1921年被賣作廢品。[1][9][12][13]

腳註

註釋

  1. ^ 1.0 1.1 1.2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1]
  2. ^ 譯名參考自《機電詞典》[2]
  3. ^ 譯名參考自《新漢英分類詞典》[3]
  4. ^ 譯名參考自《英漢/漢英航海詞典》[4],另有來源譯作「支隊領艦」[5]、「領航驅逐艦」或者「分隊領艦」[6]
  5.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7]
  6.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10]
  7.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11]
  8. ^ 譯名參考自《美國帆船協會沿岸巡航基礎課程官方教材  沿岸巡航入門》[14]
  9. ^ 譯名參考自《中華科學技術大詞典 工程技術卷 上》[16]
  10.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鬥巡洋艦》[17]
  11. ^ 譯名參考自《船舶結構與設備》[18]
  12. ^ 譯名參考自《中華科學技術大詞典 工程技術卷 上》[19]
  13. ^ 譯名參考自《簡明英漢辭典》[21]

引文

參考書目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英語).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2) [The German Warships: Biographies: A Reflection of Naval History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Vol. 2)].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8364-9743-5 (德語).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6) [The German Warships: Biographies: A Reflection of Naval History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Vol. 6)].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37-4 (德語). 
  • Lyon, David.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 Kolesnik, Eugene M. ,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需要免費註冊.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240–265. ISBN 978-0-85177-133-5 (英語). 
  • 日本海人社 (編). 德国巡洋舰史. 世界艦船.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06 [2020-01-25]. ISBN 9787543664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5) (中文(中國大陸)). 
  • 上海交通大學. 机电词典.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1991-10. ISBN 7-111-01748-X (中文(中國大陸)). 
  • 李渾成. 英汉/汉英航海词典.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01. ISBN 7-114-02831-8 (中文(中國大陸)). 
  • 梁學倫; 馬恆芬; 裴文英; 王鴻傑; 趙鈞潭 (編). 新汉英分类词典 NEW CHINESE-ENGLISH LEXICON.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ISBN 7-201-02114-1 (中文(中國大陸)).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 工程技术卷 上.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9-06. ISBN 978-7-100-17102-1 (中文(中國大陸)). 
  • 楊堅. 英国战列巡洋舰.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7-07. ISBN 978-7-5518-1518-5 (中文(中國大陸)). 
  • 崔剛; 李志玉; 趙亞冰 (編). 船舶结构与设备. 大連: 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 2009-12. ISBN 978-7-5632-2401-2 (中文(中國大陸)). 
  • 徐鍾. 简明英汉辞典. 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6-08. ISBN 7-80198-534-6 (中文(中國大陸)). 
  • 劉偉. 美國帆船協會 , 編. 美国帆船协会沿岸巡航基础课程官方教材  沿岸巡航入门. 美國帆船協會沿岸巡航基礎課程官方教材. 大連: 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 2019-09. ISBN 978-7-5632-3832-3 (中文(中國大陸)). 
  • 章騫. 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第1版.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3年7月. ISBN 9787547405413. OCLC 876800013 (中文(中國大陸)). 
  • 袁隨善; 何志剛 (編). 英汉船舶近海工程词典.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2-03. ISBN 7-80513-966-0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