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王國 (後期)
(重定向自以色列王国 (后期))
以色列王國 𐤉𐤔𐤓𐤀𐤋[1] | |||||||||
---|---|---|---|---|---|---|---|---|---|
约前930—约前720 | |||||||||
首都 | |||||||||
常用语言 | 古典希伯来语 以色列希伯来语 | ||||||||
宗教 | |||||||||
政府 | 君主制 | ||||||||
国王 | |||||||||
• 约前931–前910 | 耶羅波安一世 (首任) | ||||||||
• 前732–约前720 | 何細亞 (末代) | ||||||||
历史时期 | 铁器时代 | ||||||||
• 耶罗波安反叛 | 约前930 | ||||||||
• 亚述囚虏 | 约前720 | ||||||||
ISO 3166码 | IL | ||||||||
| |||||||||
今属于 |
以色列王国(希伯來語:ממלכת ישראל המאוחדת,前931年-前722年),又称北国以色列或撒马利亚王国,是一個古代中东国家,首都撒马利亚。與首都在耶路撒冷的猶大王國同時從原來的以色列王國分裂出來。由於位於以色列地方的北部,因此被稱為「北國以色列」,與被稱為「南國」的猶大王國相對。
歷史
根據《舊約聖經》所記載,以色列王國的分裂,是由於第三任國王所羅門王晚年不忠於 神,加上所羅門王本身在位其間奢華過度及奴役百姓興建第一聖殿,民眾不滿大衛家族及猶大支派的統治,所以種下王國分裂的惡因;及其子羅波安登位後向猶大支派以外的其他支派增加賦稅,他的無道使得盛極一時的以色列十二支派,於公元前931年分裂。在北部十個支派(流便支派、西緬支派、以薩迦支派、西布倫支派、但支派、拿弗他利支派、迦得支派、亞設支派、瑪拿西支派、以法蓮支派)仍稱為“以色列”,繼續存在二百多年之久。
與南朝猶大國不同,北朝以色列人及撒馬利亞人不再受到宗教的约束。他们受原迦南住民影响,崇拜當地的宗教,与迦南异族通婚。北國的以色列人與南国的犹大人是對峙局面。根据旧约圣经记载,北朝以色列因此受到神耶和华的惩罚,被新亚述帝国消灭,比南国犹大国早灭亡136年,而猶大國則反而成為了新亞述的附屬國,並沒有被亞述吞併。(以色列国公元前722年亡国,犹大国公元前586年亡国)
君主列表
王 | 年限 | 作王年期 | 參考聖經 | 備註 |
---|---|---|---|---|
耶羅波安一世 | 22年 | 公元前931年至前909年 | 王上12:20 | |
拿答 | 2年 | 公元前909年至前908年 | 王上15:25 | |
巴沙 | 24年 | 公元前908年至前885年 | 王上15:33 | |
以拉 | 2年 | 公元前885年至前884年 | 王上16:8 | |
心利 | 七天 | 公元前884年 | 王上16:15 | |
暗利 | 12年 | 公元前884年至前873年 | 王上16:21 | |
亞哈 | 22年 | 公元前873年至前852年 | 王上16:29 | |
亞哈謝 | 2年 | 公元前852年至前851年 | 王上22:51 | |
約蘭 | 12年 | 公元前851年至前842年 | 王下1:17 | |
耶戶 | 28年 | 公元前842年至前815年 | 王下9:6 | |
約哈斯 | 17年 | 公元前819年至前804年 | 王下13:1 | |
約阿施 | 16年 | 公元前805年至前790年 | 王下13:10 | |
耶羅波安二世 | 41年 | 公元前790年至前750年 | 王下14:23 | |
撒迦利雅 | 6個月 | 公元前750年至前749年 | 王下15:8 | |
沙龍 | 1個月 | 公元前749年 | 王下15:13 | |
米拿現 | 10年 | 公元前749年至前738年 | 王下15:17 | |
比加轄 | 2年 | 公元前738年至前736年 | 王下15:23 | |
比加 | 4年 | 公元前736年至前732年 | 王下15:27 | |
何細亞 | 9年 | 公元前732年至前722年 | 王下17:1 |
參見
- ^ * Rollston, Chris A. Writing and Literacy in the World of Ancient Israel: Epigraphic Evidence from the Iron Age.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2010: 52–54 [2022-08-04]. ISBN 978-15898310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9).
- Compston, Herbert F. B. The Inscription on the Stele of Méšaʿ. 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