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列表

這是特色列表,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延安市楊家嶺中央大禮堂,中共七大會場。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華民國陝甘寧邊區延安召開。七大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大會上,代表被分為中直(包括軍直系統)、西北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山東華中大後方8個代表團。根據5月27日主席團和各代表團主任聯席會議的決定,中央委員候選人共45人。6月9日,大會進行正式中央委員的選舉,共543名代表參與投票,所投選票全部有效[1];10日公布選舉結果,44人得票過半數,當選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2]。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的任期是1945年6月9日至1956年9月26日[3]。6月19日和8月9日,毛澤東在延安楊家嶺主持召開了七屆一中全會。6月19日召開的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書記處書記和中央政治局委員[4]。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任內,有7位中央委員出缺,內中包括3人遇難(1人當選前即遇難),2人病逝,1人自殺,1人開除黨籍;另外,有7名候補中央委員遞補為中央委員。本表列出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參加中共七大的情況及屆中變動,並簡要介紹中央委員的生平。

委員列表

按選舉得票多少為序,票數相同者按姓氏筆劃為序姓名外加方框者為任內去世,姓名加刪除線者意為任內撤職)[5]

姓名 肖像 生卒時間 生平 所屬代表團 備註
毛澤東 1893-1976[6]:420 湖南湘潭人。曾參加辛亥革命的新軍,1918年畢業於湖南第一師範學校。1920年在湖南創建早期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之後領導長沙、安源等地工人運動。國共合作期間從事農民運動工作,曾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八七會議上提出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之後領導秋收起義,並先後主持井岡山根據地和中央蘇區工作,期間一度被王明排斥出中共中央。後隨紅軍長征至陝北,途中於遵義重新取得中共中央領導權。1943年3月被選舉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擁有最後決定權。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以他命名的毛澤東思想寫入黨章,成為中共指導思想。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共中央主席,同時兼任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其後他領導中國共產黨贏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全國政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66年發動文化大革命。1976年9月9日於北京逝世。[7] 晉冀魯豫[6]:420 中央委員選舉得票543票[8]
朱德 1886-1976[9]:2 四川儀隴人。早年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參加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官至雲南省警察廳長。1922年,他赴德國留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其後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8月1日,他參加南昌起義,此後率部到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先後擔任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總指揮、紅一方面軍總司令、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中革軍委主席。抗日戰爭期間,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同毛澤東指揮中共軍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職務。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階。1976年7月6日於北京逝世。[9]:2 晉冀魯豫[6]:511 中央委員選舉得票543票[10]
劉少奇 1898-1969[6]:639 湖南寧鄉人。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回國,先後領導了粵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和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此後在上海、湖北組織工人運動工作。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後先後於上海、天津、瀋陽從事黨務工作,1933年前往中央蘇區,後參加長征至陝北。抗日戰爭時期先後領導華北、華中根據地,1942年回到延安。1943年3月當選中央書記處書記,躋身核心決策層。在中共七大上所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標誌著毛澤東思想系統形成並趨於完善[11]。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在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和訪問蘇聯期間,兩度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職務[1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等職務,主持中央一線工作。文革中受到迫害,1969年11月12日去世於開封。1980年恢復名譽。[13]:453-455 華中[6]:639 中央委員選舉得票543票[10]
任弼時 1904-1950[6]:637 湖南湘陰人。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轉為中共黨員。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八七會議上主張土地革命,被選為中共臨時政治局委員。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政治局委員,1935年隨紅二紅六軍團長征至陝北,抗戰爆發後擔任中共中央軍委華北分會委員、八路軍政治部主任,1940年參加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1941年9月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1949年擔任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名譽主席。1950年10月27日病逝於北京。[13]:605-606 華中[6]:637 中央委員選舉得票543票[10]
林伯渠 1886-1960[6]:65 湖南安福人。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反清革命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1921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上海黨小組,此後參與組織第一次國共合作,曾擔任國民黨農民部長。北伐戰爭期間曾擔任國民黨政治委員會委員、軍委秘書長。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後入莫斯科中山大學進修。1933年回國後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民經濟部部長兼任財政人民委員部部長,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期間出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是「延安五老」之一。1944年赴重慶就聯合政府問題同國民政府談判[14][15]。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60年5月29日病逝於北京。[13]:408-409 陝甘寧邊區[6]:65 中央委員選舉得票541票[10]
林彪 1907-1971[9]:6 湖北黃岡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後先後擔任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軍團長,參加中央蘇區歷次作戰及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師長,指揮平型關戰役。1938年赴蘇聯養傷。1942年回國後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陪同周恩來到重慶進行國共談判。中共七大閉幕後擬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後因日本投降、國內外形勢變化改赴東北。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司令員,平定東北、中南全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國務院副總理。1955年七屆五中全會上補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階。後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防部部長、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等職務。文化大革命爆發後,他成為中共二號人物,其毛澤東接班人身份寫入黨章。1971年發生「九一三事件」,林彪攜妻子葉群、兒子林立果山海關機場出逃,所乘飛機墜毀於蒙古溫都爾汗,機上全員身亡。[9]:6 山東[6]:533 中央委員選舉得票541票[16]
