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澳皇家郵政局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國膠州郵政局舊址
膠澳皇家郵政局舊址,2015年
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青島市市南區中山路街道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01年
編號6-161-5-010
登錄2022年1月14日

座標36°03′47.8″N 120°19′00″E / 36.063278°N 120.31667°E / 36.063278; 120.31667 膠澳皇家郵政局[1][2],或稱德國膠州郵政局[3]青島德意志帝國郵局[4],為德屬膠澳租借地的郵政機構,其舊址位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安徽路5號(含3號甲、廣西路21號)、廣西路、安徽路與莒縣路路口處,建於1900年-1901年。該樓此後長期為郵政通訊機構所使用,因此有「廣西路郵局」、「廣西路郵電局」的俗稱。該樓現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德國膠州郵政局舊址」,樓內開闢了青島郵電博物館

建築歷史

德租時期郵政業的開端

臨時郵政代辦處

1897年11月14日德國海軍佔領青島後不久,兩名德國郵局公務員乘坐達姆施塔特號蒸汽船德語Darmstadt (1890)與德國海軍陸戰隊一千餘人一同開赴青島。兩名公務員一名為電報員,另一名為線路維修養護員,另有上海德國郵政代辦處的一名職員負責領導、協助建立郵政所。1898年1月26日部隊到達青島當天,帝國郵政總局德語Reichspost收到了一封來自「青坦要塞」(德語:Tsintanfort[註 1])的電報,通知海軍戰地郵政所開始營業。[1][2][5]

戰地郵政所及後來的郵政代辦處的初期營業地點設於青島口的一棟中式平房內,其具體位置位於總兵衙門西側、今歐人監獄舊址南側附近[註 2][6],其門前的村落道路也曾被短暫地命名為「郵局街」(Poststraße[1]。1898年5月,時任德國海軍東亞分艦隊司令普魯士親王海因里希訪問了臨時郵政代辦處,對郵政職員表示郵政設施對貿易發展很重要,並強調了德國郵政所對於青島與外界有序聯繫的意義,要求建造一個獨立的郵政大樓。1899年,膠澳租借地加入萬國郵政聯盟[5]

不同於膠澳租借地的其他大部分殖民政府機構,郵政機構自1898年建立起即不歸德國海軍與膠澳總督府管轄,而是直屬帝國郵政總局,1898年4月22日起歸上海德國郵政代辦處(1901年改為上海德國郵局)管轄。同年秋,因上海代辦處負擔過重,青島臨時郵政代辦處直接與不萊梅郵政總局德語Kaiserliche Oberpostdirektion (Bremen)結算,上海代辦處仍保留對青島代辦處的監督權。此種從屬關係使得總督府與郵政系統在電報電話管轄權等問題上常發生糾葛,第二任總督葉世克即不滿於官方郵政系統壟斷租借地郵政事業的狀況,認為郵政事業由私人企業運營更加便宜。儘管如此,經過郵政總局與海軍部的協商,郵政機構的此種從屬狀況得以維持至1914年日軍佔領青島。[5]

郵政局的建立與發展

膠澳皇家郵政局大樓明信片,右上角為兩枚2分膠澳郵票,蓋青島大鮑島郵戳,1913年9月27日寄出

1900年6月1日,臨時郵政代辦處升格為郵政局,膠澳租借地內及邊界外50公里內的所有德國郵政局所均歸其管轄。郵政局的舊平房當時已為危房,郵政局遂與羅達利洋行(Kiautschau-Gesellschaft mbH.)商定建造郵局大樓。郵局大樓選址於海因里希親王街(Prinz-Heinrich-Straße,今廣西路)、阿爾貝特街(Albertstraße,今安徽路)與提爾皮茨街(Tirpitzstraße,今莒縣路)路口,由廣包公司(F. H. Schmidt)承建[3],1901年5月16日建成開始營業。郵政營業廳設於大樓一層,二、三層為職員宿舍。郵局以每年2萬馬克的價格從羅達利洋行租用該樓。1910年11月22日,郵局以25萬馬克將該樓連同2,563平方米的地塊一併買下。[2][5]

