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周率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圓周率
圓周率
數表無理數
- - - - - -
識別
種類無理數
超越數
符號
位數數列編號OEISA000796
性質
定義,其中為圓周長、為直徑
連分數
以此為的多項式或函數
表示方式
3.14159265
無窮級數
二進位11.00100100001111110110[1]
十進位3.14159265358979323846
十六進位3.243F6A8885A308D31319[2]:242
六十進位3;8,29,44,0,47,25,53,7,24,57,36…[3][4]
各式各樣的
基本

延伸
其他

圓周率
自然對數的底
虛數單位
無限大

圓周率數學常數,為周長和其直徑近似值約3.14159265,常用符號表示。

無理數,不能用分數表示出來(即它的小數部分是無限不循環小數),但近似等有理數。學界認為π的數字序列在統計上隨機分布,但迄今未能證明。此外,π還是超越數,它不是任何有理係數多項式化圓為方的問題不可能用尺規作圖解決。

幾個文明古國很早就須計算出π的精確值以便於生產的計算。西元5世紀,中國劉宋數學家祖沖之用幾何方法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7位。大約同時,印度數學家也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5位。史上首條π的精確無窮級數公式(即π的萊布尼茨公式)直到約1000年後才由印度數學家發現。[5][6]微積分出現,π的位數很快計到數百位,足以滿足任何科學工程的計算需求。在20和21世紀,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π的計算精度急速提高。截至2024年3月,π的十進位精度已達105萬億位。[7]幾乎所有科學研究對π的精度要求都不超過幾百位,當前計算π的值主要都為打破記錄、測試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和高精度乘法算法[2]:17[8]

π的定義涉及圓,在三角學幾何學的許多公式,特別是廣泛應用在圓形、球形或橢球形相關公式中。[9]在近代數學分析裡,π改由實數系統譜性質中的特徵值週期來定義,其他數學領域數論統計以及幾乎所有物理學領域均有出現,π的廣泛用途使它成為科學界內外最廣為人知的數學常數。幾本專門介紹π的書籍經已出版,圓周率日(3月14日)和π值計算突破記錄也往往會成為報紙的新聞頭條。[10]此外,背誦π值的世界記錄已達10萬位。[11]

直徑為一的圓的周長是π(3.14159265...)

基本概念

名稱

數學家用小寫希臘字母表示圓周和其直徑之比,有時也將其拼寫為「Pi」,來自希臘語「περίμετρος」(周長)的首字母。[12]英語π的發音與英文單詞「Pie」(/p/西式餡餅)相同。[13]π的小寫字母(或其無襯線體)在數學要和表示連乘積的大寫Π相區分開。

關於選擇符號π的原因,請參見引入π符號一節。

定義

A diagram of a circle, with the width labeled as diameter, and the perimeter labeled as circumference
圓周長略大於其直徑的三倍;精確的比例稱為

π常用定義為周長直徑的比值:[2]:8

無論圓的大小如何,比值為恆值。如果圓的直徑變為原先的二倍,周長也變為二倍,比值不變。π目前的定義暗地用了歐幾里得幾何的一些定理,雖然圓的定義可擴展到任意曲面(即非歐幾里得幾何),但這些圓不符合定律[2]

這裡,圓的周長指其圓周的弧長,弧長這概念可以不依賴幾何學,而是用微積分學的極限來定義。[14]例如,若想計算笛卡兒坐標系中單位圓上半部分的弧長,需要用到積分[15]

上述積分是由卡爾·魏爾斯特拉斯於1841年對π的積分定義。[16]

π這些依賴周長、且暗地依賴積分的定義如今在文獻中並不常見。雷默特(Remmert (1991))解釋說現代教微積分時,大學一般將微分學課程安排在積分學課程之前,所以不依賴於後者的π的定義就很有必要了。其中一種定義由理查·巴爾策英語Richard Baltzer提出,[17]愛德蒙·蘭道推廣,[18]其表述如下:π是兩倍於能使餘弦函數等於零的最小正數。[2][15][19]餘弦函數可以由獨立於幾何之外的冪級數[20]定義,或者使用微分方程式的解來定義。[19]

在相似的啟發下,π可以用關於複變數複指數函數來定義。複指數類似餘弦函數,可用多種方式定義。令函數值為一的複數集合是如下所示的(虛)等差數列:

並且其中包括獨特的正實數[15][21]

基於同樣想法但更抽象的定義運用了精巧的拓撲學代數學概念,用以下定理描述:[22]存在唯一的從加法模數整數組成的實數群R/Z到絕對值為1的複數組成的乘法群的連續同態(拓撲學概念,指在拓撲空間之間的一種態射)。數字π定義為此同態派生的模的一半。[23]

周長固定,圓會圍成最大面積,π同樣表述為等周不等式中出現的常數(乘四分之一)。此外,在很多其他緊密相關的方程式中,π作為某些幾何或者物理過程的特徵值出現;詳見下文

無理及正規性

π是無理數,無法表示成兩整數之比的形式(形如的分數常用來近似表達π,但是沒有任何普通分數(指整數的比)可以取到π的精確值)。[2]:5由於是無理數,故可表示為無限不循環小數。有多種方法能證明π是無理數,這些證明也都要用到微積分學反證法可以用有理數來近似的程度還無法準確得知(稱為無理性度量),不過估計其無理性度量比eln(2)的要大,但是小於萊歐維爾數的無理性度量[24]

統計隨機性英語statistical randomness檢定,包括正規數檢定,可驗證的位數沒有明顯的固定模式。的小數中任意固定長度的序列(如3位數000,001……999)出現機率都相同[25]。不過有關π正規數的猜想既無證明,亦無否證[2]:22-23[25]

電腦出現後可生成大量π的不同位數,並統計分析之。金田康正詳細統計分析了π的十進制數字,並驗證了其分布正規:例如,假說檢定0到9十個數的出現頻率,找不到有特定重複規律的證據[2]:22, 28–30。根據無限猴子定理,任何任意長度、由隨機內容組成的子序列看起來都有可能像不隨機生成。因此,就算π的小數序列通過了隨機性統計測試,其中也可能有幾位的數字看起來似有規律可循而非隨機數,例如π的十進制寫法在小數第762位後開始出現了連續六個9[2]:3

超越性

A diagram of a square and circle, both with identical area; the length of the side of the square is the square root of pi
由於π超越數,不能利用尺規作圖化圓為方

不僅是無理數,還是超越數,即不是任何有理係數多項式。(比方說,試圖解有限項方程式來求的值)[26][註 1]

的超越性衍生出一些重要的結果:不能經有限次四則運算和開平方運算有理數來獲得,因此不是規矩數。換言之,尺規作圖作不出長度為的線段,也就不可能用尺規方法做出與已知圓面積相等的正方形。後者即為有名的化圓為方問題,該問題早在古典時代即已提出,曾困擾人數千年之久[27][28]。直至今天,依然有民間數學愛好者聲稱他們解決了這問題[29]

連分式

像所有無理數一樣無法表示成分數,但等全部無理數都能表示成一系列叫連分數的連續分數形式:

在這連分數的任意一點截斷化簡,都能得到π的近似值;前四位近似值是3、。這些數在歷史上是π最廣為人知且廣為使用的幾個近似值。用以上方式得出的的近似值要比任何有相同或更小的整數分母的其他整數分數近似值更接近π。[30]π是超越數,據定義來說它不是代數數,又因此不可能是二次無理數;是故π不能表示為循環連分數。儘管的簡單連分數沒有表現出任何其他明顯規律,[31]數學家發現了數條廣義連分數能表示π,例如:[32]

近似值

圓周率近似值包括:

  • 整數3
  • 分數(依準確度順序排列):13/416/519/622/7179/57267/85333/106355/11352163/1660453228/1694355358/1762157843/1841260328/19203103993/33102245850922/78256779[30](選自 A063674A063673。)
  • 小數(整數後首80位):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419716939937510582097494459230781640628620899...[2]:240(另見 A000796

其他進位制的近似值

  • 二進位(整數後首48位):11.001001000011111101101010100010001000010110100011…
  • 十六進位(整數後首20位):3.243F6A8885A308D31319…[2]:242
  • 六十進位(整數後首20位):3;8,29,44,0,47,25,53,7,24,57,36,17,43,4,29,7,10,3,41,17…[3][4]

複數與歐拉恆等式

在複數平面上以原點為圓心的單位圓內,一條射線從圓心出發至圓的邊上,以此射線與圓的邊的交點作與x軸的垂線並標註了夾角φ和sinφ、cosφ函數
歐拉公式給出了e的複指數與複數平面上以原點為圓心的單位圓上的之間的關係。

任何複數(以為例)都可以表示為一組實數對:極坐標系用實數表示半徑,代表複數平面上複數離原點的距離;實數則表示夾角,即這條半徑(複數平面上複數與原點的連線)與正實數軸經順時針轉動的夾角。這樣一來,就可寫成[33]

,這裡代表虛數單位,即=-1。

複分析中,歐拉公式三角函數與復指數函數糅合在一起[34]

,這裡數學常數e自然對數的底數。

歐拉公式確立了的複指數與複數平面上以原點為圓心的單位圓上的點之間的關係,而且當時,歐拉公式就能改寫為歐拉恆等式的形式:

。此等式亦稱「最奇妙的數學公式」(英語:the most remarkable formula in mathematics),全因它將五個最基本的數學常數簡潔聯繫起來[34][35]

歐拉等式亦可用於求出方程式個不同複數根(這些根叫做單位根[36]),可以根據以下公式求得:

譜特徵

震盪弦的泛音是二次微分的本徵函數,會形成泛音列。對應的本徵值會形成由π整數倍組成的等差數列

出現在有關幾何的問題中。然而,不少和幾何無關的問題也可看到的身影。

在許多用處中都會以特徵值形式出現。例如理想的振動弦英語vibrating string問題可以建模為函數在單位區間的圖形,固定邊界值。弦振動的模態會是微分方程式,此處λ是相關的特徵值。受史特姆-萊歐維爾理論限制,只能是一些特定的數值。而即為一個特徵值,因為函數滿足邊界條件及微分方程式[37]

依照第一代開爾文男爵威廉·湯姆森所述的一篇傳說,古迦太基城的外形是等周長問題的一項解(Thompson 1894)。這些包圍著海的區域由迦太基女王狄多所圍,城不靠海的邊界須用指定大小的牛皮圍住,後來是將牛皮剪成小段

