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元培计划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北京大学于2001年9月20日启动的以老校长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元培学院和以前的元培计划实验班是元培计划的产物。北京大学在选课、选择专业和提供导师等方面对于元培学院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历史

  • 2001年,在入校新生中通过再次选拔录取了第一届学生。
  • 2002年,首次在高考中以院系名义招生。
  • 2005年,第一届学生毕业。
  • 2007年,元培学院正式成立。

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元培计划实验班实行学分制和更为灵活的弹性学制。其基础是在元培计划特有的各个专业教学计划框架内由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自由选课。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通选课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即可毕业,并获得所学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其学习年限可在三至六年内灵活掌握。

自由选择专业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原则上可自由选择专业。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不分专业。低年级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在他们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于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选择意向(可跨类,暂不包括外语类各专业、考古专业和医学类各专业),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最后确定专业。但每个学生修读专业的最后确定还必须考虑相关专业教育资源及学生本人的综合条件。

实践过程中,专业的自由选择程度的确很高,例如据官方统计,04级学生专业第一志愿满意度达99%以上,但亦有人认为这是有一定程度上做了一些学生的工作,使其“知难而退”的结果。从05级的情况来看,一些热门专业出现了人数过多的情况,导致有少数大一选课或者成绩情况不理想的同学暂时未能进入想学的专业。

导师制

导师制是实施“元培计划”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导师工作是引导和培养学生按照新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方案,造就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一流本科毕业生。“元培”的导师是来自学校各院系推荐上来校长亲自礼聘的资深教授和部分有教学经验和对学生有指导经验的中青年教师。现有导师34名。

理念

按照官方的介绍,元培计划“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实践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元培计划有一个灵活的选课体制,允许同学在全校范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在探索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专业方向的同时可以涉猎感兴趣的其他内容。这更是一种对学生选择能力的锤炼。元培计划所作的一切都是为北大未来的教学改革作的一种尝试。

评价

有些人从一些流传于外部的文章得出结论,多数学生,对参加这个计划感到后悔,学校官方宣传的元培计划的优势完全没有体现。在实际运行中,遇到了种种的困难,许多人都承认,这是一个试验计划。

但是,也有相当部分的人认为,元培计划实验班经过了五年的实践,不断完善,已经相对成熟了。大多数元培计划的学生都认为,他们在元培学会了选择,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仍会选择元培。

元培计划实验班从2001年开始招生。实验班一经推出,迅速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学生和家长通过切身感受对元培计划越来越欢迎。2002年以后元培计划实验班直接从高考学生中招生。几年来,历届学生的平均录取成绩一年比一年高。2003级140名新生中,有8位文、理科省级高考总分第一名, 6位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得主,其中一位获得国际奥赛金牌。2004年,有10位文、理科省级高考总分第一名考入元培计划实验班,成为北京大学当年录取省级高考总分第一名最多的院系级教学单位;有20名全国学科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其中有3名化学国际竞赛金牌得主选择了元培计划实验班。2005年实验班招生156人,其中有17位(文科9位、理科8位)省级高考总分第一名。 2006年实验班招生178人,其中有12位省级高考总分第一名。(不过,也有人认为这和北京大学宣传中的倾向性引导有关。)

去向

首届元培班学生的毕业去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改革的收效。据统计,在今年72名毕业生中(含结业1人),18人前往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学府攻读更高学位,29人被保送或考取国内大学研究生(4人跨专业保送),继续深造的比例高达65.3%,参加工作的学生则受到北大方正惠普联合利华南方报业等知名公司的欢迎。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Template:珠峰计划