皇家郵局的業務主要包括接收、投遞平信和掛號信,接收報紙訂閱,接收和支出郵政匯款,代收信函、保價信及包裹,以及電報電話服務。青島與德國本土的郵政聯繫主要通過中轉上海的郵政船航線,1903年10月1日曾開闢經西伯利亞與德國本土連接的陸上郵路,但不久便因日俄戰爭而中斷[5]。1901年4月,膠澳皇家郵局開始自行發行郵票,圖案為霍亨索倫號皇家遊船德語Hohenzollern (Schiff, 1893),以馬克、芬尼為面值單位,不同面值顏色不同。1902年2月1日,郵局宣佈郵票面值改以中國貨幣單位計算,德國貨幣單位折半換算為中國貨幣單位。1905年10月1日,皇家郵局第二次發行膠澳郵票,面值單位改用元、分,沿用原圖案。膠澳郵票除租借地內使用外,在膠濟鐵路沿線的膠州濰縣濟南等地亦可使用,1914年停用[1][7]

郵局南側的電纜鋪設工程,約1900年代

德國佔領青島前,青島原有清軍章高元部鋪設的通往濟南的電報線。1900年,為擺脫對仍由中國電報局運營的青島至濟南電報線路的依賴,膠澳皇家郵局耗資3,122,165元馬克鋪設了總長646海里的青島至煙臺、青島至吳淞口海底電報線[1][8]。市內電話業務始於1899年6月1日,設有一個公用電話交換台,當年6月底已接通26個電話用戶,另設有總督府專用電話設施,含19部電話機。1900年,郵局平均每天接轉通話231次。至1909年10月,電話用戶數量已增至146戶,總督府專用電話87部,郵局每工作日平均接轉通話1,314次[9]

隨着膠濟鐵路的建設,皇家郵局陸續在鐵路沿線的膠州、高密、濰縣、青州周村、濟南等地開設分局,但遭到清政府抗議[1]。而租借地內大清郵政下屬的膠州郵界(由膠海關代管,1911年改隸郵傳部)仍與德國皇家郵局並存,德國方面也一度試圖排擠中國郵政機構[5]。1905年,雙方簽訂《中德郵政局議訂互寄郵件暫行章程》,議定中方認可濟南德國郵局作為交換郵件場所,濰縣德國郵局另議,暫時認可,其餘分支機構一律撤銷,德方認可青島已設立的中國郵局[10]。1906年,膠州、青州、周村等地德國郵局分支機構陸續關閉[1][5]

1912年,膠澳皇家郵局在租借地內下設10個郵局,其中8個有電報業務,2個有電話業務,郵局擁有35公里的陸上電話線與1160公里的水下電纜[1]。1914年,郵局有德國高級、中級郵政公務員9人,初級公務員2人,華人中級僱員15人,華人普通僱員25人[5]

1914年後的郵政局大樓

膠澳郵務第一支局

1914年8月,青島戰役爆發。9月初日軍在龍口登陸前,郵局已事先將重要技術資料、設備及一批郵票運往上海和濟南。德奧守軍投降前不久的11月5日,膠澳皇家郵局停止郵電業務,將剩餘的郵票、郵戳章、兩台發報機及德國郵政旗幟全部銷毀。11月16日,日軍接收郵局,改設野戰郵便局[1][5]。原膠澳皇家郵局的德國職員中未參與戰鬥者於12月離開青島,其餘作為戰俘處理[5]

1917年9月[11](一說1918年11月[1]),日軍野戰郵便局改組為青島郵便局,由日本陸軍青島守備軍民政部遞信部管轄,總局仍設於膠澳皇家郵局舊址[12]。1920年1月,青島郵便局遷至所澤町(今堂邑路青島郵便局新樓[1],原址改為青島郵便局佐賀町局[6][11]。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後,經贖買接收青島郵政設施[1],青島一等郵局(又稱膠澳商埠郵務總局,前身為清末膠州郵界)代替青島郵便局成為青島地區郵政管理機構,廣西路膠澳皇家郵局舊址改為其下屬的膠澳郵務第一支局[11][13]

1924年10月,膠澳中華電報局自山東路(今中山路)遷至該樓東翼,郵務支局位於西翼一樓[4]。1929年7月國民政府接收電報局後改名交通部青島電報局。1935年6月,青島無線電總台併入電報局,無線電收訊台遷入該樓三樓[1]。1938年1月日軍再次佔領青島,控制了青島電報局、電話局,而郵局因由英國人主持而未受日本人全面控制,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英美僑民被逮捕。1938年4月,青島電報局、電話局劃歸華北電政總局,同年8月改為華北電信電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北電電」)青島電報電話總局。1945年4月改稱青島通信局,抗戰結束後的同年12月由國民政府交通部接收,改為青島電信局。[14][15]