是上述方程式的最小特徵值,也和弦振動的基本模式英語fundamental mode有關。一種讓弦振動的方式是提供弦能量,能量會滿足維廷格函數不等式[38],其中提到若函數使得,且都是平方可積函數,則以下的不等式成立:

此例中等號成立的條件恰好是倍數的時候。因此似乎是維爾丁格不等式的最佳常數,也是最小的特徵值(根據雷利商數的計算方式)

在更高維度的分析也有類似的角色,出現在其他類似問題的特徵值中。就如以上所述的一項特點是等周定理中的最佳常數:周長為的平面若爾當曲線,所圍面積滿足以下的不等式

,故等號成立的條件是曲線為圓形[39]

圓周率π也和龐加萊不等式的最佳常數有關[40]是一維及二維的狄氏能量英語Dirichlet energy特徵向量最佳值中最小,會出現在許多經典的物理現象中,例如經典的位勢論[41][42][43]。其一維的情形即為維廷格不等式。

圓周率π也是傅立葉轉換的重要常數,傅立葉轉換屬於積分轉換,將實數線上有複數值、可積分的函數,轉換為以下形式:

傅立葉轉換有幾種不同的寫法,但不論怎麼寫,傅立葉轉換及反傅立葉轉換中,一定會有某處出現。不過上述的定義是最經典的,因為其描述了L2空間中唯一的么正算符,也是空間到空間的代數同態[44]

不確定性原理也用到。不確定性原理提出了可以將函數在空間及在頻域中局部化程度的下限,用傅立葉轉換的方式表示:

物理的結果,有關量子力學中同時觀測位置及動量的不確定性,見下文傅立葉分析中出現π史東-凡紐曼定理英語Stone–von Neumann theorem的結果,證實了海森伯群薛定諤表示英語Schrödinger representation是唯一[45]

高斯積分

高斯函數的圖像,函數下方與X軸圍成的陰影部分面積為

高斯積分是對高斯函數在整條實數軸上的積分,即函數下方與X軸圍成的面積,其結果為

此積分的計算可以先計算對整條實數軸的積分的平方,通過轉換笛卡兒坐標系極坐標系從而求得

其他計算方法可參閱高斯積分。高斯函數更一般的形式為,求一般形式的高斯積分均可通過換元積分法轉化為求的積分。

另外,當高斯函數為以下形式時,它則是平均數標準差常態分布機率密度函數[46]

這函數是機率密度函數,函數下方與X軸圍成的面積必須為1,令即可轉換得出機率論統計學領域經常使用常態分布來作為複雜現象的簡單模型:例如科學家通常假設大多數試驗觀測值的隨機誤差都是服從常態分布[47]

由一維布朗運動的反正弦定律,可以通過試驗正信號相對於負信號領先權過零點的分布反過來推算π

機率論與統計學中的中央極限定理解釋了常態分布以及的核心作用,這定理本質上是聯繫著譜特徵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相關的特徵值,並且在不確定性原理中有

這裡的分別為位置與動量的標準差約化普朗克常數,而不等式的等號若且唯若粒子的波函數為高斯函數使成立[48]

同樣地,作為唯一獨特的常數使得高斯函數等於其自身的傅立葉轉換,此時的高斯函數形式為[49]。根據豪(Howe)的說法,建立傅立葉分析基本定理的「全部工作(whole business)」簡化為高斯積分。

歷史

遠古時期

圓周率在遠古時期(西元前一千紀)已估算至前兩位(3.1)。有些埃及學家聲稱,遠至古王國時期時期的古埃及人已經用作為圓周率的約數[50][註 2],但這說法受到質疑。[52][53][54][55]

最早有記載的對圓周率估值在古埃及巴比倫出現,兩估值都與圓周率的正確數值相差不到百分之一。巴比倫曾出土一塊西元前1900至1600年的泥板,泥板上的幾何學陳述暗示人們當時把圓周率視同(等於3.125)。[2]:167埃及的萊因德數學紙草書(鑑定撰寫年份為西元前1650年,但抄自一份西元前1850年的文本)載有用作計算圓面積的公式,該公式中圓周率等於(≈3.1605)。[2]:167

西元前4世紀的《百道梵書英語Shatapatha Brahmana》的天文學運算把(≈3.139,精確到99.91%)用作圓周率估值[56]。西元前150年前其他印度文獻把圓周率視為(≈3.1622)[2]:169

割圓時代

圖中有圓的外切五邊形、內接五邊形、外切六邊形及內接六邊形
π可以透過計算圓的外切多邊形及內接多邊形周長來估算

第一條有紀錄、嚴謹計算π數值的演算法是用正多邊形的幾何算法,在西元前250年由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發明。[2]:170這算法用了有一千年之久,因而有時π亦稱阿基米德常數。[2]:175、205阿基米德的算法是在計算圓的外切正六邊形及內接正六邊形的邊長,以此計算的上限及下限,之後再將六邊形變成十二邊形,繼續計算邊長,一直計到正96邊形為止。他根據多邊形的邊長證明(也就是[57]。阿基米德得到的上限也造成常見誤解,認為就等於[2]:171。在西元前150年,希臘羅馬的科學家克勞狄烏斯·托勒密在《天文學大成》一書中提到π的數值是3.1416,可能來自阿基米德,也可能來自阿波羅尼奧斯[2]:176[58]數學家在1630年利用多邊形的方式計算π到第39位小數,一直到1699年,其他數學家才利用無窮級數的方式打破其紀錄,計算到第71位小數[59]

獨自研究圖形的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發展了用多邊形近似π的計算方式

中國歷史上,的數值有3[60]、3.1547(西元前一世紀)、(西元前100年,數值約3.1623)及(第三世紀,數值約3.1556)[2]:176–177。大約在西元265年,曹魏數學家劉徽創立割圓術,用正3072邊形計算出π的數值為3.1416。[61][2]:177他後來又發明了較快的算法,利用邊數差兩倍的正多邊形,其面積的差值會形成等比數列,其公比為的原理,配合96邊形算出π的值為3.14。[61]祖沖之在西元480年利用割圓術計算12288邊形邊長,得到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同時提出了π的約率和密率。在之後的八百年內,這都是π最準確的估計值。[2]:178為紀念祖沖之對圓周率發展的貢獻,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將這推算值命名為「祖沖之圓周率」,簡稱「祖率」。[62]

印度天文學家阿耶波多在西元499年的著作《阿里亞哈塔曆書》中使用了3.1416的數值。[2]:179斐波那契在大約1220年用獨立於阿基米德多邊形法,計算出3.1418[2]:180。義大利作家但丁·阿利吉耶里用的數值則是[2]:180

波斯天文學家卡西在1424年利用3×228邊的多邊形,計算到六十進制的第9位小數,相當十進制的第16位小數。[63][64]這一突破成為當時的紀錄,延續了約180年。[65]法國數學家弗朗索瓦·韋達在1579年用3×217邊形計算到第9位小數[65],佛蘭芒數學家阿德里安·范·羅門在1593年計算到第15位小數[65]。荷蘭數學家魯道夫·范·科伊倫在1596年計算到第20位小數,他之後又計算到第35位小數(因此在二十世紀初之前,圓周率在德國會稱為魯道夫數)。[2]:182–183荷蘭科學家威理博·司乃耳在1621年計算到第34位小數[2]:183,而奧地利天文學家克里斯托夫·格林伯格英語Christoph Grienberger在1630年用1040邊形計算到第38位小數[66],至今這仍是利用多邊形算法可以達到最準確的結果[2]:183

無窮級數

比較幾條曾用來計π的無窮級數的收斂情形。Sn是只取前n項的近似值。每張圖都是對應前一張圖的陰影部份,然後放大橫軸10倍。(點擊察看細節)

16及17世紀時,開始改用無窮級數的方式去計π。無窮級數是一組無窮數列的和[2]:185–191。無窮級數讓數學家可以計算出比阿基米德以及其他用幾何方式計算的數學家更準確的結果。[2]:185–191雖然詹姆斯·格雷果里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等歐洲數學家利用無窮數列計算π而使得該方法為大家所知,但這種方法最早是由印度科學家在大約1400到1500年之間發現。[2]:185-186[67]第一個記載用無窮級數計算π的人是約西元1500年左右時,印度天文學家尼拉卡莎·薩默亞士英語Nilakantha Somayaji在他的著作《系統匯編英語Tantrasamgraha》中用梵語詩所記錄。[68]當時沒有這數列對應的證明,而證明出現在另一本較晚的印度作品《基本原理》,年代約在西元1530年。尼拉卡莎將該數列歸功於更早期的印度數學家桑加馬格拉馬的馬德哈瓦英語Madhava of Sangamagrama(1350–1425)。[68]相關的無窮級數有許多,包括有關的,現在稱為馬德哈瓦數列英語Madhava seriesπ的萊布尼茨公式[68]。瑪達瓦在1400年用無窮級數計算π到第11位小數,但在1430年一位波斯數學家卡西利用多邊形算法否定了他算的結果[69]

長髮艾薩克·牛頓的畫像
艾薩克·牛頓利用無窮級數計算π到第15位,後來寫道:「我很羞愧的告訴你我為了這個計算用了多少個數字。」[70]

歐洲發現的第一條無窮項圓周率公式無窮乘積(和一般用來計算π的無窮級數不同),由法國科學家弗朗索瓦·韋達在1593年發現[2]:187[71]

約翰·沃利斯在1655年發現了沃利斯乘積,是歐洲發現的第二條無窮項圓周率公式[2]:187

微積分學由英國科學家艾薩克·牛頓及德國數學家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在1660年代發明,許多計π的無窮級數出現。牛頓自己就用反正弦)數列在1655年或1666年將π近似到第15位小數,後來寫到「我很羞愧告訴你我為了計算它用了多少數字,我當時沒有做其他事。」[70]

蘇格蘭數學家詹姆斯·格雷果里在1671年發現了馬德哈瓦公式,萊布尼茨也在1674年發現:[2]:188–189[72]

這公式即為格雷果里-萊布尼茨公式,在時數值為[72]1699年時英國數學家亞伯拉罕·夏普用格雷果里-萊布尼茨公式,在時計算,計算到π的第71位小數,打破由多邊形算法得到的第39位小數的記錄。[2]:189格雷果里-萊布尼茨公式在時非常簡單,但收斂到最終值的速度非常慢,現在不會再用此公式來計π。[2]:156

