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故事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51年3月《行星故事》封面,艾倫·安德森繪

行星故事》(英語:Planet Stories)是1939至1955年虛構之家出版的美國紙漿科幻雜誌,主要刊登太空或其他行星題材的星際歷險小說,早期主要面向青少年讀者。雜誌共發行71期,均由馬爾科姆·里斯任主編或總編。《行星故事》與《行星漫畫》基本在同期面世,《行星故事》早期很可能是靠《行星漫畫》輸血維持。《行星故事》的稿酬費率不高,不足以吸引業界領先的作家,但偶爾還是有艾薩克·阿西莫夫克利福德·西馬克等名家投稿。1952年雜誌發佈菲利普·狄克售出的第一部小說,此後又刊登他的四部作品。

利·布拉克特雷·布萊伯利是《行星故事》兩大代表作家,許多小說都以浪漫化的火星為背景,受埃德加·賴斯·巴勒斯的《異星戰場》系列小說影響很大。布萊伯利在雜誌發表的作品包括《火星紀事》早期小說。布拉克斯在《行星故事》刊登的作品以埃里克·約翰·史塔克系列歷險小說最富盛名,1949年夏面世。布拉克特與布萊伯利攜手創作的《紅霧羅蕾萊》1946年登上雜誌後廣受好評,文中性愛橋段按如今標準實在不算什麼,但當時還是有讀者批評過分露骨。雜誌插圖和封面以誘人美女為主,幾乎所有封面都是衣着暴露的落難女子或外星公主。

出版史

1944年春《行星故事》的封面由格雷厄姆·英格斯創作,是他唯一的科幻紙漿雜誌封面

科幻文學作品早在20世紀20年代前就開始出版,但起初沒有獨立發行,直到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推出歷史上第一本純科幻雜誌《驚奇故事》才改變局面。到了30年代末,科幻雜誌市場已進入首輪井噴。[1]大型紙漿雜誌出版商虛構之家(Fiction House)在大蕭條期間陷入困局,所幸1934年在偵破和愛情紙漿雜誌領域打開局面。1939年初公司推動《叢林故事》(Jungle Stories)首涉科幻文學,但只是作品內容勉強涉及科幻,如亞特蘭蒂斯倖存者之類,還不是正兒八經的科幻雜誌。1939年底,虛構之家決定新增科幻雜誌產品線,《行星故事》由此誕生,主要負責愛情文學的「愛情浪漫」(Love Romances)子公司負責出版。新雜誌創刊號是1939年冬季刊,一同發行的還有漫畫雜誌《叢林漫畫》(Jungle Comics)和《行星漫畫》(Planet Comics)。《行星故事》是季刊,兩本漫畫雜誌都是月刊,《行星故事》早期很可能是靠漫畫月刊輸血維持下來。[2]

《行星故事》面世後先由馬爾科姆·里斯(Malcolm Reiss)主編,此後雜誌刊頭上註明的主編人選雖有變化,但監督拍板和實際主控權一直是他把控,主編欄寫有其他人名時,里斯便是雜誌「總編」。威爾伯·皮科克(Wilbur S. Peacock)1942年秋第一個接過里斯的主編位置,1945年秋季刊後切斯特·懷特霍恩(Chester Whitehorn)接手,但只過三期就改為保羅·佩恩(Paul L. Payne),從1946年秋主編至1950年春。[3]

1950年夏,主編《叢林故事》的傑羅姆·比克斯比Jerome Bixby)接手《行星故事》,不久雜誌由季刊改成雙月刊。一年多後,里斯從1951年9月開始再度接手,但只負責三期就在1952年3月轉交傑克·奧沙利文(Jack O'Sullivan)。[4]市場調查文獻表明,1953年《行星故事》的費率僅每個單詞一到兩美分,遠不及當時的主流雜誌[5][6][注 1]。1954年夏雜誌改回季刊周期,但紙漿雜誌市場逐漸崩潰,1955年夏季號淪為絕響[4]