董必武 1886-1975[6]:758 湖北黃安人。1904年考中秀才,之後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1920年在湖北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赴上海參加中共一大,會後回到湖北開展黨務工作。中共五大之後前往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回國後抵達中央蘇區,擔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兼最高法院院長,之後參加長征。1937年起先後在武漢和重慶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是「延安五老」之一。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國家副主席、代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職位。1975年4月2日在北京病逝。[13]:121-122 大後方[6]:758 舊金山簽署《聯合國憲章》,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17]
陳雲 1905-1995[18]:317 江蘇青浦人。早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當學徒。1925年五卅運動時期,被推選為商務印書館罷工臨時委員會委員長,隨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9月,成為臨時中央政治局九名委員之一。1933年進入中央蘇區,成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參加長征。瀘定橋戰役後,被派遣前往莫斯科,向共產國際通報遵義會議情況。1937年回國,出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8月擔任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任東北局副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東北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1950年10月任弼時逝世後,遞補為中央書記處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排擠出領導核心。改革開放以後,出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被認為是當時主政的中共八大元老之一。1995年4月10日在北京病逝。[13]:82-84 晉察冀[18]:317
徐向前 1901-1990[9]:16 山西五台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廣州起義。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擔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領導紅四方面軍轉戰鄂豫皖、川陝,指揮長征和西路軍作戰。抗日戰爭時期,擔任八路軍129師副師長、第一縱隊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司令員,攻占山西全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軍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階。改革開放以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病逝。[9]:16 山東[6]:539 因病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19]
關向應 1902-1946[18]:177 滿族遼寧金縣人。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上海大學和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回國後,在中共河南省委共青團中央組織部工作。中共六大後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委員,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後從事中國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及中共中央長江局工作。1932年,任湘鄂西軍委主席和紅三軍政治委員。長征途中,任紅二方面軍副政治委員,同賀龍、任弼時領導部隊到達陝北。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政治委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委員。1941年起因肺結核長期養病,1946年7月21日病逝於延安。[13]:175-176 陝甘寧邊區[18]:177 因病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20]
陳潭秋 1896-1943[6]:817 湖北黃岡人。1916年於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英文部就讀,在校期間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與董必武在武漢成立中共早期組織,1921年7月參加中共一大。1923年發動並領導了二七大罷工。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此後先後於江西、山東、滿洲地區、江蘇等地領導工人、學生、軍隊運動工作。1939年與毛澤民林基路等人前往新疆,出任中共中央新疆代表和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負責人。1942年9月被盛世才秘密逮捕,1943年9月27日深夜被秘密殺害於迪化[13]:67-68 當選時已經遇難,因消息隔絕,代表仍選舉他為中央委員[21]
高崗 1905-1954[18]:64 陝西米脂人。1925年在橫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學習期間,參與組織橫山一高學潮,同年進入榆林中學學習。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於次年進入馮玉祥國民軍的西北中山軍事學校學習。1927年至1931年,在國軍西北地方部隊中秘密開展兵運工作。後任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政治委員、紅二十六軍政治委員、紅十五軍團政治部主任等職務。抗日戰爭時期,任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陝甘寧晉綏聯防軍代政委等職務。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書記、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東北人民政府主席。1953年,出任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後與饒漱石密謀取代劉少奇和周恩來而遭批判,史稱「高饒事件」。1954年8月17日,在北京家中吞服大量安眠藥自殺身亡。[13]:152-153 陝甘寧邊區[18]:64 1955年3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決定開除高崗黨籍[22]
李富春 1900-1976[18]:3 湖南長沙人。早年到法國勤工儉學,積極參加留法學生的革命活動。1922年6月參與發起建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同年夏回國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副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參與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任中共江西省委代理書記、紅軍總政治部代主任,紅三軍團政委,參與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七屆一中全會後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東北軍區副政委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部長,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職。1975年1月9日在北京病逝。[13]:325-326 中直、軍直[18]:4 與妻子蔡暢共同當選為中央委員[23]
饒漱石 1903-1975[18]:818 江西臨川人。1922年入讀上海大學,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任共青團中央秘書長,代理中共滿洲省委書記、中共中央華僑委員會書記。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東南局副書記、中共中央華中局副書記兼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華中局代書記、新四軍代政委。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政委,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華東軍區政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局第一書記兼上海市委第一書記,華東軍政委員會主席。1952年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1953年,因與高崗密謀取代劉少奇和周恩來而遭批判,史稱「高饒事件」。1955年3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決定開除饒漱石黨籍[24]。4月,又以「饒漱石、潘漢年揚帆反革命集團」的罪名被逮捕。1965年8月,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剝奪政治權利10年。1975年3月2日在北京病逝。[13]:603 因在華中指揮作戰,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6]:819