約翰·梅欽在1706年用格雷果里-萊布尼茨級數產生了可以快速收斂的公式:[2]:192–193

梅欽用這公式計到π第100位小數[2]:72–74後來其他數學家也發展了一些類似公式,現在稱為梅欽類公式,創下了許多計算π位數的紀錄。[2]:72–74在進入電腦時代時,梅欽類公式仍然是耳熟能詳可以計算π的公式,而且在約250年的時間裡,很多有關π位數的紀錄都是梅欽類公式所得,比如在1946年時由達尼爾·弗格森(Daniel Ferguson)用這類公式計到第620位小數,是沒有計算設備輔助的最佳紀錄。[2]:192–196, 205

1844年,計算天才扎卡里亞斯·達斯英語Zacharias Dase在德國數學家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的要求下以梅欽類公式心算了π的200位小數,並創下紀錄。[2]:194-196英國數學家威廉·謝克斯英語William Shanks花了15年的時間計算π到小數707位,不過第528位小數出錯,後面的小數也都不正確。[2]:194–196

收斂速度

有些π的無窮級數收斂的比其他級數要快,數學家一般會選用收斂速度較快的級數,可以在較少的計算量下計算π,且達到需要的準確度[73][2]:15–17, 70–72, 104, 156, 192–197, 201–202。以下是π萊布尼茨公式[2]:69–72

隨著一項一項的值加入總和中,只要項次夠多,總和最後會慢慢接近π。不過此數列的收斂速度很慢,要到50萬項之後,才會精確到π的第五位小數[74]

尼拉卡莎在15世紀發展了π的另一條無窮級數,收斂速度比格雷果里-萊布尼茨公式快很多:[75]

以下比較兩條級數的收斂速率:

π的無窮級數 第1項 前2項 前3項 前4項 前5項 收斂到
4.0000 2.6666… 3.4666… 2.8952… 3.3396… 3.1415…
3.0000 3.1666… 3.1333… 3.1452… 3.1396…

計算前五項後,格雷果里-萊布尼茨級數的和跟π的誤差為0.2,而尼拉卡莎級數和的誤差為0.002。尼拉卡莎級數收斂快很多,也甚為適合用來計π的值。收斂更快的級數有梅欽類公式楚德諾夫斯基算法,後者每計一項就可以得到14位正確的小數位[73]

無理與超越性

並非所有和π有關的研究都旨在提高計算它的準確度。1735年,歐拉解決了巴塞爾問題,建立了所有平方數倒數和與π的關係。之後歐拉發現了歐拉乘積公式,得到了π、質數的重要關聯,對日後黎曼ζ函數的研究影響深遠。[76]

1761年,瑞士數學家約翰·海因里希·朗伯正切函數的無窮連分數表達式證明了π是無理數[2]:5[77]1794年,法國數學家阿德里安-馬里·勒壤得證明了也是無理數。1882年,德國數學家費迪南德·馮·林德曼證明了對任何非零代數數都是超越數,該結論後來由魏爾斯特拉斯推廣為林德曼-魏爾斯特拉斯定理。據此定理和歐拉公式,π只能是超越數,進而證實了勒壤得和歐拉提出的π超越性猜想。[2]:196[78]哈代在其著作《數論導引》中則稱此證明在提出後,經過希爾伯特施瓦次和其他一些人化簡過。[79]

引入π符號

萊昂哈德·歐拉在他1736年到1748年的作品中開始用希臘字母π表示圓周率,數學界也開始廣為使用

在用π專指「圓周率」之前,希臘字母即已用於幾何概念中[2]:166威廉·奧特雷德在1647年起在《數學之鑰》(Clavis Mathematicae)就已經用(對應p和d的希臘字母)來表示圓的周長及直徑的比例。

威廉·瓊斯在他1706年出版的《新數學導論》(A New Introduction to the Mathematics)提到了,是目前已知最早專門用希臘字母表示圓周和其直徑比例的人[80]。這希臘字母第一次出現是在書中討論一塊半徑1的圓時提到「其圓周長一半()」。瓊斯選用可能因它是希臘文「周邊」一詞「περιφέρεια」的首字母[81]。不過瓊斯提到,他那些有關的算式出自「真正聰明的約翰·梅欽先生」,人們推測在瓊斯之前,約翰·梅欽就已開始用表示圓周率[2]:166

瓊斯在1706年開始使用此希臘字母,但直到萊昂哈德·歐拉在其1736年出版的《力學英語Mechanica》中開始使用之後,其他數學家才紛紛開始用指代圓周率。在此之前,數字家可能用像cp之類的字母代表圓周率[2]:166。歐拉與歐洲其他數學家間時常互相寫信來往,的用法迅速傳播開來[2]:166。1748年歐拉在他的《無窮小分析引論》再一次提到了,寫道:「簡潔起見,我們將此數字寫為等於半徑為1的圓周長的一半。」這表示方式之後也推展到整片西方世界[2]:166

現代數值近似

計算機時代與迭代算法

一位穿著西裝男士的照片
約翰·馮·諾伊曼所屬的團隊是用數位計算機ENIAC來計π的第一隊
高斯-勒壤得算法
一開始設定

迭代計算:

π的估計值為

二十世紀中期計算機技術發展、革新再次引發了計算π位數的熱潮。美國數學家約翰·倫奇及李維·史密斯在1949年用桌上型計算機計算到1120位[2]:205。同年,喬治·韋斯納(George Reitwiesner)及約翰·馮·諾伊曼帶領的團隊利用反三角函數(arctan)的無窮級數,用ENIAC計算到了小數後2037位,花了70小時的電腦工作時間[82]。這紀錄後來多次由其他透過arctan級數計算出的結果打破(1957年到7480位小數,1958年到第一萬位數,1961年到第十萬位小數),直到1973年,小數點後第一百萬位小數經已算出[2]:197

1980年代有兩項發明加速計算了π。第一項是發現了新的迭代法去計π的值,計算速度比無窮級數快很多;另一項是發現了可以快速計算大數字乘積的乘法演算法[2]:15–17。電腦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都是在計乘法,這類演算法對現代計π格外重要[2]:131。這類演算法包括嘉良對馬(Karatsuba)算法譚曲(Toom-Cook)乘法及以傅立葉轉換為基礎的乘法演算法(傅立葉乘法)[2]:132, 140

迭代演算法最早是在1975年至1976年間分別由美國物理學家尤金·薩拉明英語Eugene Salamin (mathematician)及奧地利科學家理查·布蘭特英語Richard Brent (scientist)獨立提出[2]:87。這兩條演算法沒有依賴無窮級數來計算。迭代會重覆特定計算,將前一次的計算結果作為這一次的輸入值,使得計算結果漸漸的趨近理想值。此方式的原始版本其實是在160年前由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提出,現在稱為算術-幾何平均數算法(AGM法)或高斯-勒壤得算法[2]:87。薩拉明及布蘭特都曾修改之,這算法也稱為薩拉明-布蘭特演算法。

迭代演算法收斂速度比無窮級數快很多,在1980年代以後廣為使用。無窮級數隨著項次的增加,一般來說正確的位數也會增加幾位,但迭代演算法每計算多一次,正確位數會呈幾何級數增長。例如薩拉明-布蘭特演算法每計算多一次,正確位數會是之前的二倍。1984年加拿大人喬納森·波溫英語Jonathan Borwein彼得·波溫英語Peter Borwein提出迭代演算法,每計算多一次,正確位數會是之前的四倍,1987年時有另一條迭代演算法,每計算多一次,正確位數會是之前的五倍[83]。日本數學家金田康正使用的演算法在1955年及2002年間創下了若干項紀錄[84]。不過迭代演算法的快速收斂也有其代價,需要的記憶體明顯比無窮級數多[84]

計算π的意義

當數學家發現新的算法、電腦變得普及時,π的已知小數位急劇增加。注意垂直坐標使用了對數坐標

一般而言,π值並不需要過於精確便能夠滿足大部分數學運算的需求。按照約·安(Jörg Arndt)及古里斯佗夫·希奴(Christoph Haenel)的計算,39位精確度已可將可觀測宇宙圓周的精確度準確至一粒原子大小,足以運算絕大多數宇宙學的計算需求[85]。儘管如此,和π有關的成就往往成為世界各地的新聞頭條;部分人出於對破紀錄的衝動,依然奮力算出π小數點後上千甚至上百萬位[2]:17–19[86][87]。此外也有測試超級計算機、測試數值分析算法(包括高精度乘法算法英語Multiplication algorithm#Fast multiplication algorithms for large inputs)等實際好處。純粹數學這領域也能計算π的位數評定其隨機度[2]:18

快速收斂級數

一位男士的肖像
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的肖像,他在印度獨立工作時提出了許多計算π的新穎數列。

現代計算π的程序不僅局限於迭代算法。20世紀80與90年代,出現了可用來計算π的新無窮級數,其收斂速度可與迭代算法媲美,而又有著複雜度、內存密集度更低的優勢。[84]印度數學家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是這方面的先驅,他在1914年發表了許多與π相關的公式,這些公式十分新穎,極為優雅而又頗具數學深度,收斂速度也非常快。[2]:103–104下式即為一例,其中用到了模方程式

這無窮級數收斂速度遠快於絕大多數反正切數列,包括梅欽公式。[2]:104第一位使用拉馬努金公式計算π並取得進展的是比爾·高斯珀英語Bill Gosper,他在1985年算得了小數點後一千七百萬位。[2]:104, 206拉馬努金公式開創了現代數值近似算法的先河,此後波爾文兄弟和楚德諾夫斯基兄弟英語Chudnovsky brothers進一步發展了這類算法。[2]:110–111後者於1987年提出了楚德諾夫斯基公式,如下所示:

此公式每計算一項就能得到π的約14位數值[88],因而用於突破圓周率的數位的計算。利用這公式,楚德諾夫斯基兄弟於1989年算得π小數點後10億(109)位,法布里斯·貝拉於2009年算得2.7千億(2.7×1012)位,亞歷山大·易和近藤滋在2011年算得一萬億(1013)位。[2]:110–111, 206[89][90]類似的公式還有拉馬努金-佐藤級數英語Ramanujan–Sato series

2006年,加拿大數學家西蒙·普勞夫利用PSLQ整數關係算法英語integer relation algorithm[91]按照以下模版生成了幾條計算π的新公式:

e奇數是普勞夫計算出的有理常數。[92]

