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國陸軍第十三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13軍徽章

第13軍(英語:XIII Corps)是英國陸軍的一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於西線戰場作戰,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地中海中東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國第13軍於1915年11月15日在法國成立,由沃爾特·康格里夫中將領導,成為第四集團軍的一部分。[1]英國第13軍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首次與敵軍正式交戰。1916年7月1日,在索姆河戰役的第一天,該軍佔領了皮卡第地區蒙托邦[2]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1月1日,當英軍西部沙漠部隊羅盤行動中與義大利第十軍作戰時,它被重新命名為「第13軍」,包括英國第7裝甲師澳大利亞第6步兵師第4印度步兵師[3]在第13軍最初的進攻中,第7皇家坦克團瑪蒂達 II第4印度師第11印度旅一起,利用義大利防禦陣地的一個漏洞,從後方攻擊尼比瓦營地義大利軍馬萊蒂集團被摧毀。義軍將領彼得羅·馬萊蒂陣亡。

到1941年2月,羅盤行動取得了徹底的勝利。[4]當羅盤行動隨著義大利第10軍的投降而結束時,第13軍司令部於2月被解散,其職責由昔蘭尼加司令部接管。西部沙漠盟軍採取防禦態勢,中東司令部將注意力集中在希臘戰役上。

北非的義大利軍隊得到了非洲軍團的加強。現在由隆美爾指揮的軸心國部隊發起反擊。菲利普·尼姆中將在隆美爾的進攻中被俘。[5]第13軍於4月14日作為西部沙漠部隊總部重新啟用,負責指揮西部沙漠中的英國和其他大英國協部隊(主要是澳大利亞印度紐西蘭部隊)。[3]

1941年8月,第一代魏菲爾伯爵阿奇博爾德·魏菲爾克勞德·奧金萊克取代,英國和其他大英國協軍隊得到加強,於1941年9月創建了英國第8集團。此次改組,西部沙漠軍再次改編為第13軍。[3]

在最終於1943年5月結束的北非戰役的剩餘時間裡,該軍一直是第8集團軍的一部分。

第13軍仍然是第8集團軍的一部分,由邁爾斯·登普西指揮,然後參加了1943年7月盟軍對西西里島的入侵。第5步兵師和第50步兵師都在第13軍之指揮下。

第13軍與第1加拿大步兵師第5步兵師一起參加了盟軍對義大利的入侵,於1943年9月3日執行了貝敦行動,這是義大利戰役的一部分。[3]第13軍隨後作為第8軍的右翼沿著亞得里亞海沿岸作戰,直到1943年底,參加了摩羅河戰役

1944年5月,現在由西德尼·柯克曼指揮的第13軍轉移到盟軍前線的中左翼。在第四次卡西諾山戰役中,由英國第6裝甲師英國第4步兵師第8印度步兵師組成的第13軍部隊在加拿大第1裝甲旅的火力支援下成功地在夜間穿越了加里利亞諾河拉皮多河,並攻入了利里河德軍防禦中心。這場勝利具有巨大的意義,因為它摧毀或繞過了德軍對古斯塔夫防線的防禦,最終攻占了羅馬[6]

1944年8月17日,第13軍被轉移到美國第5軍團,成為其右翼。[7]第五集團軍第13軍,指揮英國第6裝甲師南非第6裝甲師印度第8步兵師英國第1步兵師加拿大第1裝甲旅,在亞平寧山脈攻破哥德防線

1945年1月18日,第13軍返回第8集團軍。[7]第13軍現在由約翰·哈丁指揮,是1945年春季義大利攻勢中第8集團軍的左翼,該攻勢於1945年5月結束,軸心國部隊在義大利投降。第2紐西蘭師與第13軍一起行動,在的里雅斯特南斯拉夫軍隊對峙,進入並佔領了這座城市。[8]從1945年5月到1946年年中,第13軍恢復了這個充滿衝突的城市之秩序,並負責防守摩根防線

參考文獻

  1. ^ The British Corps of 1914-1918. [2023-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9). 
  2. ^ Battles of the Somme. [2023-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9). 
  3. ^ 3.0 3.1 3.2 3.3 13th Corps (Western Desert Force)
  4. ^ Walker, Ian W. (2003). Iron Hulls, Iron Hearts : Mussolini's elite armoured divisions in North Africa. Marlborough: Crowood. ISBN 1-86126-646-4., pg. 64
  5. ^ Military Career of Philip Neame (British) VC, CB, DSO
  6. ^ Fourth Battle of Monte Cassino - Operation Diadem. [2023-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1). 
  7. ^ 7.0 7.1 Orders of Battle.com XIII Corps. [2023-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6). 
  8. ^ Heathcote, T.A., p.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