內容和評價

頗具特色的《行星故事》封面,亞歷山大·萊登弗羅斯特繪。雜誌促使「巨眼怪物」成為科幻美術的重要創作主題[8]

虛構之家顯然決定從速推出《行星故事》,以致里斯沒時間購買新雜誌所需素材,需與朱利葉斯·施瓦茲Julius Schwartz)等作家經紀人合作為創刊號選材。倉促選定的文章品質平平,但里斯工作非常勤奮而且精力十足,就文章品質不佳向讀者致歉之餘也改善後來的雜誌質量。[2]雜誌專注星際歷險[3],背景多為原始社會,按今日標準稱為「劍與魔法」背景[9]。這些小說現今稱為太空歌劇行星冒險小說,即以外星球或星際空間為背景的動作歷險通俗劇,旨在面向青少年讀者但反響不一[2][3]。《行星故事》早期大部分素材是少數寫手創作,如納爾遜·邦德Nelson S. Bond)貢獻的封面小說就有八篇,還有其他文章。雷·卡明斯Ray Cummings)與羅斯·羅克林Ross Rocklynne)提供14篇,利·布拉克特Leigh Brackett)總共在本雜誌發表17篇小說。[9]

雜誌的信件交流專欄非常活躍,刊登的熱心讀者來信往往很長,還經常登載知名作家來信,有些來信的科幻迷後來在科幻文學領域打響名氣。科幻史學家麥克·阿什利Mike Ashley)就稱達蒙·奈特Damon Knight)的信「堪稱傳奇」,1950年夏季號刊登羅伯特·西爾柏格的來信,稱讚雷·布萊伯利的作品構想哪怕不算優秀也很有創意。[9][10]雜誌編輯投入大量精力確保來信專欄生動友好,據作家兼編輯羅伯特·朗茲Robert A. W. Lowndes)回憶,「里斯真誠且彬彬有禮,威爾伯很喜歡脫掉外套,與群眾打成一片」[11]

《行星故事》仍以太空歷險通俗劇為主,此後幾年小說品質提升,這其中布拉克特與布萊伯利居功至偉。兩人受埃德加·賴斯·巴勒斯的《異星戰場》(John Carter)系列小說影響很大,許多作品都以浪漫化的火星為背景。布拉克特的創作功底在20世紀40年代顯著提升,從公式化的紙漿歷險文學變得更加成熟,成為所在時代最成功的行星冒險小說作家。[12]《行星故事》1949年夏登載她的《火星地下墓穴女王》(Queen of the Martian Catacombs),拉開廣受好評的探險家埃里克·約翰·史塔克Eric John Stark)系列人氣小說帷幕[9]。她的作品對其他作家影響很大,特別是加德納·福克斯林·卡特Lin Carter)與瑪麗昂·齊默·布拉德利[12]。布拉克特後來表示,「所謂太空歌劇其實就是江湖傳說,人類史上一直有市場的英雄傳奇」[9]。科幻批評家約翰·克盧特John Clute)認可《行星故事》的品質,稱雜誌「內容遠比封面複雜」[13]

亞歷山大·萊登弗羅斯特為布萊伯利小說《百萬年野餐》創作的內頁插圖

布萊伯利在《行星故事》發表的小說有兩篇後來納入《火星紀事》,其中《百萬年野餐》(The Million Year Picnic)是該系列第二篇[12][14]。他還與布拉克特合作寫出《紅霧羅蕾萊》(Lorelei of the Red Mist)並在1946年夏發表,該文源自布拉克特的構想[9][12]。布萊伯利在雜誌發表的作品表明他對科技進步態度謹慎,特別是1953年11月的《太陽金蘋果》(The Golden Apples of the Sun),還有原載1952年6月28日《科里爾周刊》(Collier's Weekly),1954年1月《行星故事》轉載的《雷聲》(A Sound of Thunder[9][注 2]。紙漿雜誌史學家蒂姆·德福斯特(Tim de Forest)認為,《行星故事》對科幻文學最重要的貢獻便是布萊伯利所發小說[14]