李立三 1899-1967[18]:820 湖南醴陵人。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12月於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於湖南和上海從事工人運動工作。1927年參與組織南昌起義,中共六大會後實際主持中央工作。1930年發起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同年推行「立三路線」,並因此離開領導崗位而前往蘇聯,在大清洗期間遭到迫害。1946年回國後歷任東北局敵工部長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勞動部長、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書記等職。文革中受到衝擊,1967年6月22日吞服安眠藥自殺。1980年3月恢復名譽。[13]:346-347 因滯留蘇聯,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25]
羅榮桓 1902-1963[26] 湖南衡山人。1927年在武昌中山大學讀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秋收起義。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曾任紅四軍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代理師長,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東北軍區第一副政委,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第一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和總幹部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階。1963年12月16日在北京病逝。[26] 因在山東指揮作戰,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6]:822
康生 1898-1975[6]:549 山東諸城人。1924年赴上海大學學習,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他曾負責中央特科工作,後出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副團長。1937年回國後,出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主任、中央社會部部長,主持延安整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擔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副書記,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山東省人民政府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負責黨內的意識形態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1975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198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康生的黨籍。[13]:290-291 山東[6]:549
彭真 1902-1997[18]:287 山西曲沃人。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中共中央北方局組織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出任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8月擔任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第一政委、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共北平市委書記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因二月提綱被免職下獄,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擔任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等職,被認為是當時主政的中共八大元老之一。1997年4月26日在北京病逝。[13]:569-570 晉察冀[18]:287
王若飛 1896-1946[13]:771 貴州安順人。1918年就讀於明治大學,1919年回國參加五四運動,同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參與組建中國少年共產黨,同年加入法國共產黨,8月轉為中共黨員。1923年3月前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5年回國後歷任中共豫陝區委書記等職。1927年出任中共江蘇省委代理書記。中共六大之後回國組織中共西北特委,之後被捕,1936年被營救出獄。1937年抵達延安出任中共中央華中工作委員會、華北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央軍委參謀長,中央秘書長、中央黨務委員會主任等職務,1944年前往重慶負責南方局工作,並於之後參與國共談判。1946年4月8日因所乘飛機在山西黑茶山失事而遇難。[13]:771 因在重慶主持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7月曾陪同六參政員訪問延安[6]:824。8月25日為商議重慶談判事宜再返回延安[27]
張雲逸 1892-1974[9]:34 廣東文昌人。早年就學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並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參與過辛亥革命、護國戰爭和北伐戰爭,於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七一五事變後參加南昌起義,之後前往廣州、香港從事地下工作。1929年12月領導百色起義,1931年7月率部前往中央蘇區,曾任紅七軍軍長、紅軍副總參謀長。後參加長征至陝北,1936年協助周恩來處理西安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後參與組建新四軍,擔任新四軍參謀長、江北指揮部總指揮、新四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陳毅赴延安出席中共七大期間代理新四軍軍長[28]。抗戰勝利後歷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階。1974年11月19日病逝於北京。[9]:34 因在華中指揮作戰,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6]:826
賀龍 1896-1969[9]:10 湖南桑植人。1914年參加中華革命黨,曾率部與北洋軍閥及四川軍閥楊森作戰。1927年,擔任南昌起義總指揮,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回到擔任紅二軍團軍團長、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轉戰湘鄂西並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師長、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西北軍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書記、西南軍區司令員,任國家體委主任,國務院副總理。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階。1959年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曾主持軍委日常工作。文化大革命時遭迫害,於1969年6月9日病逝於北京。[9]:10 陝甘寧邊區[18]:67
陳毅 1901-1972[9]:12 四川樂至人。早年在法國勤工儉學,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文書,參加南昌起義。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他擔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紅三軍政委、紅二十二軍軍長兼政委、江西軍區總指揮,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代理軍長。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平定華東戰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上海市市長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部長等職,開拓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事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階。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牽扯進「二月逆流」案而遭邊緣化。1972年1月6日病逝於北京。[9]:12 華中[6]:601