皇家郵局舊址修繕前的狀態,2007年

1949年6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郵電部接管青島一等郵局、青島電信局、郵政儲金匯業局青島分局,並於8月將儲匯局併入郵局,1951年8月1日將郵局與電信局合併為青島郵電局,1955年12月1日改為山東省青島市郵電局[14]。1962年8月30日,青島市郵電局管理部門自堂邑路青島郵便局舊址遷至膠澳皇家郵局舊址[16],該樓此後長期為青島市郵電局辦公營業大樓[17]。1982年,該樓後側的青島市郵電局辦公樓建成後,郵政、電話營業廳遷入新樓,電報營業廳仍設於該樓內[4][18]。1994年,樓內開設青島市郵電局數據通信營業廳及數據通信演示廳[19]

1998年郵電體制改革期間,青島市郵電局拆分為郵政局與電信局,該樓劃歸青島市電信局。2000年,該樓列入第一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20]。2001年2月8日,青島市電信局重組為山東省電信公司青島市分公司,2002年9月改稱中國網通集團山東省通信公司青島市分公司(簡稱青島市通信公司、青島網通),2004年11月16日更名為中國網通集團有限公司青島市分公司[21][22][23]。膠澳皇家郵局舊址在此期間曾為中國網通青島分公司客戶服務中心所使用[17]。2008年,中國網通與中國聯通合併為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仍簡稱中國聯通),膠澳皇家郵局舊址產權由中國聯通青島市分公司繼承[21]

青島郵電博物館

膠澳皇家郵局舊址閣樓,2015年

2009年,中國聯通青島分公司出資近千萬元對該樓進行修繕,6月8日對外公示修繕方案,工程歷經4個多月,同年10月基本完工。聯通青島分公司計劃在此設立VIP營業廳,並考慮開設小型歷史文物陳列廳[24][25][26]。此次修繕仿照原貌恢復了已消失的細節裝飾[2]。同年7月27日,該建築列入第一批市南區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7]

修繕完畢後,聯通青島分公司在此設立展現青島十九世紀末至今郵電通信發展歷程的青島郵電博物館,2010年11月21日正式對外開放[24]。2013年1月,郵電博物館閉館,據聯通工作人員稱閉館原因在於該公司屬上市公司,根據規定不得經營與主業無關的業務[28]。經調整後又於2014年5月18日重新開館[29]。2018年2月,該建築列入第十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30]。2022年1月14日,該建築列入第六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31]

現該建築一層部分區域及二層為青島郵電博物館[24],三層為青島市郵政管理局辦公區[32],一層東側及閣樓(四層)為青島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良友書坊所使用[33][34][註 3]

建築特色

膠澳皇家郵政局舊址位於安徽路、廣西路、莒縣路交界口,面臨三條街道。建築面積1491.6平方米,磚木結構,地上三層,地下一層,附設閣樓。立面沿街展開,呈非對稱佈局,花崗岩砌牆基,外牆大部分為紅磚清水牆,粉線勾邊,拱券周圍等局部為淺色清水粉牆,二、三層為連拱敞廊(後來被封閉為拱窗)。建築臨兩個道路交叉口的轉角處建有尖頂塔樓,兩塔樓之間的檐口起曲線山牆,東西兩端各起一座小山牆以強調建築兩翼。屋頂高陡,臨街一面坡度較大,鋪設紅瓦,設圓形老虎窗,屋頂背街面較平緩,以鐵皮覆蓋。[1][3][17][37][38]