貢獻《行星故事》的不乏名家,如艾薩克·阿西莫夫克利福德·西馬克Clifford D. Simak)、詹姆斯·布利什James Blish)、弗雷德里克·布朗和達蒙·奈特[12]。1942年雜誌刊登阿西莫夫的小說《朝聖》(Pilgrimage),他曾向其他刊物投稿被拒,並按各編輯要求反覆改寫,如按約翰·W·坎貝爾要求加入宗教信仰元素,又因里斯要求刪除。里斯最後採納稿件並把標題改成《火焰黑修士》(Black Friar of the Flame)。[15][注 3]

1950年擔任雜誌主編的傑羅姆·比克斯比是創作西部文學為主的成名作家,對科幻文學非常了解。他當主編的時間不長,但對雜誌改善貢獻良多。他說服名家為雜誌提供高質量素材,在星際歷險主題文學領域搜尋不同尋常的作品:1951年3月雜誌發表波爾·安德森的《塞爾蒂斯決鬥》(Duel on Syrtis),講述地球人在火星追蹤外星人;西奧多·史特金的《X星惡魔》講述外星人綁架地球女子。[16]1952年比克斯比離職後,《行星故事》在科幻文學領域最重要的貢獻是發現菲利普·狄克,雜誌七月刊登他發表的第一篇小說《遙不可及的巫伯》(Beyond Lies the Wub)。狄克此後兩年還在《行星故事》發表四篇文章,如講述人類在機械人世界面臨歧視的《詹姆斯·克羅》(James P. Crow)。[9]

凱利·弗雷斯創作的1953年11月雜誌封面,顯示1947年春雜誌開始採用的新封面商標和哈里·哈里森所稱「兩性異形

《行星故事》顯然以青少年讀者為目標,估計1939年同期面世的《行星漫畫》對吸引青少年讀者了解科幻作品作用很大,不過阿什利認為《行星故事》引來的很可能大多是老讀者,「仍對早期科幻懷念不已」[2]。評論家兼科幻史學家托馬斯·克萊爾森表示,《行星故事》給人「回顧20世紀30年代及以前」的感覺,20世紀20年代給根斯巴克早期雜誌創作封面的弗蘭克·保羅Frank R. Paul)為《行星故事》創作大量內頁插圖,令上述印象更形穩固。保羅獨特的風格與早期科幻文學緊密相連。[9]封面畫作同樣講究戲劇效果,常見美麗的人類或外星公主與一看就不好惹的外星人。早期雜誌封面還有副標題「異世界的奇特歷險——未來世紀的宇宙」,直到1946年底停用。[9][17]

《行星故事》幾乎所有作品都屬太空歌劇,但基本劇情不乏變化。地球有時面臨威脅,但更多的故事發生在異世界,地球人捲入外星地域爭端。當地經常會有美麗的外星公主,配合八九不離十的愛情主線。[9]利·布拉克特筆下女子相對而言不那麼俗套,她自認筆下女主角「胸懷熱血、脾氣火爆、有勇有謀」。[18]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行星故事》讀者最有可能發現能戰鬥的女主角,而不是別人為她們而戰[19]。性愛一直是紙漿雜誌的禁忌,但《行星故事》部分作品對性愛的描寫比競爭對手直接[9]。讀者對此偶有怨言,1949年雖有讀者來信支持「拋棄禁忌」[20],但早在1946年就有來信譴責《紅霧羅蕾萊》,自稱需要「李施德林清洗口中髒味」[9]。雜誌封面畫作往往強調性感,科幻作家兼評論家哈里·哈里森諷刺封面就像「太空兩性異形」:男子身着沉重的航天功能服,女子身上就變成透明的比基尼或其他泳裝[21]