周恩來 1898-1976[6]:751 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1913年於天津南開中學就讀,1917年前往日本留學。1919年回國後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至1924年在法國和德國勤工儉學,期間發起成立中國少年共產黨,1921年轉為中共黨員。回國後歷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中共兩廣區委委員長等職務,1927年領導南昌起義,歷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等職,還領導中央特科工作。1931年12月前往中央蘇區,歷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等職務,後隨紅軍主力參加長征,在遵義會議上轉向支持毛澤東,使毛得以復出。1936年前往西安處理西安事變。抗日戰爭期間擔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書記。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1945年在重慶參與談判,並率領中共代表團留在重慶和南京。1946年11月返回延安,後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軍委總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國務院總理,還擔任外交部長、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職務,並主持了中國的「一五計劃」和「兩彈一星」工程。1976年1月8日病逝於北京。[13]:1122-1124 大後方[6]:751
劉伯承 1892-1986[9]:8 四川開縣人。參加護國戰爭期間右眼負傷致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發動瀘順起義,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暫編第十五軍軍長。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後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後,任紅軍總參謀長等職,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師長。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中原軍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平定中原、西南戰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訓練總監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階。1958年因「教條主義」被批判後淡出軍界,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後長期療養。1986年10月7日病逝於北京。[9]:8 晉冀魯豫[6]:416
鄭位三 1902-1975[18]:826 湖北黃安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黃安縣委書記、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長和人民委員會代理委員長、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豫陝特委書記等職,參與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二師政治委員、第五師政治委員。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書記兼中原軍區政治委員等職,1948年後因病長期休養。1975年7月27日病逝於北京。[13]:1114-1115 因在鄂豫皖指揮作戰,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6]:827
張聞天
(洛甫)
1900-1976[6]:438 江蘇南匯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是「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1930年回國後,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參與長征。遵義會議後,被推舉為中央總書記。抗日戰爭期間,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馬列學院院長。隨著毛澤東權勢不斷上升,張聞天的地位逐漸下降。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中共合江省委書記、東北局宣傳部部長、遼東省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駐蘇聯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長等職務。1959年,因捲入廬山會議受到批判,淡出政界。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1976年7月1日病逝於無錫[13]:1058-1059 晉冀魯豫[6]:438
蔡暢 1900-1990[18]:301 女,湖南湘鄉人。早年就讀於長沙周南女子師範學校,1919年前往法國留學。1923年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轉為中共黨員。1925年回國後先後於廣東、江西、湖北從事婦女運動工作。1927年於中共五大中被任命為中共婦女委員會委員、上海總工會女工部部長。此後歷任中共六大中共十一大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至第三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四屆和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等職務,1980年退休。1990年9月11日病逝於北京。[13]:19-20 晉察冀[18]:301 其夫李富春亦為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23]
鄧小平 1904-1997[6]:828 四川廣安人。1920年前往法國留學,在法國勤工儉學期間加入旅法共產主義小組,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6年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回國後擔任中央秘書長。1929年12月領導百色起義,後出任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期間,任八路軍129師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擔任晉冀魯豫軍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書記和中原野戰軍政治委員、第二野戰軍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政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部長、中共中央秘書長。1955年七屆五中全會上補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6年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總書記,有「主事在毛,成事在鄧」之說[29]。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復出以後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主席、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央軍委主席。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治的實際主導者,被尊奉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和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30]。1997年2月19日病逝於北京。[13]:109-111 因在晉冀魯豫指揮作戰,未出席中共七大[6]:828。6月29日赴延安參加七屆一中全會[31]
陸定一 1906-1996[6]:515 江蘇無錫人。1922年考入上海南洋大學學習,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先後擔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宣傳部長、紅一方面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參與長征。抗日戰爭與第二次國共內戰時,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宣傳部部長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部長、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繼續兼任中央宣傳部部長。因二月提綱被免職下獄,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任全國政協副主席。1996年5月9日病逝於北京。[13]:492-494 晉冀魯豫[6]:515
曾山 1899-1972[18]:830 江西吉安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1928年回家鄉後,曾任贛西南蘇維埃政府主席、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中華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部長。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守蘇區,後到蘇聯學習。1937年回國後,任中共中央東南局副書記、中共中央華中局組織部部長。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組織部部長兼財經辦事處主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華東財經辦事處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政務院政務委員、中央人民政府紡織工作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部部長、中共中央交通工作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部長。1972年4月16日病逝於北京。[13]:995-996 因在華中指揮作戰,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6]:831