統計模擬

長度為ℓ的針散落在畫滿間距為t的平行線的平面上
布豐投針問題,多枚長度為的針隨機地拋擲向平面。
大量的點隨機的散落在一個內切四分之一圓的正方形內
隨機地往內切四分之一圓的正方形內拋擲大量的點。
蒙地卡羅方法基於隨機試驗結果計算的近似值

統計模擬法是以機率統計理論為指導的一類非常重要的計數方法,經大量重複試驗計算事件發生頻率,按照大數法則(即當試驗次數充分大時,頻率充分接近機率)可以求得的近似值[93]布芬(Buffon)投針問題就是其中一項實例:長度的針隨機往畫滿間距的平行線的平面上拋擲次, 如果針與平行直線相交次,充分大就可根據以下公式算出的近似值[94]

用統計模擬法計的另一例子是隨機往內切四分之一圓的正方形內拋擲大量點,落在四分之一圓內的點的數量與拋擲點的總量的比值會近似於[2]:39–40[95]

此外還可用隨機漫步試驗,並用統計模擬法計算值,如拋擲一枚均勻的硬幣次,並記錄正面朝上的次數,所得結果中,正面朝上的次數服從二項分布

因為硬幣均勻,所以N次試驗中每次試驗結果相互獨立。由此可定義一系列獨立的隨機變數,當拋擲結果為正面時否則為-1,且且取何值有相同機率(即,正面朝上和背面朝上的機率相同)。對隨機變數求和可得

k為「硬幣正面朝上的次數」減去「硬幣反面朝上的次數」,即可得到。轉換式子,得,因此

,其中

可證明[96]

,以及

並且當N變大時,的值會漸近於,因此當N充分大時可根據以下公式算出的近似值:[97]

和其他計算值的方法相比,蒙地卡羅方法收斂速度很慢,而且無論實驗多少次,都無從得知的估值已經精確到第幾位。因此,當追求速度或精度時,蒙地卡羅方法不適合用來估計[2]:43[98]

閥門算法

1995年引入的兩條算法開闢了研究的新途徑。因為每計算出一位數字,該數就會像流過閥門的水一樣不會再出現在後續的計算過程中,這種新進算法叫閥門算法英語spigot algorithm[2]:77–84[99]這就與無窮級數及迭代算法形成對比——無窮級數和迭代算法自始至終的每一步計算都會涉及到之前所有步驟計算出的中間值。[2]:77–84

1995年,美國數學家斯坦·華格納英語Stan Wagon和斯坦利·拉比諾維茨(Stanley Rabinowitz)發明了一種簡單的閥門算法[99][2]:77[100],其運算速度類似arctan演算法,但速度比迭代算法慢[2]:77

貝利-波爾溫-普勞夫公式(BBP)是另一條閥門算法,屬於一種位數萃取演算法英語digit extraction algorithm。1995年,西蒙·普勞夫等人發現[2]:117, 126–128[101]

這公式和其他公式不同,可以計算的任何十六進小數位,而不用計算前面全部小數位[2]:117, 126–128。十六進數位可計算得到特定二進數位;想要得到八進位數位的話,計算一、兩位十六進小數即可。目前也已發現一些這種演算法的變體,不過還沒有發現針對十進制、可以快速生成特定小數位的位數萃取演算法[102]。位數萃取演算法的一項重要用途是用來確認聲稱是計算到小數位數的新紀錄:若有聲稱是新紀錄的計算結果出現,先將十進制的數值轉換到十六進制,再用貝利-波爾溫-普勞夫公式去確認最後一些位數(用亂數決定),若這些位數都對,就能有一定把握認為此計算結果是對的[90]

1998年到2000年間,分布式計算計畫PiHex英語PiHex貝拉公式(貝利-波爾溫-普勞夫公式的一種變體)計算第1015位,結果是0[2]:20[103]。2010年9月,有雅虎員工用公司的Apache Hadoop應用程式在上千台電腦計算π在2×1015位開始往後256位,其第2×1015位剛好也是0[104]

用途

與圓密切相關,出現在許多幾何學和三角學的公式中(特別是與圓、橢圓和球體相關的那些)。 此外,也出現在其他學科的重要公式中,比如統計學、物理學,傅立葉分析和數論的公式。

幾何學與三角學

圓右上四分之一處覆蓋在正方形下的圖。
圓的面積等於乘以陰影部分面積。

出現在基於圓的幾何圖形(如橢圓圓錐環面)的面積、體積公式中。下面是一些用到π的常見公式:[9]

  • 半徑的圓周長
  • 半徑圓面積
  • 半徑的球體積
  • 半徑的球面面積

上述公式是n維球的體積與其邊界(n−1)維球的球面)的表面積的特殊情況,具體將在後文給出解釋。

描述由圓生成的圖形的周長、面積或體積的定積分常涉及π。例如,表示半徑為1的半圓的面積的積分為[105]

的積分表示上半圓(此處的平方根畢氏定理得出),從-1到1的積分可用來計算計算半圓與x間的面積。

函數圖象
正弦餘弦函數的重複週期為 2π

三角函數要用到角,而數學家常用弧度作角度單位。π在弧度制起重要作用,數學家將周角,即360度定義為2π度。[106]由這條定義可得,180度=π弧度,1度=弧度。[106]因此,常用的三角函數的週期為的倍數;例如,正弦和餘弦週期為π,[107]任何角度和任何整數都有

[107]

拓撲學

克萊因四次曲面英語Klein quartic單值化虧格為3且歐拉特徵值為−4的面,作為雙曲面菲諾平面英語Fano plane對稱群PSL(2,7)的商。根據高斯-博內定理,基本域的雙曲面積為8π.

常數出現在將平面微分幾何英語differential geometry of surfaces及其拓撲學聯繫起來的高斯-博內定理中。具體來說,如果曲面Σ高斯曲率,那麼有

其中是該曲面的歐拉示性數,是整數。[108]例如,曲率為1(也就是說其曲率半徑也為1,對於球面而言此時的曲率半徑與半徑重合)的球面的表面積。球面的歐拉特徵數可以通過其同源組計算,其結果為2。於是,便得出

即為半徑為1的球面的表面積公式。

常數還出現在拓撲學的許多其他的積分公式中,特別是那些涉及通過陳-韋伊同態的特徵類[109]

向量分析

向量分析的方法可以通過分解成球諧函數來理解(圖示)

向量分析是與向量場的性質有關的微積分的分支,並有許多物理用途,例如用在電磁學中。位於三維笛卡兒坐標系原點的點源牛頓位勢英語Newtonian potential[110]

表示位於距原點的單位質量(或電荷)的勢能,而是維度常數。在這裡由表示的場可以是(牛頓)引力場或(庫侖)電場,是位勢的負梯度

特殊情況有庫侖定律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高斯定律表明,通過包含原點的任何平滑、簡單、封閉、可定向曲面的場的向外通量等於

\oiint

標準形式會將的這因子吸收到常數中,但這種說法表明了它必須出現在「某處」。此外,是單位球面的表面積,但並沒有假設是球面。然而,作為散度定理的結果,由於遠離原點的區域是真空(無源的),只有中的表面同調類與計算積分有關,因此可以由相同同調類中的任何方便的表面代替,特別是球形,因為球面坐標可以用於計算積分。

高斯定律的結果之一是位勢的負拉普拉斯算子等於狄拉克δ函數倍:

通過摺積就能得到物質(或電荷)的更一般分布,給出卜瓦松方程式

其中是分布函數。

愛因斯坦方程式表明,時空的曲率是由其中的物質能量生成

常數在與愛因斯坦場方程式中的四維勢起類似的作用,愛因斯坦方程式是形成廣義相對論基礎的一條基本公式,並且把引力基本相互作用描述為物質能量引起的時空彎曲的結果:[111]

里奇曲率張量純量曲率度量張量宇宙學常數萬有引力常數是真空中的光速,而應力-能量張量。愛因斯坦方程式的左邊是度量張量的拉普拉斯算子的非線性模擬,並化簡(reduce)至在弱域的極限,而右邊是分布函數的模擬乘以

柯西積分公式

複雜的解析函數可以以一系列的流綫和等電位綫(許多以直角相交的曲綫)視覺化,圖中是伽瑪函數的複數對數。

複分析中,沿複數平面若爾當曲線圍道積分是研究解析函數的重要手段之一。簡化版的柯西積分公式表明,對任何若爾當曲線內任一點,以下圍道積分給出[112]

該命題是柯西積分定理的直接推論,後者表明上述圍道積分在圍道的同倫轉換下保持不變,因而沿任一曲線的積分和沿以為圓心的圓周積分的結果相同。更為一般地,該公式對不通過點的任意可求長曲線都成立,但等式右邊要乘以曲線關於該點的卷繞數

一般形式的柯西積分公式建立了全純函數在若爾當曲線上的值與曲線內任意點處值的關係:[113][114]

柯西積分定理是留數定理的一項特例。根據留數定理,在區域內除去有限個解析的亞純函數在邊界上的圍道積分與函數在這些點的留數之和滿足:

Γ函數與斯特靈公式

維拉瑞索圓英語Villarceaux circles將三塊球面霍普夫纖維化,下方是富比尼-施圖迪度量黎曼球面與其富比尼-施圖迪度量(如圖所示的三塊平行曲面)。恆等式S3(1)/S2(1) = π/2可以確定一條數列

階乘函數的值等於所有小於等於的正整數之積,它的定義域只包含非負整數。Γ函數則是階乘的推廣。它在複數平面的右半平面定義為:

再利用解析延拓可以將它的定義域擴展到除去非正整數的整塊複數域。當自變數取正整數時,函數給出階乘;當自變數取半整數時,計算結果含有。例如[115]

根據魏爾施特拉斯分解定理函數可分解為如下的無窮乘積:[116]

歐拉-馬斯刻若尼常數。利用該分解公式和函數在的值,亦可以證明沃利斯乘積式。函數和黎曼ζ函數函數行列式英語functional determinant的恆等式存在關聯,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函數常用於計算維歐氏空間中n 維球的體積和n 維球面的表面積。對維歐氏空間中半徑為維球,其體積和表面積滿足:[117]

兩者還滿足如下的關係式:

很大,用函數可得到階乘的近似公式,稱斯特靈公式[118],等價於:

斯特靈近似的幾何應用之一是埃爾哈特體積猜想英語Ehrhart's volume conjecture。將維歐幾里得空間的單體記作則表示該單體的所有面擴大。於是

這是僅含一點晶格點之凸體體積的(最佳)上界[119]

數論與黎曼ζ函數

全部質數都有其關聯的普魯法群英語Prüfer group,即圓的算數定域。分析數論的L函數也定域在每個質數p
基於韋伊猜想英語Weil conjecture on Tamagawa numbers的巴塞爾問題的解: 的數值是模群英語modular group中一個基本域的雙曲面積的2倍。

黎曼ζ函數 在數學的許多領域均有應用。當自變數 ,可寫作

找到這無窮級數的解析解是數學界著名的「巴塞爾問題」。1735年,歐拉解決了這問題,他得到該無窮級數等於[76]。歐拉的結論可推導出數論中一項結果,即兩隨機整數互質(無公因數)的機率為 [2]:41–43[120]。整數可由質數整除的機率為(例如,連續7個正整數只有一個可以7整除),任取兩隨機整數都能以質數整除的機率為,至少有一數不能整除的機率則為。又,一隨機整數能否以兩不同質數整除是相互獨立事件,兩隨機整數互質的機率可以表示成關於所有質數的無窮乘積[121]

這結論可結合隨機數生成器,用統計模擬法的近似值。[2]:43

巴塞爾問題的結論意味著幾何導出量的數值與質數的分布有著深刻的關聯。巴塞爾問題是谷山-志村定理的一種特殊情況,是安德烈·韋伊對玉河數的猜想英語Weil's conjecture on Tamagawa numbers的一項特例,即猜想一個這種形式的算術量關於所有質數的無窮乘積能夠等於一個幾何量——某局部對稱空間英語locally symmetric space體積的倒易。巴塞爾問題中,這空間是雙曲3-流形英語hyperbolic 3-manifoldSL2(R)/SL2(Z)英語modular group[122]

函數同樣滿足黎曼方程式的公式,其中用到了和伽瑪公式:

除此之外, 函數導數也滿足

最終的結果是可以從諧振子泛函行列式英語functional determinant中求得。這泛函行列式可以無窮乘積展開式計算,而且這種方法等價於沃利斯乘積公式。[123]這種方法可用於量子力學,尤其是玻爾模型中的變分[124]

傅立葉級數

π出現在P進數中的表示(如圖),它們是普魯法群英語Prüfer group的元素。泰特的論文英語Tate's thesis很大程度地利用了這系統。[125]

週期函數傅立葉級數很自然出現了。週期函數即實數的小數部分所構成群上的函數。傅立葉分解指出,上的複值函數可表示為無窮多個酉特徵英語unitary character的線性疊加之和。也就是說,圓群(模為1的複數組成的乘法群)的映射是連續群同態的特徵都有的形式,是一條定理。

有唯一的特徵值,直到複共軛,那是一群同態。在圓群用哈爾測度,常數是這特徵值的拉東-尼科迪姆導數值的一半。其他的特徵值的導數值為的正整數倍。[23]因此,常數是獨特的數字,以至於配備了其哈爾測度的群,有對於整數倍的點陣的龐特里亞金對偶性[126]。這是卜瓦松和公式英語Poisson summation formula的一維版本。

模形式與𝜃函數

常數模形式Θ函數密切相關——比如,橢圓曲線中的j變量英語j-invariant就很大程度涉及楚德諾夫斯基算法(一種快速計算π的方法)。

模形式是以在上半平面全純函數的在模群英語modular group(或其子群,的一格)下的變換特性歸納。Θ函數便是一例:

它是一種名為雅可比形式英語Jacobi form的模形式,[127]有時以諾姆英語nome (mathematics)表達。

常數是特殊常數,它會使雅可比函數形成自守式,即該函數會以特定方式變換。有若干恆等式在所有自守式下成立。,例如:

它使得必然在離散海森伯群下以表示(representation)變換。一般模形式和其他函數也包含,這也是根據史東–馮紐曼定理英語Stone–von Neumann theorem[127]

柯西分布與位勢論

箕舌線,英文名來自瑪利亞·阿涅西(1718–1799),柯西分布的一幅幾何構築圖

積分柯西分布機率密度函數,總機率等於1。

柯西分布的香農熵等於,也含

柯西分布控制做布朗運動的粒子通過膜的通道

柯西分布在位勢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它是最簡單的福斯坦堡測度英語Furstenberg boundary和與在半平面上做布朗運動相關聯的經典卜瓦松核[128]共軛諧波函數英語Conjugate harmonic function以及希爾伯特轉換與卜瓦松核的漸近線有關。希爾伯特轉換是由奇異積分柯西主值給出的積分轉換

常數是唯一的(正)歸一化因子因此定義了一個在實數軸上的平方可積分實值函數的希爾伯特空間上的線性複結構英語linear complex structure[129]。 和傅立葉轉換一樣,希爾伯特轉換就其在希爾伯特空間的轉換特性而言可以完全特徵化。直到歸一化,它是唯一的與正膨脹對易且與實數軸的所有反射反對易有界線性算子[130]。常數是唯一能使這轉換么正的歸一化因子。

複變動態系統

一個複數平面下,曼德博集合的黑色圖案,背景為藍色的
可以從曼德博集合中計算π,計算方式和計算從(−0.75, ε)點開始,一直到發散之前的次數有關

大衛·波(David Boll)在1991年發現在曼德博集合碎形也有π出現[131]。他檢查在曼德博集合在位置的特性。若考慮坐標在「頸部」的點,而趨近零,在發散之前迭代的次數和相乘,會趨近。若是在右側尖點處附近的點也會有類似的特性:在發散之前迭代的次數和的平方根相乘,也會趨近[131][132]

數學之外的π

描述物理現象

與圓以及球坐標系關係密切,即使不是物理常數,也常出現在描述宇宙的基本原則方程式中。比方說,經典力學領域的簡單公式給出長L的單擺小幅擺動的近似週期為地球引力加速度常數。[133]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公式,表明測量粒子時,其位置不確定度()與動量不確定度()不可能同時達到任意小(普朗克常數):[134]

近似三這特性,和電子偶素的半衰期相對較長有密切的聯繫。其半衰期的倒數和精細結構常數的關係為[135]為電子質量。

許多結構工程的公式也有,例如歐拉推導的挫曲公式說明了長度為截面二次軸矩I的細長形物體,在不挫曲的條件下可以承受的最大軸向負載[136]

流體動力學斯托克斯定律中也有。斯托克斯定律是半徑約為的小球體在黏度流體中以速度運動時會受到的阻力滿足[137]

在理想狀態下,河的曲折程度(河道本身的長度與源頭到入海口的比值)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趨向於。河流外邊際的快速水流彎曲會使河流內邊際加倍侵蝕,河道變得更彎曲,整條河彎折更厲害。然而,這股彎折勁兒最終會導致河流折回一開始彎折的地方,導致「短路」,並形成河跡湖。這兩種相反因素使河道長度與源頭到入海口的比值的平均值為π[138][139]

π的記憶技巧

π文字學(或譯作圓周率的語言學)是指記住的大量位值[2]:44–45,並將其世界紀錄載於金氏世界紀錄大全的做法。維爾·美拿(Rajveer Meena)於2015年3月21日在印度於9小時27分鐘內背誦了7萬位的π,創下金氏世界紀錄大全認證的世界紀錄。[140]2006年,日本退休工程師原口證自稱已經背誦了十萬位小數,但他未獲金氏世界紀錄大全認證。[141]

常用於記憶π的一項技巧是背誦以單詞長度代表數值的故事或詩歌:第一單詞有三字母,第二單詞有一字母,第三單詞有四字母,第四單詞有一字母,第五單詞有五字母,如此類推。早期例子是英國科學家詹姆士·金斯設計的詩歌:「How I want a drink, alcoholic of course, after the heavy lectures involving quantum mechanics.[2]:44–45這類詩歌有時在英文中稱為「piem」。除了英文,用於記憶π的詩歌亦有不同語言的版本[2]:44-45。但是,記憶的人一般並不以詩歌記憶來創下紀錄,而是用如記憶數字規律或軌跡法英語method of loci的方法。[142]

有好幾位作家仿照上述記憶技巧,用的數值創作了新型的約束寫作英語constrained writing方式,當中單詞長度須符合的數值。《The Cadaeic Cadenza英語Cadaeic Cadenza》以上述技巧包含了前3835位的值[143],一本標準長度的書《Not a Wake》有一萬單詞,其中各單詞亦代表了的一位。[144]

大眾文化

Pi Pie at Delft University
π派;圓形西式餡餅是常見的π雙關語(英語圓周率和派同音)

也許因為的公式很簡短而且四處可見, 比其他數學常數在流行文化中更常見[註 3]

在2008年由英國公開大學英國廣播公司聯合製作的記錄片《數學的故事英語The Story of Maths》於2008年十月由英國廣播公司第四台播放。影片講述了英國數學家馬庫斯·杜·索托伊在到訪印度研究當地三角學的貢獻時,展示出歷史上π最精確的計算公式的訊息圖形[147]

巴黎的科學博物館發現宮有間圓形房間叫「房」,牆上刻有的707位數,數字貼在圓頂狀的天花板上,由大型的木製字符組成。數值是1853年由英國數學家威廉·尚克思英語William Shanks計算出來,但是該結果於第528位後開始出現謬誤,在1946年發現,1949年修正。[148][2]:50

卡爾·薩根的小說《接觸未來》中則暗示說,宇宙的創造者在π的數字中暗藏了一則訊息。[149]π的數字也用在凱特·布希所出的專輯Aerial英語Aerial (album)中的《Pi》的歌詞裡。[150]

美國人在3月14日慶祝圓周率日,此節日在學生中很流行。[151]一些自稱「數學極客」的人常常用與其數位來創作一些數學或技術圈內人士才能領會到的笑話麻省理工學院則有幾句包含「3.14159」的大學歡呼口號英語cheering[152]2015年的圓周率日格外重要,按照美式寫法,當天的日期時間3/14/15 9:26:53較其他圓周率日包含更多位數的[153]

北電網絡於2011年舉行的技術專利拍賣會上,谷歌用了一些包含在內的數學或科學常數來競價。[154]