圖集

註釋

  1. ^ Tsintan」實為「青島」的誤寫。此訛誤一直使用至1898年3月30日才改正為「Tsintau」,1900年6月改為後來常用的「Tsingtau」。
  2. ^ 現已不存,1900年代初拆除。今常州路9號青島清真寺曾一度被誤認為臨時郵政代辦處舊址。
  3. ^ 閣樓原為郵電博物館運營的「塔樓·1901」咖啡館[35],2017年改由良友書坊運營[36]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2. ^ 2.0 2.1 2.2 2.3 袁賓久. 《青岛老建筑之旅》.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670-2126-6. 
  3. ^ 3.0 3.1 3.2 托爾斯滕·華納. 《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文化移植》. 柏林: Ernst & Sohn. 1994. ISBN 3433024294. 
  4. ^ 4.0 4.1 4.2 魯海. 《青岛老楼故事》.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52-1806-7.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約阿希姆·昆德勒. 和家乡的联系:在胶州地区的德国邮政. 漢斯-馬丁·辛茨; 克里斯托夫·林德 (編). 《青岛——德国殖民历史之中国篇:1897-1914》. 由亨克爾; 景岱靈翻譯.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436-7267-3. 
  6. ^ 6.0 6.1 張文艷. 从大清起步 邮政的发展与青岛的历史重叠. 半島都市報. 2015-01-06 [2019-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7.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一篇 邮政,第三章 邮政业务,第六节 青岛地区邮票. 《青岛市志·邮电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4. ISBN 7-5011-2600-3. 
  8.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二篇 长途电信,第三章 电报水线. 《青岛市志·邮电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4. ISBN 7-5011-2600-3. 
  9. ^ 青島市檔案館編. 《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 北京: 中國檔案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166-920-9. 
  10. ^ 胶海关兼办邮政考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青島海關. 2017-05-23. 
  11. ^ 11.0 11.1 11.2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一篇 邮政,第一章 局所网点. 《青岛市志·邮电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4. ISBN 7-5011-2600-3. 
  12.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五篇 管理,第一章 机构. 《青岛市志·邮电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4. ISBN 7-5011-2600-3. 
  13. ^ 班鵬志, 《接收青岛纪念写真》, 商務印書館, 1924-04 
  14. ^ 14.0 14.1 青島市郵電局史志編纂委員會 (編). 第一篇 机构沿革. 《青岛邮电志》. 青島. 1988. 
  15. ^ 青島市郵電局史志編纂委員會 (編). 第三篇 长途电信. 《青岛邮电志》. 青島. 1988. 
  16. ^ 青島市郵電局史志編纂委員會 (編). 第九篇 大事记. 《青岛邮电志》. 青島. 1988. 
  17. ^ 17.0 17.1 17.2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島市建設委員會 (編). 《青岛优秀建筑志》.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43625044. 
  18. ^ 青島市郵電局史志編纂委員會 (編). 第四篇 市内电话. 《青岛邮电志》. 青島. 1988. 
  19. ^ 劉秋怡. 青岛通信风雨兼程70年 砥砺前行铸造新联通. 大眾網青島. 2019-09-30 [2020-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4). 
  20. ^ 青島市規劃局 青島市文化局.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的通知(青规字〔2006〕72号). 青島政務網. 2006-05-20 [2024-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6). 
  21. ^ 21.0 21.1 青岛邮电博物馆:历经百年沧桑 见证通信发展. 鳳凰網青島. 2015-08-24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3). 
  22.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十五篇 邮政 通信,第二章 通信. 《青岛市志(1978-2005)·经济卷(上)》.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144-2376-1. 
  23. ^ 律师声明. 青島早報. 2003-09-11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6). 
  24. ^ 24.0 24.1 24.2 市南区科普基地:青岛邮电博物馆. 市南區科普在線 青島市市南區科協官網. 2020-04-24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2). 
  25. ^ 朱穎. 原胶澳邮局将现百年德式风情原貌. 中國網. 2009-06-08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26. ^ 周琦. 安徽路5号新颜还旧貌 邮局披上怀旧外衣. 青島新聞網. 2009-10-19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6). 
  27. ^ 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市南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青島市市南區政務網. 2009-07-27. 
  28. ^ 林剛 徐傑. 青岛邮政博物馆已关门四个月 曾投资千万元修复. 半島都市報. 2013-04-30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29. ^ 馬正拓. 国际博物馆日青岛推特色活动 邮电博物馆“重出江湖”. 半島都市報. 2014-05-19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30. ^ 青島市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第十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青政发〔2018〕11号). 青島政務網. 2018-02-26. 
  31. ^ 山東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的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官網. 2022-01-14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32. ^ 青岛市邮政管理局内设机构及职责. 國家郵政局. 2016-08-22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6). 
  33. ^ 程萍. 咖啡与良友:东西方文化的精妙融合. 科普時報. 2020-03-13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34. ^ 独语——赵德伟新作展将在青岛良友书坊·中心店开幕. 新浪收藏. 2016-08-10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5). 
  35. ^ 青島市市南區文化和旅遊局. 从青岛原点看栈桥,远比你想象的有看头. 青島新聞網. 2020-06-05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36. ^ 良友书坊·塔楼1901正式开业. 青島新聞網. 2017-03-27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37. ^ 克里斯托夫·林德. 家乡的田园风光和殖民统治的要求:在青岛的建筑艺术. 漢斯-馬丁·辛茨; 克里斯托夫·林德 (編). 《青岛——德国殖民历史之中国篇:1897-1914》. 由亨克爾; 景岱靈翻譯.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436-7267-3. 
  38. ^ 徐飛鵬. 《青岛历史建筑(1891-1949)》.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6. ISBN 7-5436-3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