葉劍英 1897-1986[9]:10 廣東梅州人。1917年入雲南講武堂學習,畢業後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活動,曾任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1927年領導廣州起義,失敗後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後,任中革軍委總參謀長、紅一方面軍參謀長等職務,參與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參謀長,在武漢、重慶從事國共談判。1941年回延安擔任中央軍委參謀長。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後委書記、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北平市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軍事科學院院長兼政委等職務。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階。1973年十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共中央副主席,後兼任國防部部長。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他與華國鋒等人聯手策劃懷仁堂事變,逮捕四人幫成員,結束文化大革命。此後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職,支持鄧小平回到中共最高決策層。1986年10月22日病逝於北京。[9]:10 大後方[6]:726
聶榮臻 1899-1992[9]:18 四川江津人。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回國後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參與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後擔任中央軍委參謀長、總政治部副主任、紅一軍團政委,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副師長、政委,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華北軍區司令員,攻占華北全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主抓「兩彈一星」研製。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階。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牽扯進「二月逆流」案。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繼續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1992年5月14日病逝於北京。[9]:18 晉察冀[18]:289
彭德懷 1898-1974[9]:4 湖南湘潭人。1923年畢業於湖南講武堂。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發動平江起義,建立紅五軍,任軍長。此後擔任紅三軍團軍團長、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參與江西蘇區歷次戰役及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副總司令,發動百團大戰。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兼西北野戰軍(後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攻占西北五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1950年,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韓戰。1952年回國主持軍委日常工作,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階。1959年因廬山會議期間上書毛澤東而被批判,被免去國防部部長職務。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1974年11月29日病逝於北京。1978年12月得到平反。[9]:4 晉冀魯豫[6]:513
鄧子恢 1896-1972[6]:832 福建龍巖人。早年曾在日本留學一年。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在閩西組織革命活動,曾擔任紅十二軍政治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財政部部長,紅軍長征後,奉命留守蘇區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期間,擔任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四師政治委員。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華中軍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書記、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三書記兼第四野戰軍第二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代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由於提倡「分田到戶」的責任制、反對毛澤東的農業合作化運動而先後在1955年和1962年受到批判,此後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32]。1972年12月10日病逝於北京。[13]:113-114 因在華中指揮作戰,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6]:833
吳玉章 1878-1966[6]:798 四川榮縣人。1895年開始接受維新思想。1903年入東京成城學校學習。1905年參加中國同盟會。1911年歸國後參加保路運動,並與王天傑策動早於武昌起義榮縣獨立。中華民國成立後,曾任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成都高等師範學校校長。1924年與楊闇公組建中國青年共產黨,192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年赴蘇聯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任教。1935年到法國巴黎負責《救國時報》工作。1938年回國後任延安憲政促進會會長、陝甘寧邊區新文字協會會長、魯迅藝術學院院長、延安大學校長、陝甘寧邊區政府文化委員會主任,是「延安五老」之一。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華北大學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全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並主持漢語拼音工作。1966年12月12日病逝於北京。[13]:841-842 大後方[6]:798
林楓 1906-1977[18]:231 黑龍江望奎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考入北平大學工學院學習。歷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部長、中共河北省委巡視員、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劉少奇秘書。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兼組織部部長、八路軍晉西獨立支隊政治委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代理書記、晉綏軍區政治委員。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中共中央東北局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東滿分局書記、東滿軍區政治委員、東北行政委員會主席、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東北局第一副書記、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國務院第二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業餘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中央黨校校長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1977年9月29日病逝於北京。[13]:409-410 晉綏[18]:231
滕代遠 1904-1974[6]:834 苗族,湖南麻陽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領導平江起義,曾任紅五軍、紅三軍團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副總政治委員、中央軍委武裝動員部部長。1934年7月前往蘇聯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入蘇聯紅軍陸軍大學、列寧學院學習。1937年回國,參與籌建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參謀長、八路軍前指參謀長。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華北軍區副司令員、中央軍委鐵道部部長兼鐵道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74年12月1日病逝於北京。[13]:696-697 因在晉冀魯豫指揮作戰,未出席中共七大[6]:835。6月29日赴延安參加七屆一中全會[31]