在1958年,阿爾伯特·伊格爾英語Albert Eagle提議換成τ(tau)以便簡化公式。在此定義為的兩倍[155]。然而,沒有任何其他作者曾這樣使用過。有些人使用不同的值,[156]這些人稱不論是作為弧度制下圓周長的1還是作為弧長與半徑的比值(而不是與直徑的比值)都比自然,也能因此簡化許多公式。[157][158]有媒體報導稱,因為的值大小約為6.28,現已有人在6月28日慶祝「節」,並吃「兩個派」;[159]然而,主流數學界還並未使用[160]

1897年,有業餘美國數學家試圖藉印第安納州議會來通過後世所謂印第安納圓周率法案的法案。這法案試圖以法律命令強制規定數學常數之值而臭名遠播。該法案描述化圓為方的方法,並間接提到了的錯誤值,例如3.2。該法案通過了印第安納州眾議院的表決,但參議院否決之。[2]:211–212[161][162]

注釋

  1. ^ 這個多項式正弦函數的泰勒級數展開的前三項。
  2. ^ 依照胡夫金字塔,那些和金字塔高度一致的圓形,周長應等同於金字塔底部的周長(即高度為280,周長為1760[51]
  3. ^ 例如,柯利弗德·皮寇弗稱π為「最知名的數學常數」,皮特森則寫道:「在所有數學常數當中,π一向最受矚目。」例如紀梵希π香水、Π (電影)以及圓周率日[145][146]