雜誌大部分插圖由漢尼斯·博克Hannes Bok)提供,早期封面大多是艾倫·安德森(Allen Anderson)繪製,其後凱利·弗雷斯Kelly Freas)貢獻眾多封面彩圖。亞歷山大·萊登弗羅斯特Alexander Leydenfrost)為《行星故事》所繪畫作頗得認可,克萊爾森認為萊登弗羅斯特的作品集中體現20世紀40年代《行星故事》大部分代表風格。[3][9]不過,他的封面畫作評價不及內頁黑白插圖[22]。畫家兼科幻史學家戴維·哈迪David A. Hardy)稱讚萊登弗羅斯特所作黑白插圖「光影運用幾乎可比倫勃朗[23]

書目詳細資訊

十一 十二
1939 1/1
1940 1/2 1/3 1/4 2/1
1941 1/6 1/7 1/8 1/9
1942 1/10 1/11 1/12 2/1
1943 2/2 2/3 2/4 2/5
1944 2/6 2/7 2/8 2/9
1945 2/10 2/11 2/12 3/1
1946 3/2 3/3 3/4 3/5
1947 3/6 3/7 3/8 3/9
1948 3/10 3/11 3/12 4/1
1949 4/2 4/3 4/4 4/5
1950 4/6 4/7 4/8 4/9
1951 4/10 4/11 4/12 5/1 5/2 5/3
1952 5/4 5/5 5/6 5/7 5/8 5/9
1953 5/10 5/11 5/12 6/1 6/2 6/3
1954 6/4 6/5 6/6 6/7 6/8 6/9
1955 6/10 6/11
《行星故事》出版詳細資訊,左側是年份,上方是月份,其他數
字代表「卷號/期數」,下劃線代表該期是以季節而非月份標示,顏色對應主編:[4][9][24]

    馬爾科姆·里斯     威爾伯·皮科克     切斯特·懷特霍恩     保羅·佩恩
    傑羅姆·比克斯比     傑克·奧沙利文

《行星故事》的主編分別是:[4][9][24]

  • 馬爾科姆·里斯:1939年冬至1942年夏;
  • 威爾伯·皮科克:1942年秋至1945年秋;
  • 切斯特·懷特霍恩:1945年冬至1946年夏;
  • 保羅·佩恩:1946年秋至1950年春;
  • 傑羅姆·比克斯比:1950年夏至1951年7月;
  • 馬爾科姆·里斯:1951年9月至1952年1月;
  • 傑克·奧沙利文:1952年3月至1955年夏。

《行星故事》共發行71期且都是紙漿雜誌,絕大多數是128頁並定價20美分,1950年11月減至112頁,價格反而漲到25美分。1952年3月減至96頁,但下一期就恢復112頁,1954年夏又削減到96頁直到停刊。[9]

雜誌先是季刊,1943年短暫嘗試雙月刊,但在推出三月和五月號後又換回1943年秋。1950年秋季號的下一期是1950年11月,此後保持雙月刊到1954年5月,之後又是1954年夏季號,再保持季刊周期直到停刊。這年冬季的雜誌所標不是1954年冬,而是1954/55年冬。[9]雜誌卷號始終保持規則,前五卷各12期,第六卷11期,書脊上所印卷號三次出錯,但標頭頁沒問題:第5/10期(即第五卷第十期)錯標成5/8,5/11錯標成6/3,6/11錯標成6/12[25]

雜誌的英國重印版1950年3月面世並持續到1954年9月,上面有期號但不標日期而且刪減嚴重,只有64到68頁[25]。確知發行的有12期,江湖傳言聲稱還有第13期但未經科幻目錄學家證實[9]。英國版由彭伯頓出版社(Pembertons)出版,另有記載稱首期是流線出版社(Streamline Publications)發行[3][9][25]。英國版第七至八期還轉載《驚心故事》(Startling Stories)與《驚險奇觀》(Wonder Stories)的非小說素材[9]美國新聞公司從1948年秋到1951年3月共出版12期加拿大版《行星故事》,與對應各期美國版完全相同[25]