張鼎丞 1898-1981[6]:604 福建永定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領導永定暴動,曾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人民委員、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軍長征後,奉命留守蘇區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期間,擔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司令員、第七師師長、中共中央黨校二部主任。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華中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兼組織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1年12月16日病逝於北京。[13]:1014-1016 華中[6]:604
李先念 1909-1992[6]:836 湖北黃安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黃麻起義。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在紅四方面軍任職,任第十一師政委、紅三十軍政委,參加長征,並率領西路軍餘部進入新疆。抗日戰爭時期,擔任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員、第五師師長。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中原軍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兼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和財政部部長,協助周恩來主持經濟方面工作。1976年,他參與決策懷仁堂事變。改革開放期間,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家主席、全國政協主席等職務,被認為是當時主政的中共八大元老之一。1992年6月21日病逝於北京。[13]:371-372 因在鄂豫皖指揮作戰,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6]:836
徐特立 1877-1968[13]:899 湖南長沙人。早年參加立憲運動國會請願運動[33]。1912年創辦長沙縣立師範。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進入巴黎大學學習。1924年回國後創辦長沙女子師範擔任校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後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蘇維埃大學副校長,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期間,任中共中央駐湘代表、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是「延安五老」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1968年11月28日病逝於北京。[13]:899 大後方[6]:753
譚震林 1902-1983[6]:837 湖南攸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茶陵工農兵政府主席、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書記、紅十二軍政治委員、福建軍區司令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政治保衛局分局長,紅軍長征後留守蘇區開展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三支隊副司令員、第六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新四軍政治部主任、第二師政治委員。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華中野戰軍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後第三野戰軍)副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江蘇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因「二月逆流」案受迫害。1973年復出後,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83年9月30日病逝於北京。[13]:682-683 因在華中指揮作戰,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6]:838
薄一波 1908-2007[34] 山西定襄人。1922年考入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天津市委兵委書記、北方局軍委秘書長。1931年至1936年,被國民政府逮捕關押於草嵐子胡同北平軍人反省分院。出獄後任山西省工委書記。抗日戰爭期間,創建犧牲救國同盟會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並任太岳軍區政委。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任晉冀魯豫軍區副政委、華北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華北軍區政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受迫害。改革開放時期,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被認為是當時主政的中共八大元老之一。2007年1月15日病逝於北京。[34][13]:16 晉冀魯豫[6]:417 原定為中央候補委員,在七大期間,陳賡曾向劉少奇、周恩來反映薄一波存在歷史問題,不宜作為候補中委。反對意見被毛澤東駁回,毛澤東並說,將薄一波列為候補中委本就不妥。其後,薄一波當選正式中委[35]
陳紹禹
(王明)
1904-1974[6]:628 安徽金寨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是「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首。1929年回國。1930年以反對「立三路線」「調和主義」為名,反對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以後的中央,提出左傾政治綱領。在1931年1月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奪取了中央領導權,出任中共中央代總書記,實際成為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1931年11月,到莫斯科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繼續遙控中共,給中共造成巨大損失。1937年回國,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延安整風後,王明為首的國際派在黨內失勢。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曾任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央法制委員會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政務院政法委員會主任。1956年去蘇聯就醫,後留居蘇聯。1974年3月27日病逝於莫斯科。[13]:759-761 華中[6]:628 只出席七大開幕式[36][37]。中央委員選舉中得321票[38]
秦邦憲
(博古)
1907-1946[6]:797 江蘇無錫人。1925年考入上海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1930年回國後,擔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書記。1931年,在共產國際的支持下臨時受命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書記負總責。由於中央紅軍在他的領導下連遭重大損失,他在遵義會議上退出中共領導集體。此後,他曾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主席、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1936年,代表中共參與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並與中國國民黨會談合作,積極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戰爭期間,任中共中央長江局組織部部長、南方局代理書記。1940年回延安,任《解放日報》社社長、新華社社長。1946年4月8日因所乘飛機在山西黑茶山失事而遇難。[13]:591-592 大後方[6]:797 中央委員選舉中得275票[39]

遞補委員列表

姓名 肖像 生卒時間 生平 所屬代表團 備註
1949年3月七屆二中全會遞補[40]
廖承志 1908-1983[6]:839 廣東惠州人,生於日本東京中國國民黨元老廖仲愷何香凝之子。早年在嶺南大學學習,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長、全國海員總工會中國共產黨黨團書記、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期間,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1942年因南委事件被國民政府逮捕,1946年獲釋。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擔任新華社社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總會主席、政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主任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此後擔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中央政治局委員。1983年6月10日病逝於北京。[13]:399-401 因在國民政府獄中,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6]:840