參考資料

書籍

引用

  1. ^ Sloane, N.J.A. (編). Sequence A004601 (Expansion of Pi in base 2 (or, binary expansion of Pi)).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of Integer Sequences. OEIS Foundation.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Arndt & Haenel 2006
  3. ^ 3.0 3.1 Kennedy, E. S., Abu-r-Raihan al-Biruni, 973-1048,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65, Bibcode:1978JHA.....9...65K, doi:10.1177/002182867800900106 克勞狄烏斯·托勒密使用了60進位下的三位小數去近似,隨後卡西將其擴展到了九位小數。參見Aaboe, Asger, Episodes from the Early History of Mathematics, New Mathematical Library 13, 紐約: Random House: 125, 1964 [2017-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1) 
  4. ^ 4.0 4.1 Sloane, N.J.A. (編). Sequence A060707 (Base-60 (Babylonian or sexagesimal) expansion of Pi).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of Integer Sequences. OEIS Foundation. 
  5. ^ George E. Andrews, Richard Askey, Ranjan Roy. Special Func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58. ISBN 0-521-78988-5. 
  6. ^ Gupta, R. C. On the remainder term in the Madhava–Leibniz's series. Ganita Bharati. 1992, 14 (1-4): 68–71. 
  7. ^ 劉霞. 新纪录!这个数已精确到小数点后105万亿位—新闻—科学网. 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 [2024-03-18]. 
  8. ^ David Bailey; Jonathan Borwein; Peter Borwein; Simon Plouffe, The Quest for Pi, The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 1997, 19 (1): 50–56, doi:10.1007/bf03024340 
  9. ^ 9.0 9.1 Bronshteĭn & Semendiaev 1971,第200, 209頁
  10. ^ 國際數學日 科教館揪萬人投針重現圓周率計算. 中央通訊社. 2021-03-14 [2021-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8). 
  11. ^ He ate all the pi : Japanese man memorises π to 111,700 digits. 衛報. 2015-03-13 [2021-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2) (英語). 
  12. ^ Boeing, Niels. 存档副本 Die Welt ist Pi [The World is Pi]. Zeit Online. 2016-03-14 [201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7) (德語). Die Ludolphsche Zahl oder Kreiszahl erhielt nun auch das Symbol, unter dem wir es heute kennen: William Jones schlug 1706 den griechischen Buchstaben π vor, in Anlehnung an perimetros, griechisch für Umfang. Leonhard Euler etablierte π schließlich in seinen mathematischen Schriften.中文:「魯道夫數」,或稱「圓周率」,同樣獲得一個如今廣為人知的符號——威廉·瓊斯1706年提出使用字母π,因為這是希臘語「周長」(περίμετρος)的開頭字母。萊昂哈德·歐拉在其數學著作中確立了π的使用。 
  13. ^ pi. Dictionary.com. [2017-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8). 
  14. ^ Tom Apostol, Calculus, volume 1 2nd, Wiley, 1967 。 Page 102: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this is unsatisfactory at the present stage because we have not yet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arc length." Arc length is introduced on page 529.
  15. ^ 15.0 15.1 15.2 Remmert, Reinhold, What is π?, Numbers, Springer: 129, 1991 
  16. ^ Remmert (1991)。魏爾斯特拉斯使用的積分實為
  17. ^ Richard Baltzer, Die Elemente der Mathematik, Hirzel: 195, 1870 [2017-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9) 
  18. ^ Edmund Landau, Einführung in die Differentialrechnung und Integralrechnung, Noordoff: 193, 1934 
  19. ^ 19.0 19.1 Rudin, Walter.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McGraw-Hill. 1976. ISBN 0-07-054235-X. , p 183.
  20. ^ Rudin, Walter. Real and complex analysis. McGraw-Hill. 1986. , p 2.
  21. ^ Lars Ahlfors, Complex analysis, McGraw-Hill: 46, 1966 
  22. ^ Nicolas Bourbaki, Topologie generale, Springer, 1981 , §VIII.2
  23. ^ 23.0 23.1 Nicolas Bourbaki, Fonctions d'une variable réelle, Springer, 1979 , §II.3.
  24. ^ Salikhov, V. On the Irrationality Measure of pi. Russian Mathematical Survey. 2008, 53 (3): 570–572. Bibcode:2008RuMaS..63..570S. doi:10.1070/RM2008v063n03ABEH004543. 
  25. ^ 25.0 25.1 Preuss, Paul. Are The Digits of Pi Random? Lab Researcher May Hold The Key.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2001-07-23 [2007-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0). 
  26. ^ Mayer, Steve. The Transcendence of π. [2007-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0-09-29). 
  27. ^ Posamentier & Lehmann 2004,第25頁
  28. ^ Eymard & Lafon 1999,第129頁
  29. ^ Beckmann 1989,第37頁
    Schlager, Neil; Lauer, Josh. Science and Its Times: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Gale Group. 2001. ISBN 0-7876-3933-8. ,第185頁
  30. ^ 30.0 30.1 Eymard & Lafon 1999,第78頁
  31. ^ Sloane, N.J.A. (編). Sequence A001203 (Continued fraction for Pi).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of Integer Sequences. OEIS Foundation.  Retrieved 12 April 2012.
  32. ^ Lange, L. J. An Elegant Continued Fraction for π.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1999-05, 106 (5): 456–458. JSTOR 2589152. doi:10.2307/2589152. 
  33. ^ Ayers 1964,第100頁
  34. ^ 34.0 34.1 Bronshteĭn & Semendiaev 1971,第592頁
  35. ^ Maor, Eli, E: The Story of a Numb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160, ISBN 978-0-691-14134-3 ("five most important" constants)
  36. ^ Weisstein, Eric W. (編). Roots of Unity. at MathWorld--A Wolfram Web Resource. Wolfram Research, Inc. (英語). 
  37. ^ 大衛·希爾伯特; 理查·科朗特,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volume 1, Wiley: 286&endash;290, 1966 
  38. ^ H Dym; H P McKean, Fourier series and integrals, Academic Press: 47, 1972 
  39. ^ Isaac Chavel, Isoperimetric inequali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0. ^ Capogna, L.; Danielli, D.,; Pauls, S.D.; Tyson, J.,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eisenberg Group and the Sub-Riemannian Isoperimetric Problem, Progress in Mathematics, Birkhäuser, 2007 , Chapter 7.
  41. ^ Talenti, Giorgio, Best constant in Sobolev inequality, Annali di Matematica Pura ed Applicata: 353–372, [2016-09-13], ISSN 1618-1891, doi:10.1007/BF02418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9) 
  42. ^ L. Esposito; C. Nitsch; C. Trombetti, Best constants in Poincaré inequalities for convex domains, arXiv:1110.2960可免費查閱 
  43. ^ M Del Pino; J Dolbeault, Best constants for Gagliardo–Nirenberg inequalities and applications to nonlinear diffusions, Journal de Mathématiques Pures et Appliquées, 2002, 81 (9): 847–875, doi:10.1016/s0021-7824(02)01266-7 
  44. ^ Gerald Folland, Harmonic analysis in phase spa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 1989 
  45. ^ Howe 1980
  46. ^ Bronshteĭn & Semendiaev 1971,第106–107, 744, 748頁
  47. ^ Feller, W. An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 1, Wiley, 1968, pp 174–190.
  48. ^ H Dym; H P McKean, Fourier series and integrals, Academic Press, 1972 ; Section 2.7
  49. ^ Elias Stein; Guido Weiss, Fourier analysis on Euclidean spac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6, 1971 ; Theorem 1.13.
  50. ^ Petrie, W.M.F. Wisdom of the Egyptians (1940)
  51. ^ Verner, Miroslav. The Pyramids: The Mystery, Culture, and Science of Egypt's Great Monuments. Grove Press. 2001 (1997). ISBN 0-8021-3935-3
  52. ^ Rossi, Corinna Architecture and Mathematics in Ancient Egyp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521-69053-9.
  53. ^ Legon, J. A. R. On Pyramid Dimensions and Proportions (1991) Discussions in Egyptology (20) 第25-34頁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4. ^ "We can conclude that although the ancient Egyptians could not precisely define the value of π, in practice they used it". Verner, M. The Pyramids: Their Archaeology and History. 2003. ,第70頁。
    Petrie. Wisdom of the Egyptians. 1940. ,第30頁。
    參見Legon, J. A. R. On Pyramid Dimensions and Proportions. Discussions in Egyptology. 1991, 20: 第25–34頁 [201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8). .
    參見Petrie, W. M. F. Surveys of the Great Pyramids. Nature. 1925, 116 (2930期): 第942頁. Bibcode:1925Natur.116..942P. doi:10.1038/116942a0. 
  55. ^ Egyptologist: Rossi, Corinna, Architecture and Mathematics in Ancient Egyp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第60-70頁,200, ISBN 9780521829540.
    對此的懷疑:Shermer, Michael英語Michael Shermer, The Skeptic Encyclopedia of Pseudoscience, ABC-CLIO, 2002, 第407-408頁, ISBN 9781576076538.
    參見Fagan, Garrett G., Archaeological Fantasies: How Pseudoarchaeology Misrepresents The Past and Misleads the Public, Routledge, 2006, ISBN 9780415305938.
    若需要一個沒有π參與的解釋的列表,請見Roger Herz-Fischler. The Shape of the Great Pyramid. 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第67–77頁,第165–166頁 [2013-06-05]. ISBN 97808892032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9). 
  56. ^ Chaitanya, Krishna. A profile of Indian cultu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dian Book Company (1975). 第133頁。
  57. ^ The Computation of Pi by Archimedes: The Computation of Pi by Archimedes – File Exchange – MATLAB Central. Mathworks.com. [2013-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5). 
  58. ^ Boyer & Merzbach 1991,第168頁
  59. ^ Arndt & Haenel 2006,第15–16, 175, 184–186, 205頁Grienberger在1630年已計算到39位小數,Sharp在1699年計算到71位小數
  60. ^ 周髀算經》注中, 趙爽指出「圓徑一而周三,方徑一而匝四」。
  61. ^ 61.0 61.1 Boyer & Merzbach 1991,第202頁
  62. ^ 此零非彼O.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6: 286. ISBN 978-957-05-2072-9. 
  63. ^ Azarian, Mohammad K. al-Risāla al-muhītīyya: A Summary. Missouri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2010, 22 (2): 64–85 [201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4). 
  64. ^ O'Connor, John J.; Robertson, Edmund F. Ghiyath al-Din Jamshid Mas'ud al-Kashi.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rchive. 1999 [2012-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2). 
  65. ^ 65.0 65.1 65.2 Arndt & Haenel 2006,第182頁
  66. ^ Grienbergerus, Christophorus. Elementa Trigonometrica (PDF). 1630 [2016-09-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2-01) (拉丁語). 。其計算結果是3.14159 26535 89793 23846 26433 83279 50288 4196 < π < 3.14159 26535 89793 23846 26433 83279 50288 4199
  67. ^ Roy 1990,第101–102頁
  68. ^ 68.0 68.1 68.2 Roy 1990,第101–102頁
  69. ^ Joseph 1991,第264頁
  70. ^ 70.0 70.1 Arndt & Haenel 2006,第188頁。牛頓由Arndt引用。
  71. ^ A060294
  72. ^ 72.0 72.1 Eymard & Lafon 1999,第53–54頁
  73. ^ 73.0 73.1 Borwein, J. M.; Borwein, P. B. Ramanujan and Pi. Scientific American. 1988, 256 (2): 112–117. Bibcode:1988SciAm.258b.112B.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288-112. 
  74. ^ Borwein, J. M.; Borwein, P. B.; Dilcher, K. Pi, Euler Numbers, and Asymptotic Expansions.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1989, 96 (8): 681–687. doi:10.2307/2324715. 
  75. ^ Arndt & Haenel 2006,第223頁, (formula 16.10). Note that (n − 1)n(n + 1) = n3 − n.
    Wells, David.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Curious and Interesting Numbers revised. Penguin. 1997: 35. ISBN 978-0-140-26149-3. 
  76. ^ 76.0 76.1 Posamentier & Lehmann 2004,第284頁
  77. ^ Lambert, Johann, "Mémoire sur quelques propriétés remarquables des quantités transcendantes circulaires et logarithmiques", reprinted in Berggren, Borwein & Borwein 1997,第129–140頁
  78. ^ Hardy and Wright 1938 and 2000:177 footnote §11.13-14 references Lindemann's proof as appearing at Math. Ann. 20 (1882), 213-25.
  79. ^ cf Hardy and Wright 1938 and 2000:177 footnote §11.13-14. The proofs that e and π are transcendental can be found on pages 170-176. They cite two sources of the proofs at Landau 1927 or Perron 1910; see the "List of Books" at pages 417-419 for full citations.
  80. ^ Arndt & Haenel 2006,第165頁. A facsimile of Jones' text is in Berggren, Borwein & Borwein 1997,第108–109頁
  81. ^ 參考Schepler 1950,第220頁: 威廉·奧特雷德用字母π來表示一個圓的周長
  82. ^ Arndt & Haenel 2006,第197頁。參見 Reitwiesner 1950.
  83. ^ Arndt & Haenel 2006,第第111頁(5 倍);第113–114(4 倍)頁.
    具體算法情參見Borwein & Borwein 1987
  84. ^ 84.0 84.1 84.2 Bailey, David H. Some Background on Kanada’s Recent Pi Calculation (PDF). 2003-05-16 [2012-04-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4-15). 
  85. ^ Arndt & Haenel 2006,第17頁「39 digits of are sufficient to calculate the volume of the universe to the nearest atom.」(中文:39位已足以計算宇宙到其最近的原子的體積了。)
    鑑於人們需要一些額外的數位來解決捨入誤差的問題,阿恩特稱幾百位小數足以應付任何科學計算。
  86. ^ Schudel, Matt. John W. Wrench, Jr.: Mathematician Had a Taste for Pi. The Washington Post. 2009-03-25: B5. 
  87. ^ Connor, Steve. The Big Question: How close have we come to knowing the precise value of pi?.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0-01-08 [2012-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2). 
  88. ^ Eymard & Lafon 1999,第254頁
  89. ^ Fabrice Bellard. Computation of 2700 billion decimal digits of Pi using a Desktop Computer - Semantic Scholar. www.semanticscholar.org. 2010-02-11 [2017-04-10]. 
  90. ^ 90.0 90.1 Pi - 12.1 Trillion Digits. www.numberworld.org. [2012-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1). 
  91. ^ PSLQ即Partial Sum of Least Squares,偏最小平方和。
  92. ^ Plouffe, Simon. Identities inspired by Ramanujan's Notebooks (part 2) (PDF). 2006-04 [2009-04-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1-14). 
  93. ^ 蘇淳, 概率论 2nd, 北京: 科學出版社: 41, 2010 
  94. ^ 蘇淳, 概率论 2nd, 北京: 科學出版社: 34–35,41, 2010 
  95. ^ Posamentier & Lehmann 2004,第105頁
  96. ^ Weisstein, Eric W. (編). Random Walk--1-Dimensiona. at MathWorld--A Wolfram Web Resource. Wolfram Research, Inc. [2016-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8) (英語). 
  97. ^ Grünbaum, B., Projection Constants, Trans. Amer. Math. Soc., 1960, 95: 451–465 
  98. ^ Posamentier & Lehmann 2004,第105–108頁
  99. ^ 99.0 99.1 Gibbons, Jeremy, "Unbounded Spigot Algorithms for the Digits of P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05. Gibbons produced an improved version of Wagon's algorithm.
  100. ^ Rabinowitz, Stanley; Wagon, Stan. A spigot algorithm for the digits of Pi.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1995-03, 102 (3): 195–203. doi:10.2307/2975006.  A computer program has been created that implements Wagon's spigot algorithm in only 120 characters of software.
  101. ^ Bailey, David H; Borwein, Peter B; and Plouffe, Simon. On the Rapid Computation of Various Polylogarithmic Constants (PDF).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1997-04, 66 (218): 903–913 [2016-09-13]. doi:10.1090/S0025-5718-97-00856-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7-22). 
  102. ^ Arndt & Haenel 2006,第128頁。普勞夫有找到十進制的位數萃取演算法,但其速度比完整計算之前所有位數要慢。
  103. ^ Bellards formula in: Bellard, Fabrice. A new formula to compute the nth binary digit of pi. [200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12). 
  104. ^ Palmer, Jason. Pi record smashed as team finds two-quadrillionth digit. BBC News. 2010-09-16 [2011-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7). 
  105. ^ Weisstein, Eric W. (編). Semicircle. at MathWorld--A Wolfram Web Resource. Wolfram Research, Inc. (英語). 
  106. ^ 106.0 106.1 Ayers 1964,第60頁
  107. ^ 107.0 107.1 Bronshteĭn & Semendiaev 1971,第210–211頁
  108. ^ Michael Spivak,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tial geometry 3, Publish or Perish Press, 1999 ; Chapter 6.
  109. ^ Kobayashi, Shoshichi; Nomizu, Katsumi, Foundations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 Vol. 2 New, Wiley Interscience: 293, 1996 ; Chapter XII Characteristic classes
  110. ^ H. M. Schey (1996) Div, Grad, Curl, and All That: An Informal Text on Vector Calculus, ISBN 0-393-96997-5.
  111. ^ Yeo, Adrian, The pleasures of pi, e and other interesting numbers, World Scientific Pub., 2006, p 21, ISBN 978-981-270-078-0.
    Ehlers, Jürgen, Einstein's Field Equations and Their Physical Implications, Springer, 2000, p 7, ISBN 978-3-540-67073-5.
  112. ^ Lars Ahlfors, Complex analysis, McGraw-Hill: 115, 1966 
  113. ^ Weisstein, Eric W. (編). Cauchy Integral Formula. at MathWorld--A Wolfram Web Resource. Wolfram Research, Inc. (英語). 
  114. ^ Joglekar, S. D., Mathematical Physics, Universities Press, 2005, p 166, ISBN 978-81-7371-422-1.
  115. ^ Bronshteĭn & Semendiaev 1971,第191–192頁
  116. ^ 埃米爾·阿廷, The gamma function, Athena series; selected topics in mathematics 1st,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4 
  117. ^ Lawrence Evans,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MS: 615, 1997 
  118. ^ Bronshteĭn & Semendiaev 1971,第190頁
  119. ^ Benjamin Nill; Andreas Paffenholz, On the equality case in Erhart's volume conjecture, Advances in Geometry, 2014, 14 (4): 579–586, ISSN 1615-7168, arXiv:1205.1270可免費查閱, doi:10.1515/advgeom-2014-0001 
  120. ^ 此理論由Ernesto Cesàro於1881年證明. For a more rigorous proof than the intuitive and informal one given here, see Hardy, G. 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umb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19-921986-5, theorem 332.
  121. ^ Ogilvy, C. S.; Anderson, J. T., Excursions in Number Theory,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88, pp. 29–35, ISBN 0-486-25778-9.
  122. ^ Vladimir Platonov; Andrei Rapinchuk, Algebraic groups and number theory, Academic Press: 262&endash;265, 1994 
  123. ^ Sondow, J., Analytic Continuation of Riemann's Zeta Function and Values at Negative Integers via Euler's Transformation of Series, Proc. Amer. Math. Soc., 1994, 120: 421–424, doi:10.1090/s0002-9939-1994-1172954-7 
  124. ^ T. Friedmann; C.R. Hagen. Quantum mechanical derivation of the Wallis formula for pi.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2015, 56 (11). arXiv:1510.07813可免費查閱. doi:10.1063/1.4930800. 
  125. ^ Tate, John T., Fourier analysis in number fields, and Hecke's zeta-functions, Algebraic Number Theory (Proc. Instructional Conf., Brighton, 1965), Thompson, Washington, D.C.: 305–347, 1950, ISBN 978-0-9502734-2-6, MR 0217026 
  126. ^ H Dym; H P McKean, Fourier series and integrals, Academic Press, 1972 ; Chapter 4
  127. ^ 127.0 127.1 Mumford, David, Tata Lectures on Theta I, Boston: Birkhauser: 1–117, 1983, ISBN 3-7643-3109-7 
  128. ^ Sidney Port; Charles Stone, Brownian motion and classical potential theory, Academic Press: 29, 1978 
  129. ^ * Titchmarsh, E,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Fourier integrals 2nd, Oxford University: Clarendon Press, 19481986, ISBN 978-0-8284-0324-5 .
  130. ^ Stein, Elias, Singular integrals and differentiability properties of func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 Chapter II.
  131. ^ 131.0 131.1 Klebanoff, Aaron. Pi in the Mandelbrot set (PDF). Fractals. 2001, 9 (4): 393–402 [2012-04-14]. doi:10.1142/S0218348X010008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4-06). 
  132. ^ Peitgen, Heinz-Otto, Chaos and fractals: new frontiers of science, Springer, 2004, pp. 801–803, ISBN 978-0-387-20229-7.
  133. ^ Halliday, David; Resnick, Robert; Walker, Jearl,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5th Ed., John Wiley & Sons, 1997, p 381, ISBN 0-471-14854-7.
  134. ^ Imamura, James M.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University of Oregon. 2005-08-17 [2007-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135. ^ C. Itzykson, J-B. Zuber, Quantum Field Theory, McGraw-Hill, 1980.
  136. ^ Low, Peter, Classical Theory of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 CUP Archive, 1971, pp 116–118, ISBN 978-0-521-08089-7.
  137. ^ Batchelor, G. K., An Introduction to Fluid Dynam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p 233, ISBN 0-521-66396-2.
  138. ^ Hans-Henrik Stølum. River Meandering as a Self-Organization Process. Science. 1996-03-22, 271 (5256): 1710–1713. Bibcode:1996Sci...271.1710S. doi:10.1126/science.271.5256.1710. 
  139. ^ Posamentier & Lehmann 2004,第140–141頁
  140. ^ Most Pi Places Memorized.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1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4). 
  141. ^ Otake, Tomoko. How can anyone remember 100,000 numbers?. The Japan Times. 2006-12-17 [200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8). 
  142. ^ Raz, A.; Packard, M. G. A slice of pi: An exploratory neuroimaging study of digit encoding and retrieval in a superior memorist. Neurocase. 2009, 15: 361–372. PMC 4323087可免費查閱. PMID 19585350. doi:10.1080/13554790902776896. 
  143. ^ Keith, Mike. Cadaeic Cadenza Notes & Commentary. [2009-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8). 
  144. ^ Keith, Michael. Not A Wake: A dream embodying (pi)'s digits fully for 10000 decimals. Vinculum Press. 2010-02-17. ISBN 978-0963009715. 
  145. ^ Pickover, Clifford A., Keys to Infinity, Wiley & Sons: 59, 1995, ISBN 9780471118572 
  146. ^ Peterson, Ivars, Mathematical Treks: From Surreal Numbers to Magic Circles, MAA spectrum,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7, 2002 [2017-12-08], ISBN 97808838553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1) 
  147. ^ BBC, BBC documentary "The Story of Maths", second part, [201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3) , showing a visualization of the historically first exact formula, starting at 35 min and 20 sec into the second part of the documentary.
  148. ^ Posamentier & Lehmann 2004,第118頁
  149. ^ Arndt & Haenel 2006,第14頁這部分情節在改編的電影《超時空接觸》中省略。
  150. ^ Gill, Andy. Review of Aerial. The Independent. 2005-11-04 [201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15). the almost autistic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ssive-compulsive mathematician fascinated by 'Pi' (which affords the opportunity to hear Bush slowly sing vast chunks of the number in question, several dozen digits long) 
  151. ^ Pi Day activities. PI DAY. 2008 [201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4). 
  152. ^ MIT cheers. MIT. [2012-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9). 
  153. ^ Happy Pi Day! Watch these stunning videos of kids reciting 3.14. USAToday.com. 2015-03-14 [2015-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5). 
  154. ^ Google's strange bids for Nortel patents. FinancialPost.com. Reuters. 2011-07-05 [2011-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9). 
  155. ^ Eagle, Albert. The Elliptic Functions as They Should be: An Account, with Applications, of the Functions in a New Canonical Form. Galloway and Porter, Ltd. 1958: ix. 
  156. ^ Sequence A019692
  157. ^ Abbott, Stephen. Aftermath: My Conversion to Tauism. Math Horizons. 2012-04, 19 (4). ISSN 1072-4117. doi:10.4169/mathhorizons.19.4.34 (英語). 
  158. ^ Palais, Robert. π is wrong!. The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 2001-01, 23 (3). ISSN 0343-6993. doi:10.1007/BF03026846 (英語). 
  159. ^ Tau Day: Why you should eat twice the pie. Light Years - CNN. 2012-06-28 [2012-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2). 
  160. ^ Life of pi in no danger – Experts cold-shoulder campaign to replace with tau. Telegraph India. 2011-06-30 [201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3). 
  161. ^ Posamentier & Lehmann 2004,第36–37頁
  162. ^ Hallerberg, Arthur E. Indiana's Squared Circle. Mathematics Magazine. 1977-05, 50 (3). ISSN 0025-570X. doi:10.1080/0025570X.1977.11976632 (英語). 