其他刊物

1950年夏,虛構之家推出《行星故事》姐妹刊《兩本完整科學歷險書籍》(Two Complete Science-Adventure Books),計劃每期刊登兩篇小說。雜誌每年發行三期,一直持續到1954年春[12][26]。1953年,科幻之家出版轉載雜誌《科幻巔峰》(Tops in Science Fiction),轉載《行星故事》發表的作品,但只持續兩期便停刊,其中第二期幾乎無人問津[27][28]

1975年,巴蘭坦圖書推出利·布拉克特編輯的《行星故事精選》(The Best of Planet Stories)第一輯,包含1942至1952年雜誌刊登的七篇小說[9]。原計劃還會繼續推出,但一直不見下文[3]

註釋

  1. ^ 1944年《行星故事》的費率是每個單詞1到1.5美分[7]
  2. ^ 托馬斯·克萊爾森(Thomas Clareson)稱《雷聲》是《行星故事》僅有的轉載作品[9]
  3. ^ 眾多評論認為《火焰黑修士》是阿西莫夫最爛的作品,作者本人認為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標題沒起好,早期還有一兩篇比該文更糟[15]

腳註

  1. ^ Malcolm Edwards & Peter Nicholls, "SF Magazines", in Clute & Nicholls,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pp. 1066–1068.
  2. ^ 2.0 2.1 2.2 2.3 Ashley, Time Machines, pp. 151–152.
  3. ^ 3.0 3.1 3.2 3.3 3.4 3.5 Malcolm Edwards, "Planet Stories", in Clute & Nicholls,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p. 937.
  4. ^ 4.0 4.1 4.2 4.3 Ashley, Transformations, p. 336.
  5. ^ de Camp, Science-Fiction Handbook, pp. 102–103.
  6. ^ de Camp, Science-Fiction Handbook, pp. 114–115.
  7. ^ Brackett, "The Science-fiction Field", p. 27.
  8. ^ Kyle, Pictorial History, p. 96.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Thomas D. Clareson, "Planet Stories", in Tymn & Ashley,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and Weird Fiction Magazines, pp. 476–481.
  10. ^ Ashley, Transformations, p. 47.
  11. ^ Ashley, History of the Science Fiction Magazine, Vol. 2, p. 58.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Ashley, Time Machines, pp. 193–194.
  13. ^ Clute, Science Fiction: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p. 101.
  14. ^ 14.0 14.1 de Forest, Storytelling in the Pulps, Comics and Radio, p. 76.
  15. ^ 15.0 15.1 Asimov, In Memory Yet Green, pp. 313, 326.
  16. ^ Ashley, Transformations, pp. 11–12.
  17. ^ ISFDB.
  18. ^ Carter, Creation of Tomorrow, p. 186.
  19. ^ Carter, Creation of Tomorrow, p. 189.
  20. ^ Carter, Creation of Tomorrow, p. 192.
  21. ^ Harry Harrison, "Machine as Hero", in Holdstock,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p. 97.
  22. ^ Jon Gustafson and Peter Nicholls, "Alexander Leydenfrost", in Clute & Nicholls,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p. 718.
  23. ^ David Hardy, "Art and Artists", in Holdstock,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p. 126.
  24. ^ 24.0 24.1 Ashley, Time Machines, p. 247.
  25. ^ 25.0 25.1 25.2 25.3 "Planet Stories", in Tuck,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Vol. 3, pp. 582–583.
  26. ^ Ashley, Transformations, p. 351.
  27. ^ Ashley, Time Machines, p. 224.
  28. ^ Ashley, Transformations, p. 45.

來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