王稼祥 1906-1974[13]:742 安徽涇縣人。1925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1930年回國後,任中央黨報委員會秘書長、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外交人民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八路軍總政治部主任。1943年首度提出「毛澤東思想」。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宣傳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駐蘇聯大使、外交部副部長、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職務。文化大革命時期,因「三和一少」而遭迫害。1974年1月25日病逝於北京。[13]:742 晉冀魯豫[6]:423 因病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1945年6月9日中央委員選舉得票204票落選[41],6月11日經毛澤東動員代表後當選中央候補委員[42]
陳伯達 1904-1989[18]:49 福建惠安人。早年先後在上海大學和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後,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傳部部長。1939年,出任毛澤東辦公室主任,因對《中國之命運》的批判聞名[43]。1956年擔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後任《紅旗》雜誌總編輯。1966年,出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革小組組長。1970年中共九屆二中全會上,因「稱毛主席為天才」和設國家主席問題失勢。1971年被收押,1973年被開除黨籍。1981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判處陳伯達有期徒刑18年,同年8月保外就醫。1989年9月20日病逝於北京。[13]:34-35 中直、軍直[18]:49
黃克誠 1902-1986[9]:26 湖南永興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軍唐生智部任職,參與北伐。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1930年進入中央蘇區,歷任紅五軍、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期間,任八路軍115師第344旅政委,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後勤司令員、政委,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政委、天津市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省委書記、總後勤部部長、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秘書長、解放軍總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階。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因支持彭德懷的意見書而被撤職受迫害。改革開放期間,任中央紀委第二書記。1986年12月28日病逝於北京。[9]:26 因在華中指揮作戰,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6]:842
1956年9月七屆七中全會遞補[44]
王首道 1906-1996[13]:775 湖南瀏陽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湘鄂贛邊特委書記,湘贛省委書記,中共中央組織局秘書長,紅軍保衛局局長,紅十五軍團政治部主任,參與長征。抗日戰爭期間,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八路軍南下支隊政委。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中原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東北局財經辦事處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部長、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中國計劃生育協會第一任會長等職。1996年9月13日病逝於北京。[13]:775 因指揮八路軍南下支隊南下,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6]:844
鄧穎超 1904-1992[6]:731 女,河南光山人,生於廣西南寧。先後在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南開大學學習。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與周恩來結婚。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任中共中央局秘書長、中央機關總支書記等職,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期間,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員、婦委書記、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等職。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歷任中共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婦委代理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當選為全國婦聯第一至三屆副主席,第四屆名譽主席;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改革開放期間,出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紀委第二書記、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全國政協主席等職。1992年7月11日病逝於北京。[13]:111-112 大後方[6]:731
陳少敏 1902-1977[6]:846 女,山東壽光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歷任中共天津市委秘書長、婦女部長,中共唐山市委宣傳部長,冀魯豫特委副書記,中共江西省委婦女部長,洛陽特委書記、中共河南省委組織部長等職。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政治委員、鄂豫邊區黨委書記,新四軍五師副政委,中共中央中原局組織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黨組副書記。文革期間因反對開除劉少奇的黨籍而被迫害,1977年12月14日病逝於北京。[13]:64-65 因在鄂豫皖指揮作戰,未出席中共七大及七屆一中全會[6]:847

參考文獻

  1. ^ 李蓉. 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及其历史经验. 上海黨史與黨建. 2007, (4): 7. 
  2.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逄先知; 金沖及主編. 毛泽东传 二.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726. ISBN 978-7-5073-3947-5. 
  3. ^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 并选举了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 人民日報. 1956-09-27 [2020-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5). 
  4.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卷 下.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1: 656. ISBN 978-7-5098-0981-5. 
  5. ^ 第七届中央委员会(1945年6月—1956年9月).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20-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下.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ISBN 7-208-05733-8. 
  7. ^ 毛泽东.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07-11-21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1). 
  8. ^ 高中華. 党的七大发扬党内民主.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5-11-11 [2020-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星火燎原》編輯部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 第1卷.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6. ISBN 7-5065-5055-5. 