延伸閱讀

  • Blatner, David. The Joy of Pi. Walker & Company. 1999. ISBN 978-0-8027-7562-7. 
  • Borwein, Jonathan; Borwein, Peter. The Arithmetic-Geometric Mean and Fast Computation of Elementary Functions. SIAM Review. 1984, 26 (3): 351–365. doi:10.1137/1026073. 
  • Borwein, Jonathan; Borwein, Peter; Bailey, David H. Ramanujan, Modular Equations, and Approximations to Pi or How to Compute One Billion Digits of Pi.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1989, 96 (3): 201–219. JSTOR 2325206. doi:10.2307/2325206. 
  • Chudnovsky, David V. and Chudnovsky, Gregory V., "Approximations and Complex Multiplication According to Ramanujan", in Ramanujan Revisited (G.E. Andrews et al. Eds), Academic Press, 1988, pp 375–396, 468–472
  • Cox, David A., "The Arithmetic-Geometric Mean of Gauss", L' Ensignement Mathematique, 30(1984) 275–330
  • Delahaye, Jean-Paul, "Le Fascinant Nombre Pi", Paris: Bibliothèque Pour la Science (1997) ISBN 2902918259
  • Engels, Hermann. Quadrature of the Circle in Ancient Egypt. Historia Mathematica. 1977, 4 (2): 137–140. doi:10.1016/0315-0860(77)90104-5. 
  • Euler, Leonhard, "On the Use of the Discovered Fractions to Sum Infinite Series", in Introduction to Analysis of the Infinite. Book I, translated from the Latin by J. D. Blanton, Springer-Verlag, 1964, pp 137–153
  • Hardy, G. H. and Wright E. 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umbers first published 1938, fifth Edition 1979 with additions 2000, Clarendon Press, Oxford U.K.
  • Heath, T. L., The Works of Archimedes, Cambridge, 1897; reprinted in The Works of Archimedes with The Method of Archimedes, Dover, 1953, pp 91–98
  • Huygens, Christiaan, "De Circuli Magnitudine Inventa", Christiani Hugenii Opera Varia I, Leiden 1724, pp 384–388
  • Lay-Yong, Lam; Tian-Se, Ang. Circle Measurements in Ancient China. Historia Mathematica. 1986, 13 (4): 325–340. doi:10.1016/0315-0860(86)90055-8. 
  • Lindemann, Ferdinand. Ueber die Zahl pi. Mathematische Annalen. 1882, 20 (2): 213–225 [2016-09-13]. doi:10.1007/bf01446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2). 
  • Matar, K. Mukunda; Rajagonal, C. On the Hindu Quadrature of the Circle" (Appendix by K. Balagangadharan). Journal of the Bombay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44, 20: 77–82. 
  • Niven, Ivan, "A Simple Proof that pi Is Irrational",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53:7 (July 1947), 507
  • Ramanujan, Srinivasa, "Modular Equations and Approximations to π", Quarterly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XLV, 1914, 350–372. Reprinted in G.H. Hardy, P.V. Seshu Aiyar, and B. M. Wilson (eds), Srinivasa Ramanujan: Collected Papers, 1927 (reprinted 2000), pp 23–29
  • Shanks, William英語William Shanks, Contributions to Mathematics Comprising Chiefly of the Rectification of the Circle to 607 Places of Decimals, 1853, pp. i–xvi, 10
  • Shanks, Daniel; Wrench, John William. Calculation of pi to 100,000 Decimals.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1962, 16 (77): 76–99. doi:10.1090/s0025-5718-1962-0136051-9. 
  • Tropfke, Johannes, Geschichte Der Elementar-Mathematik in Systematischer Darstellung (The history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s), BiblioBazaar, 2009 (reprint), ISBN 978-1-113-08573-3
  • Viete, Francois, Variorum de Rebus Mathematicis Reponsorum Liber VII. F. Viete, Opera Mathematica (reprint), Georg Olms Verlag, 1970, pp 398–401, 436–446
  • Wagon, Stan英語Stan Wagon, "Is Pi Normal?", The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 7:3(1985) 65–67
  • Wallis, John, Arithmetica Infinitorum, sive Nova Methodus Inquirendi in Curvilineorum Quadratum, aliaque difficiliora Matheseos Problemata, Oxford 1655–6. Reprinted in vol. 1 (pp 357–478) of Opera Mathematica, Oxford 1693
  • Zebrowski, Ernest, A History of the Circle: Mathematical Reasoning and the Physical Univers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978-0-8135-2898-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