  10. ^ 10.0 10.1 10.2 10.3 林彪军事生涯. [2020-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11. ^ Lowell Dittmer. Liu Shaoqi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M.E. Sharpe,. 1998: 20-25. ISBN 9781563249525. 
  12. ^ 黃崢. 风雨历程:晚年刘少奇.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8: 7. ISBN 978-7-02-014626-0.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13.16 13.17 13.18 13.19 13.20 13.21 13.22 13.23 13.24 13.25 13.26 13.27 13.28 13.29 13.30 13.31 13.32 13.33 13.34 13.35 13.36 13.37 13.38 13.39 13.40 13.41 中共中央組織部;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 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 1921-2003.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4. ISBN 7-80136-946-7. 
  14. ^ 鄧野.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13. ISBN 978-7-5097-2784-3. 
  15. ^ 中央統戰部等編. 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 北京: 檔案出版社. 1986: 748. 
  16. ^ 張暉. 彭德怀与林彪在军内地位的演变. 文匯網. 2020-03-13 [2020-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17. ^ 石源華. 中华民国外交史新著 第二卷.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 926–930. ISBN 978-7-5097-4572-4. 
  18. ^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18.11 18.12 18.13 18.14 18.15 18.16 18.17 18.18 18.19 18.20 18.21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上.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ISBN 7-208-05733-8. 
  19. ^ 徐向前. 历史的回顾.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405. ISBN 978-7-01-013675-2. 
  20. ^ 宋文官; 鄒玉傑. 关向应:“中国共产党最好的领导者之一”. 黨史文匯. 2002, (9) [2020-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8). 
  21. ^ 身后之职——陈潭秋被选为“七大”中央委员原委. 黨史縱橫. 2002, (2): 19 [2020-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5). 
  22. ^ 戴茂林; 趙曉光. 高岗传.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11: 369. ISBN 978-7-224-09634-7. 
  23. ^ 23.0 23.1 王樹人. 中共中央委员会中的夫妻委员. 黨史博採. 2006, (12): 31. 
  24. ^ 中央檔案館;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1949年10月-1966年5月 第18册.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332–334. ISBN 7-01-012021-8. 
  25. ^ 葉永烈.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2014: 448–449. ISBN 978-7-220-09205-3. 
  26. ^ 26.0 26.1 辭海編輯委員會 (編). 辞海 第四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 4406. 
  27. ^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 刘少奇年谱 增订本 第二卷.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8: 75. ISBN 978-7-5073-4685-5. 
  28. ^ 劉樹發主編. 陈毅年谱 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19. ISBN 7-01-002156-2. 
  29. ^ 鍾延麟. 文革前的邓小平:毛泽东的“副帅”.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3: 71. ISBN 978-962-996-630-0. 
  30. ^ 邓小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 中國日報. 2014-08-10 [2020-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2). 
  31. ^ 31.0 3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邓小平传 1904-1974 上.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 580. ISBN 978-7-5073-4120-1. 
  32. ^ Frederick C., Teiwes; Warren, Sun. The Politics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ization in China: Mao, Deng Zihui, and the "high Tide" of 1955. M.E. Sharpe. 1993. ISBN 9781563243820. 
  33. ^ 侯宜傑. 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 清末立宪运动史.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191. ISBN 978-7-300-14002-5. 
  34. ^ 34.0 34.1 沉痛悼念薄一波同志. 中國新聞網. 2007-01-16 [2020-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31). 
  35. ^ 薄一波. 七十年奋斗与思考 上 战争岁月.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6: 375. ISBN 7-80023-979-9. 
  36. ^ 王明. 中共五十年. 北京: 現代史料編刊社. 1981: 170–171. 
  37. ^ 高華.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1: 637. ISBN 978-988-17563-2-9. 
  38. ^ 郭德宏. 王明传.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448. ISBN 978-7-01-012770-5. 
  39. ^ 彼得·弗拉基米洛夫. 延安日记.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04: 519-520. ISBN 978-7-5060-1703-9. 
  40. ^ 徐則浩. 王稼祥为何在党的七大选举中落选中央委员.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20-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41. ^ 徐則浩. 王稼祥传.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6: 266. ISBN 978-7-80092-540-5. 
  42.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5: 230-232. ISBN 7-5073-0254-7. 
  43. ^ 葉永烈. 陈伯达传.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 171–172. ISBN 978-7-2200-9814-7. 
  44. ^ 咼玉臨. 陈少敏传.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87: 188. ISBN 7-307-00170-5. 

參見

前任:
第六屆
中共中央委員列表
第七屆
繼任:
第八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